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沈机与同济的工程师们,研发数控系统的成功是你们的骄傲和汗水。这是中国的核心技术!
【央视财经:高端机床需求旺盛 部分工厂订单排到明年二季度】今年以来,随着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产业的蓬勃发展,高端装备包括高端数控系统的需求迎来了爆发式增长,面对激增的订单,国内的机床制造工厂纷纷的开足了马力,满负荷生产。网页链接
上次发文说有一个很厉害的机加工平台,很多朋友私信我是哪个平台,质量怎么样,前天收到货,测量尺寸符合要求,外观各方面可以看图片。产品整体装配好后效果还可以,这款产品是实现FANUC数控系统升级USB和网络传输数据服务器功能。
异型材自动校直技术,自动上下料系统 数控校直到合格#长三角制造业企业# #机械# #校直机#

#活水计划#数控机床无论从行业前景还是当前的估值来看,都是一条长期赛道,梳理一下国内数控系统领军企业!
几年前就听说过沈机有一个数控系统,叫i5还是什么的,记不清了。好多年过去了,一直没见它的知名度,怪哉!曾经好多次搜寻它的资料(编程与操作方面的),终未如愿。常言道:酒香不怕巷子深。那是对名酒说的!象沈机这个系统,应该主动做宣传,把非涉密的资料无偿供大家查阅,以利于推广和打开知名度!还有一点,大概是许多国产设备都存在的问题,就是“精细”。我曾经看过沈机的这个系统的机床加工视频,机床显得太粗糙。也许现在好多了!

大国重器第一季:机床的”大脑“,数控系统的重要性
02:54数控加工中心操作需要规避的误区:
数控加工中心是一种功能性很强的机床,具有适应性强、精度高、质量稳定和效率高等优点,它综合了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伺服驱动、精密测量和新型机械结构等多方面的技术成果,能有效解决批量小、形状复杂的工艺问题。
但是由于新手操作往往很容易对于一些技术性问题掌握不精,从而出现错误执行导致的故障问题。如,
在加工程序中G00和G01都可以定义刀具的直线运动,但它们的作用大有不同,初学者容易混淆。工进类指令(G01、G02、G03等)进给速度由程序中F指令决定;快进类指令(G00和部分回零指令)进给速度不在加工程序中指定,而是在机床参数设置时作为机床参数保存在数控系统中。工进类指令不但要保证加工终点准确,还要保证加工路径和进给速度准确,这要靠微观上的插补计算和动态控制来实现。快进类指令的目的是尽量减少空行程时间,在多轴联动时,运动轨迹不可预测。因此快进类指令不可以用于加工进给。

重复定位精度高并不意味着零件加工精度就高。定位精度才是决定零件加工精度的主要指标。重复定位精度反映机床多次返回同一位置的能力。定位精度是指在机床全行程上准确移动指定距离的能力。
华中数控:公司拥有多轴联动的高档数控系统产品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同时,公司瞄准核心赛道,将动力电池智能产线装备作为核心战略之一,旗下品牌“华数锦明”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设备领域具备一流的研发和设计制造能力,与国内多家动力电池龙头企业保持持续稳定的合作。
中国机床和德国机床差距在哪,为何我们造不出高精密机床呢?
当前,德国、日本、瑞士、意大利等国在高端机床领域均处于领先地位,其中日本发那科公司(FANUC)、德国西门子分别占数控系统50%和25%的世界市场份额。

数控机床产品可大体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加工复杂零件的高档精密数控机床为军工生产所必需,属于战略性产品,西方长期对我国实行严格控制或封锁。
据有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的机床进口额高达180多亿欧元,占据全球消费总额的三分之一,其中从德国购买了906台高精密机床,进口总额高达5.63亿美元,相当于平均一台是62.14万美元。
由此可见,德国机床真的很牛,不然我们也不会耗费巨资购买。
为什么会造成如今这个局面?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的原因,除了起步较晚以外,更重要的还是技术和材料等问题,但绝大多数的根本原因还是企业管理做得不好。
比如机床基础零部件滑轨,大型国企看不上这类产品,私企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资源做高精尖的滑轨。可前面二三十年,资本又不愿意投资这类企业,风险高,回报率还低,不如房地产。

