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氓天子出身异象
提起刘邦,首先想到的是草根皇帝与流氓天子。的确,在司马迁的笔下,刘邦是一位英雄与流氓并存的人物。他有性格仁慈,宽容大度的一面;同时又不学无术,好酒好色,喜欢骂人。 刘邦出生农民,他却能抓住秦末大起义的历史机遇,从泗水亭长华丽转身为大汉高祖,开创汉室四百年之基业。 从平民到皇帝,他仅用了七年时间,就创造了一个不朽的传奇!
《史记•高祖本记》里“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意思是高祖母亲刘媪曾经休息于大湖岸边,睡梦中与神相交合。这时雷电交作,天昏地暗,太公去看刘媪,见到一条蛟龙在她身上。后来刘媪怀了孕,就生了高祖。
高祖这个人,高鼻梁,像龙一样丰满的额角,漂亮的须髯,左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
还有高祖斩白蛇。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馀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笞之,妪因忽不见。
意思是刘邦做亭长的时候,为县里押送一批农民去骊山修陵。途中大部分人都逃走了。刘邦自己度量,即使到了骊山也会被按罪被杀。于是走到丰县西的涸泽地带就停下来,饮酒大醉,夜里干脆就把剩下的所有农民都放了。并且对他们说:“你们都走吧,我从此也要逃跑了。”这些农民中愿意跟随刘邦的有十多个。刘邦带醉行走在丰西泽中,让一个农民在前面探路。这个人回来说:“前面有一条大蛇挡路,我们还是回去吧”。刘邦趁着酒劲说:“大丈夫独步天下有什么害怕的!”于是走到前面拔剑将蛇斩断。蛇从正中间被分为两段。走了几里地,刘邦醉得倒下睡着了。路遇一条大蛇挡路。别人都被吓跑了,唯有他勇敢上前,拔剑将蛇斩为两段。没想到被刘邦斩杀的大蛇,竟是白帝子转世,而刘邦呢,则是赤帝子再生。于是家乡的人都很敬畏他,说他是真龙天子出世,纷纷随他一起去芒砀山成就反秦大业。
自有了这样一个王权色彩极为浓郁的神秘身份作铺垫,草莽出身的刘邦,其由名不见经传的乡间小吏,变成了替天行道的天子,也就具有了奉天承运的合法性。
秦始皇大修陵墓,刘邦身为亭长押送劳役去骊山,此去骊山九死一生,途中很多人逃跑。刘邦估计等到达骊山时怕剩不了几个人,按秦律也是一死。走到丰西时,队伍扎营做饭,刘邦连饮三碗酒,拔出长剑把众人的绑绳砍断。道:“你们都逃命去吧,我也不伺候这无道的朝廷了”,队伍中有数十人皆愿追随刘邦。当夜率领追随者往深山中走去,令一人前边探路。正行进间忽然看到探路的人慌慌张张跑回来报告:“前有大蛇当道,我们还是回去吧。”刘邦本有几分醉,怒道:“壮士前行,有什么好怕的!”径直上前,拔出配剑击斩大蛇。大蛇被砍为两段,摔部前行。行数里路后,醉卧休息。后边人来到刚刚斩杀大蛇的地方,看到有一老妇在那里啼哭。来人问老妇为何哭,老妇哭道:“我儿子被杀了。”来人问:“你儿子被什么人杀了?”老妇回道:“我儿子,白帝之子,化为大蛇,当道而卧,不曾想今天碰到赤帝之子路过此处,斩杀我儿。”来人以为老妇编瞎话,正要劝告,老妇却忽然不见了踪影。后边来人走到刘邦处,高速众人刚才碰到的怪事。跟随刘邦的众人对刘邦更加畏重。
细品历史,原来故事还可以这么有趣!如果以秦汉为背景,大蟒蛇、刘邦和王莽为主角,拍摄一部剧,也许是一个非常奇幻的故事。
