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名失踪者遇难:在废弃金矿非法获利#
现在的新闻没有什么写的了吗?为什么这么不咸不淡的一条新闻竟然能够成为热搜榜第一,而且还被顶爆了?仔细一看,发现了玄机。
原文开头就是“接到河南籍李某报警,称在12月23日左右,有六名河南籍人员到绛县里册峪山上一个疑似矿洞的山洞后……”一句话没说完,其中提到了两次“河南籍”。结尾是“经公安机关初步调查,失联的六人都是河南省嵩县人……”再次出现了“河南”字样。
严格来说,这算一篇简讯,因为总字数不过260字,却三次提到“河南”,居心何在?
这简讯本来就不符合新闻六要素,缺头少尾,语焉不详。唯一的亮点就是三次出现“河南”。本大仙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其他要素都可以忽略不计,偏偏这个地域要素非要带上不可?而且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当然,不是什么正能量新闻,而是报道了一个河南人冒险进废弃矿洞,然后偷鸡不成蚀把米、甚至搭上六条人命的故事。
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河南人现在在社会上是什么名声,大家可能都心照不宣。但是口碑的树立,很大一部分在于媒体怎么报道。如果总是把负面新闻刻意贴上标签(本来是可以不贴的),能怪网民总是搞地域黑吗?
澎湃新闻属于比较有影响力的大媒体,为什么要犯下这种低级错误?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还是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群众眼光雪亮,公道自在人心。
#媒体人周刊#
中华元宝是中国辛亥年代的货币。该币分两种,一种正面中央铸有福建简称“闽”字,一种中央无“闽”字。“闽”字四周刊写“中华元宝”4字,外有一道圆形珠圈,珠圈上方刊写“福建都督府造”6字,下方纪值“库平一钱四分四厘”(即双角每5枚当一元),左右两侧标明铸造年代“辛亥”。背面正中又铸一个“闽”字,“闽”字外有一网线纹,上方刊写英文“FOO-KIEN”(福建),下缘刊写英文纪重“一钱四分四厘”,中间主图案是著名的“铁血十八星图”。
银币直径23毫米、重5.3克,成色80%,齿边。著名的“铁血十八星图”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军的军旗图案。它是当时的革命团体共进会在武昌起义前设计的,中间圆形网线纹代表中华民国军政府,放射状9支柱意指华夏九州,上、下各9颗星共18星即代表当时长城以南的18个行政省,把18个圆星联为一体,寓有18省人民团结战斗不惜流血牺牲之意。
十八星旗作为革命军的军旗,在武昌起义胜利后,曾在黄鹤楼上迎风飘扬。福建军政府成立后,为维持金融稳定,遂令财政司负责设立印铸局,鼓铸双角、单角、半角小银币,然迄今尚未发现有单角、半角实物。尽管如此,双角银辅币能在革命政权都督府成立短短一个月中,便从福州南台苍南霞铸币厂的工匠手中诞生,体现出辛亥革命那种迅雷之势。
此币发行数量极为稀少,再经过大革命失败、红军根据地转移、艰苦抗战、国共内战等等战乱,大多数遗失殆尽,即使在出产地福建市面上也是凤毛麟角,很难找到。
从司马八达,到八王之乱,说说司马懿的武将家族——
传说黄帝二十五子,其中一子名叫昌意,昌意的后裔老童,老童的的一个儿子名叫吴回,吴回的后裔,为祝融八姓。
老童的另一个儿子,名叫重黎, 重黎的后裔,为程氏、司马氏。
这两氏的共同祖先,是周宣王的大臣程伯休父。
周平王东迁后,关中地区渐渐被秦国统一,留在关中的程国被秦国所灭,司马氏随周平王东迁洛阳,任周王国的史官。春秋中期,司马家族离开了日益衰落的周王国朝廷,投奔了晋国少梁。就是现在黄河之滨的陕西韩城。
到战国初期,赵魏韩三家分晋,司马氏也因而各奔东西,分为三支,一支在秦国,一支在魏国,一支在赵国。
灭秦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下辖十八路诸侯,其中,殷王司马昂,出自赵国支。
