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清朝的中缅战争,实力强大的清朝为何在缅甸屡屡碰壁

关于【清朝的中缅战争】,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清朝的中缅战争:实力强大的清朝为何在缅甸屡屡碰壁?
  • 2、清朝的中缅战争,读读历史清缅战争

1、清朝的中缅战争:实力强大的清朝为何在缅甸屡屡碰壁?

作者:A马

清朝号称是天朝上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强盛的王朝,尤其是康乾盛世时期。自称“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在位期间进行了多次战争,大都取得了不错的战绩,也被称为十全武功。这些战争的胜利,标志着清朝的国力达到了鼎盛。

这十全武功指的就是两次平定准噶尔之役、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大小金川之役、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缅甸之役、安南之役及两次抗击廓尔喀之役。

十全武功有值得炫耀的大胜,如平定实力强大的准噶尔部,也有四次征讨却没占什么便宜,最终只获得缅甸名义臣服的清缅战争。乾隆皇帝自己也认为“五十多年八桩战事,就征缅这桩不算成功。”

清朝的中缅战争,实力强大的清朝为何在缅甸屡屡碰壁

乾隆戎装图

那么,为什么大清就拿不下缅甸?

清缅战争发生的背景

中缅两国的交往始于汉代。缅甸作为东南亚的一个重要国家曾经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国力比较弱小。在公元11世纪,随着蒲甘王朝的发展,缅甸开始崛起。元朝准备招降蒲甘王朝,遭到了拒绝,随即派兵多次攻打缅甸,缅甸失败接受纳贡,从此缅甸与元朝建立朝贡关系,缅甸北部被划入缅中行省。

明代时,缅甸的东吁王朝逐步统一了缅甸的中南部,并向北部进行扩张,开始蚕食中国的西南边疆,这也就不可避免的和明朝发生了冲突。万历十一年,明朝派兵击败缅军,重新收复了缅北地区。但明朝晚期国力衰弱,对边境的控制力有所下降,双方就孟养、木邦、陇川、孟密等边地土司地区的控制权进行了多次较量。

清朝的中缅战争,实力强大的清朝为何在缅甸屡屡碰壁

明朝云南区划图

清朝时期,中缅边境的土司一些向清朝上供,一些向缅甸上贡,还有一些为了自身安全同时向双方上贡。清朝中期,缅甸历史上最强大的贡榜王朝开始兴起壮大,统一了缅甸大部分地区,并逐渐吞并周边国家,成为了东南亚地区的霸主。在征服完原缅属的掸族土司后,缅甸开始向清朝管辖的土司强制要求征收贡赋。

一些不愿臣服的土司向清朝请求军事支援,但当时的清朝正在全力平定准噶尔,无力兼顾云南,所以采取绥靖政策。清朝平定新疆后,开始对缅甸转变态度,中缅边境局势逐渐紧张。缅甸在向清朝土司征收贡赋未果,开始派兵攻打,引发了持续7年的清缅战争。

清朝的中缅战争,实力强大的清朝为何在缅甸屡屡碰壁

云南形势图

清缅战争

1762年,缅甸入侵中国云南普洱地区,清军进行自卫反击,一直到1769年11月16日双方签订了停战合约,清朝先后四次征讨缅甸。这四次征讨中,清朝可以说是四战皆败,最终由于双方损失过大,才不得不签订停战协议。

第一次征讨由云贵总督刘藻指挥。在边境屡屡被侵犯后,刘藻带领所辖云贵兵马开始追剿。缅军进行掠夺后主动撤出,清军只擒获5人。刘藻上奏称“缅人望风遁走,清兵大捷”。10月,缅军入侵车里,并发文中国,宣布车里为缅甸领土。刘藻命绿营兵进行围剿,缅军采取游击作战,清军并无多大战果,反而被埋伏受损。刘藻被革职随后自刎身亡。

清朝的中缅战争,实力强大的清朝为何在缅甸屡屡碰壁

缅甸军队

第二次征讨,乾隆皇帝将边疆大吏杨应琚由陕甘总督移任云贵总督担任指挥。清军趁缅兵撤退之际攻入缅甸。先后占领了缅属整欠和孟艮两土司管辖地区。但由于缅军坚持坚壁清野,清兵并无多大战果。后来清军任命一些掸族土官,留下少量军队退回云南,之后清军又控制了蛮暮土司、木邦土司管辖地区。

