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知道番号怎么找种子

常州大学改名之前叫“江苏工业学院”。

在大饼高考的时候,江苏工业学院处于二本院校第一梯队,有硕士点。

是升格大学的头号种子选手,当时包括大饼在内,很多人都预测学校升格大学会叫“江苏工业大学”,毕竟省字头番号本就可遇而不可求。

但是最终学校却还是以城市命名,更名为常州大学。一来可能是表明建设综合类大学的目标,而来应该是对于常州城市知名度的自信。

差不多同一时期,位于徐州的徐州师范大学却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蹭了一波省字头的热度。

从这两个学校的更名历史来看,是否徐州的城市自信不及常州呢?

【分辨教导总队的简单技巧,纯干货】

前三张图是教导总队在1936年10月进行演习和训练的照片,在新头盔配发后,头盔左右两侧均有圆形徽章,与后来大规模配发新式头盔后徽章只印在左侧不同。#老照片# #抗日战争# #图说军史#

当然了,头盔左右两侧均有徽章只存在于一段时间,这个时期集中在教导总队最先配发新式钢盔阶段,不排除其他部队也存在这种情况,但是以教导总队为主。

在淞沪会战时期海量调整师部队的徽章均在头盔左侧,再往后,就看不见徽章了。

教导总队在南京保卫战后伤亡殆尽,原本作为种子部队的精锐没来得及绽放就迅速凋零,随后被取消番号,只留下一瞬的闪光。

八十年代中期上映的《血战台儿庄》拍的非常不错,真实才能打动人心,实际战场上的残酷有过之而无不及。

比如出力甚巨的孙连仲,他的部队本来有两个军,分别是第三十军和,第四十二军。可自从娘子关大战后,第四十二军基本上全军覆没,只剩了一个番号,第三十军也同样伤亡惨重。孙连仲多次向请求补充人员,可都被拒绝。不久之后,又被撤销第四十二军的番号。

就这样,孙连仲其实只有三个师,分别是第二十七师,第三十师,第三十一师。

李宗仁派孙连仲先行驻防台儿庄,然后命汤恩伯军队正面诱敌深入。日军矶谷部队求胜心切,根本不去追打退守的汤恩伯,而是直接顺着津浦线的临沂、枣庄一线进入台儿庄。

矶谷的军队在滕县有损失,但兵力和火力依然强劲,总数约有四万,拥有坦克车七八十辆,山野炮和重炮共百余尊,轻重机枪不计其数,更有大批飞机助威。徐州城和铁路沿线桥梁车站,被炸得一片糜烂。

1938年3月23日,日军攻打台儿庄北的泥沟车站,次日开始猛攻孙连仲的驻防部队。孙连仲部队伤亡惨重,三天之后已有过半人死伤。

孙连仲部队没有坦克,没有平射炮,而对方每天都会用重火力攻打,一天有六千多发炮弹掉落下来。后来日军破坏了最外围的防御工事,孙连仲的部队就只能以肉身跟日军的坦克抗衡,好多人都倒下了,可活着的人没有一个退缩的,誓死要保住阵地。

汤恩伯的支援部队比较磨蹭,他们还没到台儿庄,孙连仲的部队已经所剩无几,非常惨烈。

4月3日,日军已经占领了大半个台儿庄,而孙连仲军队依旧在誓死抵抗。有人建议孙连仲暂时退守运河南岸,孙连仲也痛惜死伤的弟兄,决定向李宗仁请示一下,能不能转移阵地。

电影拍摄的好,正是参考了李宗仁的回忆录。孙连仲执意要求与李宗仁直接通话,告之本部已伤亡十分之七,敌人火力太强,攻势过猛,但是我们把敌人也消耗得差不多了。可否请长官答应暂时撤退到运河南岸,给第二集团军留点种子,也是长官的大恩大德!

即便孙说得如此哀婉,但李宗仁知道战役已经进行到最关键之时,不能功亏一篑,回答孙连仲:预计援军明日中午可到,我本人也将于明晨亲来台儿庄督战。如违抗命令,当军法从事。

李宗仁和孙连仲也不熟,此前仅在徐州有一面之缘,这么不客气下这样严厉的命令,也是逼不得已。

孙连仲回复:绝对服从命令,整个集团军打完为止!

在电话中,李宗仁指示,不但要守到明天拂晓之后,今夜还须向敌夜袭,以打破敌军明晨拂晓攻击的计划。

孙连仲说预备队已全部用完,夜袭甚为不易。

李宗仁说:现在悬赏十万元,你将后方凡可拿枪的士兵、担架兵、炊事兵与前线士兵一齐集合起来,组织敢死队,实行夜袭。钱可平分,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你好自为之。胜负之数,在此一举!

