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有人真实的评价孔子,他乃万中无一的一个“人精”

关于【有人真实的评价孔子】,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有人真实的评价孔子:孔子有多厉害?他乃万中无一的一个“人精”
  • 2、有人真实的评价孔子,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

1、有人真实的评价孔子:孔子有多厉害?他乃万中无一的一个“人精”

对于孔圣人我们国人可谓都家喻户晓,然而真正了解孔子、了解他的儒家思想精髓的人可谓之少之又少。

很多不了解孔子的人,一听说他提倡的仁义道德就对其嗤之以鼻,认为孔子很迂腐,是一个书呆子,光只会讲满口仁义道德,就喜欢用道德来绑架人的言行,对其很反感,其实如果你了解孔子一生的经历和儒家精华的话,你会发现孔子是一个万中无一的“人精”。

有人真实的评价孔子,他乃万中无一的一个“人精”

为何说孔子是一个“人精”?我们先看看孔子对待自己一生的总评价,孔子在晚年回忆他的一生说了一段流传千古的自传名言: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很简单,就是我从十五岁就开始立志于做学问,到了30岁时我能独立做事情,自己办私塾,招徒教学,拥有了自己的事业,到了40岁时,我在为人处世上已经不再有困惑和迷茫了。

到了50岁时,我终于知道我的人生使命是什么了,到了60岁时,能够正面看待和接受一切对我的是非意见了,到了70岁时,我做事才能随心所欲,而又不会超过规矩。

这就是孔子一生经历的真实写照,就从孔子的经历可以看出孔子是多么传奇和伟大了,而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讲,有多少人能达到孔子这样的人生高度,可以说从古至今是寥寥无几的。

之所以说孔子是“人精”,并不是贬义词,而是从侧面上赞叹孔圣人是把自己人生做到极致,极尽完美的圣人。

有人真实的评价孔子,他乃万中无一的一个“人精”

我们先把儒家思想放一边不管,就看孔子奋斗史和创业史就知道他是有多么“人精”了,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真正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中,可是他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真正通过学会知识,做学问,成立自己的事业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命运,可谓是真正创业白手起家的人。

可能很多人反驳我说,孔子虽然当过官开办私塾收徒教学,可是他最后被罢官,到处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很是清贫,又没权又没有钱,一生郁郁不得志,有生之年也没成就多大的事业啊,其实这样了解孔子的一生就是大错特错了,孔子之所以被罢官,之所以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四载,之所以开办私孰教学,就是为了推行他的儒学思想来治国安民,孔子是为了全天下人民,这份事业有多大?亘古未有之。

先插句题外话,就凭孔子的学识,他若只顾当官发财,他可以一直做到很高的官位上去,而孔子不是,孔子当初为了当官就是为了推行他的儒学才去当官的。

他觉得有权利了就可以更好地去施行他的抱负,可是当时礼崩乐坏,任凭孔子怎么去游说,去推行,没有一个君王肯去实行,当时社会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病入膏肓了。

然而孔子一生都没有放弃拯救这个动乱的华夏民族,明知不可为而要为之,最终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么,君王不采用儒学,就专心授徒教学,把它传给广大民众才更有意义。

有人真实的评价孔子,他乃万中无一的一个“人精”

孔子一生是很励志的一生,很伟大的一生,它干的事业,是挑起了整个华夏民族能生生不息繁荣安定下去的重任,没有孔子的儒家思想,我们中华文化至今也不会有如此繁华昌盛,儒家思想文化,已经世世代代流传,渗透在了我们祖先的血液中。

所谓中华文化越繁荣,国家才会更强大,文化就是代表一种精神符号,所以孔子的一生,代表的是一种永恒向上的精神,永远活在国人心中,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敬佩和学习。

用孟子的一句千古名言来形容孔子的一生最为恰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很多人说孔子很迂腐,是书呆子只懂得仁义道德,不懂得人心险与世事无常。那样想就大错特错了,老子可不是只读死书,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阅历之高深,亘古未有之。

孔子少年时就到处求学拜访名师,任何不懂的地方就去向人家请教,到中年时开办私塾收下的徒弟一生都有二千多个,曾过当官,周游列国十几载,什么样的君候大将都见过,上至达官显贵,下至三教九流的人物都结识过,你要说孔子没有阅历,不懂得人心的变化,不懂得世事无常,不懂得人情世故,说出去谁都不会信服。

有人真实的评价孔子,他乃万中无一的一个“人精”

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这句名言就是孔子一生都践行过的路。

老子是在40岁就开悟的,是通过自已觉悟,才知道了自己人生使命与轨道,相对孔子而言:我们大多数人别说开悟了,就连自己的志向都不知道,一生都不知道做什么,何其渺茫?

