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科# #裁员# #求职# #失业#
思科系统公司1984年成立,距今有38年的发展史,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全球网络解决方案供应商,多次登上《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员工有8万多人。最近,思科董事长Robyn Blum宣布:公司在进行重组,计划裁员5%的员工大约4千多人,并且缩减办公场地。如此优秀的公司,也在进行裁员。有时候觉得裁员这个事情会形成连锁反应,大量的员工被裁掉,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失业。失业后,重新找工作的时候,你会发现满大街都是找工作的 人,如今找工作也跟考公务员考研一样难度加大。所以,趁还没有被裁掉的时候多赚点钱。
1991至2020年中国地铁系统的发展史!
一张图看懂deepin发展史[无辜笑]马上它又要更新咯
【Windows发展史之Windows Vista】

我们目前最常用的微软操作系统包括 Windows 7 、8、8.1和10,其中占有率最高的是7和10。在Windows 7 之前,Windows XP之后,还有一个当时认为很惊艳,后来却发现不是很受欢迎的系统 Windows Vista。
Windows Vista 发布于2005年,当时刚一推出的时候,界面的巨大变化惊艳了很多人。但是很快人们就发现Vista占用资源过高,之前好多人跑Windows XP的时候内存都是512或者1GB的,到了Vista 发现内存占用一下子就高了很多,导致好多暂时没钱升级内存的人,电脑变得很卡。而且当时Vista的兼容性很差,动不动就会蓝屏,新出的设备不支持,新出的游戏也不支持,最终导致Vista 变成了一个失败的系统。
到了Windows 7的时代,微软着重降低了资源占用,优化了兼容性,并且去掉了没有太多用处的桌面小组件,最终成就了一代风云系统。

今天说说国之重器之大脑的往事。数控系统的发展旋律,又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场景之一:本来早早站在起跑线上,如今落在了后面。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数控系统可是一点都不落后。三个I型,代表了乳虎出山的威风。八五、九五攻关成果,形成了三个高档数控系统:北京中华I型、武汉华中I型和沈阳蓝天I型。这三个“中华蓝”,也是一片叫好之声。尤其是北航教授推出的中华I型,当时在机床展上展出,西门子数控系统厂商看了之后,临时取消了现场交流会,意思是说水平差不错,就不必交流了。也是一片敬仰爱才之心。当时马扎克跟厦门一机床也形成了合资公司,卿卿我我,共图大计。济一机也迎来国内最风光的时刻,成为全国机床标兵头子。
对比现在的技术四处封锁,想想那个时候,真的是一个诸神论剑的黄金时代,学术交流很透明开放,技术大门是半开半掩。一个以武会友的时代。彼时,正是发达国家的机床开始进行过数控系统普及的时候,中国人的开局不错。

后来画风大变。国外机床大举进入中国,国外数控系统也迅速跟进。这三十年,西门子和Fanuc笑到了最后,确立了坚固的市场地位。三菱退守一步;法国NUM、西班牙Fagor都成为小众市场。
中国机床主机厂,则是两头不讨好,既没有在高端市场扎根,也没有扶持好国内的零部件配套商,都要靠国外数控品牌来贴金。
既然没有主机的有力支持,中国数控系统也走向式微。中I型没有得到更多的支持,北京机床所也走向了一条合资之路拱手而把市场让给了Fanuc。到如今的“中华蓝”,中华I型不再,蓝天勉力维持一些服务,只剩下华中一家还算支撑了局面。
华中的发展,某种角度代表了中国体制上的一个特点,只要有上面持续投入,还是可以逐渐站稳脚跟。而另外一个国内出货量最大的,则是广州数控。如果说华中代表了体制的优势,那么广数纯粹就是市场的选择。

