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大型隐身无人机外形酷似歼20#土耳其的发展成果还是有的,毕竟这个级别的无人机比TB-2旗手无人机要高端不少。
不过目前来说子系统还没有配套完整,光电系统也没有到位,完成度不太高。
至于像歼-20,个人猜测从设计到制造基本上与歼-20完全无关,除了气动布局可能有一定参考。不过像歼-20这样的激进气动布局,需要较高水平的飞行控制系统才行,土耳其自己能不能搞定怕是个问题。参考容易,要落实起来没那么简单,哪怕这还只是中型无人机。
当然,土耳其现在形势大好,特别是俄罗斯衰退后自己活得了巨大的活动空间。不过土耳其内部那种接近反常识的经济会不会出现极为严重的问题我们还需要再看看。
其实美国芯片领域面临过剩是显而易见的。能用到中高端芯片的无非是PC,笔记本,和智能手机。
但是 说白了,PC虽然民用领域美国垄断CPU和操作系统。但是,说白了 这个领域全球过剩的。
PC就算是用十年前的中低端的配置,照样除了大型游戏之外,都能满足需求。
而且PC不是只用1-2年,用5年是最起码的,用8-9年10年是绝大多数。说白了用不坏的。
怎么说??很简单啊,主板坏了换同型号主板,CPU,内存,电源,哪个配件坏了,换一个,然后,在用3-5年,十年。一个PC用个十几年正常现象。你说挤牙膏一样的PC,十几年变化真不大。
那么智能手机呢??说白了3-5年前的华为,到现在依然流畅,依然好用。
因为鸿蒙系统和华为的系统早就搞到远远好运好于X果系统了。各方面配置也碾压X果。
质量上,我看华为的手机,最起码5年,搞不好用十年八年没毛病。
因为 已经这么多年了 没见华为手机有多大的老化或者质量有变化。
这5年手机推出了多少代了??包括小米手机。没有换机理由,用的好好的换机干嘛??
如果要换机,搞个二手的9成新的不香吗?? 我一看,几百块不到一千,二手也刚刚新。
可见,美国芯片的困局了,市场大幅缩小萎缩,过剩一下子严重了,还想搞垄断,中国的芯片一起来,美国芯片就难搞了,就算补贴2800亿美元,也注定失败。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武器不再为发动机卡脖子了!海军方面,大型水面军舰燃气轮机在性能上全球前三,目前全球能建造大型水面军舰动力系统的只有美国、英国、乌克兰、中国,而且中国在大型水面舰艇核动力系统已经开始使用,目前全球水面舰艇核动力系统只有美国、中国、俄罗斯、法国拥有;中国在空军方面发动机性能全球前三,随着材料科技的突破,无论从推力还是使用寿命都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中国动力系统是全球最全面的国家,目前能做到海军、空军动力系统全面的国家只有中国和美国。中国在尖端科技研发方面有巨大的突破,得益于改革开放,还有无数默默付出的科研人员的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尖端科技一定能问鼎全球。
多无人机自主协作的增材制造
与基于装配的方法相比,增材制造能够自由灵活地用于几何可变模型的生产设计,从而提高效率并降低成本。然而目前现场施工的大型增材制造主要通过地面机器人和龙门起重机电系统实现。这些技术需要将机器人硬件放大到比所需制造范围更大的尺寸。此外,这些大规模系统需要连接到电源,限制了灵活应用的能力,例如在偏远、恶劣的环境中制造、检查和维护、维修。因此,在这些情况下,运输或安装大型基础设施是不可行的。作为大型单一机器人系统的替代方法,小型移动机器人协同工作可以提供更大的灵活性用于构建比单个机器人本身更大的几何图形,并有可能高效和自适应地分布在多个建筑区域。然而,使用机器人协同制造的研究还处于早期探索阶段,目前主要集中在建筑构件的组装上。此外,目前的多机器人协同工作的增材制造方法作业高度有限,并呈现不受限制的操作或机器人彼此擦肩而过或向上和向下移动的能力受限,因此,在制造的具有挑战性几何形状方面迄今尚未解决。
近日,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张克涛,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空中机器人实验室、瑞士联邦材料实验室Mirko Kovac教授通过将生物合作机制与工程原理相结合,使用多个无人机协作实现了自主增材制造的并行工作。1)能够进行高精度材料堆积打印,并实时评估打印质量;2)空中机器人能够实现无线共享数据,互不干扰;3)自主导航和任务规划系统,结合打印路径策略自适应地确定和分配制造任务;4)适用于空中增材制造方法,无需支撑或临时脚手架。为未来在无边界、高空或难以接近的地点建造建筑提供了可能性。相关研究发表在《Nature》上。
文章链接:
Ketao Zhang, Pisak Chermprayong, Feng Xiao, Robert Stuart-Smith5 & Mirko Kovac. Aerial additive manufacturing with multiple autonomous robots [J]. Nature, 2022, 609:709-717. 网页链接
