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重间谍袁殊档案】,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五重间谍袁殊档案:传奇特工袁殊:五重身份,卧底日伪、中统、军统、黑帮都担任要职
- 2、五重间谍袁殊档案,加入中统和日本特务机关后
1、五重间谍袁殊档案:传奇特工袁殊:五重身份,卧底日伪、中统、军统、黑帮都担任要职
中国近代历史当中,有五个著名的情报组织:中统、军统、日伪、黑帮、中央特科……
我党有一位传奇特工名叫袁殊,在以上五个情报部门当中,全部都担任重要职务,史称五重间谍!
(袁殊)
军统和中统,是国民党的情报组织,日本和伪军是敌人的情报组织,黑帮则属于是民间情报组织。
袁殊身为中国共产党的特工,在以上组织当中,卧底十三年!
戴笠是军统少将,袁殊同时也是军统少将。汪精卫是大汉奸,袁殊也是“大汉奸”。
汪精卫去日本人那里告状,说袁殊的地位太高,威胁到了自己的地位……殊不知袁殊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的人。
单单是特科、军统、日伪三重特工,就足以让人名垂青史。
而袁殊这位五重特工,到底有什么传奇经历呢?由此开始咱们今天的文章,且看传奇间谍,卧底虎穴狼窝!
这一切的一切,要从1911年说起,袁殊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父亲是同盟会的老会员。
袁殊童年时期,就因为家里吃不饱饭,所以跟着母亲,去找上海的远房亲戚,谋个果腹的门路。
1923年,袁殊进入上海的一家印刷厂做学徒,在繁忙的工作当中,总是抽时间学习,后来勤工俭学去读书。
在国共合作时期,袁殊参军入伍,随着浩浩荡荡的大革命,血战北洋军阀,属于是行伍出身。
(北伐时期的袁殊)
就在革命前途一片大好的局势下,国民党右派挥动血腥屠刀,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袁殊对此非常的愤怒,他在1928年的时候,带着妻子东渡日本去留学,先后在早稻田大学和日本大学攻读新闻学与东洋史。
袁殊在日本留学期间,袁殊学会了日语,涉足媒体圈,因为痛恨蒋介石,所以开始接触共产主义理论。
(袁殊在日本东京留学时留影)
改变袁殊命运的,是他回国之后创办了一家小小的报刊,名叫《文艺新闻》袁殊原本是想着成为职业记者,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特工。
袁殊租了一间十平方的小房子,当做小报社的小小编辑部;经费来源,是妻子从娘家借的五百块钱;印刷和发行则是找朋友帮忙。
当时上海的报刊,都被外国势力或者黑帮控制,袁殊之所以创办报社,就是希望成为独立的媒体人。
1931年3月16日,《文艺新闻》首次发行,虽然袁殊嘴上说立场中立,实际上该报纸属于是典型的向左媒体。
关于“左和右”的历史较为复杂,笔者在这里简单举个例子:鲁迅和冯雪峰,是左翼作家联盟的领军人物简称左联,而左联是左翼文化的中流砥柱,想要从国民党右派的手中,夺取宣传阵地。
国民党右派的那帮人,杀害了左联的十八位作家,史称:左联五烈士。
因为没人敢报道这件事,所以长达数月的时间里,很少有谁知道那十八位左派作家遇害的事情。
恰逢袁殊的报社开业,报社虽然很小,但袁殊勇敢站了出来,他以读者来信的方式,刊登文章说是:有读者打听那几位左联作家的下落。
紧接着又刊登第二位读者来信,有读者说那几位左联作家已经遇害。
(冯雪峰)
其实这两封信,都是左联的冯雪峰所写,借助袁殊的报纸,披露左联文人遇害的血案。
揭露“左联五烈士”遇害的文章发表之后,袁殊的这个小报社,很快就火了起来,总共出版了六十期,是左翼文化圈的报刊当中,寿命最长的一家报社。
袁殊凭借该报纸进入左翼文化圈,认识了新闻斗士潘梓年。
大家可能对潘梓年这个名字比较陌生,此人未来会创办《新华日报》并且担任第一任社长,想必中国人都知道新华日报的鼎鼎大名!