9月,杨应琚开始调集14000士兵向缅甸进攻,双方经过几次交战互有胜负,但缅军绕道进攻进入中国境内。杨应琚一直奏报乾隆称:屡获大捷,杀敌万人。但乾隆皇帝知道真实战况后震怒,先将李时升、朱仑逮捕进京处死,又将杨应琚赐死。

第三次征讨时,乾隆皇帝在经过前两次征讨后,认识到仅仅依靠云贵地区的绿营军是无法战胜缅军的,于是派遣明瑞为统帅,调满洲兵三千,四川绿营兵八千,贵州绿营兵一万,外加云南绿营兵五千,分两路进军。

清朝的中缅战争,实力强大的清朝为何在缅甸屡屡碰壁

缅甸象兵

11月,明瑞率南路军出宛顶进入缅境,占领木邦城并继续前进。北路军则在老官屯附近与数千缅军对峙。统帅额尔景额病亡。明瑞出木邦后在蛮结与缅军对峙,获得了蛮结之役胜利。蛮结之战后,明瑞更加轻敌,继续率兵深入,被缅军切断后勤补给开始败退,明瑞身亡,清军征讨失败。

第四次征讨由傅恒领兵,增调1500满洲兵以及3000贵州兵入滇,后来又加派3000满洲兵,2000福建水师。1769年2月,傅恒率兵出征。临行时,乾隆帝还亲自在太和殿授之敕印,并把自己用的甲胄赠给傅恒,以表示对他的信任和期望。这次清军认真总结前三次进攻失败的经验,决定进攻中缅边界北段。

交战中,双方互有胜负,但清军受制于气候和后勤无法取得胜利,双方形成僵持状态。在这次征讨中,清兵战斗损失虽小,但由于不适应东南亚的气候,病死士兵众多,总兵吴士胜、副将军阿里衮、水师提督叶相德先后病死,傅恒本人亦染病。在僵持下,双方于11月16日正式议和。

清朝的中缅战争,实力强大的清朝为何在缅甸屡屡碰壁

傅恒画像

至此,花费了清朝911万两白银的清缅战争落下帷幕。18年后,即1788年4月,缅甸国王孟云主动派出使节奉表纳贡。

清军屡屡碰壁的原因

清军在面对缅甸时四战都没有讨得便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清军的自大。清朝上至乾隆,下至普通士兵,都认为缅甸不过是一个“南蛮小夷”,兵力国力根本没法跟强大的清王朝相比。在自大下,清军每次出动的军队并不多,最多不过几万人,远不像征讨准噶尔那样倾巢出动。在进攻时也经常轻敌冒进。

清朝的中缅战争,实力强大的清朝为何在缅甸屡屡碰壁

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

第二是装备的落后。清军使用的武器以冷兵器为主,善于骑射,而缅甸军队已经大范围开始使用燧发枪。火器装备水平远远高于清军,导致作战时清军伤亡惨重。

第三是战场环境不利于清军作战。战场地形复杂,气候潮湿,清军骑兵极不适应此类作战环境,湿热的气候也造成了清军大范围减员。

第四是清军不重视情报收集工作。清军一直没有好好研究缅甸,收集缅甸的情报。始终认为缅军不过是乌合之众,甚至一度对暹罗被灭国的消息一无所知。

清朝的中缅战争,实力强大的清朝为何在缅甸屡屡碰壁

使用火器的缅军

第五是边防部队作战能力低下。绿营兵装备极差,无战斗经验,战力薄弱,平时负责边境驻守还可以,但面对缅军作战时就很难发挥作用。直到第三、四次征讨,清军才开始派遣满洲兵作战,取得了一定优势。

第六是清军战术运用不得当。清军带兵将领大多能力不强,不明敌情,盲目轻敌,甚至是文人出身,不懂军事。而缅甸战术灵活,面对清军坚持坚守要隘游击作战、坚壁清野诱敌深入,结果屡屡奏效。

第七是后勤补给困难。缅甸山高路险,辎重难行,清军筹集粮食、转运困难,在战场上多次陷入后勤被切断的窘境。

清缅战争的影响

清缅战争爆发时,缅甸正和暹罗交战,而且已基本上占领了暹罗,但由于又开始与清军作战,缅甸全军归国抵御清朝进攻。借这个时机,暹罗的郑信击退缅兵复国,是这场战争最大的受益者。缅甸在战前人口众多,国力强盛,清缅战争打破了缅甸统一东南亚的希望,并开始被英国人大肆侵略缅甸,并最终把缅甸并入了印度。

