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香港书展三十年】,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香港书展三十年:通讯:30载书展情:一年一度的文化“约会”
- 2、香港书展三十年,香港书展又一年
1、香港书展三十年:通讯:30载书展情:一年一度的文化“约会”
中新社香港7月20日电 题:30载书展情:一年一度的文化“约会”
中新社记者 杨喆
不知不觉中,一年一度的香港书展已经走到第30个年头。在这座曾被称为“文化沙漠”的城市,书展已经从早年的图书销售活动,发展为香港重要的文化盛事,乃至市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7月17日,由香港贸发局主办的第30届香港书展在香港会展中心开幕。为期一周的书展云集39个国家和地区的686家参展商,设有15个展馆,包括“国际文化村”、“儿童天地”和“英语世界”等。今届书展还将举办310多场文化活动。预计书展将吸引百万人次入场观展。图为一个参展商推出科幻和推理小说专柜。中新社记者 张炜 摄
今年,香港书展在7月如期而至,来自39个国家和地区的686家参展商也打破历年展商数量纪录。书展前几日,便已有大量市民涌入,而在周末,人数更进一步增加。展区间,经常可见全家一同选书、购书,享受有书香的周末。
书展特別推出30周年纪念展览“三十连绵书展情”,分别介绍书展的3个“十年”,与读者重温历年书展的变迁。珍贵展品、历史照片前,不少香港市民驻足观看,也回顾着自己与书展的故事。
“我差不多已经连续9年来书展了,就像是赴一年一次的约会一样。”市民黄小姐告诉中新社记者,比起平日逛书局,书展的产品种类较为全面,也都很直观地摆放出来供读者挑选,还有不错的折扣价格,所以自己往往会把自己心仪已久的书留到书展来买。
今年,黄小姐带着三个孩子来到书展,希望选购一些儿童书,同时从小培养孩子们对阅读的兴趣。“在他们很小时,我就带他们来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现在他们也都每年盼着书展早点开始。”
首届香港书展1990年举行,而在那之前,香港出版界已在中环的香港大会堂做过展览,但因业界资源有限,规模不大,后面才由香港贸发局接手。市民郑太太亦经历过那段时期,她告诉记者,自己很小时就有去在大会堂举行的展览,当时还不叫“书展”,书籍种类远远没有如今丰富,人数也很少,但已经受到爱书人青睐。
从开始自己来书展,到后面带着子女来,郑太太很欣喜全家人都非常喜欢读书,也热衷借此机会来“淘”些低价好书。今年,她和郑先生带着6岁的小孙子来,是希望在他小学一年级升二年级的这个暑假挑选一些练习册。“他当然也喜欢书展,这里有书,有吃的,有玩的。来书展,当然不只买练习册,还要有他喜欢的‘小东西’。”
在一些网站评出的榜单中,香港书展更与美食展、动漫节等活动共同被列入“非一般香港拍拖好去处”。相比于其他活动,弥漫的书香为这一“约会地”显得有所不同。徜徉书海,淘书阅读,让情感慢慢升温,成为不少爱书情侣的共同经历。
市民林太太已经记不清自己是第几年同丈夫林先生一起逛书展了。她说,自己和丈夫都是爱书人,在结婚前就每年都和先生一起来。“感觉书展就像我们一个谈恋爱的固定节目。”
林太太认为,香港始终不像内地那样有比较大的书城,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在书城里坐下来看书。而香港书局是比较小的,活动的空间较为局促。这可能也是有情侣喜欢一起去书展的原因。
如今,全球出版业都面临电子化的变革,令纸质书的销量受到挑战。在林太太看来,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但书展依然不可或缺。它可以让很多亲朋好友汇聚一起,幷且通过书籍认识更多的人。
