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1061错误(错误代码1061是什么意思)

1062年,包拯离世出殡。然而,他在临终前向女婿文效交待了一事:“我死后,为我准备21口棺材,到时这些棺材从7座城门同时抬出去。”900多年后,包公墓的挖掘,千古谜团得以解开。

包拯人称“包青天”,是北宋时期乃至中国历史上千古流芳的卓越名臣。他为官清正廉洁,断案如神,为人刚正不阿,孝顺父母,工作严肃认真,在后人心中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这样一位树大招风的名臣,在他去世之后,如何处理丧事也成了一个难题。当然,这一切还得从他临终前说起。

公元1061年,62岁的包拯升任枢密副使,进入到北宋皇权的核心。由于工作极其认真严谨,让他更加的劳神伤身,疾病也随之而来。

1062年5月13日,枢密副使只干了一年零一个月的包拯突然病倒在工作岗位。手下连忙将包拯从枢密院抬回家,包拯从此卧病不起。

包拯病重期间,皇帝十分关注他的病情,一连派了几批最好的太医,前去给包拯看病。然而,在服用了大量药物之后,他仍然没有起死回生。

1062年5月24日,发病只有12天的包拯突然离世,这一消息举国震惊,百姓哀声一片,世上从此没有了“包青天”。

为了表达悲哀之情,皇帝下令默哀一天,并亲自到包拯家中去吊唁。

包拯是极其重要的一位大臣,他的丧事自然不能随意安排,为了谨慎起见,出殡之事由包拯的女婿文效全权负责。

根据宋史记载,包拯出殡当天,整个庐州的百姓都来送别他。因为包拯一生得罪了很多达官显贵和贪赃枉法之徒,为了防止仇家盗墓或者毁尸灭迹,文效按照岳父临终前的嘱咐,一共安排了21口棺材,同时从合肥的7个城门抬出。

这里面只有一口棺材,装的是包拯的真身,其余20口都是掩人耳目的假棺材。

为了最大程度防止包拯的坟墓被人偷掘,或者坏人将尸身挫骨扬灰,包拯的亲友们故意散布了一些虚假之言。

他们声称埋的都是虚假墓地,墓中还有各种机关,去盗墓会受到神的诅咒。所以真正知道包拯葬身地点的,只有一些秘密的知情人。

那么,包拯的真身到底埋葬在哪里呢?这又牵扯到后来的考古发现。

关于包拯的真正安葬地,史上有两种说法最为靠谱。第一种说法认为包拯的安葬地在河南巩县,另一种说法是在合肥大兴集。持两种观点的人均不在少数,而且时有争论,但未有结果。

1973年4月,合钢二厂扩建。人们在将扩建范围内的所有坟墓迁走时,意外发现了真正的包拯墓,专家迅速对坟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其实早在南宋的时候,有人就认定出了真的包拯墓,因此该墓还被金军破坏过,朝廷重新修复了一番。现在看来,之前认定的包拯墓是假的,被人们错误地参拜了800多年。

专家发现,合钢二厂附近发现的包拯主墓是用条石砌成的一个拱形顶地宫,宽5米,深4.8米。

在清理地宫泥土时发现一件男木俑,高34.6厘米,头戴道冠,正面刻了一个“王”字。身穿方领外衣,腰束宽带,双手叠于胸前,专家对出土的资料进行仔细研究,认定这就是包拯的厚葬墓,在包拯夫妇合葬墓中总共捡出35块尸骨,经过科学检测,认定是包拯的和他夫人董氏的遗骸。

不仅如此,包拯的墓碑上也有洋洋洒洒3000多字的碑文,真实地记录了包拯一生的生平事迹。记载了包拯的死亡时间,以及死后由河南运回合肥的详细经过。

在包拯主墓的周围也发现了包拯家族的12座其他墓。包括包拯的大儿媳崔氏,他的次子包绶,次儿媳文氏和长孙包永年等,也出土了大量的木质陶器,瓷器,银器,铜器约50多件。

这些珍贵史料的出现,终于结束了河南和安徽两省多年的包公之墓的争论。

因此,当年从7个城门抬出的21具包公棺材中,埋在合肥东郊大兴集的这具,才是包拯的真身,尘封了900多年的千古谜团得以解开。

1987年,包拯墓得以重修,后人可以继续瞻仰他的神颜,包拯的魂魄终于可以入土安息。

如今,包拯的遗骨葬在合肥包公祠堂里,按照北宋二品官员的规格规划设计,该墓地占地3公顷,石雕林立,公园怀抱,清水悠悠,仿佛与包公清廉正直,奉公为民的高尚品格交相辉映。

以上故事,参考资料:《包拯传》,编著许高彬。

在@爱文史的小蜗牛 看来:

1:包拯墓此前之所以发现了假的,源于当年的21具棺材所造成的错觉。不过这也有好处,让包拯墓避开了盗墓分子的破坏,使得真正的包公墓在1973年现于世人面前,并且保存较好。