谶纬,又称为“谶图”,是中国古代的神秘学,换个接地气的说法,就是预言学说。如果套入科幻故事,我们可以视为“程序解码”。谶纬的存在,并不止是儒生们的一厢情愿,而是与历史有高度的契合。当然了,这种契合有时候存在马后炮的嫌疑,但其巧合程度仍旧令人吃惊。
楚汉之争结束后,刘邦成了最后的胜利者。公元前202年二月在定陶(今属山东),刘邦被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衡山王吴芮、赵王张敖、燕王臧荼等诸侯王拥戴即位,登上了皇帝宝座。自刘邦开始,帝国共传12位帝王。公元8年,权臣王莽废除孺子婴的皇帝之位,自己登上了皇帝宝座,建立“新朝”,这个王朝只存在了15年,就被推翻了。后来刘秀重新竖起“汉”这面大旗,自称高皇帝刘邦后裔,荡平群雄建立东汉,东汉共传14帝,与西汉并称为两汉。让我们重新回头来审视《史记·高祖本纪》中“斩蛇起义”的那个片段: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之,妪因忽不见。
这段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说,担任亭长(相当于派出所所长)的刘邦送一些刑徒到骊山给秦始皇修陵墓,路上很多人逃跑了。他估计啊,到了目的地,人也就跑光了。所以到了丰邑西边的沼泽,他喝了些酒,当夜就释放了这些人,对他们说:“你们都跑路吧,我也打算就此离开。”刑徒们跑了,只有十几个人,愿意留下来跟着刘邦混,这就是刘邦起家的家底。刘邦酒喝多了,夜色中和一帮人在沼泽中前行,在前面负责探路的人跑回来说:“有一条大蟒蛇挡住了去路,咱们换条道吧。”酒喝高了的刘邦有酒壮胆,上前拔剑将蟒蛇斩为两段,打通了去路,从此拉开了其霸气的一生。
如果是影视剧的话,此处应该有雄壮的背景音乐响起。事实却是,没走多少路,刘邦就烂醉如泥,瘫在地上睡着了。当然,醒来后,还不忘让人编个故事,说在斩蛇的地方有个老婆婆在哭,人问原因。老婆婆说她儿子被人杀了,他儿子是白帝子,化身为蛇在路上,被赤帝子所杀。按照五德始终说,秦王朝为金德,祭祀白帝,秦王朝的君主为白帝之子。火克金,火德为赤帝。
刘邦编造这个故事,说自己是赤帝子,预兆着将代替秦王朝成为新的统治者。这个故事本质上和陈胜吴广起义时的“篝火狐鸣”没多大区别。巧就巧在两汉被王莽建立的新朝一断为二,照谶纬学说,王莽就是刘邦一斩为二的那条大蛇转世,来报仇的,你将我斩成两段,我就把你的王朝斩成两段。你看,就连王莽名字里的这个“莽”字,发音也同“蟒”谐音。
如果说,司马迁写《高祖本纪》时本能地采用了“斩蛇起义”这个流传很广的本朝故事,那么西汉末王莽的篡权,就是对这个故事的一个“谶纬”印证。而东汉的建立,更进一步坐实了这个故事。#头条历史##玩的就是历史#
这一天夜里,四周漆黑,邻居们都悄然的进入了梦乡。刘季蹑手蹑脚的走到曹寡妇的门前,轻轻的敲响了曹氏的门。屋里有人应声到“谁呀?”,刘季压低嗓子说“是我,隔壁老刘。”曹氏闻言赶紧打开门,刘季急不可待的一把抱住了曹氏。
刘季,正是汉朝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在家排行老三,在未发迹之前一直以刘季相称。
这不是刘季第一次来到曹氏的住处,在和吕雉结婚之前,就跟曹氏相好。毕竟她已经有段时间没有见到刘邦,心里也是按耐不住。
