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推论,有点打破传统哟,把度量衡起定义为黄钟,即音津。 传统的认识是,长度单位起源于一粒小麦或一粒稻谷的大小,由于古时黍粟麦稻还没有明确区分,统称为黍。当时麦和稻的大小尺寸,南北大至相当,于是一粒麦或稻称为一分,十进制,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十尺为一丈。 但是,麦有大小,稻有长短,各取尺寸,难免之间会产生误差,这就会不公平,于是舜巧妙地运用了音律之间隔,一寸定音,过移非声,即两个音之间的距离是一寸,长了或者是短了,声音却会变化,我们记住这两个音,就确定尺寸了。用竹子定下刻度,制成尺子,用声音验证精度。此尺,名曰:“黄钟”,制黄钟尺,行尽天下,普遍以黄钟为准,开度量衡之始。
长安今何在“以黄钟定度量衡”——黄钟律管(四者合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