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说 Flutter,Flutter 是一个内聚性很强的框架,对外依赖很少,主要需要一张皮(OpenGL/Vulkan Surafce)用于 UI 展示,这种宿主接入层在 Flutter 中被称为 Embedder。目前已有的 Embedder 包括 Android/iOS/Windows/Linux/macOS,还有 Web。
如果 Qt 也提供一张皮?那么 Qt 不也成 Embedder 了吗?(严格说除了 Surface 之外宿主还需提供诸如多线程队列等其它宿主资源,这里简化来说)
答案是没错,并且已经有人开发出来了[吐舌] Qt binding for Flutter/Dart,我理解就是 Flutter>[吐舌]
【Win11即将到来:Win10免费升级】微软计划6月24日晚上23点揭晓所谓下一代Windows系统,可能叫做Windows 11或者Windows+。
就目前的爆料来看,Windows团队正在研发的系统代号分别是Sun Valley和Cobalt,猜测其中之一将是Win11真身。
消息称,Sun Valley将带来全新的开始菜单、操作中心、任务栏、上下文菜单、弹出窗口等UI、视觉风格上的调整以及大规模的调度器更新。
Sun Valley的UI层和核心层是分开开发的,之后也会分开进行维护、分发。这样可以减少开发的繁琐程度(7代同堂的代码),以及加速进度。这次开发的规模不会输给过去大的Windows更新。
微软高管优素福·马赫迪公开表示,win11是媲美Win95的新系统。
由于Intel Alder Lake采用混合架构,当前的Win10还没有优化,所以在“Win11”上将有着更好的多任务处理性能,优化线程调度,节省资源并提高整体速度。
当然,至于消费者买不买账就是两说的事了。
虽然6月24日就将宣布,但“Win11”的规模推送要等到今年四季度,好消息是,Win10用户将可以免费升级。
Win11即将到来,你准备好了吗?
昨天跟老板有个分歧,我说服务端应该面向数据编程,比如客户端需要展示xx元,服务端应该只下发总金额(分)。老板说,服务端应该面向UI编程,如果UI展示需要元,就应该格式化为元后下发,不应该让客户端再格式化。
各位老铁是怎么觉得呢?
------------------
想问题不要单从技术角度考虑,非技术角度建议:
1. 老板是对的
2. 如果老板错了,请参考第一条
从技术角度来谈谈:
你的服务端要再切出一个接口聚合层来做这事,服务层搞数据做业务逻辑,聚合层调服务面向ui。这样好处是更新大修问题发版灵活,不依赖客户端应用商店审核发布的周期。
前段时间,华为举办了开发者开会,因为活动主要是面向开发者,所以内容比较枯燥、深奥,但是在活动中余总也提到了鸿蒙近期的一些具体发展规划,最令大家感兴趣的可能就是鸿蒙3.0了。
鸿蒙3.0开发者版前段时间已经发布了,小编个人已经使用一段时间了,总体看,鸿蒙的开发程度还是比较快的,依照这个速度估计,鸿蒙3.0正式版明年年底之前大概率可以发布。
可能有朋友会问,你用上了鸿蒙3.0是开发者测试版,界面和功能上有哪些区别和改进?对于这个想法小编个人表示理解,这属于UI体验层,直接关系到用户的最终体验,在这个方面鸿蒙3.0也确实做了很多改进,比如异构计算,可以让手机等设备调用其它设备诸如电脑的硬件资源(比如显卡)进行协同计算。
但是,评价一款操作系统的优劣,比UI体验层更重要的是它的底层,比如架构和硬件资源(比如内存)的分配释放机制等等,这些是没有可视的元素的,最终表现就是卡不卡、处理器和内存、电池消耗和续航情况等等,在底层决定了整体的综合体验。
不管是Windows,安卓还是鸿蒙,很多朋友升级新版本之后,总会把对比它们的外观、样子作为“改进是否大”的评判标准,其实这种认识是比较肤浅的,主要的还是看内核和底层。
就鸿蒙3.0开发者版的UI体验层,小编感觉区别不大,但是鸿蒙3.0整体实实在在地大幅前进,值得期待。
MVX框架模式简介
MVX框架模式主要有:MVC+MVP+MVVM
1、MVC
Model(模型)+View(视图)+controller(控制器),主要是基于分层的目的,让彼此的职责分开。
View通过Controller来和Model联系
Controller是View和Model的协调者
View和Model不直接联系,基本联系都是单向的。
