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私立学校很好吗?来看一位在富人区顺义某私立学校上学的孩子家长的倾诉。奔驰C级被嫌弃,出国游学国外夏令营冰球都需要家长赞助,感觉学校的种种做法偏离了教育的初衷,准备给孩子转学了。
顺义作为近郊区,临近机场,一直是各种达官贵人明星富商的聚集之地,也有很多国际学校和私立学校,鸡娃氛围浓厚,也因此诞生了与北京西边“海淀妈妈”遥相呼应的“顺义妈妈”。据我所知,这边知名的国际学校有老牌的顺义国际学校、德威英国国际学校、鼎石学校、海嘉国际双语学校、新府学外国语学校、新英才学校、君诚国际双语学校、青苗国际双语学校、芳草外国语学校、诺德安达双语学校以及牛栏山一中国际部等众多学校。某国际学校,要求孩子或者父母一方,需要是外籍或者有港澳台护照才能上,国人普通身份是上不了的。
有熟悉的朋友说,这根本就不是秘密。她这个是私立,不是国际学校。国际学校应该不会,基本都是很有钱的,学费一年均价25万到30万,民办私立那三六九等就一目了然了。私立学校很多都是这个路子,学校一个劲向家长宣扬这些,比如这个家长捐了三角钢琴,那个家长捐了篮球架。
还有北京家长现身说法,这种学校普通人家不要勉强上,孩子们上这学校都不是要参加高考的,都是走出国留学路线的。我家孩子是在私立汇佳上的,现在23岁了,一事无成,连一个大专文凭都没有,当年真不该上私立,真的坑人。
天津可能也这样,一位天津朋友的侄女在天津泰达枫叶学校,跟顺义家长描述的一样,学校倒是没让家长开车过去,但每个家长都要给孩子准备义卖物品!家长花了三百多买礼品作为侄女的义卖物品,总之各种活动就是拿钱说话。
不知你身边有没有上私立学校的孩子?他们都学的怎样?
#私立学校#
网友:朝阳到底是有多好玩 才能让他们....。
京圈。
北影。
北影是在海淀。
横店。
那是富人区。
有钱的地方,房价高的超乎你想像。
朝阳住的明星多。
应该给朝阳群众们一个编制。
朝什么群众 就是知情人报警的。
你以为全国人民不知道?
来,那你说说下一个是谁?[泪奔]提前给他举报了。
提到朝阳群众就让他们瑟瑟发抖名声在外[大笑][大笑][大笑]。
朝阳区特别情报局。
能不能调查一下朝阳群众的线索怎么来的?
钓鱼你信吗?
说不定就是其他明星举报的[捂脸]。
我打的电话,民警问我叫什么:朝阳群众。
其实都是内线给的线索,难道你真以为群众有火眼金睛。
朝阳的房价会不会大跌啊,明星不敢住了。
他们为什么不去海淀呢。
同问,这些明星怎么这么死心眼,换个地方不好吗?
群星:演的多了,真以为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狗头]。
大妈细思极恐,陌陌地放下了手中的望远镜。
朝阳区群众=克格勃[机智]
比克格勃多一项技能:听床。
朝阳是一个组织称呼,而不是一个地区名称。[机智]
朝阳群众真倒霉!被拿来当挡箭牌。
[呆无辜]朝阳群众在公安、国安有编制吧。
傅艺伟怎么了?
为有正义,有责任的朝阳群众点赞[赞][赞][赞]。
全民皆兵!朝阳群众好样的![赞][赞][加油][加油][碰拳][碰拳]。
朝阳群众:这锅以后能别老找我背了不![流泪]。
好多明星都住在朝阳区。朝阳人民冲鸭,你们是无敌的神。
你们觉得呢?欢迎评论点赞加关注下方留言讨论。
万柳书院喻少事件。堪称现代版的集体拜富跪舔。
一开始只是一个北京高中生跟风发了个自拍篮球视频,还没露脸,却被细心的网友们发现博主的定位不一般,在海淀区的“万柳书院”,属于顶级豪宅,均价上亿,
(不过后来有人辟谣,只能算中等豪宅)
网友顺藤摸瓜,又发现该博主的主页里,隐约透露出更多富人标签,比如「101中学」、家里悬挂疑似「齐白石真迹」, 「几十万的钢琴」...
于是各路网友坐不住了,一些人开始在留言区表达赤裸的爱慕之情,还给这位高中生博主取了“少爷”“喻少”等尊称,
最最离谱的是,网上流传了一封22岁女生给喻少写的亲笔信,内容文风和中学生粉丝给爱豆写的爱慕信件差不多,言辞非常尴尬,全文放图2了。
摘录几句:
“亲爱的喻少,首先想表达一下我对你的仰慕之情”
“喜欢小动物的少爷谁不喜欢呢?你一定是个乐观并且开朗的男孩子,在自己的信息被同学爆出来时,也会细心地进行解释。”
“万柳书院也只是他们对你的滤镜...无论你身在何处,处于何地,你本就优秀”
...