林先生对此也颇为赞同,他说,香港过去曾被人称作“文化沙漠”。但实际上,每年参加书展的人数都在增加,读书气氛很好。大家一起来,一起买书回去,如同过节一样。
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副总编辑黎耀强对书展的气氛也颇为欣喜。他在展位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香港人喜欢阅读,书展已经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虽然电子阅读已经越来越流行,但是一些好书、有深度的纸质书仍然颇受青睐。出版商也在努力将好的策划借助书展进行宣传,吸引读者目光。
如同每年一样,除了展览外,香港书展还会举办各类活动,邀请知名作家参与讨论,分享创作心得,与书迷进行交流。不少活动都吸引众多书迷挤满现场,需要提前登记预订以控制人数。
今年书展主题为“科幻及推理文学”,内地科幻作家韩松亦被邀请到港。他出席书展期间多场有关科幻的活动,称赞主办方为华语科幻发展作出贡献。“不同想法的流动和碰撞可催生出更多优秀的科幻作品。或许此次参加书展的读者中也能涌现未来的优秀科幻作家。”
见证书展30年发展变迁的香港贸发局副总裁周启良感慨,书展30年来曾经历多次风风雨雨,但从未停办过,参与人数亦逐年增加,深受公众喜爱和欢迎,不断为香港这座城市增添文化的魅力。(完)
关于中美贸易战,这些消息都是假的!搜“中国网”抖音号(787874450),看你想看
2、香港书展三十年,香港书展又一年
这是我参加的第四届香港书展,但越发思考的问题是:香港书展的价值究竟何在?最终想明白:香港书展如同香港的缩影,而两岸三地作家学者汇聚产生的能量仍不能小觑。
难堪大任的“爱情文学”、“散货场”的基因
2018年香港书展上周落下帷幕,据主办方香港贸发局公布的书展相关数字:104万人次入场破纪录,比上届增长4%;书展期间场内共举办310场文化活动;抽样调查显示人均购书消费810港币。一切看起来都很好:再创新高的人流量给商家创造了生意的机会,每年一度的书展如同嘉年华,既挟声势请到两岸三地以及旅居国外的作家学者开办讲座和活动。
这是香港书展的模式:核心是人流,正因如此每年贸发局公布的数字最显著的就是“入场人次”:有人流、有生意、有关注、有影响。这是香港书展被批评的“散货场”(本地词汇,接近普通话的“大卖场”)基因:整个书展以五光十色的“大卖场”拼图呈现,这边爱情文学,那边武侠(近两年的“书展年度主题”);这边展出的张爱玲手稿,那边介绍浙江文化的“中华文化漫步”;这边北岛与芒克的讲座《往事与“今天”》,那边热度不减的教辅练习册模特写真集。
也正因为这“散货场”的基因,无论是此前设置的“年度作家”,或是2016年开始的“年度主题”都在各家出版社汹涌推出的新书、展厅挪不开脚步的人潮中显得不太立得住脚。此前每年推介一位作家,焦点尚且集中,改为年度主题后则逐年推荐多位作家,焦点继续分散。今年更是推介了十位作家:以1990年代作为时间分界点,1990年代前的代表作家张爱玲、徐速、亦舒、依达和林燕妮,1990年代后的深雪、林咏琛、郑梓灵、天航及Middle。名单一出,即有声音称名单标准存疑:“为何网络作家Middle能够与张爱玲同列名单?”此外则是年度主题的宣传海报,也曾引发部分争议。此外,在以爱情为主题的展场,村上春树的《刺杀骑士团长》却因“性”而被判定为“第二类不雅物品”。
在挑不起大梁的“爱情文学”主题之下,书展主展场则继续呈现“大卖场”的风格:展位设计是为了方便人群流动(和压低成本),随处可见的“全场八折”、“特价六折”、“几十蚊几多本书”(几十块钱几本书),还有瓜子脸网络小说作者现场签名站台与读者合照。栖身于香港书展现场,恍惚如旺角街头,鱼蛋牛杂噗噗翻滚如读者翻动书页——太五光十色了,自助餐吧,请君随意。
于是今年是有点累了,汲取过往经验:听讲座、少随意闲逛,因此只瞄准牛津大学出版社与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两个摊位。没想到有惊喜。