40岁前的刘邦,典型的一个社会混混,整天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不务正业。但是刘邦人缘好仗义,身边经常会有一些狐朋狗友相拥。
青年时代刘邦,过得确实非常颓废,都三十好几的人了,还没有老婆,在那个15岁就能娶媳妇的年代,是典型的“老光棍”。于是,他就勾搭上了村里的曹寡妇。
曹寡妇到底是过来人,知冷知热的,对刘邦也不错,刘邦很感动,活了30多年了,终于有了一个体贴人了。后来俩人还生了一个儿子,这是刘邦的第一个儿子,后来刘邦为了报答曹氏,封刘肥为齐王。
刘邦到过来四十岁后,参加公务员考试,当上了泗水亭长,类似于村长之职位。
这一年,沛县的县令有一个朋友,叫“吕公”,为了躲避仇家从今天的菏泽单县迁到沛县,新房落成,乔迁之喜,于是沛县有头有脸的人都来祝贺。
当时萧何是沛县的一个小办事员,被县令派来过来,负责在搭理帐房事务。萧何在门口吆喝:“红包不满1000元的,坐到大厅里,超过1000元的,来里面包间”。
刘邦作为村长,自然也是有头有脸的人,他也来了,但是他一毛钱红包都没有带。刘邦一听不满1000元的,得坐到大厅里,这那里行,好歹他也是村长呀。
刘邦大大咧咧的说:“我随10000元”,然后迈步就走进了包间,留下一脸懵逼的萧何:“你的10000在哪儿?”。
刘邦这一嗓子,惊动了吕公,吕公心想:“这是什么大人物过来了”,他见刘邦长得仪表堂堂。只因为吕公精通相术,会相面,看出刘邦富贵之命。
吕公齐国人,西周诸侯吕尚的后人,精通山医命像卜,道家五术,山就是修仙,医是治病,命是算命,像有人像,天象,地像,卜就是占卜,是官宦世家。
于是就恭恭敬敬的说:“来,兄弟,这边请”。刘邦也不客气,大大方方的就做到了上座。
萧何这个时候对刘邦还很不屑一顾,对吕公说:“你别搭理他,刘邦这个人,就好说大话,没啥本事”。
吕公来给刘邦敬酒,喝完后,吕公说:“我这个人,平常有个爱好,就是给别人看相,我看你有大富大贵之相。我有个女儿,长得很漂亮,我想把他许配给你当老婆”。
于是,刘邦去吃了一次霸王餐,居然意外地捡了个老婆回来。
有了媳妇,成了家,自然要好好干活了不能游手好闲。
公元前209年七月,刘邦以亭长身份为县里押送犯人前往骊山劳动,犯人在路上多有逃走。同时天降大雨耽误了工期,估计到了骊山横竖也是死。于是行至丰西泽中亭,大家停下来喝酒,刘邦就释放了所送犯人,说:“你们都走吧,反正上面也不会放过我,你们走了,我也得赶紧跑路了”。
犯人中的壮士愿跟随他的有十几人,刘邦带着酒气夜间从泽中小道穿行,让一人在前边探路,探路的人回报说:“前面有大蛇横在路中,请回去吧。”刘邦却走上前去,拔剑将蛇斩为两段,道路通了。后面的人来到蛇死之处,看到一老妇哭泣。人们问老妇为什么哭,老妇说:“我的儿子是白帝子,变为蛇,躺在路中间,今天让赤帝子杀了。”人们以为老妇不说实话,想让她吃点苦头,老妇却忽然不见。这样一来随从的人更加敬畏刘邦。
刘邦隐藏在芒、赐山泽之间,吕后同别人一起来找他,常能找见。刘邦奇怪地问她,吕后说:“你所住的地方上空常有云气.所以按着云气方向总能找到你。”刘邦又很高兴。沛县的青年听说此事后,更多的人愿意追随他。
前边说了,吕公会相术,肯定传授给吕雉,吕雉也会望气,古人婚嫁年龄一般在二十岁之前,可以肯定吕雉在嫁给刘邦时只是个丫头片,但是这丫头片掌握的技术可不一般。第一,会识人看相。第二,会望气。第三,会在崇山沼泽中辨认方位,要知道通过望气找到刘邦后,还需要在山林里找到回家的路。第四秦末山林里,狼虫虎豹伤人是常事,一个未成年媳妇,穿梭于荒野丛林,不说心理素质,就说这躲避,驱赶野兽的能力,想想都不寒而栗。