目前该博主的短视频平台粉丝已经破百万,本人主页内容没有新奇的地方,仅仅因为一个豪宅定位。
这件事堪称卡塔尔王子的本土版本,表现了现代社会里一些人对于富豪的艳羡爱慕,和企图与之产生联系的灰姑娘情节。
其实这位喻少能爆火,还得亏他是个年轻高中生,如果是个四十岁的中年人炫富,反而不会引起这么大的追捧,因为常人会觉得与他差别太大,
正巧是10几岁的高中生,在年龄上偏弱势,能与身上的富人标签进行对冲抵消,反而让一些人产生了“我能试试看万一搭上线了呢”的幻觉,也符合了一些中二小说里主人公的人设,所以火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很多时候,人们嘴上说的不要媚强媚富,但骨子里还是拜金的,
再加上短视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富人随手一晒的生活,就能轻松获得追捧,收获百万粉丝,
这世界还是充满着撕裂,也很不公平的
弹丸小国也来兴风作浪了,面积还不如北京海淀区大,人口只有6万多的开曼群岛,宣布冻结俄罗斯73亿美元资产。
在穷人眼里,这是一个很多人都不知道的地方。但在富人眼里,这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地方。都想趁火打劫,富人们要看清楚了想好了,还是结在当下好,别总想着扩大财富转移财富。
北京市学区房“九年一学位”上线,学区房究竟是解决教育不公平,还是制造教育不公平?
4月23日,北京海淀区、西城区、东城区三大主流学区的教育招生考试中心同时发布《2021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
重点1⃣️ 2022年之后迁户口,不再适用学区房!
自2022年1月1日后,户籍从外省市或本市其他区迁入海淀区的适龄儿童申请入小学时,不再对应登记入学划片学校,在区内协调解决。
重点2⃣️ :“六年一学位”成为过去式!!
自2022年起,所有用于九年一贯制学校登记入学的住房,九年内只提供一个入学学位(符合国家生育政策的除外)。
@社保侦探 :学区房“6年一学位”时代可能落下帷幕,取而代之的是“九年一学位”,也就是说一个学区房对于一个家庭9年只提供学位机会,借学区房获取优质资源的概率降低,门槛提高。
穷人耗尽一生积蓄,只为买到学区房让孩子有好学校读书,可能因为政策变化成为泡影。而富人则可以买别人不用的学区房或者已经用完满9年的学区房,而且在2021年底迁移户口,还是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
所以,仅靠提高学位门槛,解决不了上学问题和教育不公问题,只能解决房价问题。对此,你怎么看?#学区房# #幼升小# #北京头条#
————————
⏩免费学&问社保及职场知识,关注@社保侦探!更多社保问题,也可以评论区留言讨论。
北京学区房,上车的是不是该哭了?
最近,北京海淀区出了新的政策,简而言之,就是开始试行电脑摇号上学,和推行9年一学位。目前,该政策还在试点实验阶段,将来会不会全区推广,以及全市推广,乃至全国推广,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学区房快完了。
之前刀哥就写过,学区房,从本质上来讲,并不是消耗品,而是富人的存款证明。一千万买套学区房,孩子入学,然后转手一千万卖掉,本质上富人没有任何资金损失,白白获得了优质教学资源。表面上看,很公平,实际上比拼的却是家底,也就是谁家有钱谁家孩子就能接受好的教育,整个过程就是“验个资”而已。
一旦实行“电脑派位”,也就是摇号,学区房和普通房就无差别了。学区房这个概念,也将不复存在,更好的教育公平,也将来临。
比摇号上学更狠的,是9年一学位。也就是说,买了房,9年周期内将只有一个学位(二胎的不包括)。如果购买了学区房,再想找人接手,就不容易了。没有学位的学区房,就如同没有印度的世界,是没有灵魂的。
可以预见,在2022年1月1日前,海淀学区房有可能还会短暂地火一把。毕竟不计成本又有钱,且真心愿意为教育花钱的家长,还是有的。他们不介意现在买的学区房,以后能不能出手,好不好出手,只要有优质教育即可。海淀学区房最后一批接盘侠,应该就是他们了。