用户User通过控制器Controller来操作模板Model从而达到视图View的变化。
2、MVP
从MVC模式演变而来的,都是通过Controller/Presenter负责逻辑的处理+Model提供数据+View负责显示。
在MVP中,Presenter完全把View和Model进行了分离,主要的程序逻辑在Presenter里实现。
Presenter和View是没有直接关联的,是通过定义好的接口进行交互,从而使得在变更View的时候可以保持Presenter不变。
3、MVP的优点
①Model与View完全分离,修改视图而不影响模型。(因为View与Model不直接交互,而是通过与Presenter来完成交互,这样可以修改视图而不影响模型,达到解耦的目的,实现了Model和View真正的完全分离。)
②可以更高效地使用Model,因为所有的交互都发生在一个地方——Presenter内部。
③一个Presenter用于多个View,而不需要改变Presenter的逻辑。(因为View的变化总是比Model的变化频繁。)
④更便于单元测试。把逻辑放在Presenter中,就可以脱离用户接口来测试这些逻辑。
4、MVP的缺点
①MVP的明显缺点是增加了代码的复杂度,因为Model与View的完全分离,使得Presenter除了原来Controller的应用逻辑以外,还有大量的View->Model,Model->View的手动同步逻辑,会导致Presenter臃肿。
②同时,由于对视图的渲染放在了Presenter中,所以视图和Presenter的交互会过于频繁。还有一点需要明白,如果某特定视图的渲染很多,就会造成Presenter与该视图联系过于紧密,一旦该视图需要变更,那么Presenter也需要变更了,不能如预期的那样降低耦合度和增加复用性
5、MVC & MVP的区别
①MVC中View和Model层可以直接交互,虽然方便了两者之间的交互,但是耦合性相对较高。MVP中View并不直接使用Model,它们之间的通信是通过Presenter(MVC中的Controller)来进行的,所有的交互都发生在Presenter内部,而在MVC中View会从直接Model中读取数据而不是通过Controller。
②在MVC里,View是可以直接访问Model的。从而,View里会包含Model信息,不可避免的还要包括一些业务逻辑。在MVC模型里,更关注Model的不变,而同时有多个对Model的不同显示及View。所以,在MVC模型里,Model不依赖于View,但是View是依赖于Model的。因为View的变化总是比较频繁,所以在MVP模型里,将业务逻辑抽取出来,放在Presenter中实现,使模块职责划分明显,层次清晰,一个Presenter能复用于多个View,而不需要更改Presenter的逻辑,这增加了程序的复用性。
6、MVVM
Model+View+ViewModel
View 是要显示的页面
ViewModel是业务逻辑层
Model 数据层对数据的处理
View的变化会自动更新到ViewModel,ViewModel的变化也会自动同步到View上显示。这种自动同步是因为ViewModel中的属性实现了Observer,当属性变更时都能触发对应的操作。
7、MVVM的优点
①低耦合。视图(View)可以独立于Model变化和修改
②可重用性。你可以把一些视图逻辑放在一个ViewModel里面,让很多View重用这段视图逻辑。
③独立开发。开发人员可以专注于业务逻辑和数据的开发(ViewModel),设计人员可以专注于页面设计
④可测试。界面素来是比较难于测试的,测试可以针对ViewModel来写。
MVX模式归根到底,是对表现层(UI层)进行解耦,使项目容易拓展,又不会对原来的代码有太大的影响,是对表现层(UI层)的再次分层,表现层(UI层)也可以分成三层架构。
因为现在的项目大部分是前后端分离的,比如APP、Web网站等,APP、HTML页面一般是前端逻辑,后端一般提供API接口给前端。所以,一个复杂的APP、HTML页面对数据进行逻辑处理的任务还是挺多的,这时分层就比较容易处理逻辑了。
#职场##职场达人炼成记#我在一个三线城市做UI设计,对交互和用户体验设计很有兴趣,但这座城市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岗位,感觉很迷茫,不知道有什么建议?