话说到这种地步,孙连仲已经没办法考虑撤退,他要用自己和麾下所有人的性命来守护台儿庄。

黄昏时段,日军停止进攻,大概是觉得守军所剩无几,也不必再行强攻,不如好好休息一夜,让本方士兵恢复精神。

而孙连仲此时已经成立了一支敢死队,手持大刀,正在待命。午夜时分,这支敢死队如鬼魅一般潜入日军阵营,杀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日军万万没料到国军有此一招,慌乱中边战边退。

这些勇士们,生生是用手中的大刀杀出了一条血路,让后备军冲入敌阵,夺回了台儿庄的四分之三。

天快亮时,李宗仁也履行承诺亲自带着部队前往支援。天一亮,汤恩伯的军队出现在南面,日军此时腹背受敌,无力抵抗,溃散而逃。

战后,台儿庄到处都是到处都是中国军队的尸体,守军最惨的一个连,就剩16个人,武器相差悬殊,根本就是拿命填。当时下了死命令,严防死守,就是全都战死也要把尸体横在台儿庄的城门口。

第六十四军的战斗序列汇总,第六十四军是原华北军区第二兵团第四纵队改编而成的。

中央1948年11月,1949年2月,两次电令要求各大野战军,建立兵团,把纵队改为军,团以上部队全军统一番号,并按照数字顺序排列。

华北军区把第二兵团按照数字排列改为十九兵团,把第四纵队改为第六十四军。

第十九兵团就是大名鼎鼎的杨罗耿兵团。

兵团司令杨得志上将,政委由华北军区副政委兼政治主任罗瑞卿大将担任,参谋长耿飚同志,他就是我军唯一的无军衔的国防部长,将军大使。

中央给华北军区十八兵团,十九兵团,二十兵团的番号,军的番号从六十军到七十军的番号,师从一百八零师到二百一零师的番号。

六十四军军长曾思玉,政委王昭,副军长唐子安兼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唐佩爵,范铁民任后勤部长。

辖三个师,190师,191师,192师。

190师师长陈忠信,政委边疆。

191师师长谢正荣,政委陈宜贵。

192师师长马卫华,政委王海延。

191师他们有红军种子部队,一个团是红军总部特务团。一个团曾经是小平同志和张云逸大将百色起义的部队。

#奇妙知识季# 罗奇还是不行!

有些读者略知,所谓的“赵子龙师”的底子,是“宁马”马鸿逵的四个团,所以也一直认为独立第95师是“马家军”的余脉,其实不太准确。

中原大战期间,马鸿逵叛冯投蒋,压对了赌注,被老蒋任命为第十五路军总指挥。战后部队整编,该路军被缩编为陆军第35师,不过倒是个甲种师,辖三旅九团20000余人。

马鸿逵谋得宁夏省主席的职务后,老蒋只准他带五个团上任,也是限制他发展实力的一个手段。于是留下来的四个团交给中央军嫡系刘峙,对其进行改造。

抗日战争爆发后,黄埔一期的罗奇奉命接手第95师,应该说,这时候的95师西北籍士兵占比确实很大,作风硬朗。罗奇“练兵”很有一套,对95师大力整顿。

所以在1941年的军事委员会“校阅”中 ,第95师名列师级部队第一名,因时驻河南,被誉为“当阳部队”。想当年赵云的当阳桥故事,因此又被称为“赵子龙师”,只是俗称,并非正式荣誉代号。

第95师后来调往第九战区,编入陈沛的第37军,所以长沙会战中,就有了第95师的身影。该师虽然作战努力,但是罗奇的“用兵”水平确实一般,没有取得过重要的战役级胜利。

第95师在湘桂作战七年多,士兵几乎换了几茬,到抗战末期其实以湖北、湖南兵为主,西北籍士兵很少了,不过部队作风还在。期间大批中央军校毕业生分配到部队中,而主要军官也都被罗奇换成了亲信。

因此第95师变成了纯正的中央军嫡系部队,盖因罗奇指挥能力一般,所以升到37军军长后,抗战期间再无晋升,既没有当上集团军总司令,也没有能把95师完成扩编,失去了成为一个小派系的机会。

其它你像关麟征、杜聿明、宋希濂等黄埔一期生,包括王耀武,都是以基本部队一个师发展到一个军,再扩编为集团军,从而自成系统,而罗奇显然不具备这个能力和实力,95师只是他的老部队,而没有成为种子部队。

但是罗奇挺受信任,后来成为“总统府战地视察组长”,代表老蒋去华北等地督战,而第95师失去扩编为军的机会后,转隶到粤系的第62军序列,调来调去,最后也调到华北,成为傅作义的手下部队。

罗奇很不爽,不愿意自己的老部队混在半嫡系部队中,一番运作后,第95师改由“华北剿总”直辖,番号也更为“独立第95师”。挺狂的,因为当时华北我军力量有限,“赵子龙师”吹嘘打仗没丢过一挺机枪。

一定要注意,这个吹出来的牛,不是抗日战争时期,而是从1947年到1948年的秋天,也就不到两年的时间。1948年10月辽沈战役打响,独立第95师被编入“东进兵团”,投入塔山战役。

在强大的东北野战军面前,独95师一战就露了馅,三个主力团,每个团剩下的兵,都只剩一个营多一点,拢共只余四个营左右的兵力,狼狈撤回塘沽。

2008年6月11日:原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后勤部长何光宇少将在西安逝世,享年98岁[蜡烛]。