清朝的中缅战争,实力强大的清朝为何在缅甸屡屡碰壁

缅甸首都内比都

战后,缅甸虽然又向清朝开始纳贡,但随着缅甸被英国占领后,在西南边境,清朝面对的敌人更加强大,最终英国人控制了几乎整个缅北地区。一直到1960年,中缅签订《中缅边界条约》,重新确立了双方的边界,才正式解决了两国的领土争端。

清朝的中缅战争,实力强大的清朝为何在缅甸屡屡碰壁

清缅战争的意义

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管理一直不很严格。清朝之前,一般采取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州,让当地领袖统治管理。明朝时,云南边境地区一般由当地的土司控制管理,土司除每年向中央政府进行上贡外,中央政府一般不会过多进行干预。

清朝时吸取了之前朝代任由边境地区势力发展壮大的教训,改由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清朝在云南地区由中央直接派遣官员管理,在澜沧江以西地区依旧保留土司制度,以东逐渐撤销土司。设立了大部分由汉族士兵构成的绿营兵的边防军来驻守边疆地区,并在边疆重要的地区筑城、巡逻。

清朝的中缅战争,实力强大的清朝为何在缅甸屡屡碰壁

清军

清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对云南等边境地区的管理。清朝建立以来,在云南重新测量了土地、引民入滇、减免赋税、发展经济。云南的人口在乾隆后期达到巅峰。再加上积极兴办各种学宫书院,建立完善了教育体系,逐渐改变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方式。

通过清缅战争,让清政府更加重视云南等边疆地区的管理。基本明确了两国的边境线,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政府与边境土司的关系,强化了各民族间的交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尤其是在清朝中后期,中华统一的思想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也为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一定基础。

2、清朝的中缅战争,读读历史清缅战争

清朝的中缅战争?清军第一次出击新任云贵总督刘藻到任后,一方面清楚边境形势危急,一方面又明白乾隆皇帝对云南边事不愿再绥靖,于是紧急派兵追剿,但除擒获5人外,别无战果到了7月份,缅兵饱掠后自动撤退而刘藻竞以“缅人望风遁走,清兵大捷”上奏但缅兵丝毫不给刘藻面子,于10月份再次以数千人的军队规模入侵车里,占领了车里土司衙署所在的橄榄坝,其兵锋甚至深入内地思茅,发文中国,宣布车里(西双版纳)为缅甸领土当地的土练一触即溃,刘藻急忙命3000绿营兵围剿,缅兵游动作战,清兵虽然陆续收复橄榄坝等多处地方,但是这些地方一般都是缅兵主动撤退的,清兵并无多大战果相反,一路大约600人的清兵在援救猛阿途中,陷入缅兵埋伏,被击溃,死伤10余人乾隆皇帝闻奏大怒,将刘藻革职,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清朝的中缅战争?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清朝的中缅战争,实力强大的清朝为何在缅甸屡屡碰壁

清朝的中缅战争

清军第一次出击

新任云贵总督刘藻到任后,一方面清楚边境形势危急,一方面又明白乾隆皇帝对云南边事不愿再绥靖,于是紧急派兵追剿,但除擒获5人外,别无战果。到了7月份,缅兵饱掠后自动撤退。而刘藻竞以“缅人望风遁走,清兵大捷”上奏。但缅兵丝毫不给刘藻面子,于10月份再次以数千人的军队规模入侵车里,占领了车里土司衙署所在的橄榄坝,其兵锋甚至深入内地思茅,发文中国,宣布车里(西双版纳)为缅甸领土。当地的土练一触即溃,刘藻急忙命3000绿营兵围剿,缅兵游动作战,清兵虽然陆续收复橄榄坝等多处地方,但是这些地方一般都是缅兵主动撤退的,清兵并无多大战果。相反,一路大约600人的清兵在援救猛阿途中,陷入缅兵埋伏,被击溃,死伤10余人。乾隆皇帝闻奏大怒,将刘藻革职。