其实回过头来看,孔子的儒学思想,提出来的仁义礼智信,他运用的是中庸之道,而不是一根筋的只知道对任何人都去守什么仁义道德,孔子说的很清楚,身处在这个社会就有是非善恶,有君子就有小人,对待君子我们要如何运用仁义道德来相交,对待小人我们要如何来相交,对待自己的本心我们又如何来修行,这其中运用的智慧,才是真正儒家精华所在。

无论是治国安民,还是修身,齐家,处世都能适用到我们所有人身上,因为仁义道德是人的根本,孔子一方面提倡出来要去遵守,一方面就是指导人类以仁义道德之本而秩序而为,则一切鹭港安定与和平。

有人真实的评价孔子,他乃万中无一的一个“人精”

道法仁义并非是空口白话,无德之人难成大事,无德之人会被众人所唾弃,无德之人良心不安,无德之人生活处处都充满悲惨,所以人要有德,要去行德。

有人说:很多人是假仁假义假道德,其实仁德自在本心,人人都有,只要你不被一切所迷惑所引诱和干扰,不去违背道德根本,不逾越它,人人都能去行正道正德的话,人生无忧也!

这就是老子把人的根本用一个“德”字,在生活方方面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让每一个人能完善自身,践行大道之旅!

孔子就是这么一个万中无一的“人精”,论学识渊博,论出生贫困,论创业,论事业,论阅历,论懂人心与人情世故,还有谁能比孔圣人更精吗?我想找不出第二个人来,因此孔子就是万中无一的“人精”,万中无一的“先师人杰”。

孔子也是智慧很高的人,曾为周易注解过,只有智慧极高的人才能胜任,因为《易经》是世界上最深奥的一本书,一般人连门都进不去。想学易经,还是先学习儒家思想与论语,把最基础的修通了,行通了,再去学易经就很容易了。

如果大家真的想学《易经》,可以看看曾仕强教授著作的《易经真的很容易》,讲得通俗易懂,很贴近生活的方方面面,用一件小事来阐述出其中的大智慧,这就是真正的大道至简,让每一个人都能轻松入门《易经》,让我中华文化一直保持繁荣昌盛。

2、有人真实的评价孔子,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

孔子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中国古人理性早启,文化早熟,一贯地好讲情理,而孔子则是其关键性的人物。以下将说明之。往者夏曾佑著《中国古代史》,有云“孔子一身直为中国政教之原,中国历史孔子一人之历史而已”。柳诒(yí)微著《中国文化史》,有云“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两先生之言几若一致,而柳先生所说却较明确。

社会大于个人,个人出自社会;不能把任何一个人看得太高太大,脱离实际。一社会都有其历史背景,一切所表现的事物莫不从过去历史演变而来。一切创造莫不有所因袭而成,无因袭即无创造。孔子自称“述而不作”是老实话。

事物经过亦正是这样的。说“孔子以前数千年文化赖孔子而传”者,古先的文化(历史事实、学术思想)不能不靠典籍文字以保有传递于后,而传于后的我们这些典籍如诗、书、礼、乐、易、春秋不全是经过孔子之手整理一道,用以教人而传下来的吗?其他有些传授是靠人的,如射、御、习礼、作乐之类,同为当时文化内容,同在当时孔门教学之中。从事传习古文化者难说就只孔子一人。但孔子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殆为人所不及,同时他亦有机会有条件从事于此。试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史记·儒林列传》及其他载籍(如汉唐史书),诸讲习传布往古学术者非在邹鲁之乡儒家之徒乎?