何光宇少将1910年出生于湖北大悟,1929年参加红军,历任红4军第13师39团连长,豫鄂皖游击第6支队便衣队长,红15军团司令部管理科科长,第78师234团团长,随红25军参加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15军团司令部管理科科长,第78师234团团长。

抗战期间,何光宇任山东泰西抗日自卫团副团长,山东纵队第6支队支队长兼泰西军分区司令员,第115师运河支队4团团长,教导第3旅9团团长,冀鲁豫军区第二、第八军分区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何光宇任冀鲁豫军区第二、第七军分区司令员,冀鲁豫军区副参谋长,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司令部军政处处长。

建国后,何光宇历任贵州省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司令员,甘肃省军区司令员,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后勤部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淮海战役时,何光宇任冀鲁豫战勤司令部司令员,发现和培养了担架营副营长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了,今天就聊聊冀鲁豫战勤司令部吧?

头条里就有篇名为《原山东省长赵健民回忆冀鲁豫军区部队参加淮海战役的经过》的文章,信息量相当充足,建议大家用头条搜索找来读一读(尽量读站内信息,感觉超级棒[惊喜])。

1.赵健民老人此时的职务?赵老自己讲了,1948年8月以前,冀鲁豫战勤指挥部司令员为段君毅(冀鲁豫2地委,8地委书记,军事干部们往往用2分区,8分区政委注明),赵老任政委;1948年8月以后,以何光宇为司令员,乔明甫任政委。

淮海战役期间赵健民是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也就是何光宇工作中勤务部分的重要支持者,你也可以理解为,赵老代表冀鲁豫军区地方部队;而与华野后勤司令部打交道的部分,就需要从何光宇这样的部队干部来进行,当然了也存在地方部队争取到参与重要战斗的机会了,由何光宇具体指挥。

2.赵健民老人回忆的冀鲁豫军区参战独1旅,独3旅,参与的是淮海战役前期的徐东阻击(由10纵指挥),打的就是跑跑将军的16兵团(川军41,47军);以及第3阶段的徐州西南大追击(冀鲁豫部队逮住了徐州联勤司令部的一条大鱼,缴获了满载的50辆十轮大卡车);还有围困陈官镇(此时习惯性出现果军 来讨饭[吃瓜群众]),期间争取到了参与进攻阶段战斗(粟司令还派来了华野炮兵团[比心])。

如果对陆军16,17军的军史有了解的话?就会发现赵健民,何光宇率领的冀鲁豫部队,经历很特殊?因为中野11纵的确也参与了徐东阻击,但是1948年12月阶段里,中野11纵参与的是围攻黄维兵团,而冀鲁豫军区部队一直由粟裕将军指挥。

到这里就需要解释一下了,冀鲁豫军区编练野战部队的时候,习惯采用独1--独3旅的名称。但是仔细算下,赵健民何光宇冀鲁豫独1,独3旅,其实是冀鲁豫军区第四批次野战部队了。

大家去看中野11纵(陆军17军)百科,1946年1月冀鲁豫军区编成独1旅,6月编成独2,独3旅。请注意这是中野1纵“北上南下”期间,1945年阶段里冀鲁豫军区3个独立旅,获得了中野7纵(第二批)番号的时间段;言外之意就是1947年阶段里,47年8月中野11纵(第三批)被授予番号,与此同时第四批的冀鲁豫独立旅开始编练。

3.两位老干部很重要:

赵健民,何光宇冀鲁豫军区部队独1旅旅长况玉住:况玉住少将是原7纵21旅旅长,这里就解释了7纵19旅,20旅编入1纵后,21旅以人员充实野战部队后,回到冀鲁豫担任基干团。

独3旅旅长闵学胜:独1旅+独3旅编成步兵51师后,况玉住去了49师任政委,闵学胜少将担任51师师长。闵学胜老人很耐心地讲了,自己是“新编独3旅旅长”,其实注意的话?当年11纵33旅,此时没有编入17军,此时33旅就是回到冀鲁豫军区的新一批种子部队。

4.赵健民老人1949年担任17军政委,如果赵健民何光宇纵队单独编成的话?1955年会被授予中将吗?

何光宇将军是一级解放勋章,说明此时的军级干部资历被上级认可,不过何光宇担任冀鲁豫战勤指挥部司令员之前,是军区副参谋长,尽管是实际负责工作,指挥纵队规模部队的时间,还是稍晚了一点点。#老照片的故事##图说军史##历史上的今天#[给你小心心]

