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信,计划经济时代最常见的半张纸了!
那时候,通信尚不发达。如果去一个地方办事,那就开一封介绍信。七八十年代,父亲在大队担任会计,家里放着介绍信,经常见到父亲为村民开介绍信。那时的介绍信也是制式的,一张纵向的十六开纸,上面是介绍信,底下是存根,存根与介绍信之间是虚线,盖骑缝章的。
时至今日,介绍信这种形式仍然存在。当然,现在的通信形式太发达了,一个电话,事就办了。但是,诸如调动(调令)之类的介绍信仍然存在,它就是供存档用的。
1.动态训练
练习头、颈、肩的关系、胸腰盆三大腔的空间位置关系和四肢方向,16开纸大小,1分钟1张,只需解决最基本的构图、比例、动态问题
2.结构训练
注意各个形体的穿插关系、结构的前后关系等,16开纸大小,5分钟一张纸,解决不同角度结构之间不同的穿插关系。
#美术生# #今日头条日签# #思想者画室状元画室#
《西游记》中,孙悟空师徒四人来到火焰山,借用的芭蕉扇是芭蕉叶子做成的吗?我小时候一直这么认为,但是我错了,原来出自另一种植物。
这种植物叫做太阴之精,生长在昆仑山深处,外形像芭蕉,但比芭蕉更高大、茂密、奇异。不开花、不结果,月圆之夜,就会舒展树叶享受月亮精华,所以被称为太阴之精。
它可不是一棵只用来观赏的植物,它的更大神奇之处在于,叶片能做成宝扇,可以风吹万里,灭掉山火。
铁扇公主拥有的芭蕉扇正是用太阴之精的树叶做成的,孙悟空几经周折,借用芭蕉扇,灭了火焰山的山火,继续西行。
现在太阴之精仍然存在,古代的神话,也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有根有源的。
这些信息是在绘本《中国古代神奇植物图鉴》中看到的,感觉特别长见识,所以分享给大家。如果你也对古代植物感兴趣,可以看看这本书。
[赞]这本书超大开本,有两张16开纸合起来那么大,非常精致。
[赞]介绍了40中古代神奇植物,出自《西游记》《山海经》《酉阳杂俎》《洞冥记》《海内十洲记》等古代典籍,有据可考。像我们很熟悉的紫金葫芦、人参果、蟠桃、观音莲池荷花这些都在其中。
[赞]文言文和白话文相对照,详细介绍每种植物的由来、特点、传说等文化和博物知识,让人大开眼界。比如说,四味木,果实有四种味道,不是本身有四种味道,而是用不同的工具切开味道不同。
[赞]每页都配有大幅精美的手绘图画,文字内容相辅相成,既吸引孩子注意力,又帮助理解,设计独具匠心。
这本书原价128元,现活动价79元,喜欢的朋友们点击图片下方看一看即可下单。#夏日打卡计划# #育儿事务所# #童书上头条#
中国古代神奇植物图鉴
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是过去祭灶的日子。
在河北沧州地区灶神叫灶王爷,灶王爷不是光棍,还有灶王奶奶。灶王爷是有画像的,过去是花一两毛钱在年集上请来的,不能说买。灶王爷画像大概有十六开纸那么大,印着慈眉善目的夫妻俩。画上印有简单的农历,如有十二个月大小尽,几牛耕田,几人分丙,几龙治水等。
灶王爷画像分东山和西山两种,主人住东屋买往外屋东墙上贴的,住西屋买往西墙贴的。新帖上灶王爷的画也挺好看的,画的下边钉俩木橛子,橛子上架一木板,木板上放香炉,过年过节时烧香上供。两边傍上鲜红的对联,一般写的都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回宫降吉祥的。横批全是一家之主。有家贴的是:一天三叩首,早晚一柱香。当时听大人们说,那是供观音菩萨用的。
