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东都公元(东都公元二期二手房)

#今日头条# 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那些值得纪念的大事呢!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公元前243年7月29日秦国发生了蝗灾,天下大疫。

公元604年7月29日隋炀帝兴建东都洛阳。

公元713年7月29日唐玄宗粉碎废帝阴谋。

1128年7月29日南宋抗金名将宗泽逝世。

1616年7月29日明代戏曲家汤显祖逝世

1818年7月29日晚清抗法名将冯子材诞辰。

1937年7月29日北平,天津沦陷。

1940年7月29日新四军攻占黄桥。

1969年7月29日近代著名文学家范文澜逝世

1984年7月29日许海峰为我国赢得第一枚奥运金牌。

1986年7月29日两弹元勋邓稼先逝世。

#西安头条#西安在宣传历史时往往以“周秦汉唐”四大正统王朝为主,经常性的怱略隋朝。作为大一统的王朝之一,从公元581年文帝杨坚在长安兴建大兴城,到公元604年炀帝建东都,隋朝在长安定都足足20多年。隋朝虽然国祚很短,只有区区的37年,但影响力是深远的。首先结束了南北朝近300年的分裂局面,使华夏再次统一。“开皇之治”,政治稳定、百姓富足、社会安定、文化繁荣,军事强大,带甲百万。推行科举制,为人才选拔开创先河,被后续封建王朝沿用一千多年。可以说如果没有隋朝打下坚实的基础,就没有后面唐朝极盛的国运,至少不会这么快强大起来,虽然隋朝很短,但是在中国历史上是无可替代的朝代。

【隋炀帝迁都为何非洛阳不可?】

杨坚成为隋朝的开国皇帝时,都城是长安,但他一直有迁都洛阳的想法,不过还没有实现就驾崩了。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继位,不久就先后下旨修建东都洛阳城与开凿通济渠两项大工程。

通济渠的开凿主要是利用洛水河道,横穿整个洛阳城,另外,还有多条通济渠分支贯穿于洛阳,形成了商船满河、贸易繁荣的景象,带火了洛阳的经济发展。

而杨广之所以迁都洛阳,除了完成父亲遗愿,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看中了洛阳的地理位置,原都城长安位置偏西北,而洛阳在中原正中央,有利于各种资源的供给运输,以及朝廷对各地进行管辖。想了解更全面的历史故事吗?来看下方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含300多幅地图哦。

#洛阳头条#路过定鼎门广场,公元605年,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成为第一个穿过定鼎门的皇帝,定鼎门位于洛阳城中轴线上, 是我国古代沿用时间最长的古代都城城门。

定鼎门遗址也是公元7到10世纪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2014年6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走在广场上,感受古都城门的雄壮威严,打开历史画卷,曾经辉煌的神都繁华依旧,盛世流传。

今日文明洛阳繁花似锦,环境优美,地铁、高架出行更是方便,青春蓬勃的都市,生机勃勃的奔向未来。#打卡挑战局# #社会观察局#

隋朝京都制度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称帝,定都大兴(今陕西省西安市)。公元605年,隋炀帝即位,下诏迁都洛阳,称“东京”。

《隋书·列传·卷三十三》:“炀帝即位,迁都洛阳,以恺为营东都副监,寻迁将作大匠。恺揣帝心在宏侈,于是东京制度穷极壮丽。”

史料明确记载隋炀帝是“迁都洛阳”,而不是设洛阳为副都。据此,迁都之后,东京洛阳便取代了京师大兴的首都地位。但仍然保留大兴的京号,并未罢京,而是派官长期留守,是为留都,乃陪都形式之一。降格为陪都后,隋炀帝西巡时亦曾驻跸于此。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东京洛阳城营建,用时十月,次年春已建成,“制造颇穷奢丽,前代都邑莫之比焉”,城市总体格局已经形成。而直到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才始筑大兴外郭城部分城垣,至此大兴城的总体格局才基本形成。隋大兴城或为隋唐时期第一座“陪都”。这与近代日本都城演变颇为相似。1868年,日本迁都江户,称“东京”,但仍然保留旧都 [京都] 的京号,并未罢京,而东京已成为事实上的首都。

隋朝581-604首都大兴,605-619首都洛阳,陪都大兴。

唐高宗为什么要建立东都。

在我国古代,都城是一个国家的命门所在,唐高宗已经拥有了京师长安,为什么还要再建东都洛阳呢?