#永葆开国精神##不忘初心,坚定父辈精神# 听说近日有只国军2代造谣志愿军第189师在铁原阻击战只阻击了三天,而攻击批示拍摄抗美援朝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的总指挥,呵呵了,从2015年总指挥下令恢复189师番号开始,2020年10月21日央视一台播放中央立项的纪录片《英雄儿女》第二集第五次战役铁原阻击战只突出189师和师长,2021年1月17日央视一台播放中央立项的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第29集给了189师与师长很大幅面,2021年1月18日央视九台播放中宣的重大理论组监督的纪录片《热的雪-伟大的抗美援朝》第四集,也讲的是铁原阻击战,而首次揭露了从总政档案馆找到的蔡长元师长率领189师怎么布阵与怎么夺回种子山的部分细节等等,这些都是军科院和老军史没有的。或许有些读者还没看明白,事实这就是总指挥指示下,有关部门互相协调合作拍出来的纪录片和电视剧、内容尽量统一的结果!把以前的漏记部分战例和写错首长任职时间点的81版和90年代版63军两本老军史补修过来了。

下面1--3图是中军委编纂的军史关于铁原阻击战,所记的战例更多,【189师整整阻击了七天七夜!】

4图是81版63军老军史里面的一页,老军史过去可能因为某些原因隐去一些战例,【但是断不敢篡改数据】——

志愿军63军各师在铁原阻击战期间击毙伤美军统计表:

187师毙美军1129人,伤美军1811人,共2940人;

188师毙美军2182人,伤美军807人,共2989人;

189师毙美军2051人,伤美军2983人,共5034人。

相信读者们到这里应该看明白了些,189师毙+伤美军是最多的,那么,按照81版和90年代版63军两本老军史里189师在铁原阻击战的表现,简直很一般,还只阻击三天!但为什么在同样两本老军史里,都一致写了189师在铁原阻击战期间共毙美军2051人,伤美军2983人,共5034人?!远远超过了老军史里的187.188师呢?只有一个答案!【81版和90年代版63军两本老军史里都把189师在铁原阻击战的很多歼敌50人以上的战例至少有20个以上没记或没记概括!才会有这样的老军史里的189师铁原的表现与189师毙伤美军数据严重不一致!】另外,第5图是中央军委总政档案馆里的蔡长元将军的《干部职务页》第二页第十三行,【黑字白纸写着:1951.6,职务师长,证明人龙道权】!

事实上在1951年5月20日下午蔡长元将军临危受命,以189师师政委身份代理被停职的许诚师长的师长职务,直到6月5日,19兵团正式传达志愿指(彭老总)下达罢免许诚的师长职务的命令,由蔡长元正式担任师长,调188师副政委李克忠到189师接任政委职务,但因为激战中,直到6月27日李克忠才到岗接189师师政委,我父亲才放下师政委工作,我父亲蔡长元将军1951.5.20~1951.6.27共担任了37天189师师政委兼代理师长双职。

造谣污蔑分子,等着。

2003年,《亮剑》开拍。因剧组资金紧缺,请不起日本演员。导演陈健心急如焚,大喊:“谁会说日语?”现场鸦雀无声。

这时,角落里响起了一个人的声音:“我会!”

导演一看,竟然是剧组的司机师傅,杨清文。

导演刚燃起的希望,又破灭了。他有些生气地对杨清文说:

“老杨,我说都什么时候了,你还有心思开玩笑!”

这时,剧组其他工作人员调侃到:

“每年总有那么几个人,为了拍戏,什么都能说出口。”

“想出名想疯了吧!”

说着,一群人哈哈大笑了起来。

没想到,后来杨清文的表现,竟然让导演眼前一亮,大大地打了那些嘲笑者的脸。

1961年,杨清文出生于河北承德,一个不富裕的家庭。

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杨清文早早就出社会,当起货车司机。

虽说如此,他却有一颗奋斗的心。随时留意机会,期待能够改变命运。

1983年,承德和日本柏市建立友好城市。

当时,杨清文便猜想:

以后一定会有很多日本人来承德旅游!如果我现在学好日语,对以后拉客人一定很有用!

杨清文瞥见了改变命运的机会,自然不愿意轻易错过。

从那时候开始,每天天一亮,杨清文就会早早地来到书桌前,跟着日语广播,学习日文。

再后来,杨清文感到,自己摸索进步太慢,于是他就报名了夜校的日语班,系统地学习了起来。

那段时间,杨清文总是白天工作,晚上学习,忙碌而充实。

正所谓,功夫不负苦心人,2年后,杨清文已经能够用日语,流利地写笔记了。

只可惜,杨清文的商业嗅觉,还是差了一点。

后来,并没有一群日本人跑来承德旅游,杨清文的日语似乎没了用武之地。

尽管如此,他并没有太多急功近利的心态,依旧每天写日语日记,当作学习。

后来,承德的旅游业发展起来。

杨清文听从了媳妇的建议,买了一辆大巴,专门在景区接客人。

那个时候,八一厂有不少剧组来承德拍戏,需要专门的司机接送,可惜现有的人手不够。

杨清文在朋友的介绍下,当起了剧组的司机。

杨清文有一颗好学的心。

闲来无事,在一旁等演员拍戏的时候,他也会在一旁观察演员如果诠释角色,如何表达角色的情绪。

久而久之,杨清文对演戏这件事,越来越有自己的见解。

一次,杨清文负责接送《亮剑》剧组的演员。

《亮剑》是鸿幅巨制,导演将大部分钱都用在场景上了,对于演员的片酬,导演一抠再抠。

甚至,为了省点费用,他和副导演,都要亲自上场表演。

至于,有些演员一人分饰多角,也是平常。

一天,导演为了节约请日本演员的费用,他心急如焚地喊道:

“你们谁会说日语,来演黑岛森田这个角色!”