东汉末年,殷王司马昂的后裔,有司马防,司马朗。
司马防,149到219,活了七十岁,司马家有长寿的传统。司马防年轻时曾任洛阳令,京兆尹,在两个都城做官。年老回乡养老,他是黄河以北温县人氏,他年老时,儿子司马朗、司马懿,都已经是曹操手下的重要官员了。
司马防八子,字皆有达,称为司马八达,本来,华夏传统,兄弟排行,应该是伯仲叔季,季是最小的,但东汉末已经乱了,司马八达是伯仲叔季显惠雅幼。
长子司马朗,字伯达,171到217,活了四十七岁,他青年时,在董卓乱政时期,带着家族,离开洛阳,回到故乡温县以避祸。
曹操当政后,征辟司马朗为官,一直做到兖州刺史。217年,司马朗随夏侯惇征讨东吴,在居巢,染病身亡。
次子司马懿,字仲达。司马朗司马懿兄弟,都是曹操的子侄辈,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是曹丕的幕僚。
219年,关羽北征襄樊,威震华夏,曹操在洛阳,岌岌可危,欲迁都黄河以北,以避其锋芒,司马懿虽是晚辈,却眼光独到,出手狠辣,他劝止曹操,挑动孙权,果然孙权出兵,袭杀关羽。
220年,曹魏代汉。226年,曹丕去世,临终前,任命族弟曹真曹休,还有陈群、司马懿,为托孤大臣,这四位都是大将军。
曹丕长子曹睿即位,是为魏明帝。此后,曹真镇守关中,防备蜀汉;曹休镇守寿春,防备东吴;司马懿镇守宛城,据守中路。
曹丕去世后,镇守上庸前线的孟达蠢蠢欲动,于228年,企图重返蜀汉。一旦上庸重返蜀汉,诸葛亮就可从秦岭南路攻入南阳,再攻洛阳,曹魏危矣,后果不堪设想。
诸葛亮提醒孟达防备司马懿,但孟达以为司马懿要先向魏明帝请示,因而防守动作缓慢,不料,司马懿先斩后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出兵,围攻上庸,破城,擒杀孟达。
诸葛亮大怒,遂发动第一次北伐,进军秦岭北路,曹真迎战,马谡败于街亭,北伐失败。这一年,曹休也在东线与东路交战,败于陆逊,发病身亡。
诸葛亮的前两次北伐,都被曹真击退。231年,曹真去世,诸葛亮趁机发动第三次北伐,司马懿接手关中、雍凉,击退诸葛亮。
曹真曹休去世,使得司马懿一家独大。
诸葛亮的第四第五次北伐,也都被司马懿化解。
魏明帝曹睿末期,辽东公孙渊造反,又是司马懿,以快打慢,平定公孙渊,夺取辽东郡。司马懿出手狠辣,将辽东,十五岁以上男子,全部斩首。
239年,魏明帝曹睿去世,养子曹方继位,司马懿又一次成为托孤大臣,他的年纪,是曹方的爷爷辈了。
249年,高平陵之变,司马懿杀另一位托孤大臣曹爽,夺取大权。此前,雍凉都督辖区,夏侯玄等,皆为曹魏势力,此后,雍凉都督辖区,落到司马懿亲信郭淮手中,为司马代曹,打下了强大的基础。
251年,司马懿去世,其子司马师司马昭,先后执政。
265年,西晋建立。
291到306,八王之乱,西晋垮台,边地各族崛起,五胡乱华。317年,西晋亡。
作乱的八王,从司马懿的儿子到司马懿的曾孙,祖孙三代,其中: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是司马懿的后代;河间王司马顒,是司马懿三弟司马孚的后代;东海王司马越,是司马懿四弟司马馗的后代。
司马氏的老家是春秋时期晋侯国的少梁,即现在黄河西岸的陕西韩城一带,也就是说,司马氏起源于春秋晋国,因此,曹魏帝国时期,司马氏封晋王国,后取代曹魏,升级为晋帝国。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晋帝国于公元280年灭东吴,统一中华,建国时还是很气派的,是中华历史上的大一统帝国之一。
晋帝国是中国历代大一统帝国唯一不受到赞誉的,一是因为司马氏太过阴狠,二是,八王之乱引发五胡乱华,对汉族是沉重打击。
后来,刘裕杀司马氏,建立南朝宋,就显得比较有正义感。
都说刘裕杀尽司马氏,为蜀汉复仇,实际上,刘裕只是杀尽了东晋皇室,其他司马还在。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字叔达,司马孚的后代,就是北宋宰相、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的司马光。
