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畏系统》,这是一本帮助我们提升认知的书,系统思维是一种完备性的思维,它能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考虑问题,在面对变化的时候掌握主动,把控全局。这本书的作者万维钢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是一位前物理学家、科学作家,他每天都会追踪精英们在经济、社会、科技、管理学等领域的思想新突破,解读好书好文,给人们带来新鲜的好思想。
1、研究系统
学习是为了求一个高度,而研究是为了求一个广度,比如学习就像在登山,你的目的可能就是山顶;但研究它更像是在探险,你的目的不一定是山顶,可能是沿途的风景,也可能登着登着就跑到另一座山上去了。也就是说,学习是有终点的,但研究却是没有终点的。研究就是一种帮助我们在面对一个新事物、新课题的时候能够快速上手,并掌握概况的能力。
如果你想把你的专业学得跟大部分人差不多,那你只要有学习能力就可以了;如果你想把你的专业学得比大部分人好,获得更多事业发展的机会,那你就需要具备研究能力。这个时候,一套全面的研究系统就派上用场了。作者在书中告诉我们,可以通过3个方面建立我们的研究系统,帮助我们更好地提升研究能力:第一,学会全覆盖级阅读;第二,形成调研闭环;第三,避免陷入“确认偏误”。
1)什么是全覆盖级阅读?就是说你都看过这个领域的什么书,认识这个领域的什么人。别人一说到这个领域,你就对整个局面有掌控感,谁一出手你就知道怎么回事,这就叫全覆盖。对于全覆盖阅读,作者认为,读书并不是为了完整地记住什么,而是为了建立一种认知感。
2)什么是调研闭环?我们利用综合手段从公开信息中寻找一切我们需要的东西,形成一个完整的脉络,把问题说清楚,这个调研就是闭环的。调研闭环分三个步骤: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和妥善交付。
3)避免自己陷入“确认偏误”:什么是确认偏误?简单来说,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就是你学的知识载我,懂得越多,就会越觉得“我是个专家,我很了不起”,但是这种专家感会很容易让人固步自封,慢慢忽略别人的感受,只觉得自己是对的,就连那些明显的错误你都发现不了,所以我们要对自己的认知水平有正确的认知,主动听取不同的声音,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终身学习者。
2、余闲系统
在对未来预期这件事上,穷人倾向于拿到确定的东西,因为他们的生活时刻存在着匮乏和稀缺,到手的东西说没就没,更何况是没到手的呢,而富人则恰恰相反。余闲系统大致可以包含3个方面:第一,面对麻烦时,给情绪创造余闲;第二,做时间管理时,给精力创造余闲;第三,解决问题时,给亮点创造余闲。
1)面对麻烦时,给情绪创造余闲:就是遇到麻烦时,最好的办法不是沉浸于负面情绪,而是赶紧留出余闲,思考办法和对策。
2)做时间管理时,给精力创造余闲:这样做的原因就是为了减少日常生活中需要做决定的琐事,把大脑有限的位置留给其他更重要的事。
3)解决问题时,给亮点创造余闲:亮点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很多时候我们解决问题都习惯追根溯源,然后针对根源来制定解决办法,但很多时候问题的根源并不重要,我们甚至不需要知道它为什么会这样,只要能解决就行。这里我们要借鉴一个“焦点疗法”的心理学治疗方法,这个焦点就是我们说的亮点。
3、灰度系统
灰度系统的意思是,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非经即彼的,任何事物都存在一个灰度空间,我们理解了这层含义,看问题时就不会过于冲动和极端。灰度系统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行动建议:第一,划分界限,保留缓冲区;第二,避免二元决策;第三,避免隐性决策。
1)保留缓冲区:就是说你在做决策的时候,要考虑到黑的情况,也要考虑到白的情况,但也许还存在一个模糊的区域,我们姑且将它视作一个缓冲区。
2)避免二元决策:二元选择普中非黑即白,非此即彼。有时候,正确的选择并不是在两个相反的决定中选一个,而是一个更有创意、更微妙或者更灵活的解决方案。
3)避免隐性决策:隐性决策就是不把决策公开,这通常会发生在当某个决定不好公布时,你就犯了拖延症,然后你的拖延症往往会让事情变得更坏,所以你应该直面自己的选择。
你有多久没静下心来完整地读过一本书了?每次读书总是停留在第一章第一节?明明在坚持读书,却总觉得读书无用?