刘藻原名刘玉麟,是清乾隆年间颇有影响的大臣。康熙四十年(1701年),他出生于今山东省巨野县万丰镇镇政府所在地的苏集村。刘藻自幼接受儒家思想,饱读诗书,把理学三纲五常作为自己的道德准绳和行动准则,知行合一,德才兼备;他学而优则仕,为官清廉,忠孝两全,关心百姓疾苦,深孚众望,这才是乾隆皇帝一步步提拔他的主要原因。

刘藻的人生转折点从乾隆三十年开始。这一年,缅甸国发生内乱,战乱波及云南,缅甸叛军袭扰中国边境,作为云贵总督的刘藻调兵遣将进行反击。他乃一介文人,不谙军旅,调度无方,被手下败将蒙蔽,向朝廷谎报军情,一度受到朝廷表彰,下旨拟调任湖广总督。但战败之事旋即被乾隆识破,刘藻受到皇帝的严旨斥责,被撤掉总督之职,降为湖北巡抚。此时,乾隆帝尚以刘藻“本属书生,军行机宜,非所娴习”之由,仅予薄惩。但随着对战事的进一步了解,乾隆越来越生刘藻的气,认为他懦弱怕战,御敌无方,安边乏策,因而连发数道圣旨,痛斥其过。最后,干脆把刘藻革职查办,留云南效力,包赔军费!此时,乾隆对他尚存一丝怜悯之情,只是叫他戴罪立功,没有给其死的理由和借口。刘藻因连遭帝斥,竟于夜间自刎,不知是手无力还是刀不快还是割的不是地方,刘藻并没有立即死去,又抢救了数日,最后才驾鹤西归,

此举惹得乾隆更加生气,认为刘藻以自杀对抗朝廷,君不叫臣死臣自死,就是不忠,就是没有纲常伦理,陷皇帝于不仁不义之中,真是丧心病狂!于是死后也不饶他,下旨严禁其家人为其刻碑立传、记载做官经历。至此,30年的君臣情意彻底断绝。终清一朝,刘藻鲜于史书,和乾隆皇帝的这道处罚圣旨有关。

清军第二次出击

清军第一次出击失败后,乾隆皇帝派出的他器重的边疆大吏杨应琚(汉军八旗出身,时担任大学士,由陕甘总督移任云贵总督)到达云南。此时,清兵趁缅兵撤退之际,出边攻入缅甸。到4月时,缅属整欠和孟艮两土司管辖地区均被清兵占领。但由于缅兵一路上坚壁清野,清兵并无多大战果。最后,清兵任命一些掸族土官治理这些地方,留下约800人驻防后退回。

清朝云南诸多地方官员被表面的军事顺利所蒙蔽,主战热情高涨,鼓动杨应琚继续对缅作战。虽然内部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认为缅甸声势浩大,不宜擅开边衅。但杨应琚对缅甸局势茫然无知,认为缅甸不过是莽匪和木匪两部分组成,内部分裂涣散,不足为惧。在杨应琚的支持下,主战派发布檄文号称“发兵五十万,大炮千樽”对缅甸大举进军,以震慑缅甸,同时多方招抚缅属土司。

6月时,乾隆皇帝还想着把占领地区驻扎的军队召回,不想对缅甸大举用兵。但因为杨应琚的坚持,同时据说乾隆皇帝临时翻阅了《明史·云南土司传》,对缅甸产生蔑视。所以到了7月,乾隆皇帝态度转变,正式表态,认为“缅甸明朝时尚在版图之内,并非不可臣服之境”,但要求杨应琚尽量少花钱和少用兵就把此事办妥。

对于缅甸当时的内部局势、兵力情况和与暹罗交战,清朝朝野上下一无所知,只幻想凭借云南地方的万余绿营兵即可征服缅甸,可以说是颟顸异常。

心热军功的云南地方文武官员,不等乾隆皇帝圣谕,立即先动手起来。

7月,缅甸蛮暮土司去缅都阿瓦(今缅甸曼德勒)没回来,他的母亲、妻子和弟弟在清朝的震慑招抚下,奉上版图归降。腾越副将赵宏榜率兵约500出铁壁关,轻取蛮暮土司管辖地区重镇新街(今缅甸八莫)。而蛮暮土司自阿瓦回来后,也向清军投降。木邦土司不久也宣布内附。9月,杨应琚开始调集约14000兵准备向缅甸进攻,并先派遣3300兵进驻木邦土司附近的内地遮放土司,本人也进抵永昌查看军情。