所以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能做出普通滑轨,质量都还不稳定。所以如何能做高端产品呢?
再者培养一个高级技工至少要5到10年的时间。的确不容易!初学的几年工资低,又脏又累,干活易出差错,并且要扣工资奖金。
搞机械的工资比不上送快递与外卖的,所以愿意干的人少。国家应从战略层面、企业从战术(实干)层面重视起来(提高待遇)。
估计需要过渡十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所以国产机床想要赶上国外水平,道路还是很长的,任重而道远....
在数控系统上编辑PLC,西门子做的确实是不如发那科!
周末的时候加了个班,给客户调了两套夹具,配的是西门子828D系统的加工中心。老沈差不多有小十年没调过西门子了,正好借这个机会恢复恢复[呲牙][呲牙][呲牙]

调试还算顺利,但这个西门子系统有些地方还是搞得我挺无奈的。
以前的时候,828D是不支持直接在系统上修改PLC的,现在终于可以了。本来挺好的功能,但是使用起来真是太不方便了。想在程序中插入一行,找了半天也没找到插入按键,真是让老沈无语。这方面,老沈觉得发那科确实比西门子做的要好,发那科的在线编辑功能很强大,操作起来也简单便捷。
在一个就是不论是修改PLC,还是导入新的PLC,都需要重启,真的特别耽误时间。
还有在使用PLC Programming Tool的时候,一旦有任何修改,再查交叉列表就需要重新编译,真的挺麻烦的,这个就不能设成自动更新吗?
当然,老沈确实对西门子调的比较少,不太熟,可能有些地方是我自己没设置明白,如果有西门子达人看到了,希望能够不吝赐教,指导一下老沈。

西门子数控系统,必须及时备份,不然后果很严重,特别是进口设备。十年不出问题,出一次问题保证你十年难忘[撇嘴][撇嘴]#电气工程专业前景如何#
中国数控机床到底是什么水平?
我国机床也曾有过辉煌时代,1951年无锡开源机器厂就成功试制出2米立式车床,自重达26吨,这是我们自主创新制造的第一台重型车床,还曾参加过德国莱比锡国际展览会,让世界为之喝彩。
1953年我国又制造出第一台龙门刨床,1955年新中国第一台C620-1型普通车床开始量产,精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从那时起,我国车床就开始出口国外,在新中国发行的两元面值人民币上就有这台车床的身影。除了第一台重型机床,其它车床都是在中国重工业发达地区东北制造,但后来机床领域的发展出现了停滞。

中国是数控机床消费大国,但我们高端机床一直依赖进口,2011年中国最好的机床是沈阳机床,年产9.4万台,曾是星球上销售量最大的企业,到了2018年沈阳机床在全国各地4S店遍布,当时很多人认为中国已经是工业强国了,可以和发达国家媲美。但仅过了一年,沈阳机床就要重组,2019年沈阳机床称因还不起一笔500万贷款被迫申请破产重组。这让很多人纳闷,全球销量第一的机床企业怎么连500万都拿不出来?实际上沈阳机床虽然销量最高但却年年亏损,7年时间亏损了57亿!
沈阳机床的遭遇其实也是中国工业的一个缩影,我们生产不出高端芯片就是因为没有光刻机,其实工业领域也一样,无论是造飞机大炮还是螺丝扳手没有数控车床就造不出来。中国虽然是全球制造业中心,但数控机床的核心技术却没有,严重依赖进口。现在数控机床最高端的是德国、瑞士、美国,第二梯队是韩国、日本、台湾。浙江温州也有一些制造机床的企业,但图纸基本上来源于日本。沈阳机床虽然销量最大,但他们生产的都是最低端的机床,基本没有拿得出手的核心技术,看着挺牛,但与国外同行比,简直一文不值。

中国机床在2002年以前发展的还不错,1980年全国有280万台机床,此后国外机床进入我国,他们的优质产品对国内企业进行了降维打击。加入世贸后,中国对机床需求大增,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沈阳机床崛起,2012年他们的销售额达到了27亿美元,此外,大连机床、昆明机床、秦川机床也先后崛起,与沈阳机床一起并称四大天王。
但2019年后市场发生了变化,由于经济放缓,机床需求量锐减,沈阳机床也因此破产重组、大连机床也破产重组,其它两家也亏得底朝天。那么它们为什么都亏本?一句话,就是没有核心技术!中低端数控机床毛利率才1.5%,而高端机床中,国产占有率不到2%,普通机床国产品牌占了70%,但是即便是普通机床,我们也缺少自己的核心技术,80%的产品使用的都是国外的系统。中高端领域,我国机床企业也可以生产,但核心零件却只能依赖进口,说人话就是,中国机床厂实际上造的就只是外壳。