于是,沛县县令让樊哙去找刘邦,刘邦回到沛县的时候,已经有了几百的人马。
这边的县令却又后悔了,害怕刘邦回来不好控制,弄不好还会被刘邦所杀,等于是引狼入室。所以,他命令将城门关闭,还准备捉拿萧何和曹参。萧何和曹参闻讯赶忙逃到了城外,刘邦将信射进城中,鼓动城中的百姓起来杀掉出尔反尔的县令,百姓对平时就不太体恤他们的县令很不满,杀了县令后开城门迎进刘邦, 又推举他为沛公。刘邦便顺从民意,设祭坛,立赤旗,自称赤帝的儿子,领导民众举起了反秦大旗。
文献资料——《史记 高祖本纪》
细节的历史,本来故事可以这么有趣! 以秦汉为背景,以大蟒蛇、刘邦、王莽为主角拍摄的戏剧,可能是一个非常奇幻的故事。
谏诤,又称“谏图”,是中国古代的神秘学,是一种预言,改变了地形的说法。 如果适用于科幻故事,可以看作是“程序解码”。 纬的存在,不仅仅是儒家们的臆想,还有与历史的高度契合。 当然,这种一致有时有马后炮之嫌,但其偶然一致的程度仍然令人震惊。
楚汉之争结束后,刘邦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公元前202年2月,定陶(今属山东),刘邦在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衡山王吴芮、赵王张敖、燕王臧达等诸侯王的拥戴下登基,登上皇帝宝座。 以刘邦为首,帝国共有12位帝王。 公元八年,权臣王莽废除孺婴皇帝的宝座,亲自登上皇帝宝座,建立“新朝”。 这个王朝只用了15年就被推翻了。 此后,刘秀再次树起“汉”大旗,自称高皇帝刘邦后裔,波平群雄建东汉,东汉共传十四帝,与西汉齐名两汉。 让我们再看一下《史记·高祖本纪》的“斩蛇起义”的视频: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骈山,徒死于多道。 自度比至没之,丰西泽中,止饮,夜为解纵所送徒。 曰:“公等皆去,吾将逝! ’徒中壮士想追随十多人。 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一个人去之前。 据前者报纸报道,“前面有一条大蛇。 希望能还给我。 ”。 高祖醉了,“壮士行,你在害怕什么! ”。 乃前,拔剑斩蛇。 蛇分成了两条,直径张开了。 因为行数里,喝醉了,睡着了。 子孙来到蛇那里,一位老妇人晚上哭了。 当问到别人为什么会哭时,女性说:“因为有人杀了自己的孩子,所以哭了。” 人说。 “女人看什么杀? ”妪说。 “吾、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赤帝子斩之,故哭之。 ”人认为女性不诚实,想控告她,但女性突然不见了。这句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担任亭长(相当于派出所所长)的刘邦派了几个刑人去骊山给秦始皇修陵墓,途中有很多人逃跑了。 他觉得到了目的地,人也逃跑了。 所以到了丰邑西边的沼泽,他喝了酒,晚上放了他们,对他们说。 “你们都逃跑吧。 我也打算在这里离开。 ”狱警们逃跑了,虽然只有十几个人,但都想和刘邦呆在一起。 这就是刘邦创始人的家底。 刘邦酒喝多了,在黑暗中一群人在沼泽里走着,前面正在找路的人们跑回来说:“一条大蟒蛇挡着路。 我们改道吧。” 酒豪刘邦拔出剑来,将蟒蛇一分为二,挡住了去路。 从那里开始了充满霸气的一生。