司马光对刘裕,是满怀愤恨的,刘裕伐鲜卑人的南燕,明明是正义之举,司马光却谴责刘裕是野心家,司马光说,刘裕伐南燕,看似一时之间的义得到了伸张,而古今之义却遭到了破坏。
1935年,刚经历败仗的3万多红军被40万国军包围。关键时刻,毛主席一通神操作,红军不仅成功突围,还把老蒋调戏了一把。
1934年11月底至12月初的湘江战役,由于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导致红军主力死伤惨重,兵力由出发时的8万6千余人锐减为3万多人。
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被迫改变行军计划,向西行进,并攻下贵州遵义。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召开遵义会议,将原本属于博古、李德的红军军事指挥权,转交给了毛主席和周恩来。
此时,中央红军的处境不容乐观,老蒋已经识破了我军想要往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意图。他调集了40万兵力,在遵义周围布下重重包围,想要一举将红军歼灭。
幸好,红军内的情报侦查部门二局截获了国军的电报。毛主席根据被截获的情报调整了红军行进路线,改为北渡长江,同在四川的红四方面军会合。
然而,要想北渡长江,首先就得打下赤水河边的赤水县城。
23日,红一军团作为前锋打下土城后,又兵分两路向赤水县城推进,与守城的川军陷入了拉锯战。
这时,前来支援川军的郭勋祺部来到了土城附近的青冈坡,同埋伏在此的红军展开激战。
由于我军获取情报有误,错估了来援川军的兵力,一时间陷入了苦战。
当前形势对我军极为不利,红军在战场上多拖一分钟,就多一分被敌军大部队合围的危险。
眼看战斗即将陷入僵局,红军总司令朱德亲自上前线指挥,再加上陈赓率领的干部团,终于打退了川军的进攻。
但这时战场情况有变,敌军已开始合围,并封锁了长江。我军只得启用备用方案,先渡赤水河,再转渡金沙江,从而北上入川。
1月29日,红军第一次渡过赤水。
可由于刚经历过激烈的战斗,红军已无力攻下金沙江以南的叙永县城。因此,我军只能转向云南的扎西镇先行休整。
在扎西镇,毛主席总结了赤水、土城之战的教训,认为北出金沙江的计划已经无法实现,当下只能发挥红军运动战的优势,再渡赤水,重回遵义。
就在敌军部队向扎西合围的时候,红军突然掉头东进,在2月20日第二次渡过了赤水河。
此时,镇守贵州的黔军以为红军已经离开,都放松了下来,贵州军阀王家烈甚至还在给老母亲做寿。没想到红军竟杀了个回马枪,把毫无准备的黔军打得人仰马翻。
红军一鼓作气,打下了天险娄山关,再次攻下了遵义城。
然而,打下遵义后,我军也只是获得了少许休整的时间,对于红军当前形势没有什么帮助。
老蒋也很快做出部署,让国军部队采用碉堡战术,逐步蚕食红军的生存空间。
当前形势越发恶劣,一旦红军有一步行差踏错,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就在敌军步步逼近之时,毛主席想出了一个妙招。
他先指挥我军攻打赤水河附近的鲁班场,迫使这里的守军龟缩不出。
然后,又趁着敌军不敢出城追击的机会,在3月16日下午至17日中午,红军当着敌军侦察机的面,从容地渡过赤水河。
刚一过河,毛主席就让各军团关闭电台,在河对岸一处山区隐藏起来。同时,他派出一个团带着总部电台一边向北,一边频繁发射信号,造成我军大部队向着古蔺县城挺进的假象。
老蒋收到情报果然中计,以为我军要从长江或金沙江北上,他即刻做出部署,调集主力部队北上封锁我军前进路线。
而且,老蒋认为这将是同红军的最后一战,于是,他在3月20日亲自飞到贵阳督战。
就在敌军大部队急速朝古蔺、叙永一带集结时,我军二局再次立功,截获了老蒋的调兵指令,并得知老蒋飞抵贵阳的情报。
见时机已经成熟,毛主席一声令下,中央红军即刻开拨,于3月21日晚至22日晨第四次渡过赤水河,然后急速南下,直抵乌江北岸。
这个时候,敌军主力还在遥远的北面蒙头搜索红军的行踪。
当晚,狂风大作,暴雨倾盆。红军趁着大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渡过乌江。接着,我军马不停蹄,高喊“活捉老蒋”的口号,兵锋直指贵阳!