星友的这个问题非常典型,因为即便是在一线城市,像交互设计师、用户体验设计师这样细分的岗位在很多中小型企业也并不多,这和我们国家设计行业的发展有关系。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一个UI设计师的工作就应该包含这些工作,甚至交互设计、用户体验设计这样的岗位,很多小企业都很难理解它们在项目中到底有什么作用。所以,我给他了两个建议。
第一,跳出来,弱化岗位选择
虽然在一个三线城市,这座城市当前甚至以后都不知道有没有交互设计这些岗位,似乎让你的职业生涯难以规划,但交互设计的工作其实在每一个项目中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实它只是被产品经理或UI设计师一起分担了。这种情况,可以弱化岗位的选择,不要去纠结是否有交互设计师的岗位,这对你的职业生涯并无太大的影响。因为职场的本质还是看实力,有实力才有筹码。
第二,专心学,让自己更值钱
既然对交互设计和用户体验设计有兴趣,那么就要坚持学习。不管你当前的工作内容有没有涉及,事实上随着设计行业的发展,未来对UI设计师的要求并不只是掌握视觉层的工作,现在开始学习就是为以后准备,只有你掌握了越来越多的知识,你才能不受工作内容、岗位、企业和城市的束缚。比如你以UI设计师的身份同时负责交互设计的工作,这样你有筹码谈更高的工资,去更好的企业。
新品荣耀X40 GT明显是一款以游戏体验为主的机器, Magic UI 6.1操作系统在带来强大性能优化和网络优化同时,还有更安全更智慧的全场景体验。
荣耀X40 GT为骁龙888芯片+LPDDR5运存+UFS3.1闪存的性能组合,配备了13层立体散热神装,提升机器体验感,实际测试中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住了骁龙888这条“火龙”,,温度控制效果不错。
配置5000W主摄+200W景深+200W微距的三摄模组,能满足大部分人日常拍摄需求
主摄像头背景虚化效果比较明显,色彩饱和度高,照片比较有摄影感;色彩表现较为准确,图中白色的色卡部分没有出现明显的偏蓝或者偏红,黑色也比较干净。
手机整体在颜值、手感上表现也不错,66W快充和4800mAh大电池在续航上也有保障。
主要追求游戏体验以及续航快充,对手机颜值有一定要求的话,还是十分推荐荣耀X40 GT的。#荣耀X40#GT#数码种草##数码#
荣耀X40 GT
期待已久的荣耀X40 GT今晚就要发布了,目前配置都公布了。除了搭载骁龙888,还有13层立体散热神装、144Hz超高刷、66W超级快充、Magic UI6.1系统,这些配置看来堆料十足。对于大家关心的骁龙888芯片,网上已经有不少KOL进行了游戏实测,结果都接近满帧,可以说优化做的很不错。顺便提一句,有博主曝光了某电商平台的价格,2599元的价格只能说卡位很准,如果真是这个价格相信还是很值得入手的,具体我们一起关注下今晚的发布会吧。
今天荣耀老熊漏出了新笔记本的部分外观[奸笑]
熊哥这是准备掏多少腰包请客,啊哈哈哈哈
荣耀全新的笔记本这次带来的MagicOS For Windows主要是对系统层的改变,将手机中的几个Turbo技术融合到新的笔记本中,同时对系统进行一些调教。
新本本没有做全新的UI,但是对Windows底层进行了全新的优化,这是荣耀将手机技术的优势向PC端输出,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提升Windows系统的体验。
#数码资讯# #科技快讯#
首先 OpenHarmony 不等于 HarmonyOS
OpenHarmony 是一个支持多内核的操作系统, 轻量级和小型系统 (L0,L1 级内存小于 128M的设备)会搭载 LiteOS 内核,
LiteOS 是物联网操作系统(对标 FreeRTOS,ThreadX 等)。 LiteOS-M 主要用于轻量级系统,面向MCU 百K级内存设备, LiteOS-A 主要用于小型系统, M级内存设备。