这中间也有30多家数控系统,上海有开通,南京华兴;南部有广州数控和深圳固高;西部有四川广泰和绵阳圣雄。北方则有北京凯恩帝、沈阳高精、北京航天等。但整体而言,基本都是逐渐衰落。
沈阳机床2015年前后开发成功的i5,性能效果也不错,本来也有机会冲锋。但由于i5机床的发展不力和沈机的改组,i5数控系统也备受牵连。真是可惜了一块良玉。这块资产,完全可以切割开来。
倒是另外两个流派,凭填一丝亮色。
首先是北京精雕和大连光洋。这两家,都是民营企业,都是啃硬骨头的角色,最大的特点就是自己同时开发主机和数控系统。这是中国机床发展史最为意外的两棵硕果累累的野枣树。而它们在数控系统,也独成一派。主机成就了数控系统。
而上海则有两家上市公司,一个是柏楚电子,靠着专攻激光设备而上位。上海交大的科班生,初生牛犊,真是年轻人的天下;还有一家是上海维宏,在木工设备是独领风骚,雕刻也有心得。这两家上市公司,轻装上阵,独辟蹊径。而下一步,都是要尽快找到全新的泳道吧。

中国机床补脑之路,先速扬后慢抑,发展曲线就是一个鲨鱼鳍。这样看来,中国科技力量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应该是启蒙最得力的时候。那个时候,大学院所成功地扮演了警醒的入口了望者的角色。他们敏锐地捕捉了科技界的发展动向,并且与国外同行同时做出了产品原型,但可惜后来没能把这一棒交给产业界。真是令人遗憾的现象。中国现在最为火热,发展也最为拮据的工业软件,也是同样的故事旋律。
而在当下,中国机械装备正待升级发力,数控系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良机。中国主机厂这次或许会有点耐心,嫁娶国产数控系统,把失去的时间,追赶回来#技术战略史##技术向心力##机床风云录#
#洞见教育# 1949-1978年的中国,无论校内校外,都不允许私自补课;1980年开始,陆续有了课外补习的影子;直到1990年以后,校外培训逐渐有了规模(参考新东方1993年成立)。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30年,校外补习经历了四个阶段:

1. 1990-1999年为课外补习的涌现和初次繁荣期。该阶段,中学开始普及,家庭希望子女获得更多教育的意愿和随之而来的竞争意识逐步出现。随着教育市场化,影子教育成为除学校和家庭之外的“第三学习空间”。不过届时,校内老师才是补习服务的核心提供者,大学生和为数不多的机构只是零星补充。辅导对象既有优等生也有差生,学校组织的补习集中在对中考和高考的准备上,当然也有专为优等生设置的数理化和英语等奥林匹克竞赛课程。不过在1995年,政府紧急叫停了所有公办学校开设竞赛辅导班,这也为校外机构接手这项“业务”提供了机会。
2. 第2阶段2000-2010年,为辅导机构体系化和二次繁荣期。高中和大学的扩招进一步刺激了补习的刚需。政府分别在2000年和2009年颁布方针规定学校不得超纲讲授课程以及在校内开设额外辅导,宗旨是为学生“减负”。这样的方针一方面缩短了教师在校“工时”让其有更多课外补课机会,另一方面增加了家长的焦虑让其送孩子补课的欲望更为强烈,同时校内与校外(机构)的合作在该阶段得到了显著加强,比如有的学校为了维持名气,把学生送到“合作机构”进行相关竞赛培训。该阶段,很多课外机构会从相关学校和报课学生手里拿到相应教材、讲义、家庭作业和试卷来做教研参考。师资这块,除了吸纳优秀在校教师,大部分雇佣来自顶尖高校的大学生,靠名校背书来提升机构品牌效应。同时,该阶段的校外补习业已经吸引了风投的眼光,并在后面愈演愈烈。学而思就是在这一阶段应运而生(2003年成立,2013年更名为“好未来”)。学而思成立源于北京学生对数学补习(特别是奥数)的强烈需求,后来一路高歌猛进超越新东方成为全国最大的学科培训机构。
第三阶段 (2011-2018:资本狂欢+监管开启)以及第四阶段 (2018-至今:监管发力 vs 资本末路), 未完待续。本文旨在系统梳理校外培训发展史,后双减时代,回顾过去,预测未来,希望教育相关利益者有更多参考和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