一时间,全场鸦雀无声。

这个时候,原本蜷缩在一角,不起眼的司机师傅杨文清,站了起来,他告诉导演:

“我会!”

导演听后,没敢相信杨文清的话。以为他是开玩笑的,还略带生气地“训”了他几句:

“都什么时候了,还有心思开玩笑!”

其他的工作人员,更是调侃杨文清,想当演员想疯了。

而杨文清却十分镇定自若,他告诉导演:

“导演,我真的会,我学过!”

导演眼中露出来诧异的神情:

老杨不像说谎,不过一个司机,怎么会说日语?

不一会儿,导演就将日本人“黑岛森田”的台词,拿给杨文清。

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杨文清居然说得很溜。

现场所有人都被震惊了!

导演也是欣喜若狂,对杨文清说:

“你就是黑岛森田了!”

开始拍摄后,导演更觉得杨文清真是一座宝藏。

不仅外形像极了日本人,就连那神态、动作也可圈可点!真不敢相信,这是他第一次演戏!

导演看杨文清演的好,又给他加了不少戏!

后来,随着《亮剑》的播出,杨文清一炮而红!

《亮剑》之后,杨文清开了一家餐厅。

没想到,因为他的大佐形象太深入人心,不少导演又纷纷向他抛去橄榄枝。

年过半百的杨文清,也没停止奋斗。

他将餐厅交给媳妇经营,自己又跑去演戏。

那之后,无论是在《永不磨灭的番号》,还是《雪豹》,或者《狙击部队》中,我们都能看到杨文清的精彩演出。

随着戏越拍越多,越拍越好,杨文清的身价也暴涨!

不过几年的时间,他就从一个月薪几千块的司机,一跃成为身价百万的演员,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尽管,这样的杨文清在众人眼中,已经是人生赢家了,他仍说:

“我年过半百的人生刚开始,我要奋斗!”

在杨文清身上,我们看到一种不断积极进取的精神,令人由衷钦佩。

@小小美的异想世界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想要在秋天收获丰硕的果实,就要在春天种下种子。

有时候,这些种子未必那么快发芽,就像杨文清,日语学了多年,却毫无用武之地。

可敬的是,他并没有因此感到浮躁不安。

一颗平静的心,让他继续学习下去,才有了后来的一切。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在还未结果的日子里,耐下心继续埋头苦干,相信总有像杨文清这样,柳暗花明的一天。#八卦手册#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30年代清华破格录取3位理科学渣、文科天才。意外的是,理科学渣有一人却说:我要去学物理。学校主任说:你物理才考了5分,别捣乱。可谁想到,几年后他创造了清华史上的奇迹。

 

他就是被世人称为“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的钱伟长,是他开创看中国大学里第一个力学专业,出版了国内第一版《弹性力学》,为中国的机械工业、航空航天和军事工业等主要行业做了杰出贡献。

 

可谁能想到,后来理科有如此成就的大师,在上学时也是个理科学渣,考试才考了5分,要不是遇到了下面这件事, 他不会觉醒。

 

在钱伟长入学半个多月后,就发生了918事变,这一次,钱伟长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别人有飞机大炮,但我们没有,作为中国有志青年,他知道想要救国,就要发展科技,于是他决定转系学物理。

 

对于他这一决定,学校主任十分为难,想不通他好好的怎么就要去学物理,面对老师的疑惑,他把自己的书本签名给他看,上面写着:千难万难,没有国破家亡难,我咬着牙向前走一步,国人就不会再受他人欺辱了。

 

老师看到后十分震撼,但他不敢做决定,因为钱伟长的物理实在是太差了,才考了5分,生怕答应转系会误了他下半生,就在他为难之际,一位物理老师站了出来,他说:“你可以来我的课堂听一个月的课,如果一个月后你物理能考60分,我们就给你转。”

 

钱伟长听后同意了,在这一个月里,他发愤图强直到凌晨都在学习,就连吃饭上厕所手里都拿着物理的理论知识专研。一个月后的考试,他没有考到60分,但却考到了75分!

 

这一份成绩令人惊喜,老师们兴奋不已,在通过深度测试后,他们得出结论,钱伟长的物理基础,已经比物理系最优秀的学生都强,学校欢天喜地的给他办理了转系,毕竟在那个时候,文人墨客常见,理科天才可是十分珍稀。

 

苦难造就英雄,钱伟长心怀祖国,转系后也不负众望,成为了物理方面的大拿,清华大学毕业后,为了吸收更多的知识支撑他想做的事,1940年他去了多伦多大学跟着弹之父冯·卡门学习,50天就完成了《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震惊国内外,成为了冯·卡门最得意的门生。

 

1945年,他听闻日本投降,他当即辞别老师,放弃国外一切丰厚的待遇,排除万难,踏上了归国的客轮。

 

回国后他入职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兼职北大,燕京大学教授,恨不得24小时轮轴转,用自己的知识给国家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后来还参与了“12年科技规划”。

 

后来有人问他:钱老,不管是科学还是教育,您都非常的杰出,但我很想知道,您真正的专业是什么?

