2021年2月28日在富士京东自营旗舰店下单了一台富士X-S10单机身,买回来的时候镜头还没到,所以第四天镜头到了以后才使用相机。然后就发现这是一台坏的机器,后面会详细说。
问题1:刚开始没有镜头的时候,我无法拍照测试,只是把之前的内存卡(闪迪SD卡80MB/s,128g)插到相机里面看看,然后就发现读卡很慢,慢也就算了,好多还读不进去。内存卡里面一共1200多张照片,只然后读出来300张照片,更严重的是读取的个别图片会出问题,显示不完整。
问题2:相机拍照时经常性会报错。提示“写错误”,录制视频时,每次都会提示“写错误”。完全无法录制视频,提示“写错误”。刚开始我以为是内存卡的问题,然后按照客服的提示,格式化内存卡之后测试,依然会报错。每次都会报错提示写错误。更换内存卡测试之后,还是会报错。这时候我才决定要申请换货(第6天),然后就在京东提交了售后换货申请。
问题3:相机反应慢。不光是在拍照方面,菜单操作切换反应也慢。
我在网上查了没有发现同样的问题。不知道这是啥情况。现在很不满的就是京东的处理态度。
我在2021.4.3号提交了换货申请,当天京东同意换货后说4-7天内会完成换货处理。流程是:我寄出相机到京东售后部-----> 京东收到相机------>京东将相机返厂检测----->检测出结果之后,京东才会做换货处理。后续几天内我沟通京东客服,客服说需要检测的机器换货需要7-15天。今天是2021.4.13号,距离寄出相机已经10天了,售后进度仍然显示是厂家正在检测中。问题是这个售后进度已经一周没更新了。我是真的服了,检测个机器需要这么久吗。
各位有没有办法催一下京东,我是实在等不住了。不知道还得多久[流泪]
花了正厂OPPO手机的钱,却没有权力阻止手机系统的更新,很多购买的软件都不匹配Android 10,造成不同程度的运行不畅、故障,甚至连声音都没有了…… 就连手机自带的“照相机”,打开都要7秒钟…,这就是OPPO手机的“潜规则”,让用户不停的更新,直至卡顿报废,达到重新购买手机的阴谋[发怒]而且手机不另外增加一个小硬盘(本钱可能就是5元钱)专门用于“格式化”删除系统垃圾,所以一直删除了的垃圾依旧还是在手机里,造成2年后手机开始不同程度的卡顿,这也是厂家的“潜规则”,目的还是让用户重新购买手机[发怒]可恶的商家,采用这样下三滥的手段,黑心啊!
#故事推荐#一、拍个美女关起来
秦天不仅是摄影控,还是微博控,把精美的图片第一时间发到微博上炫耀,是他周末必做的功课。为此,除了有外拍任务,他就把那些长枪短炮扔家里,带上刚买的微单相机出去玩。谁都知道,微单怎么拍也不如单反,秦天之所以喜欢这款新买的微单,是因为它的WiFi无线性能:在有无线网络的地方,相机能直接将照片发到微博或邮箱。这个功能,让秦天大呼过瘾。
这不,又是周末了,秦天早早起来,在微博上留了一句“小爷出发了”,就拿上相机,去了郊外的森林公园。因为时间尚早,公园里人不多,这正好可以随意拍摄迷人的花草,不用担心刚定好焦,数个人头钻进镜头里。
边拍边走,秦天没发现值得炫耀的镜头,有点丧气。突然,秦天听到不远处传来银铃般的声音:“快呀,小薇,看这茶花多漂亮?”循声望去,在秦天身后不远处的茶园里,几个女孩子正在拍照,其中那个把花瓣衔在嘴里,故作萌态的女孩子,漂亮得无法比喻。秦天想:不是我不想找形容词,是机不可失,小爷没时间去想。想着,秦天端起相机,测光、定焦,咔嚓一声,美女的倩影就定格在相机屏幕上。他正想多拍几张,那个女孩子笑着和同伴跑远了。秦天只好将相机调到WiFi功能,但没有无线信号。秦天骂了一句,也不拍照了,出公园门打的来到最近的肯德基,将刚拍的美女照片发到微博上。然后才返回公园,继续寻找兴奋点。但此时的公园已经人满为患,秦天只好随便拍了一些,就回来了。
回到家,秦天第一件事就是登录微博,查看粉丝们的评语。果然,很多粉丝都惊呼此女漂亮,有的还以为是秦天刚找的女朋友,羡慕嫉妒恨的,让秦天的虚荣心得到了很大满足。
“你为什么把我关进你的微博里?”