而此时,老蒋这边驻守贵阳的兵力还不到5000人。
委员长有难,国军主力部队哪敢耽搁,纷纷火速回师救驾。老蒋也被吓得不轻,急忙就近调来滇军的三个旅协助防守贵阳。
不过,我军在贵阳附近只是虚晃一枪,主力随即转向东南,做出要渡河往东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架势。
老蒋发现只是虚惊一场后,想都不想就让前来救驾的大部队向东拦截红军。
可这还是毛主席设下的虚招,他除了想将敌军主力引向东面外,还想调出云南的滇军。
现在,目的已经达到,云南的兵力被老蒋调出大半,已然空虚,我军趁着这个机会向西进入云南,向着金沙江而去。
最终,四渡赤水战役以国军被红军耍得晕头转向而圆满落幕。
这一战对红军意义重大,它让原本濒临溃败的红军起死回生,为新中国的解放保留了胜利的火种。同时,此战也展现了毛主席过人的军事智慧,成为后世的经典战役之一!
参考资料:
《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
作者:小杨
编辑:剩草
#历史#
一滴油漆毁了一艘潜艇
1939年6月1日,号称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英国皇家海军T级潜艇“西提斯”号首次出航,前往利物浦湾进行最后潜航试验。“西提斯”号驶出利物浦港一个小时后,由于压舱物过轻,首次下潜失败。艇长弗雷德里克•伍兹上尉于是下令打开鱼雷发射管的内层盖子,以便海水部分涌入,增加潜艇的重量。
让他万万没有料到的是,此时鱼雷发射管外层的盖子其实早已被打开,数以百吨计的海水顿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涌入潜艇的第一、第二间隔舱。重量激增的潜艇随即一头朝下,迅速沉入海底! 原来,早在“西提斯”号出海前数周,一名造船厂油漆工在给鱼雷发射管刷漆时,不慎让一滴油漆渗漏,粘住了一个用于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测试阀门。结果,艇长伍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同时打开了鱼雷发射管的里外双层盖子,导致一场灾难降临。
整整3个半小时之后,远在朴次茅斯港的英国海军潜艇司令部才接到“西提斯”号的求救电报。于是,一场代号为“潜艇粉碎行动”的营救行动在I.A.麦辛泰尔上校的指挥下展开。然而,即使是最近的船只也远在出事地点数百英里之外。
据悉,“西提斯”号上的氧气原本只够维持53名艇员呼吸,可是当时参加测试的实际人数多达103人,超出正常核载人数几乎一倍。雪上加霜的是,当时的空调性能低劣,艇上众多较为年长的艇员,由于二氧化碳中毒,纷纷感到恶心和眩晕。当时两名艇员自告奋勇地试图关上鱼雷发射管盖子,但是均宣告失败。
夜幕降临后,艇员们将艇上60吨饮用水和燃油倾倒掉,以便让下沉的艇身部分上浮。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氧气消耗,艇上所有人员皆保持睡眠状态,静候营救到来。13个小时过去了,艇内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到了危险程度。为了不坐以待毙,艇长伍兹、司炉德里克•阿诺德和另外2名男子冒险打开舱门上浮,最终奇迹生还。然而,当他们的4名同伴在企图以同样方式逃生时,全部命丧海底。
在艇上,其他艇员将一根管子连接上一台发动机后,总算将舱内积水泵了出去,潜艇随即浮出水面。此时,前来营救的英国皇家海军“黄铜”号救生船用一根缆绳将遇险的“西提斯”号潜艇系住,准备将后者拖回利物浦港。然而由于不堪巨大的拉力,缆绳突然断裂,潜艇再次下沉。
英国皇家海军派出多条轮船彻夜搜索,仍无功而返。直到6月2日,他们才在潜航区域找到艇尾露出海面的“西提斯”号。艇上99人葬身海底,其中大多因二氧化碳中毒窒息而死。整整4个月后,沉没的“西提斯”号连同艇内的遇难者遗体才被打捞上来。随后的尸检报告表明,遇难者在潜艇失事后整整挣扎了17个小时,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西提斯”号因此被英国媒体指责为“海底棺材”。
后来,人们发明了一种新装置用于防止鱼雷发射管外层盖子被意外打开,为了纪念这一事故,该装置被命名为“西提斯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