 

钱伟长眼神坚定,看着提问者回答:国家需要什么,什么就是我的专业。

 

不为名不为利,有情有义只为国,贡献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是钱老一生的写照。如果没有他作为领头人,我们的科技发展之路会难上加难。

 

也正是因为有了像钱伟长、钱学森、华罗庚、邓稼先、钱三强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我们的崛起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才会有我们如今的繁华盛世,国泰民安。如今的一切正是他们未曾想象的未来。

 

我们后来者享受着他们付出带来的成果,而我们如今对科学家的关注少之又少。苦难造就英雄后面还有一句,叫做安逸养出弱者。如今太多青年的日子过得十分安逸,一有时间就玩手机打游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相比起来更关心那位明星和爱豆发生了什么事,对于科学家们了解的并不多,曾在网络上看过一个视频,一位00后被问到“导弹之父钱学森”出生于那年时,竟然哑口无言,思虑良久后说出了“不知道”3个字。

 

虽然这是个例,但在未来,这样的事会越来越多,教育是国之根本,这些科学家的事迹就是我们的精神支柱,而他们现在却逐渐地遗忘在岁月的长河里,他们的精神没办法感染我们,他们的事迹也没办法出现在孩子的作文里。

 

因此,这一本《写给中国孩子的榜样故事》就十分值得品读,里面就有钱伟长、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10位对国家有着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的英雄事迹,用他们的故事点亮我们心中的火炬,给孩子埋下一颗强而有力的种子。

 

尤其是孩子,作为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思想启蒙尤为重要,以科学家为榜样,心中有力量,砥砺前行才是青少年该有的样子。

 

现在放假在即,诚心推荐大家看一看这本《写给中国孩子的榜样故事》,让孩子们在这个暑假里和科学家的思想交融,发生碰撞,家长们作为孩子的第一启迪人,应该对此有所了解,以身作则。虽然看了它不会让你和孩子突飞猛进,但一定会成为面对困难的明灯和心中永不磨灭的“番号”。

 

需要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链接获取。

一网友的伯伯当年是志愿军63军战士,他说作为志愿军的后人,很感激终于有了《跨过鸭绿江》这样的抗美援朝题材电视剧,但是该剧留下了很多遗憾。

比如16集松骨峰阻击战基本失实,还漏掉了最悲壮的一幕:三连的前辈们身上被燃烧弹烧着,带火扑向敌人,跟敌人同归于尽。

还有,作为63军189师的抗美援朝老兵的后人,他对铁原战役那段有意见。他说,566团的伯伯们死守种子山,最后只剩下200多人,编剧连说明部队番号的字幕都没给;高台山八勇士在李炳群伯伯(188师)率领下跳下悬崖,这是63军历史上最悲壮的一幕,也被一句话带过;还有杨恩起伯伯代表大功一连领锦旗也没有(其他伯伯大部牺牲,其他重伤)。

因此,永宣感叹,抗美援朝题材一直是禁区,但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影视题材,市场几乎也是空白的,有待仔细挖掘和精心打造。

对此,你们怎么看呢?#军事趣科普# #跨过鸭绿江#

探访五台山

五台山,佛教名山。座落在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神奇的是,太行山北部,山石苍白,但在五台山,却是植被茂盛,苍松翠柏,二千五百年来,佛教中许多高僧,便陆续来到此处,修建了二千多座寺庙,供全世界各地的香客拜佛,烧香,许愿、成真。两千多座建筑比较起客流量,其中镇海寺、广化寺、五爷庙.文殊菩萨院因为道路方便香客行走,历史也久远,人员进出便有些拥挤,平常感觉还好,赶上节日那就可以说是人头攒 动,行走拥堵的严重了。

五台山香火旺盛的原因,最重要的是灵验,香客的诸多心愿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满足。近现代最有名的便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在从陕西转战西柏坡的途中 ,曾到访五台山,抽得一签,还是上上签,确定了安全部队的番号,这个版本至今在民间流传甚广,也使得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有许多算卜先生在此聚集,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曾经的吴怡副总理还专门为此现象做过指示。

许多人们来到五台山目的很明确:求福报。寺中佛便告诫人们要知福、惜福、种福、培福,结果就会享福。要想享福,就要知道什么是福,然后就要播洒幸福的种子,也就是“事可利人皆可为”培育福田,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享福。

广化寺外,一名中年女子,身穿僧袍,拎了一个袋子,在仔细地搜捡着地面上的拉圾,一个纸片,一个塑料袋,只要是影响人们视觉的不干净的东西,都会被她轻轻捡起,放进袋子里。她的动作,就像炎热天气中的一缕清风,让我们瞬间清爽了许多!