沈阳机床也想开发自己的操作系统,但开发谈何容易?1996年沈阳机床花了1亿引进了美国巧宝数控系统,但对方只发了一堆源代码过来,我方无人看得懂,美方也拒绝告知这些源代码编制原理,此后使用这些代码开发出来的机床就是一堆废铁。2005年沈阳机床与德国西斯合作,本以为可以拿到德国技术,但之后由于西方对中国相关技术进行封锁而泡汤。2007年沈阳机床一咬牙又以6000万欧元代价买了一套欧洲源代码,但破解了5年也没有完全搞明白,而这五年国外技术再一次突飞猛进,此时沈阳机床已是欲哭无泪。
既然如此,我们就自主研发!但做出这个决定后迎来的不是胜利,而是变成了压垮沈阳机床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长期不盈利,研发又需要大把钱,所以只能找银行贷款,但借了钱却还不起,于是他们就耍小聪明开始财务造假,把几十亿的财务黑洞让股民买单,而沈阳机床最后也直接申请破产重组,一了百了。

沈阳机床的经历证明了一点,当风口来的时候,即使没有核心技术,他们也能混得不错。但是风停了,他们就掉在地上了。技术需要长期坚持不断积累,但很多实体产业都不想自己搞研发,总想通过引进国外技术来买源码解决问题,美其名曰:科技无国界。不仅是芯片被卡脖子,更多的国人其实都不知道,美国还命令瑞士、德国、日本等国家不许出口高端机床给中国,如果美国把全世界高端机床出口全部封锁住,那么中国的工业将会陷入可怕的境地。
数控机床对中国的重要性不亚于芯片,现在国家队也被迫出手了,所以目前局面是我国机床奋起直追,2021年我国金属切削机床产量达到60万台,金属成形机床达到20万台。2021年我国机床出口额达到330亿美元,说明我们追赶的速度非常快,而机床进口连续下滑充分证明我们对国外的依赖越来越小,低端数控机床国产占有率已经高达90%,中端产品也达到60%以上,高端也有所建树,目前已经占领了10%份额,这一切证明我国并不甘心落后,科技必须是有国界的,走自己的路让外国同行无路可走才应该是我们正确的方向。

在数控机床领域,中国在世界上处于什么水平?
应该属于第二梯队,第一梯队有三个国家,分别是瑞士、德国、日本。我国的数控机床整体在国际上处于中高水平,但在高精度和多轴联动的高档数控机床方面,和第一梯队还存在差距。
尤其是数控系统的成熟性,基础件的时效性和热处理,电主轴的性能等等。全球排名前20的数控机床,没有中国本土的品牌。最主要的就是差在材料跟电气上,这个只能靠不断努力搞研发了。
目前来看,已经有了不少合资品牌,水平都很不错。另外咱们的台湾省出品的数控机床,也是不错的,这和20年前相比,我们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有一说一,瑞士的精密制造确实有一套,瑞士产的手表几乎垄断了整个手表行业,在数控机床方面也是如此,瑞士米克朗、瑞士宝美、瑞士斯特拉格、瑞士利吉特、瑞士威力铭属于加工中心领域的超一流选手,售价大于150万。

第二梯队中有德国DMG、德国斯宾纳、德国斯塔玛、日本森精机、日本大偎、日本马扎克、日本牧野、日本丰田工机,这些是世界一流机械生产企业的主力机床,售价定位80-150万。
咱们还得加把劲,合资水平上去了,但纯自研之路还是要搞。
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数控机床也从依赖进口走向自主化、智能化。在辽宁大连的一个产业园区,目前他们生产的高端数控机床,已经安装了“国产大脑”,从数控系统,到电主轴、传感器、电机等关键零部件,都实现了自主化。
环球网环球网官方账号用“国产大脑”武装“工业母机”!我国高端数控机床实现智能化突围