LiteOS 当然只支持 C/C++ 嵌入式开发。
LiteOS 开发难度大吗??? BAT,字节,小米等稍微有点实力的公司都能开发出物联网操作系统,很多小公司或个人也能开发。
标准系统(L2级别以上的设备,内存大于等于 128M,),都会搭载 Linux 内核, 只支持 JS UI 框架,对应开源的OpenHarmony2.0 。
OpenHarmony2.0 能用于手机吗??? 理论上可以,实际上很难。 一是CPU 要移植支持 ARM 架构,二是只有一个桌面,设置和打电话的应用,没有其它应用可用。定位主要还是IP camera ,轻量级手表等设备。
OpenHarmony2.0 只支持 JS 开发框架也是一大致命问题, JS 不适合做大型复杂项目,你用 JS 在 L2 上给我开发个抖音看看。但对于 L2级别的设备来说 JS 足够用了。
OpenHarmony3.0做什么??? 我猜测一是可能会支持 Java 开发框架,这很重要,拉动 android 庞大的开发者来开发 OpenHarmony 原生应用。二是增强功能,多CPU架构特别是ARM的适配移植,做好在手机(L3-L5设备)上运行的准备。
HarmonyOS 是什么?? HarmonyOS 是 OpenHarmony2.0 基础上(当然也是挂载 Linux 内核)开发的手机操作系统。 兼容 Android 应用,同时支持 Java 和 JS 开发框架。
添加了鸿蒙的跨设备,万物互联的特性。复用了 Android 的 AOSP ,整个渲染层和UI都是用的 AOSP。 鸿蒙的组件底层会转换成 android 原生控件渲染。很容易受到谷歌的限制,AOSP 虽然是开源的,但不代表谷歌没有话语权。
我猜测OpenHarmony3.0 就是要去掉并重写 HarmonyOS 中的 AOSP 部分,然后最重要的即使去掉了 AOSP 一样可以兼容 android 。 可能会分兼容 android 的版本和不兼容android的版本。 OpenHarmony3.0 应该主要就是为运行在
手机中做准备。
鸿蒙系统正式版已经发布一段时间了,很多朋友一直在关注两个问题:一、鸿蒙是不是自主研发,是不是“安卓套壳(皮)”? 二、鸿蒙系统对比安卓系统如何,尤其是流畅度。
对于第一个问题小编看法是,能自己拥有完全的控制权,不看别人的脸色、需要授权,不被某国卡脖子“自研”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摆脱封锁、打压,只要能解决这个问题,它就算是“自研”。
对于第二个问题讨论起来很复杂了,因为对比的维度很多,单纯地对比一个维度都是不公平的。事实上,苹果和谷歌都在朝着分布式架构系统迈向,华为是大方向上是走在前面的。
但是,谷歌落后的原因不完全是技术,而是为了兼容,既然从底层革新,又要保持向下兼容,这个难度非常大,而华为则没有这个包袱,轻装上阵,但是鸿蒙为了兼容安卓,不得不又作出很多牺牲让步,短期内,很多发挥出其全部实力。
小编个人认为,评论一个系统如何,第一个是内核,第二个架构,第三个就它的内存管理和进度管理,包括内存(进程)分配,垃圾收集,自动释放等等,最后才是界面美不美观,卡不卡等等,这是属于末端的用户UI级,如果前面几个层做得不好,那么到UI级“优化”的余地和空间就不大,只能是勉强擦屁股。
界面美不美观,卡不卡等等,虽然是属于末端,但是仍然非常重要,直接决定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近期,某大师发布了“2021年上半年手机UI流畅榜”,第一名是colorOS,将近197分,鸿蒙OS系统的UI得分仅为172.28分,基本和小米的MIUI持平。
小编个人觉得这个成绩还不算差,将近只差20分左右,优化改善的空间和潜力非常大,另外,小米要加油了,以前MIUI独占鳌头,现在基本只能排到前五名之后了,说明这两年不太给力,如果MIUI13再表现不佳的话,有掉队的危险。
——对此,大家怎么看?