这个答案和隋炀帝杨广迁都时的答案类似,那就是扩张皇权。在隋朝和唐朝初期,困扰皇权扩张的一大因素是关陇集团的存在。

唐太宗驾崩之前,是有一番托孤安排的。两位托孤大臣,分别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其中长孙无忌就是当时关陇集团的领袖人物,褚遂良算是隋末起义军投诚人员的代表。

从这样的安排也不难看出,唐太宗不太放心关陇集团。唐高宗李治年轻有为,不愿受到老臣们的控制。他以废立皇后为契机,暗中观察大臣们的反应。唐高宗得到的反馈是,两位顾命大臣出奇的意见一致,都坚决反对他的做法。经过几次磋商,两位大臣也做了一定的让步,说是要废皇后也行,但必须选一名士族出身的女子充任,而不是出身寒微的武媚娘。

在这个过程中,另一位大臣李勣的态度相当暧昧,他一直称病,不愿意参与其中。这也给了唐高宗一定的信心,最终他不顾重重阻力,坚持废王皇后,立武媚娘为后。接下来,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双双被贬,之后长孙无忌又被赐死。这就相当于李唐皇权对关陇集团宣战了,为了保险起见,武媚娘建议唐高宗在洛阳设立东都。

公元657年正月,唐高宗率领群臣来到洛阳宫。同年颁布《建东都诏》,从此频繁来往于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之间,唐帝国开始实行两京制。

盛唐无处可寻,盛唐又无处不在。

盛唐在洛阳,在它的每一寸土地里,每一粒尘埃里,每一缕青烟里,每一个人的眼神里。公元657年,显庆二年,唐高宗升洛阳为“东都”,采用“两京制”,这是时隔39年后,再次确立了洛阳的首都地位,此后直到开元前期,洛阳一直都是盛唐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这个时期,也是龙门石窟大放光彩、绚烂多姿的时期,举世闻名的“卢舍那大佛龛”就是凿刻于此时。如果你到龙门石窟,最惹人注目的一定是它,它最雄伟最壮观,通高17.14米,仅头头部就高4米,通体巍峨。它广额方颐,面带微笑,通肩袈裟,衣纹流畅自然,在它的两侧,分别是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等级从“佛”到“菩萨”“罗汉”再到“护法神”,整个秩序分明的佛国盛景,如众星拱月般烘染了卢舍那大佛巍峨不凡、气宇轩昂的气度。

曾经,隋朝也是一个繁荣富庶的强大帝国。隋文帝杨坚在位二十四年,社会稳定,人口增长,民生富庶,国势日隆,史称“开皇之治”。然而,隋朝却仅存在了三十七年,便葬送在隋炀帝杨广的手上。为何?

公元581年,杨坚接受了周静帝禅让帝位。着常服入临光殿按礼制即皇帝位,定国号隋,改年号开皇。

要想国家繁荣富强,百姓安居乐业,就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相统一结合。

公元588年隋文帝杨坚在平定叛乱后,并开始针对凋敝的国家进行一系列举措。

在隋文帝的操盘下,政令实施的效率得到提高,避免了官员专权独大局面的出现,农业、商业得到了发展,隋朝经济得到快速恢复。

隋文帝杨坚在位二十四年,社会稳定,人口增长,民生富庶,国势日隆,史称“开皇之治”。

可以说,没有隋朝奠定的制度框架和国家规模,就没有后来那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盛世唐朝。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以百年老店的姿态高调开局的朝代,却仅存在了三十七年,便葬送在隋炀帝杨广的手上。

这到底是为什么?