如果是电影或电视剧的话,这里应该响起了雄壮的背景音乐。 但走了不多路,刘邦就烂醉如泥,倒在地上睡着了。 当然,醒来后,如果砍蛇的时候老妇人在哭,被问到理由,我不会忘记让他编故事。 奶奶说儿子被杀了。 儿子是白帝子,化为蛇在路上,被赤帝子杀害了。 五德说,秦王朝是金德,祭祀白帝,秦王朝君主是白帝之子。 火克金、火德是赤帝。
刘邦编造了这个故事,说自己是赤帝之子,预示着要取代秦王朝成为新的统治者。 这个故事本质上和陈胜吴广起义时的《火狐鸣》没什么区别。 巧合的是,两汉在王莽建立的新王朝断为二。 据谶纬说,王莽是刘邦一被砍成二的大蛇转世来复仇的。 你砍我两段,我就砍你王朝两段。 你看,就连王莽名字里的这个“莽”字,发音也和“蟒蛇”一样。
如果说司马迁写《高祖本纪》时,本能地采用了“斩蛇起义”的本朝故事,那么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便是对这个故事“谶纬”的印证。 东汉的创立,更是坐到了这个故事上
自陈胜吴广起义后,各地掀起了农民反秦起义的浪潮。
公元前211年,汉高祖刘邦做沛县亭长,押送一批农民去骊山修秦始皇陵。途中有大部分人都逃走了。刘邦自知秦法严令,即使到了骊山也会被按罪处斩。于是放走了剩下的人。
有十几个愿意跟随刘邦的人一起饮酒大醉后继续前行。
走到丰西芒砀山,突遇一条大蛇挡路,刘邦趁着酒劲说:“大丈夫独步天下有什么害怕的!”于是拔剑将蛇斩断。
又走了几里,刘邦大醉不起。后面的人到斩蛇的地方,看见一个老太太放声啼哭。便上前问她为何。老太太说:“我儿子被人杀了”。问她儿子为什么被杀?说:“我儿子是白帝子,变成蛇横在路上,被赤帝子杀了,所以我很伤心”。说完老太太突然不见了。
等刘邦醒来,人们告诉了他这一情况,刘邦心里美滋滋,我乃赤帝子也!
这就是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的故事。当然刘邦能辗转沉浮起义成功、最后在数年楚汉之争中笑到最后,和他的豁达胸襟、知人善任、团结凝心谋士与将士密不可分!能把张良、樊哙、萧何、韩信这样的人用到极致也足以体现刘邦的个人魅力所在。#刘邦#
诗词典故360(上)之 103赤龙子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高祖被酒,夜经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之,妪因忽不见。”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斩蛇沟源出徐州丰县中平地,故老云高祖斩蛇处,至县西十五里入泡水也。”
【释义】后用为咏汉高祖之典。
【相关诗典】
【相关诗词】◎唐.李贺《公莫舞歌》:“材官小臣公莫舞,座上真人赤龙子。”
汉太祖刘邦是秦末第一个反秦义士,但却不是第一个起义领袖,此中有何奥妙?
刘邦曾是秦始皇治下最基层的小吏,当了十年左右的小小亭长,一个无品、无级的小官。
秦始皇给刘邦的影响是深远的,早年的刘邦要用现在的网络语言形容的话,可以说是一个秦始皇的一个“FANS”;但壮年的刘邦却成了秦帝国的掘墓人,亲手埋葬了秦始皇开创的大秦基业。历史还真是会给人开玩笑!
柏杨先生说,刘邦“所有关键性的决策,都是别人的主意,没有一个是他自己想出来的。”(《柏杨曰》,海南出版社,2006年)
刘邦真的是一个自己什么好主意也拿不出来,就是靠听别人的主意而成事的吗?
这种说法非常荒唐!