「殊途同归,各有千秋:两种审批流解决方案」审批流是企业中高频业务场景。实现审批流的方法很多,最常见的有两种抽象:1.BPM方法:工作流引擎。虽然BPM的完整概念是商业业务流程,但是多数开发者把BPM结合国内情况,收敛了BPM的范围,核心约束在:表单+流程的范围,或更缩小到自定义表单+自定义审批流程的范围。BPM的核心是:基础表单,步骤执行人,去向或者去向逻辑。
2.层级审批方法:更本土化的抽象逻辑,形象描述为:一层一层逐级审批。层级审批的特点是,没有步骤的去向概念,而是抽象定义为是和否两个分支。是:则继续下一级别审批;否:则直接结束审批。
BPM方法的资料很多,开源资源也非常丰富,这里不再赘述。我们来谈谈更加贴近本土用户使用习惯的:层级审批实现方案。首先,我们回归到基础场景,以非常典型的单据:订单审批为例,剖析层级审批的设计逻辑。
1.审批的基础业务数据:订单+订单明细+(应收计划)。这里的应收计划很容易在业务角度忽略,实际上,审批订单的核心指标是三个:➊价格➋交期➌应收(计划回款)。如忽略应收数据,则可能会造成大量账期拖延的应收,甚至于带来坏账风险。在我们开发人员看来,应收数据只不过是基础审批中多了一部分数据而已,关系也不复杂,并不需要花这么多篇幅来阐述。实际不然,多数业务管理系统的技术后台并不弱,UI也很现代,但是一旦融入业务运行,就会发现缺胳膊少腿,业务逻辑支离破碎。我们在用户这里学到这样一句话:UI漂亮有什么用?我要跑通业务!当业务管理系统融入了企业的生产运营环境,就会发现:业务顺畅高于一切!
说了半天,回归业务。用户希望是一组以订单为中心的业务数据参与审批,并在审批过程中不要被步骤审批人修改原始数据,且没有经过审批的订单,不允许被执行,不应该纳入销售类统计。
那么我们总结为:➊一组数据参与审批➋锁定参与审批的数据不允许在过程中随意修改➌没有经过审批的数据不得继续执行,且不得纳入统计。(这是很多用户在用了BPM审批流之后,再用超兔的审批流,忽然发现轻松很多的原因之一。在数据层,直接用业务表本表发起审批,并通过审批状态实现业务执行约束和统计约束)
2.审批的层级:层级,审批人。和BMP相比,这里抽象简化了很多内容,因为简化所以在配置审批流时非常简单,只需要两个参数:层级和审批人。因为其弱化了步骤去向的概念,用审批的要义:否决即中止,避免了设置步骤去向。(并不是说步骤去向没有价值,而是由步骤组成流程时,步骤去向必须是完整的闭环,虽然有校验逻辑,但是步骤去向仍然是一个看似简单,实际容易出错的参数)
否决后怎么办?既然层级审批是否决自动中止;申请人希望根据否决意见修改原始数据后继续审批可以吗?可以,被抽象为重新发起审批。在这个过程中,原始业务数据被允许修改的同时,会保留上次参与审批的数据快照,比对是否意见做了合理修改。这里有几个要点➊步骤只有层级和审批人➋任何一步否决即中止,不再继续➌允许申请人在否决后修改业务数据重审,并自动做好数据快照比对。
3.扩展。 ➊审批人角色扩展,支持上下级关系类的动态角色➋金额分支的扩展(最高频分支,覆盖中小企业审批流分支95%的场景)➌自定义动作(在审批步骤中,可以通过代码插件实现特殊的业务动作)
综上,我们完整分析了层级审批流的解决方案。从第一视觉上,它没有BPM看起来更花俏,但是在业务层却远比BPM更实用,更便捷。#SaaS##超兔CRM#
这个大招很可以!微软Windows 11发布会上,微软演示了Win11新系统能够直接运行Android应用,另外用户也可以在新的Windows应用下载安卓应用。
相比于UI界面的调整,显然这个特性更有实用价值。微软也总算认清了现实,自己死活折腾不好的应用生态,倒不如“拿来主义”,支持安卓生态起码可玩性大增,方便用户跨终端体验应用,为未来的多端融合带来更多可能性。
讲个笑话,Win11会不会被吐槽为安卓换了层皮?#Windows11# #Win11#
全景天窗多少钱,我的那层布卡住了
鸿蒙是安卓系统吗?还是自研系统?
这个问题到底讨论的是什么?
