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位数码极客拆了一台戴尔游匣7567,发帖说戴尔的模具设计很规整,拆机也是真难拆。
记得当年上大学时我有个舍友为了赚零花钱在宿舍里做起了给同学们的笔记本电脑拆机清灰的生意,其他品牌的电脑他拆起来几分钟就能搞定,可每当有人送来戴尔笔记本他最少都得拆半个小时,而且戴尔基本所有不同型号的电脑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构造。
只能说戴尔的的确确有很多鬼才设计师,但却苦了当年一大批修电脑的。
魔金石科技
戴尔笔记本5502,自己拆开加了一个三星nvme512硬盘,拆开后才发现,这个cpu散热和显卡到风扇用一根铜管链接的,这散热做的这么不走心啊?
都2021年出的了,还发热发烫高烧不退,终于找到原因了,怪不得cpu技术越来越好,发热量越来越低的情况下?还散热不好
就这个薄薄的一根导热效率太低了,cpu都烫手了,风扇那边还是凉凉的,就这一根,还把cpu显卡串着连上了,设计脑子是怎么想的?净考虑成本因素了吗,都不考虑散热效果的吗?

戴尔笔记本5502,自己拆开加了一个三星nvme512硬盘,拆开后才发现,这个cpu散热和显卡到风扇用一根铜管链接的,这散热做的这么不走心啊?
都2021年出的了,还发热发烫高烧不退,终于找到原因了,怪不得cpu技术越来越好,发热量越来越低的情况下?还散热不好
就这个薄薄的一根导热效率太低了,cpu都烫手了,风扇那边还是凉凉的,就这一根,还把cpu显卡串着连上了,设计师脑子是怎么想的?净考虑成本因素了吗,都不考虑散热效果的吗?
麦可·戴尔(Michael Dell)在15岁生日那年,买了一部苹果二号电脑。不同于一般青少年的是,他把电脑给拆了,看看里头到底是由哪些零件组成。弄清楚后,他再买了一部IBM个人电脑,同样拆开来研究,结果得到了一个重大发现:IBM所用的零件全部只值700美元,但整台电脑却要价3000美元,成本和售价差了一大截。

1980年代初期,当大多数人对于电脑的组装及运作都还搞不太清楚时,戴尔已经有了好的生意点子,就是买齐IBM个人电脑所用的全部零件,自己组装成电脑,再以较便宜价格出售。
「我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跳过中间商,把电脑直接卖给客户,」戴尔曾经这样解释他的经营模式。戴尔电脑的成功,并非来自创新科技或独特产品,而是提出了一套高效率的销售方式,将产品流通过程中的阻力降至最低,剔除掉中间商,直接送货上门。
从创业第一天到现在,戴尔电脑一直都只做一件事:亦即将事情还原到最简单状态。尽管戴尔电脑一出手就创下佳绩,但当时个人电脑界的龙头康柏(Compaq)并未将它放在眼里。
为了拓展业绩,戴尔一度试图改走经销通路,结果却与原有的直销通路产生冲突,导致业绩下滑。这次经验更坚定了戴尔走直销的决心,并且基于这个逻辑下,发展出「接单后生产」(built to order)和「网络直销」这两个杀手级策略(killer strategy),一再蒸发掉销售过程中的空气缝隙,让直销的每一个环节完全密合。

接单后生产,就是将供应商的工厂迁移到戴尔的组装厂附近,戴尔接到订单后,才向供应商订零件。这种将零件库存留在供应商身上的做法,让戴尔避开了库存和资金积压的风险,也迫使供应商的作业更有效率,大幅提升了整条供应链的效率。
除了在服务流程上迭有创新之外,戴尔也致力于做出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每隔一段时间,该公司就会要求工程师走出实验室,到客户服务中心接电话,实际聆听客户的心声,以将使用者意见整合到下一代产品中。
至此,电脑产业的游戏规则已被戴尔彻底改写,开启了新的竞争方式。1999年,戴尔终于取代康柏,成为美国第一大个人电脑销售商。
(编按:2002年惠普(HP)和康柏合并,成为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商。但2004年戴尔重回全球第一,直到2007年惠普推出一系列全新概念的消费性电子产品,包含触控式萤幕电脑以及数位娱乐产品等,再度拉开与戴尔的差距,重登龙头位置。

戴尔电脑致胜点:
1将事情还原到最简单状态,跳过中间商,直接卖电脑给客户。
2接单后生产,本身不库存零件,降低管理库存和资金积压的风险。
#职场众生相# #职场破局指南#
这段时间对二手笔记本感兴趣了,看了闲鱼上的一款戴尔5525笔记本才260元,果断买了,到手后发现电池不行了,拆开后量了一下,确实电池没电了,两节并联,然后三对串联起来,每节4伏,三节就是12伏,标称是11.1伏,估计是经过电池管理芯片后输出的电压。
电池的连接是铁片焊起来的,一般人也不可能有电焊机,那就只有整体换了,不知哪个缺德的人设计的,如果设计个可更换的电池盒,不就可以了,电池坏了换电池,电池管理板换了就换板,多省劲!
这两天矿卡价格跌的是特别明显啊,gtx1660s都不到600了,不过这种戴尔拆机短卡并不是很好,小铝块压这个120w?的显卡够呛,玩游戏的时候噪音大是跑不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