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生活打卡季#闲来无事,整理一下家里的书。这些旧书都是我父亲买的,陪伴了我的少年时光。后面的散文集和小说是我青年时期买的。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
#文旅局长“丑出圈” 被调侃到心理阴影#
随州文旅局局长解伟火了。
被网友调侃太丑。还有人说解局长不适合这样的角色,用财政的钱要经得起纳税人的审视。
我个人觉得解局长挺了不起的。
第一,解局长其实不丑。他的现代装挺帅的。
第二,抖音有抖音的流量规则。丑出圈也有丑出圈的好处。热点有了嘛,宣传有了嘛,随州风景很美嘛!
第三,解局长能够亲自来拍抖音,说明他比较开明,能够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比那些坐在办公室里指手画脚,高高在上的官员强很多。
为解局长点赞!
$上海机场(SH600009)$ 假如不用啥虚不拉几的免税概念(我根本弄不清这与上机的核心竞争力有啥必然的关联),只用企业的观点来看,上海机场的价值,就是一个交通枢纽。也许会有餐饮和购物服务等,但显然不能叠加餐饮估值,外加购物估值。你不能拿它跟中国中免去比。就算是中免,其实我也不会买。我看不懂他的长期经营,永续发展的企业价值。这些是很虚的,不太靠谱。我认为上海机场应该享受的是公共服务资产的价格。不是啥高速成长股的价格。上机的区位和市场地位,应该和上海在中国的城市价值匹配才对。
如果这样来看,其实就很简单了:北上广深的机场,应该是差不多一个档次的投资品。如果要我来评估未来的发展空间,我认为深圳应该排第一的。因为深圳的经济活力,中国是第一。或者应该排北京首都机场第一。因为北京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怎么都轮不到上海来排第一呀?
但事实上,深圳机场的市值排名,是最差的,才100多个亿。北京首都机场,才200多个亿。凭啥上海机场应该有1000亿,甚至有人叫出了目标----要实现万亿市值呢?真的因为是“机场茅”吗?
我无法理解这种逻辑。所以,我的逻辑,肯定是不买上机的。但可以考虑买深圳机场。但是----深圳机场肯定没有中国建筑有成长性。有点像是周期股。严重受到经济周期的冷热制约。ROE也谈不上优秀,远远达不到稳定的15%收益。所以,机场我一个都不要。
我认为:中国建筑的PPP,大约就有点像机场的公共产品属性。是属于无脑稳稳收钱的事情。但机场不能无限扩大,中国建筑的PPP还在外延扩张,收入会快速增加。真正的机场茅,应该给中建-才对。----特别是中国建筑每年的利润,以及最近十年,以及未来十年的成长率,真的跟茅台是高度接近的。
呵呵,虽然如此,我说了不算。市场先生说了才算,但是他很疯,我们就不理他。只管买最便宜的。涨不涨,是天意了。
这就是价值投资的真意。虽然我其实是投机派的,不是正宗的价值派。但既然号称价值投机,总要算算价值账,再谈投机的事情吧?
从投机的概念来说:有人说买了上海机场就准备了拿五年不涨。好吧,既然你判断五年内都不会涨,现在急乎乎的买入,是不是有点找抽?你珍惜资金的使用效率了吗?这是投资,还是投机?别拿巴菲特买股要拿十年来说事。就算您真的喜欢上海机场,就是要买的话,是不是等等再说-,等飞刀先落地?----起码等基本面有好转迹象。比如疫情,显然2023年都未必好转(我判断我明年都回不了国),机场不就一直亏下去吗?就算疫情开始恢复了。也不可能一下子就恢复到2019年的状态。就算恢复到2019年的状况了(不知道五年够不够——),上海机场一年也不过赚区区50个亿。能匹配多少市值?20PE也就1000亿。当然, 您希望她是60PE的货色。抱团股都这样-----哪我只能祝福你吉祥如意了。我可不敢有这么自恋的想法:我买啥股,机构都来捧我的小脚。我只想提醒你: 上海机场是反抱团股---机构正在离开,遭遇的是双杀,杀业绩,也杀逻辑。小散户正在涌进来。机构原来长期投资的上海机场,成本大约是25元上下。从价格上看,现在依然是盈利的。你小散户一个,接飞刀干嘛?真以为自己是蜘蛛侠呀?
近日看《岳南趣讲大师》,挺有意思的。里面的小故事颇能体现大师个性。只是看到黄侃VS胡适一节时,有这么一段:又有一次,黄侃在课堂上骂胡适,说:“胡适鼓吹白话文如何如何好,我看未必,比如胡适的母亲死了,拍个电报,说‘母亡速归’,就可以了。如果换成白话文,要写成,‘胡适啊,你母亲死了,赶快回家奔丧’。你说,这多费劲儿?”。
意见不合可以争执可以批驳。但是对对方父母不敬就不应该了。尤其胡适幼年丧父,由母亲一手带大,感情深厚。黄侃此举,未免太过,不应视为名士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