2:包公的墓地和墓碑虽然是静物,本身似乎不掺杂情感,但透过这座栉风沐雨900多年的包公墓,人们仿佛瞻仰了包公真正的容颜。

“包青天”铁面无私、清正廉洁、一丝不苟、奉公为民的高尚风骨,其实早已深驻在人们的心中。

广西12所高校未完成招生计划,有的缺额过千。而2021年全国出生人口为1061万,2022年全国高招计划数是1036万。从当前情况来看,很多学校,甚至是老牌高校,也在少量扩大招生规模,例如我所在的高校,今年增招250人左右。另一方面,人口出生率一直较低,即使三胎政策出台后,生育意愿也很一般。从这样的对比来看,不利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高等教育能力的积聚和释放,长期下去,必然影响中国的科技创新水平等各个方面,根本上会削弱国力!因为“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日本的战后发展,正是因为重视教育[奸笑]

那么,以后会有高校倒闭么?很显然,如果一些高校继续着以前的思路,认为只要有财政拨款,高校就会“活下去”,显然是错误的。即使是一所百年名校,仅仅依靠“历史的发展惯性”,最终要么是没落、要么是被兼并。早些年,很多农村中小学在生源向城市流入的情况下,一些农村中小学也没了。我读的中学是布衣将军冯玉祥办的,上世纪70-80年代在江北皖南一带很有名,但步入新世纪后,因为各种原因,目前只剩下初中部,生源问题是学校萎缩的主要原因之一[无辜笑]

高校如何确保在生源压力的“新状态”下,继续内涵式发展呢?首先是扩大招生影响。目前来看,好的学校依然不愁生源,特别是C9高校,但是,这些好的高校也在想方设法提高生源来源和生源质量,比如和优质中学长期展开战略合作。在学生报考选择因素多样化的背景下,有的学生喜欢报考大城市,而不愿意去一些新设立的大学城。例如,广西今年遭遇到“高招危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区位因素,甚至有些考生听到武鸣大学城,便开始打退堂鼓。这就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在属地化管理时,在办学地点上多做文章[笑]

其次,高校要深入挖掘办学职能。高校不仅是教学,教学是基本职能。高校办学也是为了科研和社会服务,以及文化创新。因此,在生源质量和数量一旦出现危机的时候,应该及时调整职能关系。例如,可以在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发展精英教育,并将“多余”的教育资源用于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创新,一方面保证学校声誉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是在积蓄办学资源[鼓掌]

再次,高校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前瞻性设立学科和专业。虽然并非是学生喜欢的就一定是国家需要的专业,但是国家需要的专业,一定是能够吸引学生的专业。高校学科和专业的设立,一定要能够体现出国家发展急需,或者是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能够积极争取校友的长期深入支持,特别是在产业领域[赞]

说到底,高校招生危机的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在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这个问题不解决,再好的办法也无法挽救高校招生危机。但是,现在的生育意愿也确实低,目前出的一些刺激政策,也难以引起大家的兴趣。其实,关键的原因还是在生活成本,类似于房子、车子、票子等,是影响生育意愿的重要变量。不过也要说的是,当前也存在“不生文化”,和房子、车子、票子关系不大,这也是需要积极应对的现象之一[碰拳]#不一样的的开学季##守望开学季##头条开学季##开学啦朋友#

苏家的祖坟不知怎么就冒青烟了

█黄河

四川眉山苏家,不知道怎么祖坟就冒青烟了,一门出了历史上著名的三苏:苏辙、苏洵、苏轼。

苏轼者,苏东坡也!

而三苏的代表,无疑就是苏东坡苏轼了。苏东坡顶着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四顶桂冠,唯独不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在宋代,苏东坡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宋四大家之一,唐八大家之一,足见他在文学史上的成就了。

其实,苏东坡祖籍是河北栾城人,并非眉山“土著”。可见“移民”自古就并非坏事。

据考,苏东坡北宋景祐三年(公元1037年)出生于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父亲苏洵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字,原为车前之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以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由此可见,苏东坡博学,首先是因为家学渊源,家教良好。

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赴京赶考。路上走了将近一年,才赶到京师。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这下大家明白了为什么称“欧苏”而不称“苏欧”的缘由了吧),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二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都震动了。苏轼的策论题目《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欧阳修赏识,让他拍案惊叹。但好事多磨,他误以为作文的苏轼是自己弟子曾巩,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张榜之后,欧阳修才知道自己犯了个大大的错误,一时颇为懊恼。为了弥补自己失察,欧阳修对苏轼文才一再赞赏,让他名噪京师,每有新作,传遍全城。

然而,这只是苏东坡与世界的第一次“误解”。

正当苏东坡父子要在京师大展身手时,命运再次跟他开了个玩笑。故乡突然传来他母亲病故的噩耗,兄弟俩心急火燎随同父回乡奔丧。

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苏东坡守丧期满再度回京,攻读备考。嘉祐六年(1061年),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任判登闻鼓院。

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再度还朝。

此时,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山雨欲来风烟满楼,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正因为如此,苏轼的命运被一再改写,令后世嘘叹。

【四川文化名人与名作家述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140696/
1
上一篇1020打印机驱动下载
下一篇 115网盘如何下载(115网盘如何下载迅雷链接)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