突然,一个声音在秦天耳边响起。
秦天以为有人在身后,惊回头,除了一个破旧的书柜,哪里有半个人影?
“别找了,我在你微博里。”秦天听到这银铃般的声音,如梦方醒,赶紧转回身。果然,微博照片中的美女本来是嘴衔花瓣的,但此刻却面向他,怒目而视。
秦天吓了一跳,结结巴巴地说:“闹鬼了……咦……照片怎么变视频了?”照片中的美女摇着头说:“我也不知道。不过,我真的在你的微博里出不去了。求求你放了我吧,我们无冤无仇的。”秦天定定神,又使劲掐掐自己的大腿,很疼,不是梦。但他还是不信一个活生生的女孩子会被关进微博里。天方夜谭啊!女孩看出了他的疑问,叹了口气说:“我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当时,我和同学在一个公园玩,突然就晕倒了,醒来时,就发现被你关在微博里,怎么也出不去。求求你啦,放了我吧。”
望着微博照片里楚楚可怜的女孩子,秦天相信了。但他也不知道怎么把女孩子放出来。就这样,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就聊了大半天。
从聊天中秦天知道,女孩子名叫狄巧,是大四学生,再过几个月就要毕业了。今天是她的生日,本来她打算先和同学去公园玩,然后再去大吃一顿,谁知,就出现了这种事。
“你别急,我百度一下,看看有没有放你出来的办法。”秦天说着,打开搜索页面,输入“相机、微博、关押……”等关键词,竟有几千页。他挨个细看,发现都是小说里的片段,其中一个桥段和自己这个还挺像的,说一个人得到一个被施了魔咒的相机,只要在这个人生日那天给此人拍照,能把人关进相机里。如果想放出来,光删掉相片不行,还要对磁卡格式化,彻底清除此人的信息。
看到这里,秦天虽然还是半信半疑,但突然有了一个想法。他试探着问:“如果我放你出来,你肯答应做我女朋友吗?”照片里的狄巧愣了一下,迟疑地说:“只要你放我出去……你先放我出去再说啦……”见秦天没有说话,她又说,“是你把我关进来的,我不怪你就已经很不错了。不过,如果我答应做你女朋友,你得答应我一件事。”秦天一听来了精神,忙不迭地说:“说吧,我都答应。”狄巧说,市城建局副局长庄峥负责全市的拆迁工作,去年,因为拆迁户和城管发生冲突,几十个人被送进医院,其中三人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其中,就有狄巧的哥哥。
“你能把庄峥关进来,为我哥哥报仇,哪怕关一个月也行,我就答应做你的女朋友。”…点击卡片继续阅读
#林敬原藝廊#
#微头条日签#
#八卦手册#
废墟中的色彩诗学:林敬原的抽象画世界
文/吴垠慧
林敬原是一位资深摄影记者,2020年在台北举办首次个展「规则与不规则之间」之后,多了一个画家的身分。2021年春,林敬原在高雄举办个展「废墟中的色彩诗学」,第一次将他的摄影和绘画作品同时展出,可窥见他在这两种艺术类型展现的风格与对照。
身为摄影老手,林敬原这些年投入许多心力在绘画创作上,在无师状态下,凭着直觉、长年累积的涵养底蕴和想像力,与画布对话,自己摸索出今日的绘画成果。若说摄影是一门「感光」的艺术,那麽,对林敬原来说,绘画就是一点一滴创造「微光」(glimmer)的创作历程。
1980年代,林敬原在报章杂志担任摄影记者,
从1987年起先后任职于《商业周刊》、《首都早报》、《自立晚报》、《台湾日报》等媒体,经历过台湾政治环境剧变和街头运动风起云涌的那些年,因而练就出一身对应突发新闻的敏感与机动力,同时又不失人文关怀的温度。
1992年,林敬原在台湾首次举办的24小时摄影马拉松「台湾的24小时」比赛当中,以一张在中横梨山果园拍摄的原住民小女孩闻花照片,获得首奖。照片裡,小女孩直视镜头天真烂漫又腼腆的神情,满是温暖。
