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盱眙之名——来自古越语
1、盱眙古称善道
《左传·襄公五年》经文∶"仲孙蔑、卫孙林父会吴于善道。"善道即今江苏盱眙县。"道"字《谷梁传》《公羊传》作"稻",稻是"道"的同音假借字,因古地志如阮胜之《南兖州记》明说"盱眙本吴善道地",应以"善道"为准。
2、善道是古越语“缓伊”的义译
《谷梁传》∶"吴谓善'伊',谓稻 '缓',号从中国,名从主人",据上“善道”实为“伊缓”。
吴人的古越语说法眼今侗台语仍同。
"缓"字古音*Gwoom→ɦwaan,与侗台语"道路"仫佬khwən1、普标 qhuan1、侗语 khwən1、泰文 hon1、壮语 hon相近。
"伊"古音"li→i,与侗台语"善,好"仫佬i1、普标?ai1、侗语 lai1、泰文?di1、壮语li1相近。
(侗台语此字有些语言读?一有些语言读l-,也像汉语的"伊"一般读?i作"他"解,而苏州他说"俚"li,与嘉兴?i 不同,情况相似)。
照侗台语语法,名词的修饰成分后置,好道路的语序应为"道路·好","善道"在古越语中应作"缓伊",唐陆德明《释文·谷梁音义》说"吴谓之伊缓"是陆氏不明此理,误以汉语语序代替古越语词序的结果。原文并未说"伊缓",正因语序不同,特意两字分开解释。按原语应为"缓伊"。
3、缓伊-盱台-盱眙的变化
因后来秦代将善道改名"盱台"(再后来将台字也类化加上目旁作"眙",但各字书都特别指明盱眙的"眙"仍然音"怡")。
盱台读作"吁怡"(古音*hwa —lɯ),正是"缓伊"(古音 hwaan—?li)的另一译法。
不过"缓伊"是鲁译而"盱眙"是秦译,鲁人秦人听感不同而有差异,但可看出原来是同一词语。
大概"善道"这个译意地名在当地行不开,结果还是"名从主人"改译为"盱眙"的。
4、后世望文生义
时转代换,后人不明古越语地名原义,颇多猜测之解,如说什么"张目为盱,举目为眙,城居山上,可以眺远,故名",根本不顾《史记》项梁初定都盱台尚只作"台",何"眙"之有?("眙"如作视解则读"丑吏切"、音义皆异)。
#江苏##盱眙##淮安##苏州头条# #无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