中国为日本FANUC贡献了31%的营收,离开中国市场,跨国公司将寸步难行。#工业机器人#
日本FANUC最早做机床数控系统,占据全球70%的市场份额,在机床行业耳熟能详,直到1983年,才开始卖机器人,时至今日,其机器人销量也做到了全球第一。
单从表面数据看,日本FANUC确实很厉害,但刚刚我无意间看了一下它们的财报,突然觉得日本FANUC有点徒有其表。
日本FANUC公司2021年营业收入7330亿日元,其中中国贡献了31.1%,美国占比20.4%,欧洲占比16.5,亚洲(除中国之外)占比16.1%,而日本本土仅占15.2%,中国占比遥遥领先其他国家和地区。
仔细观察这幅图,日本FANUC划分地区的时候,是把中国单独拿出来了,中国和亚洲(除中国之外)是并排的,由此可见,中国对FANUC的营收有多重要。
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FANUC、ABB、KUKA、YASKAWA)在中国成立的子公司中,只有FANUC机器人采取了合资模式,成立了上海发那科公司,与上海电气集团各占50%的份额,具体参见→FANUC机器人都是日本原装进口,国内合资公司成立25年了,没有生产过一台机器人。另外,FANUC数控系统业务也是合资模式,与北京机床研究所各占44.4%的份额。

为什么FANUC做到了全球第一?为什么中国能给FANUC贡献了31%的营业收入?我想这可能跟合资模式有关,正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有了合资方的大力支持,日本FANUC在中国混得如鱼得水。
没想到中国的市场规模这么大,简简单单就贡献了跨国公司31%的营收,对任何跨国公司来说,中国市场都是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不是我们离不开它们,而是它们离不开我们。
我们买了日本这么多设备,而且还动不动就涨价,感觉钱都被它们赚走了,很不甘心,我们能不能也强硬一下,再涨价的话,就不买了。
情况变了!日媒曾指出,缺少来自日本的机床,中国在高端制造领域将“一事无成”,至连航空母舰也造不出来?
说这话的底气在于,二十世纪50年代,数控系统、操控器等数控技术,都掌握在欧美日企业的手中,中国要想突破非常困难。但机床作为工业母机,制造机器的机器,没有自己的机床,将意味着中国制造业没有稳健基础。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依然坚持不懈投入搞研发。

一晃数十年过去,时间来到2012年,外国数控机床技术封锁终于被打破,中国曾需高价买的进口机床设备,价格也一泻千里。截止去年5月,联合国统计的各国制造业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总量的28.57%、美国占17.89%,日本为8.16.%印度占3.1%。
曾经趾高气扬的日媒,也逐渐改变了对中国制造的看法。比如,最近日媒表示2021年中国生产了全球电动车的60%,正成为电动汽车世界工厂,这些产品正在欧洲、亚洲市场迅速打开销路。去年,日媒更表示,中国制造正以席卷之姿进入日本市场,许多家电企业已被收购。
在美,英等西方,中国制造的家电更是受老外欢迎。一些老外网红在海外通过开箱中国智能小家电收获了不少称赞,也有老外坦言自己家的产品基本来自中国,很让人“上头”。每年的广交会上,不同肤色的老外则会将各式各样的中国制造带回家乡,并表示实惠好用又耐用。

另一边,有了国产家电的替代,国人选择也更多了,海尔、TCL、美的等家电,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最近看到,来自国内平台唯品会的数据更直接,包括空气炸锅、洗地机、果蔬清洗机等智能小家电在平台大卖。就拿果蔬清洗机为例,其平台销量同比涨幅16倍。最关键的是,背后年轻人订单增幅为3100%。说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主动拥抱国产制造。
德媒在2020年曾公布实情,在机械制造出口方面,中国已经超过德国,成全球机械出口第一的国家。从一个母机都需要进口的国家,通过不断的投入和研发,打破外国的技术垄断,最终转变为制造大国强国,其中吃的苦可想而知,但一些都是值得的。
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就是会用工具和之制造,当下全球供应链断裂的趋势依然没有大的改善,各国都在紧抓制造业,西方更是想重回制造核心地位。多年磨练造就了如今的中国制造进步,接下来只要我们继续埋头研发,就可以迎来更高水平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