在广化寺,我享受到第一次斋饭。费用为零。随意布施。饭食二种:一是米饭炒菜,二是小火锅。炒菜是家常类,无肉食的,二、三个菜品,火锅有大锅和小锅,大锅供团队用,小锅是个人使用,菜品是目前的应时类,像小白菜、土豆片、豆腐块主食面条。

值得一提的是斋堂管理,这里的工作人员也大多义工,但工作也很认真,食物不能浪费,少取多次,用完即可,不可丟弃。我观察了一下,有位带孩子的中年男子,当他端着小锅准备去洗的时候,一位小姑娘 ,年龄在十五六岁的样子,挡住这位先生的前面,用他锅里的勺子捞了一下,发现有剩余的,便让他吃完了再洗。这一幕让我印象很深,感慨也很多,不浪费一粒粮,本就是一种常识,却仍有个别人,无法做到,以至于让一个小姑娘为自己上了一课!

我也再次感悟福报,其实就是改善环境,改变陋习,做事利人,改良自我的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体验人生,了解人性,广种福田,结果就是收获幸福!

权威:毛泽东如何点评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

△周恩来:总理角色的不二人选

1949年12月2日,毛泽东给柳亚子(1887.5.28-1958.6.21)的信中说:“周公确有吐握之劳。”这里的“周公”,即是周恩来(1898.3.5-1976.1.8)。周朝是的周公旦先是辅佐周武王灭商,再摄政辅佐周成王,留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著名典故。

在毛泽东看来,周恩来的德才堪比周公旦。

尽管毛泽东与周恩来性格气质迥异,却相辅相成,是整个世界历史上最著名政治搭档之一,有“谋事在毛,成事在周”之美称。

周恩来以其私德上的无暇,外交时表现出的君子风度及幽默感,成为了全世界人民敬仰的对象。

敬爱的周总理去世后,且不说国内万民痛哭,十里长街送总理,就说联合国,史无前例地为周总理降半旗达一个星期之久(1976.1.9-1976.1.15)!

△朱德:肚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朱德(1886.12.1-1976.7.6)生于四川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09年,受革命感召,朱德徒步三个月,从四川来到昆明,考入蔡锷(1882.12.18-1916.11.8)将军兴办的云南讲武堂,并加入了反清的同盟会,从此开启了军人和革命者的一生。

辛亥革命后,朱德因战功卓著,在滇军中地位不断提升。1922年,朱德离开云南军界,外出学习。这段时间里,他阅读了《新青年》等杂志,接受进步思想。他找到陈独秀(1879.10.9-1942.5.27),告知自己想入党之意。

陈独秀认为朱德军阀气太重,婉言谢绝了。

朱德没有气馁,赴欧进修时,在德国柏林见到了周恩来,二人一见如故。

朱德的入党介绍人,就是周恩来和张申府(1893-1986)。

1927年,朱德率军参加了南昌起义。退出南昌后,受命据守三河坝,掩护主力部队撤退。当时朱德手下只有3000人,国民党有20000大军!敌众我寡,朱德率部三次击退敌人,坚守三河坝三天三夜,成功完成掩护任务!

稍后得知,主力部队已经被彻底打散。为了挽救革命的火种,朱德召开会议,慷慨激昂地说:“我是共产党员,有责任把南昌起义的革命种子保留下来,有决心担起革命的重担,有信心把这支革命的队伍带出敌人的包围圈,和同志们团结在一起,一直把革命干到底!”

经过整顿,朱德率领只有800人的部队,于1928年4月抵达井冈山,成功地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

陈毅后来回忆说:“在当时最黑暗的日子里,如果不是朱总司令的领导,这支部队一定会垮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中国工农红军一步步走向强大,朱德就是总司令,地位极其崇高。“朱老总”的敬称,就这样一直被叫了下去。

文革开始了,朱德也遭到批斗,处境艰难。毛泽东维护说:“没有朱,哪有毛?你是朱,我是朱身上的毛啊!朱毛是分不开的嘛。”

1976年,周总理逝世半年后,朱德也因病去世,享年90岁。当年的《人民日报》如是说:

为哀悼朱德委员长,“联合国总部在七月八日和十一日下半旗致哀。”

为朱德下半旗两日,可见推崇之重。

△刘少奇:一针见血的医生

刘少奇,1898年11月24日生,湖南宁乡县人,祖籍江西吉水,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参与领导数次罢工,威望很高。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1927.8-1937.7)时期,刘少奇在东北、上海等地从事秘密工作,后前往中央苏区,并参加了长征。

抗战时期,国民党发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并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刘少奇和陈毅(1901.8.26-1972.1.6)主持重建新四军。并在刘少奇的组织协调下,新四军发展壮大。

刘少奇能力很强,毛泽东很欣赏。曾有一句很有名的话“毛主席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可见刘少奇之厉害。

1937年6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毛泽东说:“少奇在领导群众斗争和处理党内关系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他懂得实际工作的辩证法,他系统地指出党过去在这个问题上所害过的病症,他是一针见血的医生。”

1969年11月12日,刘少奇去世。

△邓小平:文武双全,刚柔并济

毛泽东评价邓小平说:“文可以与少奇、恩来相比,武可以与林彪、彭德怀相比。”

评价之高,可见一斑。

“军神”刘伯承在面对国民党谈判人员的时候曾说过:“邓小平比我更会打仗!”