(潘梓年)
此处埋下伏笔:潘梓年有一位堂弟,乃是中共的顶尖特工潘汉年……
如果袁殊没有当特工的话,以他在新闻界的地位,估计也会成为这个圈子名垂青史的人物。
再看此时的中共情报组织中央特科,因为顾顺章叛变,所以出现了重大损失。
在周恩来的领导下,迅速重建特科。红色特工潘汉年,在重建特科的过程当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31年10月,潘梓年和潘汉年兄弟二人,在上海静安寺的爱文义路一家咖啡馆,约了袁殊喝咖啡。
(潘汉年)
袁殊去一进门,看到咖啡馆很安静,漂亮的白俄罗斯女服务员迎面走来,紧接着他看到角落里坐着两个人,这是他第一次遇到潘汉年。
三人落座闲聊一阵,咖啡也喝了半杯,袁殊早就想加入左翼文化圈的前卫组织。潘汉年说你的这个愿望实现了。
袁殊心头一喜,可潘汉年紧接着却说:“你加入的是秘密前卫组织,普通的组织成员是不知道你的身份的……”
袁殊所接到的任务,便是想方设法的,打入国民党的高层,为特科获取情报。
恰好当时的《文艺新闻》一直被国民党攻击,所以袁殊索性停办了该报纸,他此时最重要的任务,从报刊转向了特工。
袁殊也改了名字叫袁逍逸,藏起自己的左翼色彩,一头扎进了隐蔽战线。
在特科的秘密训练下,袁殊才稍稍掌握了一些门道,初期工作的时候,总是四处碰壁。袁殊一脸茫然,认为自己并不适合做特工。
直到1932年,冬天刚刚过去,上海还残存着些许的寒意,袁殊收到表哥贾伯涛的消息,得知表哥即将来上海。
贾伯涛是黄埔一期生,其实含金量自然很高,这都1932年了,能够活下来的一期生,多数都担任要职。
袁殊觉察到打入国民党的机会,所以写信给表哥,说自己想要在政府某个一官半职。
贾伯涛收到袁殊的来信之后,联络自己的老朋友吴醒亚,希望吴醒亚提携提携表弟袁殊。
(吴醒亚)
吴醒亚的职务,表面上上海社会局的局长,实际上是中统特务头子。吴醒亚在见到袁殊之后,问袁殊想从事什么工作?
袁殊说想要从事新闻工作,此事对于吴醒亚来说,无非是一句话的事情,直接就给安排了。
吴醒亚并没有说自己是特务,而是暗中仔细观察袁殊,认为这年轻人很棒,未来兴许能培养培养做特务。
袁殊拿着吴醒亚写的条子,进入了新声通讯社当记者,有了这一层身份的掩护之后,便可经常进入南京政府采访,进入日本领事馆采访。
日本领事馆要举行记者招待会,袁殊去参加的时候,故意带了一本日本杂志,暗示自己精通日语,他故意展露的这个细节,果然大获成功!
那本日本杂志,引起了日本领事馆随员岩井英一的注意,岩井英一表面上是领事馆随员(未来的副领事),实际上是日本情报部门的高级间谍。
岩井英一看到袁殊的日文杂志之后,于是主动去跟袁殊交朋友,俩人很快就成了好友,聊天说地,谈局势。
(岩井英一)
岩井英一经过仔细观察,认为袁殊是做间谍的好材料,所以发出邀请,希望袁殊担任日本领事馆的情报员……
前文说过的吴醒亚,此人观察了袁殊很久之后,所以也让袁殊担任情报股的股长,成为中统大特务。
从此时开始,袁殊就已经有了三重身份,日本间谍、中统特务、以及实际上的中共特工。
袁殊回去告诉吴醒亚,说自己已经打入了日本情报部门,吴醒亚得知此事非常高兴,认为中统的棋子,打入了日本间谍机构,好好好,太好啦!