但在农工生产方面,当时孔门未加学习,这是因劳心劳力社会上必要分工之故。

无疑,凡我所说的情理和理性充分地寓乎那古经书中,却惜学徒们,尤其后世学徒们总把功夫用在讲解记诵书文上,鲜能回到自家身心生活上有所体认和存养,就不能真切地接续发挥理性主义。从汉唐以至清代,其代表儒家者不过是经学家而已。宋儒明儒比较能在身心性命上理会孔门之学,但亦限于环境条件不能大有所发挥。凡此都缘理性之启,文化之熟过早,是不能责怪后人的。

说孔子以前的上古文化赖于孔子而传者,其文化大要即如是,其流传也大要即限止于是;其功在孔子,其过不在后人

有人真实的评价孔子,他乃万中无一的一个“人精”

说孔子以后数千年文化赖孔子而开者,其根本点就在二千五百年来大有异乎世界各方,不以宗教为中心的中国文化端赖孔子而开之。或认真说:二千五百年来中国文化是不以环绕着某一宗教为中心而发展的,寻其所从来者盖甚早甚早。而其局面之得以开展稳定则在孔子。再申言之:一贯好讲情理,富有理性色彩的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端由孔子奠其基础。

周公的制作是具体事物,而孔子则于其精神道理大有所领悟,以教之于人。“礼崩乐坏”的话见之甚早,殆即指周公当初制作者而说。此具体的礼乐制度保持不了,其传于后者有限而由孔门的理性学风及其谆谆以情理教导于人者,却能使人头脑心思开明而少迷信固执,使人情风俗趋于敦厚礼让,好讲情理。两千年来中国对外居于世界各方之间,其文化显著异采,卓然不群,而就它如此广大社会内部说,其文化竞尔高度统一者,前两千五百年的孔子实开之。

以上所说是两千年传统文化的正面,亦即其积极精采之一面;还必须指出其负面,亦即其消极失败之一面。首先要看到它严重的消极性。在社会经济上,物资生产力长期俺滞,内地农村多不改其自然经济状态。在国家政治上,则融国家于社会,天下观念代替了国家观念,在内以消极相安为治,对外务于防守,犹或防守不了。旧著《中国文化要义》曾指出有五大病,此消极性而外,其一是幼稚:凡古宗法社会、古封建社会之形态迹象往往犹存;其二是老衰:历史既久,浸一切入于僵化凝固,徒存形式,失其精神,如后世所称“名教”、“礼教”者难免成为人生桎梏。其三是不落实:往往离现实而逞理想,即以理想代替事实。其四是暖昧而不明爽:如有宗教无宗教,是国家非国家,是宗法非宗法,是封建非封建,有民主无民主,有自由无自由,……既像如此,又像如被,使人有疑莫能明之感。凡此五病总坐在理性早启、文化早熟。孔子既于此有其功,同时就要分担其过。

有人真实的评价孔子,他乃万中无一的一个“人精”

孔子在中国四五千年文化史上为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人物,如上已明。孔子的功罪或其价值如何即视中国文化在世界史上表现出的成功失败而定之。试核论于后文。

西人所长吾人所短,长短互见,各有得失吾人过去两千年的传统文化与西洋近代文化相遇,一百多年来节节挫败,不能自存,被迫变法维新,崇尚西学,以迄于今,是则西人有其所长而吾人大有所短,事实甚明。究竟彼此长短何在?“五四”运动中有打倒“孔家店”的呼声,而以“塞恩斯”和“德谟克拉西”相标榜,大体是对的。但不能抄袭他人文章,仍须走自己的道路。

有人真实的评价孔子,他乃万中无一的一个“人精”

吾人之成功何在?即此人多地广,在空间上民族单位开拓之大,举世莫比,非其成功之可见者乎?尤其是以自己独创之文化绵远其民族生命,在时间上历史悠久,举世所莫及,非其成功之可见者乎?正赖有此伟大悠久的根底,乃在近百年挫辱之后,卒有今天的复兴,不是吗?

