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链球菌感染长期低热是什么病,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转!警惕
- 2、溶血性链球菌感染,链球菌感染长期低热是什么病
1、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转!警惕
每天唤醒我的不是梦想
是暴雨预警信号
一早起来已经雨量惊人
今年首个登陆我国的台风“鹦鹉”
用温柔的台风雨刷了一波好感
台风动态
台风“鹦鹉”很“偏心”结构不对称
因此台风中心西侧的风雨要更明显些
它没有对前期华南暴雨严重的地区
“落井下石”
而是将雨下到了有些干旱的
海南和广西沿海
可以说
“鹦鹉”是个好台风
由于生成到登陆影响时间较短
“鹦鹉”的发展空间小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是典型南海台风的宿命
6月12日晚生成
↓
14日8时50分登陆广东阳江
↓
14日17时进入广西北流
减弱为热带低压
↓
中央气象台14日20时停编
14日20时,已溃不成军的台风“鹦鹉”
风雨影响
受“鹦鹉”影响
6月14日07时至15日07时
南宁出现中到大雨,局部暴雨
最大降雨量出现在邕宁那楼镇95毫米
局地出现了6-7级阵风
而南宁网友的普遍感受是介样的
“就这?就这?!”
不过
“鹦鹉”已逝,但它的影响尚在
受其残余云系影响
今天还是要防范降雨
今天(15日)白天,玉林、贵港、梧州、来宾、南宁、钦州、防城港、崇左、河池等市的部分地区有中雨,局部大雨到暴雨、短时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我区其他地区阴天到多云有阵雨或雷雨,局部大雨。
16日,桂北和沿海部分地区有小到中雨,局部大雨到暴雨、短时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我区其他地区阴天到多云有阵雨或雷雨,局部大雨。
暴雨天
不少小伙伴都会换上拖鞋
卷起裤脚蹚水而过
然而,医生提醒:
大家千万别这样做了
小心惹“毒”上身!
案例:雨天蹚水中"丹毒"
近日,吴某上班时,突然下起暴雨,路面上都是积水,他便脱了鞋,蹚水赶路,到公司后因为没有备用鞋袜,只能穿着湿袜子、鞋子继续上班。
第二天,他开始发烧,小腿也红肿疼痛,便前往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皮肤科就诊。医生诊断,他患上了常见的皮肤疾病——丹毒,对症治疗后,患者病情稳定,现已出院。
丹毒俗称“流火”,大多数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皮肤疾病,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下肢和面部,表现为局部的红斑、表面发热,伴有疼痛,与周围正常的皮肤之间分界比较明显。
该院皮肤科主任马寒介绍,该病多发生在足部,足癣或糖尿病患者因脚趾缝间糜烂、皮肤表面有小伤口的人群容易感染,大多数人在遭遇暴雨积水后,选择蹚水出行,但积水中混杂了地面和地下管网中的各种污物,有大量致病细菌、病毒、真菌等,如果双脚皮肤有破溃,细菌从小的皮肤伤口进入皮下淋巴管,导致感染丹毒、脚癣等疾病。
除了局部皮肤的红肿疼痛外,丹毒患者局部的淋巴结也会肿大。若不及时处理,红肿皮肤表面可能发生水疱、大疱或血疱,往往伴有发热、寒颤、头痛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发展为败血症或脓毒血症,危及生命。
马寒提醒市民,蹚水后,皮肤如出现红斑、水泡、瘙痒等症状,请及时就医,尤其是本身就有足癣或其他皮肤病的患者,切勿凭经验用药,以免耽误病情。
警惕:蹚水之后易发这些病
1.丹毒和淋巴管炎
雨后蹚水,细菌容易从皮肤毛孔趁虚而入,钻到淋巴管里,从而引发丹毒和淋巴管炎等。如脚上有破口,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2.间擦疹、脚足癣
因长时间在渍水中浸泡,皮肤的屏障功能遭到破坏,真菌和细菌便有机可乘,很容易引发间擦疹、脚足癣等皮肤病。
3.抽筋、关节炎、风湿病
下雨天很多人会换上凉鞋冒雨上下班,回到公司或家里后,便用凉水冲脚以保持干净。但凉水洗脚,毛孔会骤然关闭阻塞,加上锻炼后肌肉疲劳、紧张度增加,腿脚很容易抽筋,更可能诱发关节炎和风湿病等。
提醒:四类人蹚水很危险
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足癣、糖尿病等人群,一定要尽量避免暴雨天涉水外出。不得已外出后,这类人群要立即洗个温水澡,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淋巴管炎等,尤其是可以缓解糖尿病人群容易出现的足部问题,减少感染机会。
体质比较虚弱的人群,本来机体抵抗力就低,雨天外出很容易诱发感冒,而感冒后会形成恶性循环,加速抵抗力下降,使细菌病毒趁虚而入。
2.足癣:给真菌创造有利条件
足癣即大家俗称的“脚气”,这类人群雨天蹚水如不及时清洁,或清洁得不彻底,会加重足癣或使曾经得过足癣的人群疾病复发。
3.糖尿病:易使脚部坏死
糖尿病患者本来就抵抗力弱,尤其是脚部的血液循环差,皮肤抵抗能力也差,且常伴有神经病变。如果蹚水,容易感染丹毒,甚至出现脚部感染、坏死。
4.心脑血管病:易致中风
暴雨通常会使温度骤降,天气突变会使人出现胸闷的感觉,引起血压不稳。心脑血管疾病人群此时尽量避免外出,雨水和路面的积水都比较凉,容易使心脑血管健康状况不是很好的人形成血栓,甚至会使不少有中风史的人群旧病复发。
关于蹚水,这些你要知道
1.如果皮肤本来有破口,先在创口处涂上抗菌药膏,尽量穿高筒雨靴或套上厚塑料袋,不要赤足蹚水。