去年至今,北京房价出现了一波以学区房为急先锋的上涨,学区房涨价又带动了各个区域的涨价。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大抵如此。未来北京的房价走势,刀哥不敢乱说,刀哥只知道,“房住不炒”是国家政策,而北京是首都,首善之都。#房地产#
北京人的鄙视链,常规说法是东西城的瞧不起所有区,然后海淀朝阳的互相看不起,石景山和丰台的也互相看不起,之后再一起看不起其他郊区的。
然后还有几种鄙视链,比如大院儿的看不起土著,加起来看不起农村。再或者军队部委大院的看不起院校的,院校看不起工厂的。当然最流行的是北城看不起南城,共同的看不起所有郊区……
但我不是太认可这种说法,或者说我就不认为有什么真正的鄙视链。在某种特定时期肯定有,在特定的场合更是有,比如吵架骂街的时候。但在实际日常生活中,真正的北京人没什么谁看不起谁的,都是天子脚下,谁也不比谁多吃两碗炸酱面。
我特别佩服我的小学老师,当了我们四年班主任的。她可能是满族人,但人家从来没有像那个“正黄旗大妈”的显摆通天纹。现在想起来,可能在她眼中真的是所有孩子都一样,众生平等。
80年代初,我们班转来转走过很多同学,应该是和知青回城和落实政策有关。无论哪个同学转来,班主任都会介绍他们来的城市或者地区,然后几句话就赞扬一番,让新来的孩子没有自卑,能更快的融入班级。
比如河南来的,直接就就是来自中原,定鼎中原才是中华正统。河北的,古冀州,九州之首。山西的,华夏发源地,炎黄与蚩尤大战就是争夺山西的盐池运城。
北京市里的就更多了,通县的,千年大运河码头,富甲天下,老北京东富西贵里的东富就包括通州。昌平的,天下第一州,京都门户。门头沟,京西矿区,北京烧煤都来自门头沟,天下第一矿,煤矿工人最富裕。大兴的,天下首邑800年,北京赤县,东城区在元明清就属于大兴。房山的,太行山下京西古道,旱路进北京的天下第一官道。
其他的甭管哪儿了,无论她说哪个区县,肯定都是“天下第一”,同学们也就互相调侃,咱们班就从来没来过老二。
老师没有鄙视链,但有些人的脑子里是存在的。而且这鄙视链也分时期,分状态。比如我们院里邻居是通州的,说他在困难时期的冬天得往老家送白菜帮子和窝头,那会儿的农村太穷了。但80年代之后就不一样了,通州亲戚上门送的竟然是火腿肠,我研究了好久都不明白这是怎么弄进去的肉。
还有一家的亲戚是大兴西红门的,红星公社,北京市直辖,自带一股傲气。从来都是只走亲戚送礼,一次都不接收回礼,也就是不往回捎东西。这都不分时期了,在我印象中一直都挺富裕的样子。
另外我小时候好像没羡慕过大院子弟,无论军队部委院校还是工厂的。主要是我家周边没什么大院儿,大杂院儿倒不少。
上中学之后,同学里有大院子弟了,但也没觉得什么,都是普通家庭,吃穿用度不特殊。也有高干子弟,比如将军的孙女,部长的孙子,还有大厂领导的子女等等。但真没什么特殊的,刚开始当个新闻,之后的交往就全一样了,反正也占不着什么便宜,也就吹牛时有点儿用。
南城在我小时候是觉得有点儿特殊,但不是鄙视,而是恐惧。那会儿都说南城的孩子野,连海淀的过去打群架都输了。我爸曾经派我去方庄看房子,那就谨遵坏孩子们的教诲,过了崇文门就低头骑车,别抬头看人,万一遇到小流氓说“犯照”就不好了。尤其是过了天坛,那两腿都得夹着骑,害怕让天桥的孩子揪下来说“递葛”。
不过我家也算南城人,后来才搬到东城的。按我爸的说法是哪儿的人都一样,你不招人家谁也不欺负你。
当然,北城人确实是很少去南城,比如我爸,他还是南城长大的呢,但连天桥都没去过,长辈们不让。建国之后北城人是只去前门大栅栏,或者天桥委托商行买自行车,再或者就是天坛陶然亭了,其他地方没什么可去的。
我自从卖房子之后倒是净去南边了,从南城到城南,眼见着老北京们都越来越少,越来越远。这也就更谈不上谁鄙视谁了,普通老百姓都一样的。
我还记得一位南城六号地老爷子的话:谁家发达了,我不巴结;谁家落难了,我不踩咕;谁家搬来,咱们和睦相处;无论为什么搬走,那咱都留个念想儿……
私立贵族学校根本学不到知识。
有人觉得私立贵族学校是高大上,学知识的地方,只能说你对私立学校的认识,还停留在捕风捉影的八卦聊天信息里。
北京有两种妈妈,一个叫海淀妈妈,代表着中国基础教育最高水平;另一个叫顺义妈妈,因为顺义区的各种私立贵族学校而闻名。
两种妈妈都疯狂鸡娃,成为北京教育领域被人津津乐道的典范。但这两种学校,含金量是完全不同的。