缅兵主力虽然在暹罗陷入泥潭,但留守部队加各地土司部队数量依然不少。在清兵发动攻势后,留守阿瓦的缅王孟驳并未惊慌失措,一面严令征暹缅兵继续围攻大城,一面派遣将领莽聂渺遮率缅兵1万(清朝官方记载为3万,但据各方资料,大约只有1万),沿阿瓦溯伊洛瓦底江而上与清兵对抗,并令落卓土司攻击木邦土司。9月初,木邦土司抵挡不住,退往清兵驻扎的遮放土司地区。新街此时成为中缅边境重镇,扼水陆之要冲,水路顺流而下,四五日就可到达缅都阿瓦,为双方必争之地。这时该地的周边形势已经十分危急,但杨应琚依然只派永顺镇都司刘天佑和腾越镇都司马拱垣率400余兵支援赵宏榜,援兵于1766年9月7日到达新街,清兵总数依然不足千人。9月24日,3千缅兵乘船抵达新街,随即对清兵发动攻击。双方兵力悬殊,清兵坚持两日一夜,宣告不支,刘天佑战死,赵宏榜率残军由小道突围,退入铁壁关。蛮暮土司也率其部众退入云南。

杨应琚紧急调集各镇绿营兵赴援,命东路永顺镇总兵乌尔登额带兵至宛顶(今云南畹町市),打算进攻木邦土司管辖地区。西路永北镇总兵朱仑带兵进驻铁壁关,打算进攻蛮暮土司管辖地区以收复新街。缅兵部署却出乎清兵意料,缅兵在新街分兵两路,主力沿东北方进入中国境内,在铁壁关外楞木驻扎。另一路二千余人继续沿伊落瓦底江北上,抵达戛鸠后,东向攻入中国境内,再南下截断铁壁关清兵后路。

清兵对此丝毫不知,云南提督李时升于1766年11月15日抵达铁壁关,第二日,命朱仑率3000余兵出关攻击。17日,朱仑抵达楞木,在高处扎营。18日,缅兵主动发动攻势。缅兵部分装备的是燧发枪(来自英、法在印度的东印度公司,或通过购买,或通过俘获),射速、火力、对环境的适应都远胜清兵。结果双方交战4日,互有死伤。但清兵伤亡较大,首先感觉挺不住,急忙求援。提督李时升拨宛顶兵700名赴援。但清兵战况依然不利,缅兵树立营栅,逐渐逼近清兵大营。23日起,清兵坚壁不出。双方暂时休战。楞木缅兵全数也不到六千,但朱仑却以杀敌六千,取得楞木大捷上报。

1766年11月20日,缅兵绕道戛鸠的北路兵二千余人,由万仞关、巨石关间攻入守备薄弱的腾越境内,仅仅十天时间,先后攻占盏达、铜壁关,清兵死伤数十,游击班第战死,战火蔓延至户撒、腊撒地带,严重威胁铁壁关后路。得知缅兵由万仞关攻入后,清兵开始手忙脚乱。提督李时升命游击马成龙带兵900名由户撒前进,又令驻南甸的临沅镇总兵刘德成率所部2100兵自后夹击。但刘德成到达木崖后,迁延不前。马成龙率部徒涉渡江时,水深没及腰,火药皆湿。缅兵伏兵突起冲杀,马成龙阵亡,除未来及渡江的70余人,八百余兵死伤殆尽。

12月,北路缅兵渡江进入户撒地带,李时升先后调2800兵至户撒抵御,双方交战不多。因为缅兵看清兵越来越多,干脆脱离接触,退往铜壁关。绿营又以大捷上报。

缅兵虽然屡战屡胜,但也很清楚本国军队主力远在暹罗,无法长期与清朝抗衡,压力颇重。所以,其作战目标很明确,就是以战逼和。于是,在楞木前线,缅将莽聂渺遮请求议和,但清兵要求缅甸递交降表称臣,谈判破裂。不久,楞木及铁壁关清兵被北路缅兵严重威胁后路,清兵狼狈撤至陇川。缅军主力四千余人攻入铁壁关,进军陇川。