图说世界5大科技公司从IPO到2021年的财务状况。
在当今快节奏的世界中,如果企业想要保持竞争力,就需要不断适应。即使是大型科技巨头也不能太舒服——为了保持竞争力,像谷歌和亚马逊这样的大公司都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下面组图表展示了世界上最大的5家公司——亚马逊、苹果、微软、特斯拉和Alphabet(谷歌)——的利润表,并展示了它们首次公开披露以来财务状况的变化。
1)苹果
早在1998年,苹果的名字是“苹果电脑”,因为当时该公司只销售电脑和电脑硬件套件。然而,在接下来的十年里,该公司扩大了产品种类,开始销售各种消费者科技产品,如手机、便携式音乐播放器,甚至平板电脑。
苹果的消费者科技产品非常成功,以至于到2007年,该公司决定将“电脑”一词从其名称中去掉。快进到今天,苹果还通过Apple TV和Apple Pay等服务创收。
虽然电脑仍是苹果业务的核心部分,但iPhone已成为该公司收入的最大推动力。
2021年,苹果创造了947亿美元的利润,利润率为26%。如今,该公司是仅有的几家能够经受住全行业估值下跌的大型科技公司之一。该公司的市值超过2万亿美元,几乎相当于亚马逊、Alphabet和Meta的总和。
2 )微软
微软是这个榜单上历史最悠久的公司之一,于1985年上市。那时,该公司只销售微处理器和软件——因此得名MicroSoft。
尽管微软的旗舰操作系统(Windows)仍是其主要收入驱动因素之一,但该公司的产品种类已变得更加多样化。
现在,微软的收入流在云服务(Azure)、办公工具(Office)和个人计算(Xbox和Windows OS)之间相当平均地分配。
3 )亚马逊
1997年亚马逊上市时,这家在线零售商只卖书。
但到了1998年,亚马逊开始迅速扩大产品供应。很快,它就开始销售从CD、玩具到电子产品,甚至工具的各种产品。
时间快进到现在,亚马逊的电子商务部门已经成为该公司整体业务的一部分。
亚马逊还是云服务提供商(AWS)、连锁超市(拥有杂货品牌亚马逊生鲜(Amazon Fresh)和收购全食超市(Whole Foods)),甚至是视频流媒体服务(Prime video)。尤其值得一提的是,AWS是亚马逊整体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了高达74%的运营利润。
4 )Alphabet(谷歌)
2003年谷歌上市时,它只是一个简单的搜索引擎,通过其网站和云网络产生了约14亿美元的广告收入。如今,这家公司(现已更名为Alphabet)已成为互联网的代名词,并占据了互联网搜索流量的绝大多数。正因为如此,它每年产生数千亿的广告收入。
该公司还拥有YouTube,并将业务扩展到不同的垂直领域,如消费者科技(Fitbit)和付费流媒体(YouTube premium &TV)。
5 )特斯拉
特斯拉于2008年首次公开募股,成为榜单上最年轻的公司。而且,作为新加入的公司,特斯拉的收入流并没有像其他公司那样发生巨大变化。
然而,尽管电动汽车仍是特斯拉的主要收入来源,但在过去10年里,特斯拉已成功涉足其他垂直领域。例如,在2021年,该公司538亿美元的收入中,约有28亿美元来自能源生产和存储。
日前,我们从国内社交平台处获取到了一组飞凡品牌旗下全新中大型纯电动轿车——飞凡F7的无伪实车谍照。 新车已于此前完成申报,有望搭载与飞凡R7同款的RISING MAX巨幕三联屏,RISING OS全栈自研操作系统与高通骁龙8155芯片,及RISING PILOT高阶智驾系统。
动力方面,飞凡F7将有纯电版和换电版本,纯电版将搭载90kW·h三元锂电池包,具备和飞凡R7相同的换电能力,新车续航里程有望超过700km,电动机最大功率250kW。(图片来源:新浪微博@阿斯顿喵丁)
本书是一本以“如何构建一套可靠的大型分布式系统”为叙述主线的技术手册。笔者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大型企业级软件的架构研发工作,较完整地经历了从最早的大型单体系统到如今基于云原生基础设施的架构演变过程,希望借此机会,系统性地整理相关知识,查漏补缺,将它们都融入既有的知识框架之中,也希望能将这些知识与大家分享讨论。笔者相信要深入理解一门技术,不仅要去看、去读、去想、去用,更要去说、去写。将自己“认为掌握了的”知识叙述出来,尽量将知识说得条理清晰,让他人听得明白,释去心中疑惑,同时把自己的观点交予别人审视,乃至质疑,在此过程之中,自己也会挖掘出很多潜藏在“已知”背后的“未知”。
如何阅读本书
本书一共分为演进中的架构、架构师的视角、分布式的基石、不可变基础设施和技术方法论五部分,每一部分都有相对明确的主题与目标,建议按顺序阅读各部分以获得更有逻辑性的阅读体验。不过每部分内各章节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前后依赖关系,读者从任何一个感兴趣的章节开始阅读都可以。