二十三这天,家家晚上蒸年糕,年糕蒸熟后,女主人点上香上完供,拿个年糕往灶王爷嘴上粘几下,然后点着几张纸钱,揭下被烟尘熏的黢黑的灶王爷画像扔到纸钱里一起烧掉,表示灶王爷上天汇报这家人家的善恶去了。女主人嘴里祷告着:“灶王爷,粘糕粘住你的嘴,糖瓜粘住你的舌,上天别学舌,保佑一家平平安安,,,,,。”
二十三这天家家蒸粘糕,意义就是为了粘灶王爷的嘴。
六四年破四旧,没人敢帖灶王爷了,再接着文化大革命,供灶王爷彻底结束了。改革开放后,虽然有所抬头,但也极少极少的了。
记得那时刚上小学,腊月二十三还没放假。下课的时候,有个葛老师在院子里和老师同学们数顺口溜:“灶王爷,灶王爷,粘糕粘住你的嘴,糖瓜粘住你的舌,上天别学舌,你要敢学舌,我打你个腿折胳膊折,,,,,。”当时记在心里,晚上吃年糕的时候,我顺嘴数了出来,结果挨了母亲的一顿条帚疙瘩。打完了我,母亲对着灶王爷说:“孩子小,不懂事,求灶王爷多担待。”
现在没人信这个了,但吃年糕的习惯传下来了。
破烂堆里淘到梁启超真迹,上面还有纸灰……
昨天在旧货市场一堆破烂里买了两个五十年代的日记本,回来也没在意就把它们扔在一边了,今天吃完晚饭,外面下起了雨,于是我开始整理最近收回来的物件。
在翻阅那本日记本时发现里面夹了一张东西,是一张很薄的老纸,夹在厚厚的日记本里不细翻根本看不到。不过在打开这张纸之后,我还是吃了一惊,上面是梁启超先生的一幅对联,而落款也是梁启超先生。
从落款的日期看,这幅字书写于1926年,距离梁启超先生离世差三年。纸不大,大概有16开纸大小,而且字写得比较随意,落款也是只有一个印款。说明是在非正式场合书写的,大概率是激励晚辈的。
细看这幅字的一端有火烧的痕迹,猜想应该是某个时期持有者或者持有者的后人想把它当废纸烧掉,可能在刚要烧着的时候发现这个书法的珍贵,又把火吹灭了。
或许是缘分,这幅字几经周折到了我的手里。如果我不是仔细翻这个本子,很可能会随手卖出去,或者卖不出去最后送废品站再到纸浆厂。看着这张老纸,老到几乎用手一碰就会碎掉,我意识到自己捡了个漏。
#我的高考记忆#一提高考二字,青涩少年的时光好象就在昨天。
那个年代,“十年寒窗苦,一举天下知”,也只有在刚刚出现的古装剧听到。在我自己初二以前,高考——读大学连梦想都没有,读高中还大多数由老师,大队(当时大队就是现在的乡村)推荐,毕业后也回归乡里,所以谁去读高中也没有人提什么质疑,对一般家庭来说就是浪费二年时间。
时间77年,我读初二,国家恢复高考,开卷考试。我的班主任老师,二个女儿的父亲,被推荐参加了这次考试,令人振奋被中山大学录取。
榜样的力量真的无法用文字形容,夜校成了多少有志青年追梦的场所,无电,用煤油灯,煤油每人配额有限,一支蜡烛,围上一群学子,老师无偿尽心指导,只要你爱学习。当年的一题数学题(鸡兔同笼)现在放在小学生面前也是筒单的数术,当年可是难倒过多少老师,让想参加高考的学子感到神奇又无可奈何,也是全民田头饭后争论的话题。高考成了学子改变命运的希望,也成了家庭荣耀的希望,也是生产队的光荣,大队的光荣。
初三(刚刚恢复)开学第一课,班主任老师郑重地向我们读了读大学的原班主任老师来信,信中一句词四十多年记忆如昨天: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说真的,从这时起,才懵懵懂懂的认真学习,内心定下目标,进高中,考大学,出人头地。想想班主任老师高中大学时的令人羡慕场景——生产队送大米,大队公社送奖励,族亲,亲戚红包相帮,其荣耀非现在未经历朋友所能想象的,就是这荣耀之场景使我暗下决心好好读书。
正当自己想认认真真学习时,高中却在这一年改革了,每一个公社一所高中取消了,改革后全县只存下八所中学,考高中的难度一下子提高了不少,但最后还是和几个同学幸运地考上高中,虽没有班主任老师中大学时的高光,也令考不上的同学投上羡慕的眼光!