丰西释囚,反叛秦政,这个塌天的主意不是别人,正是亭长刘邦自己作出的决定。
刘邦之所以能在秦末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绝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因为刘邦的运气特别地好,上帝不断地眷顾他。当然我们也不能说没有运气的因素,但是没有能力,只凭运气也是一事无成的。
如果没有父亲刘太公的压力,刘邦也许不会去竞聘秦国亭长;但同样,如果不是秦始皇,他也走不上反秦之路。事情终不以个人意志而转移,“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大折腾成就了刘邦的大事业。
秦始皇为了完成这些工程,尤其是建设阿房宫与骊山秦始皇陵寝,规模空前,工程艰巨,工期漫长,每年都要从全国各地征调大批民工与犯罪的囚徒赴咸阳服役。那时全国差不多每个家庭都要为这些工程出劳役。
沛县自然也不能例外。上面每年都下达硬指标,要出多少劳役。沛县令是个贪官,只知严格执行上司决定。由于罪犯怎么也凑不够数,只有大量制造冤假错案,将大批无辜的农民打成囚徒。县里每年都要押解若干批这样的囚徒去咸阳服役。刘邦身为小亭长,当然也要尽力执行上级的指示。
刘邦在亭长的任上一晃十来年了。尽管刘邦从一开始确实是竞竞业业,力图把他的工作做好为秦帝国效忠,但是秦王朝越来越让人失望了。政府的徭役越来越多,永无尽头,百姓的负担越来越重,犯罪的囚徒越来越多。到处是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的老百姓。身在基层的刘邦越来越体会到百姓对朝廷不满的呼声,刘邦和他的沛、丰的弟兄们不止一次地议论大秦的未来,议论他们的前途。他们对帝国暴政日益不满,刘邦越来越接近叛逆。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邦已经看到天下的百姓对国家越来越失望。纵观全国各地,百姓道路以目,议论纷纷,发泄对上不满的情绪。刘邦是一个颇有正义感的人,为此肯定不止一次地得罪上司。尽管萧何等人还在极力地维护刘邦,但也有点护不住了。刘邦本人对秦帝国实行的苛政越来越反感,从一个秦帝国的基层卫士开始演变为帝国的掘墓人。
当时光流转到秦始皇三十六年夏秋之际,即公元前211年,表面上秦王朝依然是一个庞然大物,实际上已是风雨飘摇,百姓更加贫穷,徭役更加繁重。帝国工程还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
这一年的秋天,刘邦接到了这么一个差事,沛县令要他负责押送100多囚徒去咸阳骊山修建秦始皇陵。
护送一百多人的一个大队伍去咸阳服役决不是件轻松的事,须知这一百多人都是所谓罪犯。刘邦只不过是一介小小亭长,平时也就是负责一个小村落里的治保一类小事,所谓武器装备也就是一根捆人的绳子外加一把唬人的板尺。但是,这次押送囚徒是大事,有100多号人。刘邦深知责任重大,他也自我武装了一下,特意购买了一把宝剑,随身携带。
沛是大县,下辖至少有十几个亭,亭长一级也有十几号人,正常情况下论排队刘邦也得多少年才能摊上一次吧。
可能是秦末徭役过于繁重了,抓夫、抓丁成了家常便饭,十天半月县里就得摊上一次往咸阳送人犯的差使。轮来轮去,这一次恰巧轮到刘邦当值了。也许是因为县令认为刘邦这个亭长比较能干,这一次押送任务与往常不同,任务艰巨;也许是泗水亭离县城近,使唤方便。反正,活该刘邦倒霉,当上了一回押运队队长。
刘邦不可能一个人去,100多人的一只队伍,沿途的食宿安排,安全保障,都不简单,怎么也得找几个好帮手。泗水亭编制一共就三人,亭父管日常杂役,又且岁数大点,不能去,只有求盗年青勉强算一个,刘邦还得找几位。
据史记《樊郦滕灌传》)载:樊哙“与高祖俱隐”,就是说当刘邦在芒荡山中落草时,樊哙就是其中的一个。因此推断,樊哙极有可能是帮他押送这一班囚徒的助手。
卢绾当然也是其中的一个,史记:“高祖为布衣时,有吏事避匿,卢绾常随出入上下。”
毫无疑问,卢绾是刘邦的铁哥们,刘邦往哪儿去,卢绾必追随到哪,生死与共。押送囚犯这样的事自然少不了卢绾这样的好帮手。