笔者并没有假定本书的所有读者都在架构方面具备特别专业的技术水平,因此在讲解各个知识点时,会力求在保证逻辑完整、描述准确的前提下,尽量用通俗的语言和案例去讲述架构中与开发关系最为密切的内容。但本书的主题毕竟是软件架构,这就不可避免地需要读者有一定的技术基础。本书依然主要面向中、高级程序员群体,一些常用的开发框架、类库和语法等基础知识点,均假设读者已有所了解。书中虽然会涉及这些工具、类库、框架的使用案例,但本书并不是它们的操作指南,只是借助它们去讲解技术原理。
学习任何知识都不应该脱离实践去空谈理论。为了讲清楚不同架构风格下的工程实现差异,也为了尽量少在书中贴代码,将宝贵的版面空间节省出来,笔者在GitHub上分别建立了基于Spring Boot、Spring Cloud、Kubernetes、Istio和AWS Lambda的五种架构风格的样例工程。如果你阅读之前对架构并没有太深刻的理解,建议先阅读一遍本书附录A的内容。如果你是一名驾驶初学者,最合理的学习路径应该是先把汽车发动,然后慢慢行驶起来,而不是先从“引擎动力原理”“变速箱构造”入手去深刻地了解一辆汽车。计算机技术也是同理,先从运行程序开始,看看效果,搭建好开发、调试环境,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先有一个整体的认知是很有好处的。
本书的主体内容是务实的,偏重具体技术,而非方向理论。但在第16章会集中讨论几点与分布式、微服务、架构等相关的相对务虚的话题。
笔者认为,对于一个技术人员,成长的主要驱动力是实践,是在开发程序、解决问题中增长知识,再将知识归纳、总结、升华成为理论,所以笔者将本章安排到全书的末尾,也是希望大家能先去实践,再谈理论。同时,笔者也认为,对于一名研究人员或者企业中技术方向的决策者,理论与实践都不可缺少,在涉及决策的场景中,成体系的理论知识甚至比实践经验还要关键,因为执行力再强,也必须用在正确的方向上才有价值。如果你对自己的规划是有朝一日从一名技术人员发展成研究或者管理人员,补充这部分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联系作者
在本书交稿的时候,笔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兴奋或轻松,写作之时那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感觉依然萦绕在心头。在每一章、每一节落笔之时,笔者都在考虑如何才能把各个知识点更有条理地讲述出来,都在担心会不会由于自己理解有偏差而误导了大家。相信写书与写程序一样,作品一定都是不完美的,因为不完美,我们才有不断追求完美的动力。
致谢
首先要感谢我的家人,是家人在本书写作期间对我的悉心照顾,才让我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写作之中,而无后顾之忧。
同时要感谢我的工作单位远光软件,公司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工作、学习和实践环境,书中的许多知识点都来自工作之中;也感谢与我一起工作的同事们,非常荣幸能与你们一起在这个富有激情的团队中共同奋斗。
最后,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的编辑,本书能够顺利出版,离不开他们的敬业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周志明
#机工社好书推荐##以书之名#
凤凰架构:构建可靠的大型分布式系统
今天开幕的云栖大会传出新消息,阿里平头哥的倚天710成为中国第一个实现在云上大规模应用的自研CPU。这是阿里针对云场景需求专门自研的云计算芯片。通过与云操作系统“飞天”的协同,能迸发性价比更高的算力,阿里云也成为国内首家兼具自研软件和硬件技术体系的云厂商。#阿里自研CPU大规模应用#
能成为世界第三大云厂商,阿里云最值得肯定的就是对科技的前瞻性。2009年,阿里顶着质疑声自研出“飞天”,至今仍是全球少数几个有实力自研云操作系统的云厂商。
现如今,靠“软件”起家的大型云厂商都在同时发展硬件,亚马逊、谷歌云、微软相继推出了自用云服务器,阿里云作为中国云厂商也跟上了科技潮流,自研CPU倚天710的性能比目前业界标杆还高出20%。
可以说,软硬融合是云计算发展的必然方向。阿里明显也意识到了,才决定未来2年里20%的新增算力都用自研芯片。这种布局也代表着中国算力技术或将长期位列世界第一阵营。
作为最早入局中国云计算的企业之一,阿里云也给开了好头,道路的正确性也在十几年的实践中获得了验证:在提升算力上确实需要软硬件两手抓!
lxc跑大型系统经常把宿主机干死。我们用了半年换回kvm了。这年头谁还在乎虚拟机那点开销啊。
UNRAID竟然可以用LXC,。PVE的虚拟机优势从此不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