现在想想,当年能考上大学的人若没有点天才,想在这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场景脱颖而出真地一点希望都没有,从班主任老师考大学时一点资料都没有到二三年后的如山高复习资料令普通学生无可适从,每次考试的试卷就有十几张16开纸份量,若想按老师平时所教先审题一遍,那至少要花一半考试时间。再想想,当时的应届生能考上录取分数线的可谓凤毛麟角,能过分数线的,绝大多数还是补习生,除了当时集全县尖子生在一起的一中,应届生进线率不比补习差外,其它学校应届生可谓惨不忍睹。
想想当年滿打滿算也不过十六周年的自己,怎能考过那些补习生,有的还是补习了三四年的,何况自己资质平平。
现在回想起来,当年的老师也是没有什么经验,在复习阶段,也就是拿上届一些学校成绩比较好的复习资料来用,所以造成了一中的高考复习资料如同保密文件一样珍贵。各科的复习时间安排也是学生自己负责,大多都同学都如无头苍蝇一样。
如果在某学校教研组老师水平高一点,押高考试题准一点,学校的进线率就高一点。所以那个时候,学校的教研组是高考率高不高的保证。
极低的录取率使绝大多数象我一样资质平平学子失去希望,连一点复读的决心都丧失。
真地愧对当年班主任老师的鼓励: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伤!
1937年11月29日夜间,天津人姚士馨听到有人敲门,说是送电报的,正在诧异间,从前后院墙上跳下来二十多名全副武装的日本宪兵,立即将他五花大绑起来。
姚士馨是天津法商学校教师,于1933年到法商学校任职时,刚满20岁。“九一八"事变后,铁路职员陈烈问姚士馨:“您经常印讲义,能不能帮我印些宣传资料?”他说:“现在日寇侵略的魔爪由东北进一步伸入关内,时局这样,难道我们等着当亡国奴吗?咱俩有妻儿老小,一时又走不了,印些宣传抗日的小报,以唤起同胞奋起抗敌。”姚士馨应允。这个小报名曰《救亡》,不定期出刊,16开纸两页,内容都是号召全民抗战的资料陈烈提供资料,姚士馨抄写后,用钟灵油印机印刷,外面襄着讲义交给陈烈,陈烈让铁路上的同事散发。
1937年7月末,天津沦陷,日本租界已经成了日军的重要基地,日租界内的法商学校停办,姚士馨为了和陈烈联系方便,全家从城里搬到特一区三义庄汝南里内,搬家时把书籍报刊都寄存到谦德庄一家酱园的库房内,以防万一。陈烈家住在马场道为东头小营门附近,仍照常到铁路局上班。姚士馨就到他家刻蜡版,继续印发《救亡》小报。
1937年11月29日,姚士馨照常去陈家,刚进院就发现陈烈的屋内凌乱不堪,邻居老太太跑出来告诉他:“有人搜查了院家,你赶快逃吧!”姚士馨没敢多问,马上离开陈烈的住处。
当天夜间,姚士馨听到有人敲门,说是送电报的,正在诧异间,从前后院墙上跳下来二十多名全副武装的日本宪兵,家中五口人不知所措。日本鬼子兵先把姚士馨五花大绑起来,接着全屋搜查,他家里《救亡》等书籍报刊已提前存放酱园库房,鬼子没有翻出任何可疑物品。姚士馨3岁的大女儿吓得趴在床上不吭声,周岁的小女儿被吓得在妈妈怀里大哭。日本宪兵把小女儿从姚士馨妻子怀中夺去,狠狠地摔到地上,孩子当时就气绝身亡了。鬼子兵连推带搡地打把姚士馨拖出门外。在胡同口外停放着七八辆大小汽车,他被扔到中间一辆车里,由一名宪兵曹长把住车门,前后还有警车“护送”。