其实,杨广并不是一个只懂玩过家家的皇二代。他不但从小天赋异禀,拥有很高的文学才华,而且谦恭克己,勤勉自律;成年后,他在国家治理和军事方面的表现更是出类拔萃,引人瞩目。

然而,为什么?杨广却把隋朝推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自己也以暴君之名被牢牢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究其原因,并不在于杨广没本事,恰恰相反,而是他对自己的能力太过自负了!

出于这种自负,杨广坚信,在继承先皇杨坚留下的雄厚国力的基础上,自己一定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缔造一份彪炳千秋的伟业。

为了尽快完成这份“大业”,杨广刚登帝位,就迫不及待地迈开了大兴土木和盲目扩张的步伐。

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起,杨广就倾尽国力开始了一系列大型工程的建设,如营建东都、开凿运河、修驰道、筑长城、盖行宫、造龙舟等。

与此同时,杨广又以万钧之势展开了一连串对外扩张和强势外交。

到了大业七年(公元611年),随着各项工程的竣工和周边诸国的归附,一幅名叫“大业”的盛世蓝图仿佛已经展现在杨广面前。

然而,在杨广看来,这张蓝图还不够完整,因为上面还有一个小小的圈点——那就是古朝鲜。

一直以来,古朝鲜表面上向隋朝称臣,实则常怀叵测之心。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杨广北巡遇见古朝鲜使者。杨广当即命其转告古朝鲜王高元,让他入朝觐见,否则将亲往其国“巡视”。

可是,面对杨广的威逼恐吓,高元却置若罔闻。杨广勃然大怒,随即开始扩充军备,准备发动对古朝鲜的战争。

然而,正是这场战争拖垮了隋朝。

因为,自从杨广即位以来,系列大型工程和连续对外扩张已经消耗了隋朝的国力,长年被征发徭役的老百姓更是不堪重负。

此时的隋帝国已然民生凋敝、饥荒四起,各种社会危机正在急剧酝酿,随时可能爆发。

在高傲自负、好大喜功的杨广却对此视若无睹,执意发布了东征古朝鲜的战争动员令。

于是,隋朝覆亡的悲剧就此注定。

大业七年,当杨广驾驶着帝国这驾战车不顾一切地冲上战争轨道时,他并不知道,等待在他前方的,将是一个人亡政息、身死国灭的万丈深渊。

杨广正是才能超群才会恃才傲物,不得人心则失民望。

如果杨广没有发动对古朝鲜的战争,中国的历史会不会还写呢?#历史# #头条#

图片来源:百度

资料参考:《大唐兴亡三百年》

公元569年,杨广继位,是为隋炀帝,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他先施展权术,设计使文帝废掉太子杨勇,继而又害死生父,夺得帝位,丧尽天良,无恶不作。他骄横自负,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不惜使千百人肝脑涂地。因此,他最后走向了灭亡的道路,成为历史上屈指可数的独夫民贼之一。

炀帝即位后,大征民力建东都,开运河,在客观上对历史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他的乱国暴政也正是从此开端的。

炀帝即位的头一年,即大业元年(605),就决定从长安迁都洛阳,营建东都的浩大工程就在大技术家宇文恺的领导下开始了。从这年三月开始,三个月完工,每月征用约二百万人。

被征发的农民背井离乡来到洛水两岸夯土筑墙。他们丢下地里的庄稼,以汗水和鲜血给隋炀帝换来了一座规划有致,略呈正方形的高大都城。

为在新城中构筑宏伟的宫殿,远到江南的深山老林中去砍伐木材。一根大木,需用两千人拖运。从江南到中原,千里迢迢,历尽了千辛万苦,不少人弃尸于途。洛阳城中的庞大而富丽的宫殿群,就是这样耸立起来的。