最近看了余华的首个综艺节目《我在岛屿读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读书的意义,一口气读了5本书!
节目中,房琪以主持人的身份,邀请了余华、苏童、西川三位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来到一座小岛上,共同管理一个藏有5000本书的书屋。
节目的内容,就是几个作家聊创作的故事、聊文学、聊读书的意义。余华老师依旧延续了他犀利又搞笑的风格,吐露了许多他成名前不为人知的故事。西川和苏童,给我感觉是:有内涵的男人,越老越有魅力。他们就像是一本厚厚的书,一开口就能让你受益匪浅,感悟良多。
当然,看这个节目,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明白了读书的意义,并且还收获了余华、苏童、西川共同推荐的宝藏书单。
最喜欢苏童老师说的那句话:阅读是一种习惯。当你老了,你不会后悔,因为你的记忆比别人多,你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也比别人更深刻。或许,这就是读书最大的意义!
最后,结合我的经验,分享让读书效率更高的6步阅读法:
第一步:看目录。通过目录能快速了解一本书的内容,并判断这本书能不能满足你的需求。
第二步:看序言。序言是对全书所做的简单总结,作者会交代整本书的价值,写作背景,写作思路等,看完目录和序言,基本就知道这本书值不值得阅读了。
第三步:看正文。不用精读,可以使用S型阅读法,即用手指在书上画S型,眼睛跟着手的走向阅读,这样阅读速度会大大提高,且不会影响你获取信息。其次,还可以根据目录和序言中的内容,带着问题去看书,只看能解决你问题的章节。
第四步:写笔记。写阅读笔记是将书中的知识快速变成自己的最简单方法。
我们可以把书中能够触动自己的文字摘抄下来。如果你读的是专业性比较强的书,可以把书中的内容做成思维导图。
第五步:写书评。写笔记一般都会比较零散,有时间的话,在阅读完一本书后,可以写一写书评,这样才能把系统地将书中的知识进行梳理和发散。
第六步:践行。读了很多书,懂了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这是因为我们在读完书后,常常忽略了最重要的一步——践行。所谓践行,就是将书中获得的观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反复训练调整,最终让书真正改变自己。
比如,读完《起床后的黄金1小时》,我就真的尝试去改变起床后1小时的生活习惯。#我在岛屿读书#
由我国知名公共管理学者姜晓萍教授领衔撰著的《中国城市社会治理》一书,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高度出发,对中国城市社会治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全书首先对城市社会治理进行理论溯源,论述了城市社会问题的历史性与现代性、世界性与中国性、农村性与城市性,以及社会治理的中国场域及其在新时代的新需求,梳理了城市社会治理的理论演进逻辑,并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职能定位等方面,构建了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战略框架。在此基础上,对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党建引领、公共服务、社区治理三个核心问题进行重点论述。最后,对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评估与监测问题展开研究,并初步构建了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评估与监测体系。本书强调,城市社会治理要遵循党建引领、多元治理,改革创新、依法治理,尊重规律、统筹治理,以人为本、科学治理的基本原则。只有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优势同政府的资源整合优势、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社会组织的群众动员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才能更好地推进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
#不吃早饭不会让人变胖,甚至可以减肥?#
这个话题出自百科全书界的权威英国 DK 出版的一本很有意思的书——The Science of Living(《生活的科学》)。这本书的另一个名字叫做反思你生活日常的219 个理由,其实就是探讨我们日常生活里一些习以为常和理所当然的观念,比如像现在说的这个话题:不吃早饭到底会不会让我长胖?
内容见图,可能看不清,其实不重要。因为主要意思就是下面这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