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向行业大佬请教一个问题,小鹏的“马”,小米的“Cyberdog”最近的火热和波士顿机械狗去年年底开源这个事儿有什么联系?
后来经过多方了解,首先,小米是大概只花了10个月就交付出如此完整的“铁蛋”DEMO。其次,雷军在直播中也大方承认,“铁蛋”的背后,是两个全球共创工程——MIT Mini Cheetah和ROS 2。前者叫做麻省理工学院(MIT)仿生机器人实验室,后者则来自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另外,小鹏的“马”和这类似路径很可能关系很大,更离不开上述团队对程序的开源二字。
类似的研发可能多数是站在波士顿机器人的基础上。那么这里面就有了一个问题,大家如何看待国内类似电子产品的创新呢?中国团队与开发人员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发明”“创造”这两个维度的评判上,是组合型发明多一些,还是原创性发明多一些呢?
我有一个学生,在学校喜欢钻研机器人编程,不但精通四大家族工业机器人仿真与编程,而且对C语言、Python、ROS也颇有建树,嵌入式硬件方面,玩ARM和树莓派非常溜。5年前毕业去一家深圳机器人公司工作,收入不菲,去年疫情影响,干脆就在武汉开了一家机器人培训机构,据说是把5年赚的钱都快亏完了。当时我就说过要慎重啊,一是现在教培太多了,竞争激烈,二是父母都是奔着分数去的,还是那些学科教培比较赚,机器人教培玩玩而已。昨天学生打电话告诉我,他那生意火爆,问我要不要一起干。我说为师老了,玩心跳刺激是你们年轻的事,好好干吧,从跌倒中爬起来,你的人生终将辉煌。[送心][送心]
今天对我来说是个很有意义的一天,也许是因为高兴,或者是因为心慰,想记录一下。
在初中毕业的时候,我什么都不会,没有开窍,狗屁不懂,家乡话叫不透气,玩,打架,逃课,在我初中毕业的时候,什么都不会,连26个英文字母都不会背,能认识的单词估计不超过5个,数学也是狗屁不会,几何题,已知AB=5CM,求CD,明明是证明题计算题,而我却是用标尺量,量一量AB和CD的比例,然后得出了CD的长度。初中就稀里糊涂的毕业了,然后要去社会上干活去了,突然就开窍了,透气了,突然想要去学习,然后去复课,然后拼命的去背单词,然后就开始感觉左脑袋上的头发比右脑袋上的少。然后也许是因为热爱,也许是因为努力,竟然用了一年时间英语数学竟然都学会了。
在高中的时候,我数学物理开了窍(要感谢物理胡建民老师,还有那位忘记了名字的几何老师),感觉自己能学好数学,数学老师也很欣赏我。在高考报名的时候,我在家里的时候想好了要报曲阜师范大学的数学专业,但到了学校填报的时候,自己没有分辨力听了别人的话报了曲阜师范大学的电子电路专业,然后老爹就去城里问其他人(我也不知道问了谁,反正老爹觉得他们是高人),老爹回家后说这个电子电路专业不行,然后只能去复课再考。
然后,一晃大学毕业,一晃研究生毕业,从初中毕业时的英语狗屁不会、数学狗屁不会到研究生毕业,其中吃的苦,不想再说,不想再提一句。
研究生毕业了,就去北京工作了,一待就是6年,北京真是一个福地,我第一个工作在北京蛙视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长是北京大学的,安排我们在北京大学万柳公寓里面住,然后过了一年,又在西山给我们员工租了别墅。北京真是我的一个福地。然后,就拼命的学技术,一开始做WINDOWS C/C++,然后又做LINUX C/C++,然后自己又自学单片机控制硬件、LINUX驱动程序控制硬件。那时在北京真好,自己也年轻,一学一干能到晚上1点,元旦放假也去公司学习工作。最难忘的就是北京的庆丰包子。我在北京最后的一家公司是北京鼎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鼎普真好,每天早上都有早餐,有庆丰的包子,有好适口的各种小吃,很难忘鼎普的早餐,当然还有漂亮的前台同事。当然还有北京的好几个好朋友。
然后机缘巧合去了上海,在上海做JAVA做运维做DOCKER,一待就是又六年。拼命学习拼命工作是主基调,从未偷懒过,从未气馁过,从未放弃过。然后考了软考的中级软件工程师、高级系统分析师(系统分析师通过率只有15%左右)。然后又去亚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去做机器人的工作,做单片机做嵌入式做ROS,工资达到了我能力的天花板(我很高兴),最高兴的是同事对我的评价:高工出手,马到成功,头脑灵活,思路清晰。
然后机缘巧合现在又做了现在的工作(这得益于自己一直平时对数学具体知识的兴趣),不知道下一个工作是什么,但能伴随自己的是两个事物,一个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智商不差,另一个是真正的工程师很少是那种只会干哪一件事。
当然还有爱情。
现在在这一站,不知道下一站会去哪,但无论去哪,坚强些,心大些。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