我民族在世界史上有卓异之成功,事实具在,不待更说;有待说明者,其成功之所由来。试一申说之如后。

若问此成功何由而来,扼要回答,那便是肇兴自古的“非宗教性文化”。这文化——具体指出——大约根本在周公制作的礼乐制度,而孔子理性主义的教导,仍得以在礼崩乐坏之后略略传衍下来。卒之以教化取代宗教为社会文化中心,对于现世人生郑重从事是其特点。此教化非唯取代了宗教而且取代了政治(强力政治)。近二千年间(乱世纷扰之局不计)中国当政者总是积极于兴教化,而以消极不扰民为政治铁则。即此取代宗教又取代政治的传统文化,陶养得中国人一副性格和作风最能把异族人同化吸收进来,拓大其民族单位。大约从上古所谓蛮夷、戎狄后来所谓“五胡”,一直到辽、金、元、清,不论征服或被征服,总是先后都被同化了,泯志其族系,很少有例外。此最能同优异族人的性格和作风,可以两言括之:一曰开明无执,又一曰仁厚有容。

宗教原是团结人群的,但同时它又偏能分裂隔离了人群。欧洲的神学家每谓实现世界人类的和平统一要靠基督教,其实就在基督教各教派之间都不见一点显微小的和解可能,更谈不到他们与天主教之间,天主教与东正教之间了。印度是世界上宗教最盛且多的地方,而世界上也再没有象印度社会内分裂隔阂,支离破碎,那样深刻严重的了。这是为什么?宗教从来是教条主义者,而且其教条之所本超绝神秘,全在于信仰。信仰此者,其势与信仰彼者分家。自己有所固执便无法与旁人合得来。迷信固执既是宗教信徒的恒情,则其陷于分裂,各立门户,岂不是当然之事乎?印度社会之陷于支离破碎全是其迷信固执之结果。

事情很明显,取代了宗教的中国传统教化,养成了好讲情理的民风,头脑便开明许多。尽管琐碎迷信流行不绝,又渐有外来宗教输入内地,却总无关大局。乡间小庙每见关帝、观音一同祀奉,知识阶层或好为“三教同源”、“五教(儒、释、道、耶、回)合一”之谈。人们说:“教虽不同,其理则一,总是教人学好行善的呀。”此可见其直接地信理,间接地信教。中国人喜好融通调和。物理存于客观,是调和不来的,而人与人之间的行事却免不了出以调和。调和融通正亦是一种情理。汉族对于他族杂居者之习俗恒表相当尊重,所谓“因其风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不强人从我;这实是有利于彼此接近同化之一面。

更有积极重要的一面在,即是:随着日常行事自处待人之间启发人的情理自觉。理性主义者正是以人所自有的理性来领导人,而不是其他。自觉自律良不易谈(十分不易谈),却是孔孟之为教,其祈向在此。凡此所云同化者,正不外使人有他自己,而非舍其自己以从我,此其所以同化力之强乃莫可比也。

有人真实的评价孔子,他乃万中无一的一个“人精”

从上叙说开明无执已经联及于仁厚有容。这是指中国人的性格和作风宽宏和厚、善能容物。中国社会组织建筑在伦理情义联锁关系上(见前文),伦理关系涵括着所有相遇之人在内,彼此间主要以相与之情代替相对之势。数千年来除战国时代见有富国强兵的思想外,人们总是希望天下太平。天下是没有边界的,而国与国之间却有对立性乃至对抗性。前者代表通而不隔之心,后者代表既分且隔之身。异族相遇相处,其易于同化融合于我者,岂不在此乎?全欧洲的人口数量、土地面积与我相埒,我则浑融一事,而欧洲却分为大小数十国。欧人在经济生活上水陆交通上彼此往来密接相依,却不能统合为一大单位者,其身近而心不近也。寻人经济落后甚远,交通不便之极,却在文化上高度统一,政治上亦以统一为常者,是所疏远者其身耳,心理精神有其通而不隔者在。不是吗?

唯其民族单位拓大,是以其民族历史易得延续久长;同时,亦正以其民族生命绵历之久乃日益拓大,两面互为因果,卒有今天的局面。既然中西比较,长短互见,从古到今,成败不一,则为其绝大关键人物的孔子功过如何,不已昭然可睹乎?过分抑扬,贤智不为。(文章为节选)

本文关键词:世人评价孔子,他人评价孔子的语录,众人对孔子的评价,评价孔子知乎,他人评价孔子。这就是关于《有人真实的评价孔子,他乃万中无一的一个“人精”》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128493/
1
上一篇 亳州三大牛逼县由来,常住人口131.9万
下一篇 马蹄莲的花语与寓意是什么,却透视出高雅的魅力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