说白了,AOSP(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算不算安卓?这个名称如果译成中文,准确的翻译应该叫「安卓开放源代码项目」。
简单的说,我们常说的Android就是Google在AOSP的基础上增加了GMS,仅此而已。
本质上,AOSP既然开源了,那就谁都可以用,因为在这个项目中谁都可以提供代码,也就是说实际上并不是Google一家的产物。在AOSP项目其中,Google贡献了,华为贡献了,三星贡献了,摩托罗拉贡献了,LG贡献了,小米贡献了,还有千千万万个个人开发者都贡献了。
当然,主要贡献还是Google,并且Google的贡献超过了其他家加起来的总和(华为的贡献不到1%)。
自从Android兴起,手机操作系统就分成了四派。
第一种是企业完全自主研发,苹果的IOS、微软的WindowsPhone、三星的Tizen、黑莓BlackBerryOS(10以下)的是这套路子。
第二种也是走的自主研发,但是在虚拟机内嵌套了一个AOSP,比如Jolla的SailfishOS和黑莓的BlackBerryOS(10以上)就是这个路子,可以某种意义上兼容安卓层,但是执行效率很低。
第三种是基于AOSP开发,采用了AOSP的运行环境、框架和虚拟机,做了工具类重新编译封装,像LineageOS、小米的MIUI、三星的OneUI、LG的OptimusUI、OPPO的ColorOS、锤子的SmartisanOS、魅族的Flyme都是这个路子。
第四种是是基于AOSP开发,采用了AOSP的运行环境、框架,但是重写了自己的虚拟机,眼时这么做的只有阿里的YunOS。这个路子的坏处是不能从 OHA(开放手机联盟)中获得未来的帮助。
鸿蒙是哪一种呢?眼时来看是第三种,但是也有一点点不同,因为鸿蒙加入了一个自主研发的内核,LiteOS。至于这个LiteOS有啥用呢?反正眼时来看在手机上是没什么用,我猜测可能会为HMS提供一些支持,我总隐隐约约觉得HMS或许会搭上华为那套私有RPC。
当然,新内核也不止是华为在做,其他家绝大多数是用AOSP内核做了修改,但基本上也是改的他妈都认不出来了。毕竟开发内核也并不是一件技术成本很高的事儿。
那其他家为啥不加入自主内核呢?因为完全没必要,并且同样会失去OHA的支持。
至于LiteOS是不是基于AOSP提供的内核做的修改?我个人倾向于不是,毕竟基于AOSP的内核在鸿蒙里已经有一个了。
所以说,结论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鸿蒙,无论从应用层面还是底层,基本上用的还是「安卓开源代码项目」那套东西(并且华为还无耻的把出现Android的字段改成了Harmony,这是非常令人不齿的行为,基本上相当于把别人交的作业改成自己的名字)。
我举个例子,多数汽车有五个门(左2右2后1),但是我自己可不可以在顶上开个门?可以,但没必要。并且开了这个门之后,我进车里还是用的左门或者右门,并且还会失去原厂保修。
但是绝对没用吗?也不完全一定,虽然眼时看是没用。
至于为什么华为敢说鸿蒙不是安卓,是因为狭义上的安卓是安装了GMS的AOSP,而鸿蒙并没有安装GMS。
鸿蒙暂时与MIUI等等所谓「基于安卓系统」的区别,基本上就在于装没装GMS。
这么说的话,小白们应该也能理解了。
如果再不懂,我觉得那一定是在揣着明白装糊涂了。
小米赢麻了???MIUI问卷全是华为?[奸笑]
[我想静静]还区分设备层和内容层,话术吹得震天响,一看问卷全是华为[吐舌]你觉得华为什么功能好?我米就能搬过去!
