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北风来,千户万户门开开。进入12月,北京每日新增病例回落,优化防控措施迭出,关键词——开门。
本轮疫情起于9月29日北京出现首例本土病例,距今已持续整整70天。每日新增病例自11月30日冲高5000点大关后,本月大体徘徊于单日4000例以下(除12月5日4666例)。
与此同时,“做核酸难”呼声四起。社区内外,各检测点忽隐忽现;寒风之中,排队见首不见尾。甚至有时排了队也做不上,有时做上了等不来结果。(小编本人也刚刚经历了疫情以来首次核酸无果)
率先打开大门的是医院。12月1日,北京卫健委发布,不得拒诊无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的患者。
3日,购买“四类药品”不再实名登记。同一天,北京多家商场开门,恢复营业。
5日迎来新的一周,公交地铁车门打开,不再查验48小时核酸。
6日,商超、商务楼宇、社区、公园及各类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对于两点一线的上班族来说,上班、通勤、回家,一路放行。
当晚,北京餐饮接到通知,堂食开放。据说多家餐馆挑灯备料,彻夜不眠不休。
昨天(7日),进入12月以后一直处于停摆的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也重新开门迎入记者。“京十条”一出,返京、返校赫然在目——进返京不再查核酸,无疫情学校要开展线下教学。
昨天晚些时候,电影院跟进,进门也不查核酸了。#北京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