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鲁雅言诗书执礼,西京明训孝悌力田。
一一 一副極具教化意义的传统名联
上联:“东鲁雅言诗书执礼”,讲的是做人。“雅言"指孔子的学说。孔子是鲁国人,其故乡所在古称“东鲁”。诗是《诗经》,书是《尚书》,都是儒家的典籍,与孔子的学说主张有关。“礼”,此处应指《周礼》《仪礼》和《礼记》,是古代华夏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也是儒家的经典。
下联:“西京明训孝悌力田”,说的是治家。”明训“指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举世公认的治家格言《颜氏家训》,是颜之推在长安时写下的,故有“西京明训”之说。孝悌,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力田”是努力耕作之意,也有勤俭持家的内涵。
此联广为傳播。从宦海高官到儒林学士,無不以此颜墙,教化子女,以期子龙女凤,家基永固。从乡绅土豪至販夫赱卒,乃至引車賣浆者流,亦好以之補壁,引導兒孫,以期改换门庭,更盼金榜题名,光宗耀祖。诸如,清末享有“救时宰相“的阎敬铭,誉为“未世之廉吏,治事之能臣。",对其子女的教育也以此联教而化之。
其实,该联旨在形成正大气象的正统家风。须知,自古以来,“家风对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的是奠基和定型的作用,我们‘诗礼传家’的孔氏家风,其实质内涵就是‘有文化,守规矩’,这是孔子为他的后人标出的两条人生底线。”
“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是范晔对刘秀施政方针的总结。
“退功臣”即对开国元勋封以高爵而不任吏职,“进文吏”则是任用儒生为官。
这始于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
史称“光武中兴,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采求阙文,补缀漏逸。先是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自是莫不抱负坟策,云会京师”。
建武五年,“修起太学,稽式古典,笾豆干戚之容,备之于列,服方领习矩步者,委它乎其中”(《后汉书·儒林传上》)。
委“儒雅”以实职,或任朝中公卿,或典郡县守令,与刘邦之轻慢儒生、文景时代依然是“公卿皆武力功臣”形成鲜明对照。
重儒,是刘秀施政标签,深得历代史家赞誉,但若着眼于政治建设,还有着更深刻的历史内容和影响。
刘秀出身太学生,其功臣集团成员绝大多数都有良的儒学背景。
赵翼《廿二史札记》曾指出“东汉功臣多近儒”,今人多有阐发。
其实,就知识和能力而言,刘秀君臣是文武兼擅的,任用功臣治国和重视儒学并不矛盾。
刘秀对功臣们的能力也很了解,给以“高秩厚礼,允答元功”,使之功成身退,看上去是为了使元勋们避免“峻文深宪,责成吏职”的伤害,保全功臣们的爵禄和亲密的君臣关系。
但是,背后还有着更深远的政治考虑:重用儒生,将儒学纳入汉家统治唯一性的轨道上来。
柯劭忞和舅舅乘车去了河南禹州。可他父亲回家时,发现柯劭忞居然衣着破破烂烂的在自己房间看书。于是父亲就问他舅舅去哪儿,结果柯劭忞想了半天才说:死了。
柯劭忞(shao min)是清末民初时候的官吏,也是精通元史的学者。他是山东胶州人,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是光绪十二年的进士,官至典礼院学士。
清朝灭亡后,他以逊清遗老自居,在家修编元史和清史。
柯劭忞是个书痴,特别是小的时候,他“痴”的十分厉害,整天抱着书本读书,一次他读书时靠近炉火,袖子被点燃而毫不觉察,当他父亲发现书房传出烟味,这才得知是全神贯注于书本的儿子所为。
开头的故事也发生在他少年时期。
柯劭忞的舅舅叫李季侯,他们一起去赶考,结果没中,于是两人商量去河南禹州亲戚家借住。
结果路过新郑时,走到一个峡谷地带,他们突然遭遇了洪水,李季侯和仆从被当场冲走,柯劭忞因跳上车顶被人给救了下来。
柯劭忞拜了救他的村人李长年为义父,等大水退去后,他雇人找到了舅舅和随从的遗体,并报了官。
之后,他就回到了家里,在他去找父亲时,他被父亲案头的一本名书吸引,什么话都没来得及说就沉迷了进去。
等他父亲回家,发现儿子衣服破破烂烂在自己书房看书,立即惊讶的问他怎么在这里。
柯劭忞正看得入迷,没有回答。
他父亲又在他的书箱里看到了李季侯的诗集,忙又问他舅舅去哪了?柯劭忞这时才随口回了一句:“死了。”接着又眼不离书本的读书。
他父亲听了他的话又惊又气,一把夺过他的书扔到地上:你舅舅死了这么大的事,你怎么回来不跟家里人说,还在这里看书!你这个书呆子怎么呆到这种地步?