有被笑到,据说新Magic UI师承鸿蒙啊! #科技快讯#
中科创达
全球领先的智能操作系统产品和技术提供商,有望进入汽车软件行业第一梯队
元宇宙
21年11月披露,公司在AR/VR领域提供操作系统及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已有批量生产,适用于沉浸式体验元宇宙
VR&AR
在智能物联网领域已经形成了面向VR/AR的“芯片+操作系统+核心算法”的模块化产品,客户遍及行业主流厂商
车联网
全球领先的智能操作系统产品和技术提供商;公司已形成智能驾驶舱、汽车娱乐系统、智能仪表盘、ADAS和HMI于一体的产品矩阵,汽车客户覆盖度达80%,前25位轻型车车企已有18家同时采用了公司智能驾驶舱平台产品及Kanzi®生态产品;19年智能网联汽车收入4.81亿元,占比26.33%
边缘计算
公司围绕“人工智能+物联网”战略,实现在边缘计算、智能视觉技术领域的全球领先性;在边缘计算领域,公司推出从芯片层、驱动层、操作系统层到算法层的边缘计算TurboX智能平台,加速提升智能终端设备的本地实时环境感知、人机交互和决策控制能力
无人驾驶
收购自全球数字仪表盘UI市场占有率领先的芬兰Rightware公司的Kanzi技术,能够提供完整的智能驾驶舱解决方案;基于第三代Qualcomm骁龙汽车数字座舱平台将致力于为汽车制造商和Tier1供应商提供高度集成且支持完全扩展的智能驾驶舱解决方案和基础软件平台,公司收取软件开发服务费及版权费;
区块链
19年10月28日夜间披露,公司基于在操作系统安全增强和硬件安全等技术方面的技术储备,已经开展数字钱包、硬件级数据认证等区块链相关业务
人工智能
嵌入式人工智能平台提供了从芯片层、驱动层、操作系统层到算法层的一整套解决方案,已应用于华为麒麟970芯片当中;与寒武纪科战略合作,共同开发新型的人工智能技术以及面向行业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旗下的MMS是全球最大的移动和工业图形图像视觉技术企业之一
物联网
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智能操作系统产品和技术提供商;
机器视觉
基于领先的人工智能视觉技术,面向众多行业提供端到端的AI视觉质检解决方案
无人机
全球领先的智能终端平台技术提供商;在智能物联网领域形成了无人机的“芯片+操作系统+核心算法”的模块化产品,已被多家无人机厂商采用并量产
智能制造
基于领先的人工智能视觉技术,面向众多行业提供端到端的AI视觉质检解决方案
独角兽
20年11月披露,公司与滴滴是战略合作伙伴,双方利用创达卓越的操作系统技术和滴滴优秀的人工智能技术,面向汽车厂商和一级供应商联合打造领先的智能汽车操作系统,并推动人工智能在智能汽车场景下商业化落地,赋能智慧出行
国产芯片
公司在智能物联网领域已经形成了面向智能相机、VR/AR、机器人、可穿戴、行业物联网的“芯片+操作系统+核心算法”的模块化产品,客户遍及行业主流厂商,与全球知名芯片厂商如高通、三星、海思、NXP均有合作;投资企业黑芝麻智能科技发布华山二号系列芯片
百度概念股
公司是百度Apollo的合作伙伴,17年7月,百度宣布中科创达为其软件合作伙伴之一,提供了HMI方案的开发。
国产操作系统
全球领先的智能操作系统产品和技术提供商;
滴滴出行概念股
20年11月披露,公司与滴滴是战略合作伙伴,双方利用创达卓越的操作系统技术和滴滴优秀的人工智能技术,面向汽车厂商和一级供应商联合打造领先的智能汽车操作系统,并推动人工智能在智能汽车场景下商业化落地,赋能智慧出行
理想汽车概念股
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智能操作系统产品和技术提供商,曾回复投资者,理想汽车使用了公司产品
华为海思概念
与华为长期合作,为其第一款人工智能手机芯片麒麟970提供Object Recognition物体识别的整套嵌入式AI解决方案,助力实现物体识别AI技术的落地和优化
无线耳机
19年11月22日披露,公司有TWS耳机整机的量产业务,并有较当下市场产品进行了模块升级的整机产品
分拆上市预期
子公司MM Solutions AD,主营图像视觉技术销售及开发
数字货币
19年10月28日夜间披露,公司基于在操作系统安全增强和硬件安全等技术方面的技术储备,已经开展数字钱包、硬件级数据认证等区块链相关业务
智能手表
19年11月21号披露,智能手表是公司IoT量产终端的其中一种产品,公司与某国际奢侈品厂商及某知名品牌厂商均有合作
华为鸿蒙
旗下子公司创思远达Ainergy推出了面向嵌入式WiFi+BLE芯片的鸿蒙操作系统发行版
新冠病毒防治
20年3月披露,的疫情防控辅助系统“智能门卫士”已落地重庆渝北区仙桃街道社区,以科技之力支持战“疫”第一线。该设备由公司自行研发
华为产业链
与华为长期合作,为其第一款人工智能手机芯片麒麟970提供人工智能的IP和软件解决方案;公司主营提供操作系统产品和技术,为华为专业研发供应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