袁殊靠着日本和国民党的关系,能够拿到第一手的新闻资料,所以成了上海滩的新闻界红人。
结果更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1934年的时候,上海黑帮的顶尖元老曹幼珊,麾下有黄金荣这样的徒弟之后,又要收关门弟子,所以把袁殊收入麾下。
也就是说,袁殊、黄金荣、杜月笙等人,在辈分上平起平坐,乃是同门师兄弟!
袁殊从加入特科,再到拥有多重身份,看似大有可为,可实际上他对情报工作并不熟练。
中央特科的王子春,一直手把手带着袁殊,直到1935年,才把袁殊培养成、能够独立执行任务的特工。
王子春心里正美呢,自己带出来的特科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总算可以为革命做贡献了。
谁知突然之间,军统的爪牙抓走了袁殊,特科疑惑不解,所以赶紧去调查这件事。
袁殊才刚刚出道,为何就遭逢大难了呢?这件事让很多人都措手不及。
(1931年,袁牧之与袁殊的合影)
经过调查之后,才知道是苏联第三国际远东情报局负责人华尔顿,被军统特务给抓了。
军统审讯华尔顿的时候,结果此人一言不发,就跟哑巴似的,因为一个字也不说,所以此案被称之为:怪西人案。
军统搜华尔顿的时候,搜出了一个小本子,上面写着袁殊的身份信息,所以军统才会抓袁殊。
特科疑惑不解,袁殊跟苏联特工,有什么联系呢?
一查才知道,袁殊将王子春当做老师,因为有一段时间联系不上王子春,所以托人帮忙联系。
结果托来托去,谁知托到了苏联特工那里,恰巧军统抓住了苏联远东情报局的负责人,因而就搜出了袁殊的身份信息。
袁殊入狱之后,被判了两年半的监禁。因为有多重间谍的身份,甭说日本和国民党了,单单是上海黑帮,都会出钱保释袁殊,因为大哥大的师弟,同样也是大哥大。
(上海黑帮高层为师父曹幼珊祝寿,照片背景是:上海市政府)
袁殊没过多久就出狱了,然后远赴日本,想要避避风头;再归来的时候,依旧住在上海。
西安事变之后,也就国共合作了,潘汉年回到上海,担任八路军的上海办事处主任。
抗战全面爆发之后,戴笠去找自己的好朋友杜月笙,说抗日紧急关头,急需特务人才。
杜月笙赶紧推荐袁殊,说袁殊熟悉日本精通日语,是自己的好师弟,绝对是做特务的好材料!肯定能为抗日做贡献!
(杜月笙和戴笠)
戴笠赶紧去找袁殊,问你现在靠什么生活?袁殊说自己靠着老婆救济生活。
戴笠当即掏了一笔钱,随后说现在大敌当前,需要袁殊为抗日做贡献,去震慑汉奸,去暗战倭寇。
袁殊答应之后,随即成了军统局上海区“国际情报组少将组长”也就是说在军统内部,军衔和戴笠一样高。
一般人看来,袁殊是上海滩的记者;在中统看来,袁殊是情报股的股长;在黑帮看来,乃是大哥大的师弟;在军统看来,袁殊是少将组长。
在日本人看来,袁殊是日本的情报员,而且是非常重要的情报员。
从此时开始,以袁殊五重间谍的身份,未来必然会大放异彩……
袁殊的首要任务是抗日,他立刻注意到了上海黑帮,想要军统和黑帮强强联合。
如果说上海黑帮当中,谁才最牛的人?或许会有人说是杜月笙,其实斧头帮的帮主王亚樵,同样是黑帮的顶尖人物。
袁殊既然想抗日,这时候最佳的合作对象,就是王亚樵留下的斧头帮。
(王亚樵)
关于王亚樵的历史,笔者在这里简单介绍几句:
王亚樵是斧头帮的帮主,被一些史学家,称之为抗日功臣;也被部分史学家,称之为中国近代第一杀手。
王亚樵坚决抗日,谁不抵抗就暗杀谁,吓得蒋介石和汪精卫心惊胆战。
戴笠为了保护蒋介石,所以在1936年,出手暗杀了王亚樵,连脸皮都给割了下来。
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了,袁殊是军统的人,又需要斧头帮的协助。也就是说,现在王亚樵已经死了,斧头帮恨透了军统。
袁殊找到斧头帮的高层,他说现在要放下私人恩怨,当务之急是抗日。
斧头帮倒也没有怎么计较私仇,选择和袁殊展开合作,他们盯上了日本在上海虹口的军火库。
该军火库,设置在虹口的本田纱厂后院,每天进进出出的绝大部分都是日本人。
唯独做饭的厨师是中国人,所以袁殊和斧头帮,盯上了那军火库的中国厨师,整天过去套近乎。
袁殊从军统那里搞来了高爆炸药,做好了爆破的准备!