新闻摄影之外,林敬原也是国内资深的舞台摄影师之一。
1992年,国家两厅院发行的《PAR表演艺术》杂志创刊,因缘际会下,林敬原为这本杂志拍摄舞台表演,2012年,国家两厅院在成立25週年之际,出版了《20×25表演艺术摄影集》,收录刘振祥、林敬原、许斌3人的舞台摄影,是台湾屈指可数的舞台摄影专书,3人也各自分享摄影心法。2017年,云门舞集出版《收藏云门》摄影集,收录林敬原的2件作品。
「废墟」中的绘画诗学
先有限制,才有自由。虽然缺乏绘画的基础训练,林敬原另闢蹊径,不侷限使用画笔、刮刀等传统画材,也不拘泥在具象表现的技术追求,他可以手甩颜料,用悠游卡刮画,喷枪、火烤创造肌理,借用油水分离的原理,或在压克力颜料未乾之前水洗数次,留下无法预期的纹路,或是用他名之为「双胞胎」的手法:将两张画布相对压印等方法,在每次试验中汲取经验值,也渐地形塑出个人的美感。
相对于具象画从再现主体传达意念,抽象画倾向创作者的意识展现,特别是20世纪中叶美国盛行的「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艺术家的身体、心智融入与颜料、物质媒材无间的状态,
1952年,美国艺术评论家哈罗德・罗森伯格(Harold Rosenberg)以「行动绘画」(Action Painting)称呼这类型的绘画,不少艺术家受到波洛克启发,尝试以非传统的表现应对「绘画」这类古典课题。
林敬原的绘画,无论是形色表现的「格式化」(formula)或滴流泼洒等技巧,也让人联想到「波洛克风格」,然而,再仔细观之,林敬原于手法、技巧的选择更加直觉与纯粹,意欲所至并非想挑战绘画的定义,而是透过绘画抒发对生活、生命的体悟,因此在材料、工具、手法等均不设限的情况下,尝试打造一处自由的创作国度。
林敬原多样的风格表现,例如:《花与十字架》是从客家花布剪下花样图桉,黏贴在十字架四周,为层层叠叠的颜料遮掩覆盖,彷如沉在颜料堆无法自拔,诉说现代人面对情感关係的犹豫与挣扎。
「花」是林敬原画中极少数可供辨识的具象物,隐喻生命的绽放,也象徵人的情感世界。在「花非花」系列,有如细胞分裂般充塞整个画面的紫花锦簇,也有半具象的瓶花静物,和全然抽象的「非花」之作,大胆的对比色与张狂的线条笔触,展露澎湃汹涌的内在张力。
「迷藏」系列中看似众色喧譁,却同样在色彩、线条其间藏着异质的元素,如:纸胶带、矩形、不规则色块等,製造出突兀感,却也饶富趣味,同时,在看似自由挥洒的多彩世界裡,放置一方「规矩」,彷如能藉此立定心锚。
此外,林敬原也从颜料的特性着手,如水洗压克力颜料,或在其中添加油漆、水泥漆等不同性质的油料,使其融合或相斥,继而产生随机的效果。在「流・线」系列则由颜料自成线条创造出「内心风景」,像是大块淋漓的蓝色世界妆点白色星点闪烁,或是黑线蜿蜒构成奇山异石的层峦叠嶂等,流露出近似东方文人画的心境意象。「双・双」是林敬原称之为「双胞胎」手法的系列作,因相互对印而拥有相同元素的两件作品,在不同色系和其他材质处理下,打造出截然不同的视觉感受,就像双胞胎的外表极为相似,两人依旧是独立的个体。
林敬原镜头下的戏剧、舞蹈,呈现出流动的漂浮样态,追求自由形式、不按牌理的影像,彷如是对固定行制的反抗与破坏欲望,也探测舞台摄影艺术的边界,这种不想被侷限的冒险心,同样展露在他的绘画创作上,只是工具有所不同,诚如他说:「把相机当画笔,相机的移动就像笔刷在移动」,打破既有框架再重组的过程,就是艺术的微光绽放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