《史记·十二本纪》之高祖本纪原文 原文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後。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原季自爱。臣有息女,原为季箕帚妾。”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兒女子所知也。”卒与刘季。吕公女乃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餔之。老父相吕后曰:“夫人天下贵人。”令相两子,见孝惠,曰:“夫人所以贵者,乃此男也。”相鲁元,亦皆贵。老父已去,高祖適从旁舍来,吕后具言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高祖问,曰:“未远。”乃追及,问老父。老父曰:“乡者夫人婴兒皆似君,君相贵不可言。”高祖乃谢曰:“诚如父言,不敢忘德。”及高祖贵,遂不知老父处。
高祖为亭长,乃以竹皮为冠,令求盗之薛治之,时时冠之,及贵常冠,所谓“刘氏冠”乃是也。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原从者十馀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原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後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苦之,妪因忽不见。後人至,高祖觉。後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
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於是因东游以厌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隐於芒、砀山泽岩石之间。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问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者矣。
秦二世元年秋,陈胜等起蕲,至陈而王,号为“张楚”。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沛令恐,欲以沛应涉。掾、主吏萧何、曹参乃曰:“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原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乃令樊哙召刘季。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
於是樊哙从刘季来。沛令後悔,恐其有变,乃闭城城守,欲诛萧、曹。萧、曹恐,逾城保刘季。刘季乃书帛射城上,谓沛父老曰:“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城门迎刘季,欲以为沛令。刘季曰:“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壹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原更相推择可者。”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後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诸父老皆曰:“平生所闻刘季诸珍怪,当贵,且卜筮之,莫如刘季最吉。”於是刘季数让。众莫敢为,乃立季为沛公。祠黄帝,祭蚩尤於沛庭,而衅鼓旗,帜皆赤。由所杀蛇白帝子,杀者赤帝子,故上赤。於是少年豪吏如萧、曹、樊哙等皆为收沛子弟二三千人,攻胡陵、方与,还守丰。
秦朝末年,一个姓吕的大户人家迁到沛县,在家中设宴,招待各方人士。当地有一青年无赖,分文没有,却写了一张“贺钱一万”礼单,做了上席。这本是个恶作剧,可是吕公竟然看上了他,要把女儿嫁给他。
熟悉历史的人看到这儿,相信都已经知道,这个青年无赖就是汉高祖刘邦。刘邦的早年,平淡无奇。他性情豪爽,爱结交朋友,喜好施舍,慷慨豁达。
性格的优点并不能掩饰他生活的窘迫,终日呼朋唤友,徘徊于酒肆市井,无所事事,连父亲都骂他没出息,比不上埋头经营家中产业的阿哥刘仲。可是刘邦不为所动,依然我行我素。