“卖场”中开辟公共空间
牛津大学出版社历来出版格调很高、装帧精美,今年书展上牛津的新书也很抢眼。在牛津展位,我收获冯象的《我是阿尔法》一册,此前觊觎的是《黑白溢彩》(邵颂雄),不过这本不是新书,踌躇了一下还是买了北岛的一套书(七册,欠《波动》与《时间的玫瑰》),虽然简体版存在内地家中,但牛津的设计让我爱不释手:纸书的好成为压死骆驼的稻草。今年牛津新书尚有陈冠中《一种华文 多种谂头》、吴霭仪《拱心石下 从政十八年》、程翔《香港六七暴动始末》等。书之外,牛津展位今年还有许礼平、董桥、程翔的作者见面会,不过时间不巧,未能赶上。
牛津版北岛自选集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中大出版社”)则今年有惊喜:展位中摆放着新书作者及编辑的话语,在新书之外直接与读者对话。我印象较深的有年初刚刚卸任中大校长的沈祖尧为其网志结集成书所写:“盼望读者能回到当天的场景,然后思想我们的对与错,再看前路应怎样走。”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展位
中大出版社更邀请作者在书展现场进行名为“中大主场”的小型讲座。驻足观看,发现有几场都是新书的编辑与作者对谈,在小小的空间内读者与作者、编辑三方碰面:聊书、聊研究的经历(中大出版社毕竟是学术出版社,如《延安寻真》一书作者即开讲“港女人类学家闯延安”,讲题轻松,但研究过程颇辛苦)、交换意见分享看法。有教授盛赞中大出版社的新做法:“中大出版社在展位主办讲座,打破主办方对于讲座的主导,这是香港书展上的第一次。这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公共空间,是非常棒的尝试。”
出版社的讲座有十几场,主题涉及颇多:格外有趣的有江绍祺讲“Gay分三路”,是他对伦敦、中国香港、中国大陆三地男同志群体研究的分享;彭丽君讲后九七香港电影;李雅言谈教育中怎样培养孩子的创意……讲座同时设有Facebook平台的直播,但内地读者似乎无缘。这种新的做法,据称是学习了台北书展的经验。无疑,其对平衡书展“卖场”氛围是一个创新。
李雅言
新书方面,中大出版社则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与传统文化两方面平衡出新:李振盛的摄影集《红色新闻兵》以照片形式呈现“文革”年代的场景,是中文版首次面市;熊景明等老师编《中外学者论文革》则邀请众多学者、亲历者从诸多角度回看那个特殊的时代。中国文化方面,我注意到中大出版社的“钱宾四学术文化讲座系列”不断整理出版,今年出版的是已故日本汉学家小川环树先生的《论中国诗》。关于这个系列,据说还有个小故事:中文世界熟知的狄百瑞2016年透过媒体正是更正其中文名为“狄培理”,而他的名字被误译则与他1982年来主持当年的钱宾四学术文化讲座有关。
《红色新闻兵》作者李振盛写给读者的一段话
《中外学者论文革》
香港书展:既“香港”又“两岸三地”
香港书展有延请两岸三地及海外优秀作家、学者进行讲座的传统,这可说是香港书展最大的亮点与优势。今年,书展上有内地作家包括张抗抗、北岛、芒克、野夫、阿乙、余秀华、朵渔和李昕;来自台湾的龙应台、骆以军、几米、胡晴舫、蔡智恒和李戡;香港的李欧梵、李玉莹、马家辉及周洁茹,以及侨居日本的李长声与马来西亚的戴小华。无论展场如何人流稠密,讲座安排在单独的演讲厅,还可以让文化爱好者舒服地听讲座。
台湾作家的讲座有不少亮点。龙应台女士的讲座爆满而我无缘得见,但骆以军的讲座“一件很美很小的事”着实很美,其中他提到曾经在东北旅行时被以有关国共内战的革命歌曲接待,小细节处折射两岸的历史纠葛给身为台湾作家的他带来的微妙体验。
本文关键词:香港书展三十年开放,香港书画展,香港书展地址,2020香港国际书展,香港书奖。这就是关于《香港书展三十年,一年一度的文化“约会”》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