柯劭忞这时才醒悟过来,连忙给父亲讲述了他们的遭遇。
柯劭忞一旦认真的看起一本书来,确实与书呆子无异,不过,也正是他这种认真入迷的态度,让他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功底,后来成为了一名学识渊博的大家。
他参与了《清史稿》的编撰工作,整理了《儒林传》、《文苑传》、《畴人传》等一些流传到现代的古书,并独撰了《天文志》。
后来,他又重新修撰了《新元史》,后被列入“二十五史”之中,之后又主持编纂了《四库全书提要》。
可以说,柯劭忞对我国的历史、特别是元史贡献了很大一部分的力,有学者认为,《新元史》集500多年各家研究之大成,补充了许多新内容,纠正了不少错误。
要不是他,我们对元代的了解,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大的偏差,因为他的严谨与学识,我们目前对于元史,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不过也正是因为读书太过用功,柯劭忞的身体受损严重,很是虚弱,他年少多病,患有咳血等病症,经常脸色苍白。那时人们都说他活不长,不过,最后他却活到了83岁高龄。#禹州头条#
才子已去,佳人犹在。倪匡离世,香港‘’四大才子“”仅剩一人。中国人喜欢“四大”,你知道中国历代文人“四大”都是谁吗?
就在昨天,7月3日下午,香港作家沈西城在社交网站上表示,著名作家倪匡已离世。
对倪匡的作品了解不多,他身边的两个女人倒是十分的喜欢。
一个是她的妹妹,著名作家亦舒;一个是有“玉女掌门人”之称的倪匡的儿媳周慧敏。
倪匡,与金庸、黄霑和蔡澜并称为“香港四大才子”。
武侠大师金庸生于1924年3月10日,于2018年10月30日去世。金庸是当代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与古龙、梁羽生、温瑞安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四大宗师。
黄霑是香港公认的歌词宗匠,被倪匡誉为“现代流行曲之父”,写过一千多首作品,出版过三十多本书,包括杂文、小说及广告心得。他配乐的电影有50多部。
四大才子中,唯一健在的蔡澜1941年8月18日出生于新加坡,是著名的作家、美食家、电影监制、主持人。蔡澜现任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中国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曾特邀蔡澜作为节目总顾问,有“食神”之美称。
中国历代都不乏文人“四大”: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唐诗四大家: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
宋词四大家: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周邦彦亦可)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明清小说四大家: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
当代散文四大家:杨朔、魏巍、秦牧、刘伯羽(吴伯箫也不错)
初唐文坛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初唐四大书法家:欧阳洵、褚遂良、虞世南、薛稷
唐代文章四友:杜审言、崔融、李峤、苏味道
楷书四大家: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元之赵孟頫
宋代书法四大家:蔡襄、黄庭坚、米芾、苏东坡
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东坡、黄庭坚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晃无咎、秦观
宋代程门四大弟子:谢良佐、游酢、杨时、吕大临
南宋四大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南宋诗坛四大家:杨万里、陆游、范成大、尤袤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元代儒林四杰:黄晋、虞集、柳贯、揭俊斯
元代山水画四大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
元代诗坛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椁、揭俟斯
元代吴中四杰:高启、张羽、徐贲、杨基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周文宾
明代书坛“吴中四子”:祝枝山、唐伯虎、文征明、徐祯卿
清初画家四王:王时敏、王、王鉴、王原祁
清初文学四公子:方以智、陈贞慧、冒襄、侯方域
中国最受老百姓喜欢的四大文人:鲁迅、陈忠实、路遥、吴修
洋洋洒洒,群星璀璨。每一个“四大”之一,都代表了一个时代或者一个领域的巅峰,都值得后人研究、学习。
真可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成不了“四大”之人,那就老老实实做个成年的大人吧。
抱歉,古人眼中的“大人”也不是谁都堪当的。
“大人”二字的含义,并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中的大人,而是一种集大成者的代名词,在这种“大人”的身上,既有圣人和仙人的诸多优点,甚至还集合了佛家所尊崇的觉者含义,这就意味着“大人”在某种程度上更有智慧。
想要成为“大人”,必须要有符合的伦理道德,还要有通晓阴阳,亦能预卜未来,方能被称为一个合格的“大人”。
儒家崇拜的是圣人,而道家则渴望成仙人,而《周易》的偶像则是“大人”。
如此看来,古人眼中“大人”的称呼,我辈凡夫俗子穷其一生,恐怕也难以企及。没关系,那就做一个这样的大人----“大写的人”!