而那厨师骑着三轮车,晚上出门买菜,准备明天做饭。
斧头帮过去套近乎,对厨师说:今晚给你介绍对象。
袁殊他们悄悄的,将炸药藏在了南瓜和冬瓜当中(某纪录片说藏在白菜当中,其实是错误的,实际上是藏在冬瓜里面)
厨师骑着三轮车回到军火库,将南瓜和冬瓜卸车之后,着急忙慌的要去找斧头帮,聊聊介绍对象的事情。
结果当天晚上,日本的虹口军火库,燃起了冲天大火!!
(日军指挥官在上海虹口海军陆战队本部对士兵进行训示)
虹口军火库爆炸之后,日本不敢对外说实话,只能打碎门牙往肚子里面咽,对外说是有人不小心点燃了油料,才导致这一火灾发生。
话说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抗日杀手,一次次发起锄奸行动,吓得汉奸夜不能寐。
所以内地的这帮汉奸,开始成立特务部门,让丁默邨和李士群负责此事,总部设立在上海的极斯菲尔路76号,也就是电影当中的76号魔窟。
后来有很多本书,说袁殊为了锄奸,所以要爆破76号。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关于此事的经过,大概脉络如下:
丁默邨和李士群,得知袁殊是军统少将,所以想要拉拢袁殊当汉奸,进入76号当日伪的特务。
袁殊不肯当汉奸,而丁默邨和李士群又极力拉拢,故意带着袁殊,去看日本人的机密。
(76号魔窟)
丁默邨和李士群对袁殊说,现在你看到了日本的机密,要么加入日伪特务部门,要么被枪毙。
袁殊则说自己回去考虑考虑,因此他成了少数进入76号之后,又能活着出去的抗日人士。
袁殊回去之后,索性反杀丁默邨和李士群,于是决定通过挖地道的方式,挖五十米进入76号,然后采用炸药,将这帮人送上天。
结果袁殊在军统的上线被抓,领导被抓之后很快叛变,将下属袁殊的爆破计划,全盘告诉了汉奸。
袁殊随即被捕,李士群非常愤怒,说要枪毙袁殊。其实这俩人原本是朋友,在抗战之前多有交集。
(李士群)
所以袁殊对李士群说,念在旧交情的份上,让自己回去收拾衣服告别妻子。其实袁殊想回去,让妻子赶紧想办法营救,联系岩井英一。
与此同时,潘汉年也在想方设法的营救袁殊,他赶紧让袁殊的妻子,联络岩井英一。
而岩井英一得知袁殊被捕,立刻出面营救,此人给了李世群压力之后,袁殊这才活着离开76号。
岩井英一,为什么要救袁殊呢?大致原因如下:
日本的内斗很厉害,不仅自己跟自己斗,而且还跟汉奸斗,例如岩井英一所代表的日本外务省,就看76号很不顺眼。
岩井英一之所以救袁殊,他希望利用袁殊的身份,达到所谓“以华制华”的目的。
岩井英一认为袁殊是难得的人才,倘若投入到日本麾下,肯定能够做出巨大的“贡献”这是他救袁殊的原因之一。
袁殊暗中请示潘汉年,潘汉年直接表示,打入日伪的内部!