刘邦并非没有雄心壮志,史书上说有一次他围观秦始皇出巡,目睹朱轮华毂,拥旄万里的壮观一幕,不禁发出了一声慨叹:“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刘邦尝试走仕途,但只当了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尽管官不大,但他很高傲,看不起县衙里庸俗的官吏,在同僚面前总是表现出傲慢的神色。
总的来说,生活平淡无奇,波澜不惊,刘邦可能厌倦这种无所事事的日子,有时他也会参与到一些恶作剧中。
县令的好友吕公,举家迁到沛县,在家中设宴,招待各方人士。依当地习俗,赴宴时少不了要带见面礼,负责收礼的人,是沛县的官吏萧何。
贺礼不足千钱者,只能就座于堂下,只有献上厚礼者,才有机会成为上座贵宾。刘邦也来凑热闹,他写了一张礼单,上面写着“贺钱一万”,其实他身上分文没有,只开出一张空头支票。
萧何高声吆喝:“刘季,贺钱一万。”满堂皆惊,吕公亲自上前接迎。颇懂相术的吕公一看刘邦,高鼻梁、四方脸、长胡须,气宇非凡,心里一震,也不追究刘邦贺礼的虚实,便拉着他入上宾座。
刘邦也不客气,昂然入座,没有丝毫心虚与胆怯,甚至时不时出言不逊,羞辱座上的其他客人。
这次恶作剧竟然有一个戏剧性的结果。在其他人看来,刘邦纯粹是搞一场闹剧,可吕公不这么认为,他看到刘邦身上的优点:从容、镇定、自信。这是成功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吕公下了一个大赌注,赌刘邦必定有出人头地的一天,赌注是自己的女儿吕雉。事实证明,吕公是一位高明的投资者,他成了未来天子的岳父,而吕雉则成为未来的皇后。
几年后,刘邦的命运发生了转折。
秦始皇在骊山大建工程,从全国各地不停地征用民力服役,沛县也未能幸免。一群犯人苦力被征集前往,领队的就是泗水亭长刘邦。
秦政苛暴,人命如草芥,骊山脚下早已是白骨累累,来自沛县的苦力们对未来极度悲观,名为服役,实则送死。与其送死,不如逃跑吧,一路上三三两两地逃走了。
性情豪爽的刘邦并没有为难这些逃亡者,一路上人越来越少,走到丰西大泽时,这支苦役队伍只剩不到一半的人,即使到了骊山,也交不了差了。
刘邦转念一想,得了,不就是一个小小的亭长吗?这个官不要也罢,干脆就当一个浪迹江湖的草莽英雄吧。就这样,刘邦把犯人苦力们全都放走了,有十几个人无家可归,索性就追随刘邦,在芒山、砀山一带藏身。
有一次,刘邦喝醉了,他们行经一处草泽时,突然前方有人喊道:“前面有一条大蛇挡在大路上。”
所有人都害怕,不敢前行,刘邦醉醺醺地走到前头,拎着剑,口中斥道:“壮士前行,有什么可害怕的。”便独自上前。
果然在路中央盘踞着一条大蛇,刘邦借着酒力,倒也有几分胆色,挥剑便砍,这条大蛇被一分为二。
这个英雄壮举令所有人惊呆了,刘邦却没撑住,踉踉跄跄地又行了一段路,终于醉倒在路上。
后来一个故事流传开了,说在刘邦斩蛇处,有人看到一个老婆子在哭,老婆子讲了个离奇的事,说这条蛇是白帝的儿子变的,却给赤帝的儿子杀了。这个荒诞的故事,可能是刘邦故意编造出来的,所有追随者对他的敬畏心一天天地增强。
很快,第二个神话出现了,这个神话可能是吕雉制造的。刘邦藏匿于山中,居无定所,妻子吕雉却可以准确地找到他,别人都很奇怪,吕雉说:“因为他所在的地方,都有祥云笼罩,我只要顺着祥云寻找,就可以找得到。”
经过巧妙的包装后,原本被认为只会喝酒、泡女人、说大话的刘邦,居然成了一个神秘莫测的人物。沛县一些年轻人因为不满秦的苛政,也逃到山里,投奔刘邦。
就在这个时候,秦始皇死于东巡路上。秦始皇之死,成了反秦起义的导火索,这把火是由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点燃的。
各地郡县纷纷响应陈胜、吴广的义军,很快,叛乱的风潮也扑向了沛县。
沛县县令按捺不住,也想举兵响应陈胜、吴广。沛县官吏萧何与曹参劝说县令把逃亡在外的刘邦召回来,县令同意了。可是,当刘邦到城门外时,县令变卦了,下令把城门关起来,拒绝他入城。
沛县民众发动暴动,杀死县令,迎接刘邦。刘邦占据沛县后,率三千子弟兵,正式向秦宣战。
这一年,刘邦四十八岁,年将半百矣。可是对他来说,事业才刚刚开始。这位布衣草根将以他非凡的才能,实现人生的大转折,一步步迈向权力的顶峰。
吕公于平淡处着手,看出璞玉之价值,不选择富翁俊男,不选择权贵高官,对一介布衣青眼有加,不能不说吕公确实识人、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