2.蹚水的鞋子尽量及时清洗晒干后再穿,不要连续穿。
3.赤足蹚水后,要仔细冲刷足部,保持干爽,也可以用生理盐水冲洗浸泡双小腿约15~20分钟后,再用清洁水洗净晾干。
4.有灰指甲、脚气、脚上有破口的市民,更要注意保持足部卫生,不要赤足蹚水。
5.医生不建议蹚水后用酒精消毒,因为酒精对皮肤会有刺激作用。
近期雨水频繁
一定要做好预防哦!
2、溶血性链球菌感染,链球菌感染长期低热是什么病
5月18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西城区卫健委通报了驻区某单位33人集体发热的情况。经过连夜排查,这33人都排除了新冠肺炎。33例患者临床诊断以“细菌性呼吸道感染”为主,在呼吸道多病原检测中,多人的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呈阳性。
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怎么传播?是新细菌吗?什么人容易感染?今天,北京市疾控中心给出了权威解释。
下面来看重点:
- 什么是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回答重点:常见致病菌 喜欢“定居”在上呼吸道口咽粘膜上皮以及皮肤表皮表层
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是常见的人类感染致病菌。目前已知的唯一重要的生物宿主是人类,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和其他哺乳动物中,可能会发生偶尔或非常罕见的自然感染。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主要的定植部位包括上呼吸道口咽粘膜上皮以及皮肤表皮表层。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没有已知的有意义的环境储存处。
- 传播途径有哪些?
回答重点: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与病人共用杯子餐具也能传播
主要传播途径为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其中接触传播包括接触被污染的物体后触摸嘴或鼻子等粘膜;与病人共用杯子、餐具;接触由A组链球菌引起的皮肤溃疡。有时也可通过食用被污染的食品而感染。
- 哪些人群易感?
回答重点:孩子最常见 人群密集场所是聚集性**高发场所
5至15岁的儿童最为常见;其次为学龄儿童家长以及与儿童经常接触的其他成人。学校、托幼机构、集中办公场所、养老院等人群密集场所是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聚集性**的高发场所。
- 有哪些临床表现?
回答重点:常见感染有咽炎、猩红热、肺炎、皮肤脓肿等
潜伏期一般为2-5天。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常见感染性疾病有咽炎、猩红热、肺炎、皮肤脓肿等,反复感染可继发风湿热、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少数情况下发生侵袭性感染,主要引起败血症、中毒性休克综合症及坏死性筋膜炎,轻者可导致肢体坏死而截肢,个别患者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死亡。
- 如何治疗?
回答重点:对症治疗 青霉素 头孢都管用
在医师指导下,可对症治疗,首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药物进行治疗。
- 如何预防?
回答重点:目前无疫苗 勤通风勤洗手戴口罩
目前尚无疫苗可预防。采取以下措施,可以减少感染风险:
通风消毒:居室和工作场所建议每日至少通风2-3次,每次至少30分钟,通风时注意保暖。使用空调通风系统应注意进行消毒清洗。
手部卫生:做好手卫生,尤其是外出后,在咳嗽或打喷嚏、饭前便后、加工食物时,要用肥皂和流水洗手,持续至少20秒。
戴好口罩:在密闭空间、人员聚集场所,特别是到医院就诊或与其他患者接触时要戴口罩。
注意咳嗽礼仪:当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挡口鼻;如果没有纸巾,用上袖或肘部遮挡。
夏季天气炎热,温度高、湿度大,病原微生物繁殖速度加快,食物容易腐败变质,易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因此,在食物制作过程中要注意清洁卫生,注意食物保藏,避免发生食物中毒。
及时就医:一旦发觉出现发热或皮疹等症状,患者应佩戴口罩及时前往医院就诊,避免带病上班、上学。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贾晓宏
流程编辑:TF020
本文关键词:溶血性链球菌感染首选药,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最常引起,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临床表现,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症状。这就是关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链球菌感染长期低热是什么病(转!警惕)》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