袁殊改了名字叫严军光,以军统少将的身份,去跟岩井英一搞所谓的合作。
岩井英一非常高兴,近期跟军统打得是血流成河,居然能把军统的少将拉到日本这边,他认为这是“大功”一件。
袁殊暗中联络戴笠的时候,明确说明自己是因为上线出卖,所以才被迫和日本人合作,现在想打入日寇内部,继续抗日。
戴笠需要的就是这种人!立刻回信袁殊,打入日伪内部!所以从那之后,袁殊一直暗中和军统联络。
这个多边关系,变得越来越离奇:袁殊是中统的人、黑帮的人、军统的人、日伪的人……实际上是中共特科的人。
日本开始扶植袁殊,搞那个所谓的“兴亚建国”随着袁殊地位越来越高,以至于汪精卫害怕了。
汪精卫执掌“伪政府”结果在汉奸争宠的时候,担心自己的伪政府,争不过袁殊的“兴亚建国”,害怕地位下降。
所以汪精卫去日本人那里告状,最终“兴亚建国”和“汪伪”合并,此事才算告终。
这时候就可以看出袁殊的卓越贡献,南方有很多国共两党的抗日力量,急需日本人的情报。
就拿粟裕所在的新四军来说,粟裕能在南方打得风生水起,在这一过程当中,便获得了伪装者的情报支持。
那时候,潘汉年也是胆子大,在日伪的内部设立秘密电台!!等于是把情报尖刀,捅进敌人的心脏里。
有汉奸发现不对劲,所以就去报告袁殊,说发现可疑的电台,袁殊瞪着眼训斥汉奸,少在这里疑神疑鬼。
袁殊拿着日本人给的大量经费,前去支援新四军,新四军再去打日本,形成良性循环。
(袁殊提供情报,帮助新四军对付日寇的篱笆墙战术)
还有就是,苏联正在跟德国死战,却担心日本人进攻远东,准备用几十万军队,想要保护后院。
也正是袁殊提供的情报,说日本人不会进攻远东。所以苏联将几十万军队,全部投入到对德作战当中,而不是用来提防日本。
袁殊的这些贡献,只有潘汉年和李克农等等少数人知道。
(1984年袁殊(右2)在江南旅游留影)
袁殊在日伪担任伪教育厅的厅长,他在1945年的年初,认为自己脱离日本的时机已经成熟,所以辞去了多数的伪职务,仅仅留了个伪上海市政府参议的官衔。
日本投降之后,袁殊获得了军统授予的中将军衔,这是对袁殊抗日贡献的肯定。
紧接着,袁殊见到了戴笠,戴笠夸奖袁殊,说以后前途无限什么什么的。
没过几天,戴笠去找袁殊的时候,发现袁殊失踪了……袁殊自然是去了解放区,回到队伍的怀抱当中。
袁殊的传奇经历很精彩,碍于篇幅原因,今天暂时分享到这里。
2、五重间谍袁殊档案,加入中统和日本特务机关后
在这个抗日神剧云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可以坐在大别墅里指挥战斗的电视剧横行的年代,《伪装者》难得让人们感受了一下真正革命者的风采。
明氏家族中人个个身份复杂,就连佣人都是日本军方的高级间谍,在一家人看似温馨的生活中,暗地里却是暗潮汹涌,没有硝烟的战争在几个人的博弈中愈演愈烈。
其中,最吸引观众的当属伪装者中的明楼,他是明氏家族的大公子,学历高,有魅力,坐拥万贯家产,就连心狠手辣的汪曼春都对他倾心不已;他是汪伪政府的高级官员,财经顾问;他是代号“毒蛇”的国民党军统上海情报科的科长;他也是代号“眼镜蛇”的中共地下党上海情报组的一名组长。
明楼身份复杂,城府极深,能用三个身份,在当时的最大的几个组织中自由来去,其神秘和魄力可见一斑。
但是,明楼的厉害却只是他的原型的冰山一角,明楼原型的经历更加扑朔迷离,身份也更加复杂,可以说是中国间谍历史的第一人。他便是袁殊,一个拥有五重身份的神秘间谍(中共、中统、军统、日伪、青帮)。