东都古城遗址在今洛阳市区以西,据考古学家实地勘察,外城周长五十多里。城门、水道遗迹尚清晰可辨。

营建东都之始,大运河工程也破土动工了。开运河,并不是在陆地上开挖出一条全新的水道,而是沟通已有的天然河流。

在北起京津,南至杭州的中国东部,分布有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彼此都有许多相距不远的支流。只要加以沟通、疏浚,从南到北就可以舟楫往还。但在一千三百年前,全凭原始工具开挖,这终究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运河的开筑,当然是为了巩固皇权统治和享乐的需要,但也不尽然。秦汉时,中原地带是全国的经济中心。东汉以降,山河分裂,中原人口涌入南方,江南渐被开发出来。隋时,经济重心已开始南移。继隋之后的唐代,“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

故而,隋王朝统一后,南北经济交流已是大势所趋,单要威加远居边陲的民族。于是,他又北巡塞外,西出张掖(今属甘肃),扬威四域,夸富海内。

大业三年(607),炀帝率甲士五十万人,马十万匹,北巡出塞。他事先下令让技术家宇文恺造了观风行殿与六合城,随驾出巡。观风行殿是一座可拆可装的宫殿,下置轴轮,进退自如,其大可容纳数百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型活动房屋。

六合城则是可拆可装的一座城池,周长八里,以板作骨,以布作饰,绘以丹青,上布旗旌,甲士可荷戟负戈在城上巡逻。这恐怕也是古代最大的活动建筑。草原上一夜之间突兀树起一座城池。城中又起宫殿。突厥可汗与酋长们远远望见以为是神助天成,敬畏不已。离城十里就不敢再骑马,跪于地上匍匐而行,纷纷争献牛羊驼马。炀帝则厚赐可汗酋长以大量金帛。

当时,朝臣高颎、贺若弼等人就曾私议皇帝此次出巡过于奢侈。炀帝知道了,立即加他们诽谤朝政的罪名杀掉了。

大业五年(609),炀帝又西巡张掖,并诏令西域十七国的使臣前来晋见。又命令武威、张掖两郡的男男女女,都穿起最华丽的服饰,驾上最好的车马,列队欢迎,队伍长达数十里。如此兴师动众,原是为了向西域人民夸耀中原的富有。

第二年,西域使团和成队的商旅倾慕中国之富有,云集洛阳。炀帝诏令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在皇城端门外大街上搭起戏楼,戏场周长约八公里,乐师多至一万八千人。灯火辉煌,如同白昼,通宵达旦。这场百戏从正月十五日开台,整整演了半个月,到月底方才收场。

这期间,商旅们要求在市内进行交易。整个市容整顿一新,小商小贩锦衣丽服,竟连卖蔬菜的也用精美的龙须席铺地。西域商人路经酒食店,店主热情邀请入座,醉饱出门,不收分文,以显示隋的富庶。但客人并不痴呆受骗,有人就指着市间树木上缠饰的彩绢质问说:“贵国也有穷人,衣不蔽体,为什么不给他们去做衣服,却用来缠树呢?”市上的人被问得无话可答。

炀帝这种虚荣浮夸的愚蠢行为并未赢得民族间的信誉,他的大民族思想,却招致了民族间的干戈。

大业十一年(615)秋,当炀帝再次率领甲士出巡塞外时,突然遭到突厥人几十万骑兵的袭击,雁门(今山西代县)一带四十一座城堡被攻克三十九座。炀帝逃之不及,被围困在雁门城里。突厥人攻城甚急,飞矢纷纷落到炀帝脚前。这位不可一世的暴君,被吓得六神无主,抱着小儿子痛哭流涕,眼睛都哭肿了。多赖将士奋勇,死守孤城,才得以转危为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148310/
1
上一篇壹线国际二手房(壹线国际小区)
下一篇 北京小产权别墅(北京小产权别墅拆除有补偿吗)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