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汉江安康段上的人工湖,瀛湖的水质也是监测的重点。
西部网讯(记者 李媛 陈嘉伟) 经过7天的采访,4月10日晚,“2015清明公祭黄帝暨南水北调中线源头行”全国重点网络媒体采访活动落下帷幕。在6天的时间里,60余名编辑记者深入陕南,探访南水水源,了解当地水质保护情况。在采访期间,采访团多次经过汉丹江流域,编辑记者们无不感叹河水的清澈。
“南水北调陕西贡献大牺牲也大,河南要接好护水这一棒。”
陕西省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汉、丹江流域在陕西境内流域面积为6.24万平方公里,涵盖汉中、安康和商洛三市28个县(区),为中线工程提供了70%的水量。然而,主张低头苦干,埋头做事不张扬的陕西省政府尽管在水质的保护和供水的保障上做了很多的努力和牺牲,但却一直不被外界所了解。
“以前对于南水北调,听的较多的还是湖北的丹江口,汉江水源这块真正了解的不多,尤其是出自于陕南汉中宁强的汉水源头。”商都网编辑部主编杨钰说,他以前在西安上学,也知道西安是一个比较缺水的城市,通过这几天的采访,他了解了陕西人民在移民搬迁及区域经济发展这块做了很大的牺牲。
杨钰说,作为河南的媒体人,他认为河南有责任接好陕西护水这一棒,目前在无工业污染、天空和水质,无论是在水质保护,还是生态监控上,河南都有借鉴的地方。此外,他还会继续关注陕西南水北调的情况,也希望通过自己的报道将陕西人民的好方法告诉给河南。
“陕西保护水质不在口头上,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良好的水质是南水北调的根本所在,要管好水得先管好人。为从根本上解决水源区面源污染问题,提高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率,2011年开始陕南三市实施以生态、避险和扶贫为目标的移民搬迁工程,计划用十年时间,投资1139亿元,对60万户共240万人实施移民搬迁安置。
截止2014年底,已累计完成投资469亿元,26万户88万余人实现搬迁。为了促进水源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大力实施陕南循环发展战略,省级财政每年安排6亿元,培育和壮大陕南现代循环产业体系,推动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
“刚刚在瀛湖坐的那个船,说是技术改造到油水分离,为了保护环境,这一点做的很细致。安康为了环境保护,将旅游发展中的有可能污染的问题都考虑进来,包括游船的污染问题,其实这在大多数人看来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同时也包括湖周边的居民生活垃圾改造,可以说考虑到可能污染水源的方方面面。说明安康人对水质保护不是口头上的,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北方网采访部主任助理赵颖妍说,去年通水后,她就很关心南水来的水质,这么几天的走访下来,她感觉水很让她放心。
“我要告诉身边人陕南的环境有多好,要带家人和朋友来陕西。”
很多城市都把经济发展放在位,但是在陕南,在安康,只考虑发展行通行不通。当地环保部门严苛的企业进驻标准让很多想在安康发展的企业退避三舍。任何对水质造成污染和威胁的企业都不被考虑,尽管这样会让他们的经济发展缓慢,财政收入降低。
“保护汉江既是责任和使命,也是保护我们自己的母亲河,是保护我们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安康市市长徐启方在媒体见面会上表示。
天津网新闻中心主编尹洁说,经过几天的细致走访,我发现陕西人在南水北调这项大的工程中真的如安康市长徐启方所言,低头苦干,埋头做事不张扬。
“他们不是做样子,不是宣传,我没有看到企业乱排污水,没有看到随处乱排乱倒的垃圾,看到的只有清澈的水和蓝天白云。尽管这里贫穷,但不管是官方还是普通村民,环保意识都非常高。”尹洁说,她想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告诉给身边人,不仅是汉江水,也包括陕南特有的森林公园,让家人和朋友来感受秦岭的生态美。
“护水老人淳朴善良让我感动,给他说声‘谢谢’。”
“此行让我较感动的是守护在汉江源头的那位护水老人张邦贵,今年都75岁了,还坚持义务的在附近捡垃圾,只是单纯的想让下游人喝到干净的水。”央视网记者李江雪说,尽管张老不太会表达,面对这么多来采访的记者,只会简单的“恩”、“啊”来回答,但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做一件很伟大的事情,特别让人感动,“作为受水地来的记者,很想为这位老人点个赞,真诚地说声‘谢谢’”。
“京津冀水资源占全国1%,人口占9%,过去河北一直力保北京天津供水。遇到张邦贵老人的时候,我感觉似曾相识。当时河北一个村民为了响应退更还林号召,当地对他做了生态补偿,但是后来因为补偿款十几年未改变,他变得非常贫困。”河北新闻网新闻总监王小波说,陕西现在面临的情况跟河北之前相似,因为后来河北在生态补偿机制上吃过亏,他担心陕西移民搬迁退耕还林出现类似问题,建议当地政府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对退耕还林的农民进行动态补偿。
原标题:京津冀媒体记者称南水水质放心 官民齐护水被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