即使有自谦的成分,也可见邓小平之厉害。

1957年,毛泽东率代表团访问苏联,在跟赫鲁晓夫(1894.4.17-1971.9.11)会谈时,曾去是评价邓小平说:“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很有发展前途。”

革命年代,刘邓大军的名号响彻内外;建国后,邓小平大起大落,力挽狂澜。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国两制”政治理念的制定与践行,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 #故事# #人物#

首先攻入南朝鲜首都汉城,战功赫赫的志愿军50军如今何在?

最近抗美援朝题材的电视剧—《跨过鸭绿江》在热映,其中一支由国军杂牌起义改编过来的部队受到了许多关心军史的读者们的热议。

这就是志愿军第50军,其前身是国民党滇军第60军。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要求各地派出力量保卫南京、共挽危局。于是云南王龙云将原有的6个步兵旅编组为国民革命军第60军,卢汉任军长。第60军下辖182、183、184等3个师,主要装备法械,作为滇系主力部队。60军正式组建。

随后,60军经历了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长沙会战等,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后,又奉命进入越南受降,抗战史上60军可谓战功赫赫。1945年底,曾泽生被任命为军长(1955年被授予解放军中将军衔)。

抗战胜利后,为了增强自己的权威,蒋介石将60军直接从越南用美国军舰拉到了东北,搞内战。1948年3月,60军撤守长春,长春被我军围困后,本来城中就缺衣少食,又受到中央军的排挤压迫,60军军部及下辖的第182师、暂编第21、第52师阵前起义。在解放战争中,60军属于较早起义的部队,当时全国形势不明朗,60军的起义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其所部也得到了很好的安排。

60军改编后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下辖148、149、150三个师,曾泽生仍为军长。解放后,不是王牌的50军退居二线,在湖北从事屯垦清淤农业生产等工作。朝鲜局势恶化后,考虑到50军曾长期在东北作战,熟悉东北的环境和气候,军委让50军放下锄头再次扛起枪,直接拉到了东北。据说当时战士们连冬衣都没有,50军官兵就是这样服从命令毫无怨言。

做为第一批入朝参战的部队,50军连续参加了五大战役。第四次战役时,曾泽生率50军坚决执行彭总的“西顶东放”战役策略,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在汉江两岸顽强阻击美军五十个昼夜,打的美军都害怕,圆满完了阻击任务。其中149师的447团像钉子一样钉在白云山上,先后打退了敌人十余次进攻,一共坚守了11个昼夜,被志愿军总部授予“白云山团”荣誉称号,是唯一一个被志愿军总部授予荣誉称号的成建制步兵团。“白云山团”的旗帜还在2019年的国庆大阅兵中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除此之外,50军还首先攻入了南朝鲜首都—汉城,要论进攻,50军可能不是最厉害的,毕竟它从来不是装备最好的;但是要论防御,50军在朝鲜战场上还是数一数二的,它是钢少气多。

第50军于1955年回国,先驻丹东,隶属于沈阳军区领导。1967年,第50军驻四川乐山,属于成都军区领导。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后,军委命令149师赴云南方向,为昆明军区战略预备队,军指和148、150师赴广西方向作战。其中150师归41军指挥,在高平以西执行清剿残敌、搜剿敌仓库物资、查找友军失散人员和烈士遗体的任务。3月13日,448团在回撤途中,由于军工作组指挥失误,遇伏部队干部惊慌失措处置不当,打了败仗。

造成遇伏的2营和前去增援的1连、8连共542人失散(被俘回归219名),丢失各种枪支407支,爆出1979年对越作战最大丑事,令50军能这支在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中都有着不俗表现的老部队蒙受了极大的耻辱,用50军军史的话说,叫做“严重损害了我军的政治声誉,教训极为沉痛”。其后在百万大裁军中,许多根红苗正的老部队都被裁撤,何况是在越南战场上出现失误的50军,50军的番号于1985年底撤销。

幸运的是,1967年军委命令50军第149师和西藏军区第52师(原18军52师)对调人员、番号、驻地。149师从四川乐山来到了西藏高原,改名52师,成为了西藏军区两大主力之一(52师、53师)。1985年,52师和53师一起成为了全军最早师改旅的单位之一,改编成为西藏军区山地步兵第52旅,2017年又改编为合成旅,为原50军保留了血脉,留下了种子。52旅在西藏责任重大,常年担负对印军事斗争的任务,2017年还参加了洞朗对峙。

而内调的原52师改名为149师,在百万大裁军中没有随50军一起被撤,而是划归了第13军,同样得到了保留。2017年的军改中,149师被改编成149和150两个旅,重返雪域高原,其中一部进驻西藏昌都,号称“两不怕”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149113/
1
上一篇怎么进入加密空间(如何进加密空间)
下一篇 华为鸿蒙系统申请(华为鸿蒙系统申请过期了)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