当晚午夜,姚士馨被押到日本宪兵队本部伏见街秘密审讯点的一间刑室里,室内摆着各式各样的刑具。主审者是天津日本特高课课长莳苗,翻译是赵锡钧,还有三四个施刑的人。他们凶蛮地把姚士馨衣裤鞋袜全扒光,让他直立着。审讯开始莳苗接连逼问,让他交代抗日组织、领导人和行动计划。姚士馨答道:“你们抓错人了,我既无钱,又无势,根本不知道什么组织。”鬼子继续逼问他为什么“反满抗日”。 莳苗见姚士馨什么也不承认,拿起四棱军棍,恶狠狠地朝他小腿迎面骨猛打,顿时血水四溅,姚士馨痛得站立不住,瘫倒在地,他们又强迫他跪下,接着几个施刑人员轮番抽打,莳苗还用打火机烧大腿根。
鬼子用刑逐步升级,他们把姚士馨撂在一块两米长、一米宽四周有一寸多高框子的大硬木板上,四肢用牛皮带拴紧,脖子套在牛皮环里,几个施刑人轮番举起鞭棍抽打,打累了,就抬着板子横放在水龙头下,拧开自来水冲姚士馨头部,向肚里灌水,他只觉得呼吸停止了。姚士馨知道,宪兵队的刑具和行刑手段很多,犯人过一次堂都要昏死多少回,80%无法生还。姚士馨但求速死,他感到这是一伙残暴成性的豺狼,如果一松口, 供出一个人,就会牵连一大片, 他决不可出卖任何人。任凭鬼子拷打,姚士馨都闭口无言。这次酷刑逼讯,从午夜直到转天傍晚。
刑讯后,还在姚士馨昏迷不醒时,鬼子宪兵把他押送到香取街“水牢”内囚禁,他在与世隔绝的“水牢”里被囚禁了半年多。1938年3月,鬼子宪兵把姚士馨等牵出门外,扔到卡车上。车子迎着狂风急驰,时间不长,就停在一个场地上,他们又一个个被扔到地上。只听见鬼子兵嗷嗷喊叫,狼狗汪汪狂吠。一阵枪响过后,鬼子又把姚士馨和一部分难友扔回车上,仍然押送到“水牢”,摘下黑纱,他们才发现有几位难友没有回来,他们被杀害了。
1938年冬,一天晚上八九点钟,一个日本军曹进牢房先查看姚士馨的伤势,然后牵着他走出甬道说:“今天放你假,回家看看,有事再找你。”他打开一扇小铁门,推姚士馨到街上。这时他的伤势未愈,只得猫着腰匍匋而行,一直爬到天亮才到家。姚士馨被囚禁一年多,同家里断了联系,亲人们相见悲喜交加,犹如在梦中。他只见家中老小衣衫褴楼,骨瘦如柴,再也见不到小女儿了;姚士馨遍体鳞伤,两只脚神经组织受损,留下终身残疾。
全国解放后,姚士馨长朝在天津市政协工作,他一直寻找,但再未得到陈烈的消息。陈烈是否被捕遇难,以及他的真实身份,他一直渴望了解。姚士馨晚年,常对后辈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他与陈烈的思想感情,是建立在《救亡》的基础上,在最黑暗的年代,《救亡》将他们永远凝结在一起。
俄罗斯人做事相当认真,刻板。记得我帮卖电器的朋友去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