袁殊于1911年出生于湖北省的一个秀才家庭,父亲的学识、才能都不错,如果不是赶上了一个乱世,袁殊的生活亦会很平静,他可以做学问,娶妻生子,但偏偏,袁殊生活的年代是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时间。
那一年,走投无路的母亲带着袁殊投奔父亲,可是,袁殊的父亲醉心于革命事业之中,并没有太多的时间照顾母子二人。后来,是母亲凭借家里的接济,以及自己的努力勉强地维持着生活。这是袁殊少年时期最大的痛楚,也成为了他努力读书的动力。
袁殊读书之后,学习到了不少新的思想,渐渐地也开始走向革命的道路。在学生时期,他参加过“五卅”运动;在北伐战争时期,又意外加入了国民党,成为了北伐军司令员的一位秘书,也是在那个时候,袁殊凭借着尚未紧张的国共关系,认识了不少共产党员。
之后,国共关系发生巨变,袁殊因为和部分共产党员来往过密惨遭清算,丢了工作。
1929年,袁殊留学日本,接触了一些进步思想,让他在了解了日本方面的所作所为之后,也对中国革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回国后,他到处寻找党组织的身影,决心加入中国共产党,传奇经历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的。
笔者认为,袁殊的日本求学经历,除了对日本有了更加了解外,他的人际交往、人脉关系也为他日后打入日伪内部埋下了伏笔。
1931年,从日本回国的袁殊,在上海创办了《文艺新闻》,袁殊利用《文艺新闻》巧妙地帮助“左联”冯雪峰报道了“五君子遇害”的新闻事件,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此事,引起了“秘密前卫组织”(中共特科)成员潘汉年的注意,在潘汉年的引荐下,袁殊加入了共产党,并成为中共特科情报人员,由王子春与他进行单线联系。
当时,中共特科由于顾顺章的叛变受到重创,潘汉年指示袁殊要打入“国民党高层获取情报”,于是,袁殊开始动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向国民党靠拢。
最开始,袁殊打探到,当时的上海市社会局长、中统特务头子吴醒亚是他的同乡,黄埔一期的毕业生贾伯涛是他的表哥,因此袁殊凭借着“朝中有人”的身份,成功地打入了国民党特工组织,于1932年正式进入国民党特工系统(中统)。
随后,有了吴、贾二人的提携,再加上他自己的才华,袁殊可谓是平步青云,迅速成为中统的红人,并做了某通讯社的记者,后来又做了军统情报部的部长。
要知道,袁殊曾在日本留学,攻读新闻专业,在这一领域,他曾是众人标榜的天才,曾创造了中国新闻史上的许多“第一”的记录,诸如国内的“报告文学”就是他第一个提出来的,并在这个过程中结识了日本领事馆的副领事岩井英一,并迅速获得了他的赏识。
袁殊曾留学过日本,精通日语,与岩井英一的沟通毫无障碍,同时袁殊又表现得十分聪明机灵,于是,岩井英一以每月付袁殊200元的酬劳诱惑,袁殊成为了自己的情报员。
笔者在此多说一句,在此之前,袁殊把岩井英一拉拢他的想法,向潘汉年作了汇报,潘汉年认为这是一次绝佳的打入日本特务机关的机会,随后同意袁殊的做法。
后来,袁殊又象征性地向吴醒亚请示,吴醒亚更是喜出望外,自己能在日本特务机关安插一枚棋子,那是大功一件。自此,袁殊成功地混入了日本情报系统的高层。
长期混迹于日伪情报机关和中统之间,袁殊“声名鹊起”,地位也是水涨船高,消息灵、渠道广、背景深不可测的袁殊引起了上海青帮的注意,在1934年,袁殊打入了青帮内部,成为了曹幼珊的关门弟子,曹幼珊何许人也?