先说说海淀妈妈,海淀现在是北京最有实力的学区,大家一提考清华北大,就去海淀的人大附中。其实二十年前,海淀还啥也不是。
那时候北京就是个北方土里土气的大县城,最有名的学校叫北京四中,那是非富即贵家庭去的地方,类似于你们县城最有名的“XX一中”的存在。
这个学校,要么孩子学习非常优秀,要么当爹的有本事,能递条子把你往里送。
这些年北京四中的名头已经式微了,但前二十年,那真是北京考清北响当当的存在。
2000年后,北京开始大发展,海淀区本身就是清北领头,名校云集,念这些名校的学生,很多都留在了学校附近买房居住。
他们有了下一代后,类似于你爹是个铁匠,这辈子就想把打铁的手艺传给你一样,这些高知就知道怎么考清华,于是就教孩子怎么考清华。
整个区都是在附近学校毕业的高知精英,谁也不想输给谁,比着赛的鸡娃,你家孩子三年级还没念完初中课程,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
就这样,海淀才慢慢成了有名的学区,人大附中才超越了北京四中,海淀妈妈也因此成名,并被其他区效仿。
顺义区也类似是这个心路历程,顺义有个首都机场,三四十年前,能坐趟飞机的人,非富即贵,并且还有很多外国人来北京,在顺义落地。
顺义就开始围绕着首都机场发展别墅区,富人们住在别墅区,想出国,骑个小电驴就到了,非常的方便。
而且顺义有很多外国人定居,外国人拖家带口的来中国工作生活,孩子也要上学,但肯定适应不了中国的这种基础教育模式,于是顺义区就有了国际学校,提供给外国人的孩子和富人子弟。
很多人对这种贵族私立学校很艳羡,觉得这是高大上的事情,其实和你想的根本不一样。
这种私立学校,说白了就是名利场,和孩子学习还真的没关系。
再给你说明白点,外国人的子女确实是学习去了,他们国家对基础教育的认知就是国际学校的水平。你要是中国人,你家孩子去了,就是变着法花钱去了,因为全世界,基础教育最强的就是中国。
国际学校的课程,一般就是给你从小学一年级包到高中毕业,也就是美国课程1-12年级的样子,孩子12年念完了,能混个美国大专念,也就这水平。
不过大多数孩子念不完就会转学了,所以私立学校的学生,流动性特别大,你经常看见私立学校疯狂打广告招生,就是因为生源不稳定。
很多私立学校的孩子,家长在北京做生意,所以给孩子交钱上私立念书,家长的生意变动了,或者出现别的情况了,孩子也就跟着转走了。
而且,念私立学校,是无奈之举,家长有钱,但没有拿到北京户口,因为各种原因,公立学校不收,于是只能去私立学校的,没你想的那么高大上。
私立学校学费也不贵,一年二十来万,这种学校贵的是杂费,所有东西都要自己花钱。
你家孩子去了,怎么也得报几个特长班吧?人家都报,你不报?马术,高尔夫,击剑,音乐等等,总之你能在电视上看见的,那些虚头巴脑,跟老百姓生活没啥关系的东西都能学,七七八八下来,一年得几十万吧。
不光你花钱,你家孩子也要互相攀比,从头发丝到脚后跟都要比,这种学校的风气大多也不好。
有人说,明星家的孩子,上的私立没这么便宜。
明星的那种私立贵族学校,跟普通私立的区别就是,明星家的孩子找的可能是名师,这样的话,互相聊天能吹牛闭。
甲明星:我家孩子的拳击是泰森教的,一节课一千万。
乙明星:啊,是吗?我家孩子跑步,让刘翔过来帮忙指导了一下,我送了他一个西周的大花瓶当学费。
大概就是这种氛围,说白了就是怎么变着花样花钱,然后给自己脸上贴金,和孩子学的好不好没关系,类似于名利场。
所以截图里说,私立学校能学到东西,我一看就笑了,你可能真的没去过私立,私立学校学不到知识。
想让孩子学习好,就去当海淀妈妈,所谓的顺义妈妈,都是一群没文化的暴发户往自己身上贴出来的金,你见过几个上常青藤的?
网友的老乡儿子在北京某事业单位上班,儿媳妇在某大学工作,两个人都是博士,老乡给儿子在海淀区清河买了一套房子90多平,还有两个小车库,一共花了600多万。老乡特别能干,老家西安买的高层,又在北京给儿子买了,真是厉害。
不得不说,这位老乡确实厉害,不说西安买的高层,能掏出600多万给儿子在北京买房,那真是妥妥的有钱人了,看得都让人羡慕了,有一个有钱的爸妈,就是好,不愁买不起房。大家怎么看?#头号周刊# #大有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