-----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责任心、有担当、靠谱的人。
#光影中的温情时刻#
元朝末年,有个放牛娃。一日,他在湖边放牛,雨后景色奇美,遂作一画,他也因此得名。不仅引来了县令,还引起了皇帝的青睐。一天,十几个穿着军装的人,骑着马向他打听一人,要找的就是他,那人自称朱元璋,特来拜访。
王冕此人7岁丧父,靠母亲给人做针线活供他读书。
10岁时,母亲说,“儿啊,我挣的钱太少了,根本没法继续供你读书了,要不你还是给邻居老秦放牛吧。不但有工钱,每天还管两顿饭。”
王冕听后,并无不高兴,说道,“娘说的是,反正我在学堂里坐着也担心。”
第二天,母亲带着王冕到了老秦家,老秦让他在七柳湖边放牛,湖边草好,还有几十棵高大的杨柳树,比较凉快,还能在一边看书,牛儿喝水也方便。
之后王冕每天早出晚归,每当主人家给了好吃的肉啊,鱼啊,就用荷叶包着带给母亲,工钱就存起来买书。
转眼间,三四年过去了。
一日,王冕又在湖边放牛,忽然下起暴雨,王冕赶紧到浓密的树枝下躲雨。雨停后,他被眼前的景象镇住了。
只见,一缕日光从云层里透出来,照得湖面红红的,远处的青山,近处的柳树,还有湖里的荷花,特别是荷叶上的水珠,一切都新得可爱,他明白了书上说的“人在画中”。
于是,他把这一湖的山色空蒙给画下来,顿觉有趣极了。
此后,王冕不再买书,而是疯狂的买画纸和颜料,苦练画技,特别是荷花和梅花,三个月之后,他画的荷花竟像湖里长的,又像从湖里直接摘了贴在纸上的。
村里人见他画得好,一传十十传百的,竟有很多人开始来买画,他也因此成了县里有名的画家,也不再给人放牛了,银钱早已挣够。
虽然他后来也刻苦读书,不到20岁,就对天文、地理、经史等都有颇高的见解。
但他和别的读书人不同,他并不想考取功名,反而学起屈原,喜欢戴个高高的帽子,穿着宽松的衣服,哼着曲子,用牛车载着母亲,四处游玩。
一天,邻居老秦的一个远亲姓翟,是县衙的差役,他慕名来寻王冕,让他画24幅花儿的画,因为知县要送给自己的老师,翰林学士危素。
王冕不想和官员牵扯,本想拒绝,但看在老秦的面子上答应了。
危素看了画后,赞叹不已,决定一定要见见这位画手,就让县令去寻此人。
县令让衙役去乡下找到王冕,不料听了县令的意思后,王冕却不愿意去见,让衙役一时火大,觉得王冕不识抬举。
老秦建议,就说王冕病了,等病一好再去拜见大人。
衙役回去对县令也是这么说的,不料县令一猜就是王冕不肯来,应该是衙役的态度不好,惹怒了人家。
为了在危素面前留下个好印象,县令决定第二天亲自去请王冕。
不料,等县令的轿子到了王冕家,却没见到王冕,一打听,不是出去放牛了,就是出去喝酒了,找了一圈也没找到人。
县令气得不行,回到县衙后,决定一定要找机会教训王冕。
而王冕也预料到了,但他确实不想与这样的人打交道,只能离开避祸,邻居老秦也承诺说,会帮忙照顾母亲,王冕便离开了家乡。
他一路到了厦门,银钱快用尽时,又重操旧业,开始卖字画来维持生活。
一日,街上涌出了许多难民,王冕觉得天下可能会大乱,便赶紧收拾东西回家。
一打听,原来的县令和危素都已经升官走了,他才安下心来,专心奉养母亲。
6年后,母亲因年老生病,王冕寻遍良医也不见好转,母亲把他叫到床边,嘱咐道:“总有人让我劝你做官,不过我看不适合,记住了,你千万不可去做官,我死了也才放心!”
王冕含泪答应了。
三年后,王冕守孝期满,天下也进入了混战状态,方国珍占领了浙江,张士诚占据了苏州,陈友谅占据了湖广,朱元璋起兵攻占了南京,之后更是一路所向披靡。
一天中午,王冕上坟回来,遇见了一队骑马的人,他们身穿战袍,特别是为首的一人,看着模样不俊,却仿佛有一种王者之气。
那人下了马,向王冕深施一礼,“请问哪里是王冕先生的家?”
王冕答,“小人就是王冕。”
那人惊喜万分,自称叫朱元璋,因仰慕王冕的才名,特来拜访。之后,两人谈心,直到太阳落山才结束。
数年后,朱元璋一统天下,建立了大明王朝。
一日夜晚,王冕与老秦一起喝酒,王冕看了看天上的星象,“你看天上,文人将会有灾难了!”
一会儿后,又见有许多小星星出现在了东南方,王冕说,“上天有眼,有它们来维持文运,只是我们恐怕见不到了!”
此后,有人传说,朝廷要征召王冕出来做官,王冕听后,吓得赶紧收拾行李,连夜逃往山里。
后来,朝廷果然派了官员带着诏书来到了王冕家,却只见满屋子的蜘蛛网和杂草,官员叹息几声,离去了。
之后,王冕一直在山里隐姓埋名的生活。
本故事来源于《儒林外史》,与历史上的王冕还是有些出入的。
根据《宋学士全集-王冕传》的记载,实际上王冕的父母都在,直到中年父母才去世的,而王冕对做官没有兴趣,却是相同的,王冕一生四处游历,见到了太多的人间疾苦,也看破了官场黑暗,所以之后朱元璋两次请他为自己做事,他都拒绝了。
一直坚守本心。
小时候课文里的《王冕学画》,还有《墨梅》大家都还记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