那可是当时上海三巨头之中,排行前两位的黄金荣和杜月笙的师傅,袁殊的这次的拜师,直接让他成为可以和杜月笙、黄金荣平起平坐的“通”字辈师兄弟,在给了他更大保护的同时,也让他收集情报有了更大的助力。
当一个人有身份、有地位、有能力的时候,是不需要自己去寻找机会的,机会会乖乖地送上门来。这不,因着袁殊的影响力,戴笠闻声而来,一直有意拉拢他。
抗战爆发后,戴笠急需一位熟悉日本问题、又与日方颇有联系的人,于是,在杜月笙的引荐下,戴笠找上了袁殊,表示会委以重任。袁殊将此事向潘汉年请示后,潘汉年同意其请求,袁殊由此进入了军统,被委任为上海国际情报组少将组长,但袁殊此时的公开身份仍然是记者,并一直与日本岩井英一保持联系。
这时他便算是将中共、中统、日本、军统四方的特工情报员以及上海青帮老大弟子这五重身份集齐了,正式成为了一名“五面间谍”。
此后,袁殊凭借着自己的多重身份,从各种途径大量获取日本情报。得到情报后,他会先向潘汉年汇报,然后再有选择地向国民党方面汇报。甚至,在与岩井英一接触的过程中,袁殊打着“岩井公馆”的旗号,利用岩井英一的钱为党组织提供物资和经费,几乎把“岩井公馆”打造成了中共的情报工作据点。
俗话说,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袁殊把这种“灯下黑”的做法,玩得得心应手,愣是没有被日本军方发现,袁殊也正是凭借着这样的周旋能力,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为了更方便收集情报,袁殊不顾自己的名声担任了一系列日伪职,如江苏省教育厅长等,因为这些职务,袁殊不得已背上了汉奸的骂名,可是为了光复山河的大业,袁殊任劳任怨,从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不满,每时每刻都奋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犹如一盏指路的明灯,在黑暗中为党和组织的行动提供方向。
对于这段历史,袁殊在1984年的回忆录中,写道:在汪伪四年期间,他曾化名为“严军光”,“严”与“年”谐音,意思是接受潘汉年的指示,打入汪伪内部的……但是,那时大家都知道袁殊“落水”了……
笔者知道,当时上海的斗争是异常复杂的,袁殊周旋于军统、中共和日本情报系统之间,这一切的幕后都是袁殊与潘汉年串通的“一回戏”。
正是有了袁殊的支持,我党总是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战略情报,凭借着这样的“先知”力量,党组织建立了一系列通往根据地秘密交通路线,专门救援被俘的我方人士,其中,鲁迅夫人许广平就是袁殊亲自救出的。
此外,这条交通线还成功掩护潘汉年、范长江、邹韬奋等人进入了根据地;帮助粟裕部队迅速跳出了日伪军合围的包围圈,可谓是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革命者的安危,为抗战事业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那么,除此之外,袁殊从日本人那里获得的情报又有哪些呢?他们有多么重要呢?我们来简单列举一下,大家就明白了:1939年英法企图牺牲中国对日妥协的远东慕尼黑活动、1941年6月德国即将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战略动向是南进而非北进、日伪内部的人事更迭、苏南日军的兵力部署和清乡行动具体时间等,这些都是袁殊提供给党组织的,其价值和意义单看字面也不难体会。
这些情报中,笔者认为最重要的莫过于日军决定放弃“北进”而采取“南下”的战略,这也是苏联一直想得到的情报,日军若要“北进”那就是进攻苏联,使得苏联不能“分兵”攻打德国;若要“南进”,这时苏联可以“调兵”对付德国。
袁殊通过在访日期间的见闻,以及根据情报综合分析后,得出日军要“南进”的战略,袁殊把情报传给潘汉年,潘汉年立即把消息发给延安,延安再转给苏联的共产国际。
苏联方面得到消息,与远东情报局佐尔格在东京所获的情报相互印证后,不必担心腹背受敌,于是东撤西援,从远东调出几十万大军对付德国,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扭转了二战的局势,为此,苏联红军还特意致电中共中央对此情报表示感谢,潘汉年也因此情报得到了中央的肯定。
除此之外,袁殊的工作并不仅仅是提供情报那么简单,自从上海沦陷后,袁殊还一直活跃在刺杀工作的前线,通过假意帮助日军来摸清日军高层领导的动向,实则负责在汉奸刺杀过程中的骚扰工作,《伪装者》中明楼,因为日本高层军官被刺杀而“大发雷霆”,实则是努力憋笑的情况。在袁殊身上的确是时有发生的事情。
就这样,十几年如一日,从1931年至1945年,14年的过程中,袁殊一直活跃在情报工作的前线,多次救我党人员于危难之中,传递了无数重要的情报。
袁殊回到解放区后,被定为旅级待遇,并改名为“曾达斋”,1946年,袁殊以“曾达斋”的名字重新登记入党。1949年,袁殊被调到北京,在李克农手下工作。
袁殊这个名字消失了,但他的生活却从未与过去彻底隔断。他的身份太复杂了,曾用过多个名字,他一直背负着汉奸的骂名。他虽然担任着日伪职务,可却从来没有做过一件危害人民的事,一直以来,他都以尽量保护和营救被俘的抗日干部为己任,并无数次圆满完成任务。只是,这一切都是在幕后进行的,这也让袁殊在人前充满了心酸。
间谍任务结束之后,袁殊结束了自己传奇的隐匿生活,荣耀回归,但回归后的经历却令人唏嘘不已。因为之前与日本人来往过密,又曾经担任过日伪职务,在人们眼中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大汉奸”,因此,他先是被国民党以“汉奸罪”的罪名起诉。
好在千钧一发之际得到中共中央的保护重新入党,好不容易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修成正果,袁殊担任了中央军委联络部副处长、中央情报总署亚洲司司长等职。后来,又不幸卷入了潘汉年一案被审查,虽然袁殊极力辩解,虽然最后因证据不足,但他还是被关押了好长时间。
不过,这样的经历并没有磨灭袁殊的希望之火,被关押期间,袁殊依旧坚持读书,凭借着他出色的新闻学天赋,写下了大量的笔记和材料,同时,他也没有放弃申诉,证明清白。
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在1982年,袁殊的清白终于被证明,最高法院宣告袁殊无罪,也就在同一天,公安部、中央调查部确认了袁殊1931年参加革命的事实,并恢复其党籍。
曾经的奋战在情报前线的斗争历史也逐渐地被揭露,这时人们才发现,自己眼中的“汉奸”其实是一位英雄。
只不过,梦寐以求的清白虽然得到了承认,可此刻的袁殊也已经成为了七十多岁的老人,五年后,1987年,袁殊因病在北京去世,时年76岁,葬在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2002年,《中共党史人物传》(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对袁殊的生平事迹给予了客观的讲述,对他的功绩给予了肯定:不顾个人的毁誉完成了党交给的特殊使命。
袁殊身兼五重身份,潜伏在敌营14年,他的一生是极其特殊的一生,电视剧根本无法呈现出他的间谍生活全貌。
借此文章,向革命先辈袁殊致敬!
本文关键词:五重间谍袁殊下集,五面间谍袁殊的下场,袁殊 五重身份。这就是关于《五重间谍袁殊档案,卧底日伪、中统、军统、黑帮都担任要职》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