在陇川,两军再次爆发大战。1766年12月16日,缅兵先锋进军时,被大队清兵围困。第2日,缅军主力增援,双方交兵后,缅兵骑兵突然于丛林冲出,而被围的缅兵先锋也趁机突围,清兵战线崩溃,一路溃逃而回,兵员虽然丧失不多,但军械枪炮丢弃很多,而总督杨应琚仍以克捷奏闻。云南提督还想调兵三面围攻,但实在力不从心,无法有效组织反攻了。杨应琚也由之前的雄心壮志转为胆战心惊,赶紧派人到陇川命令朱仑与缅兵议和。缅兵12月26日提出谈判的时候,朱仑派参将哈国兴接受对方条件,双方停战,蛮暮、新街等地仍归缅甸。28日,缅兵主力开始撤兵,打算取道猛卯转回木邦。北路缅兵由铜壁关取道铁壁关,转回新街。

猛卯为内地土司,朱仑派已升为副将的哈国兴率2000余兵于乾隆32年(公元1767年)正月初四日进驻猛卯。缅兵正在猛卯附近扎筏渡江,看到清兵大举追来,以为清朝撕毁协议。于是初七日开始围攻猛卯城,哈国兴受伤,一把总阵亡。11日,二千清兵来援。缅兵撤退,清兵追击,遭到反击,损失颇大,各有一名游击、都司、守备阵亡。缅兵虽然也有伤亡,但清兵却上报杀敌四千,过于离谱。杨应琚继续调兵万余,进到木邦土司地区与缅军对峙。

杨应琚一味按照前线清兵的奏报上报给乾隆皇帝,至今已经屡获大捷,前后杀敌至万人。乾隆皇帝不是傻子,查看地图,发现交战地方几乎都在内地,“如果是清兵屡屡获胜怎么缅兵反倒越打越进来了?而回想平定新疆时,大小百余战,杀敌也不到万人,云南仅仅几次战斗,就杀敌超过万人?决不可能!”派往云南的侍卫福灵安将真实情况报告回来后,乾隆皇帝震怒,于2月将李时升、朱仑逮捕进京处死,3月,又将杨应琚逮捕进京赐死。

广东将军杨宁接任云南提督,3月到达木邦土司地区前线。这个时候,缅属孟艮土司已经分别夺回孟艮、整欠等地,并进犯内地孟连地带,威胁木邦清兵后路。木邦地区的缅兵也不与清兵正面交战,而是在清兵后面出没攻击后勤粮队,基本断了清兵粮道。4月,木邦清兵后勤断绝,战力崩溃,撤回内地。乾隆皇帝狠下决心,派满洲人新秀明瑞接任云贵总督,继续主持对缅战事。而这时,缅甸大军已经攻占暹罗大城,准备撤兵回国了。

清朝云南地方绿营兵几乎没怎么上过战场,器械又不精良,战力薄弱;带兵将领多能力不强,不体恤士兵,不懂地势,不知战术;方面大帅云贵总督又是文人出身,丝毫不懂军事。

所以,中缅第二次战事,虽然士兵总数上,清兵多过缅兵,但依然屡战屡败。

中缅第三次战事

云南绿营兵共三万余,能用之兵只有二万余。中缅第二次战事,云贵总督杨应琚上报兵部调兵14000,实际共调兵15000。战争中,死、伤、病官兵不下三千人(其中战死1100百人,病故1500人),木邦地区的失败就有游击以下两百余人被俘。在木邦地区溃败后,贡榜王朝400余士兵和各地土司部队共二千兵于七月进攻车里,清兵虽有两个总兵坐镇,但只是略为抵挡后即闻风溃逃,缅兵劫掠一番后很快退回孟艮。至此,宣告了单靠云南绿营兵已经完成不了对缅战争的任务。

但乾隆皇帝、军机处以及新任云贵总督明瑞,都对缅甸仍旧抱着极其轻视态度,他们向来看不起绿营,认为绿营兵战败不等于缅兵战力强大,又分析缅兵主力不过万人,只需要调集二、三万生力军就可征服缅甸。乾隆皇帝还早早地考虑征服缅甸后如何统治,同时命令两广总督行文暹罗,如果缅王战败逃往暹罗,务必尽力追擒,而浑然不知暹罗已经被缅甸所灭。朝中有人还提出请暹罗出兵夹攻,乾隆皇帝一口否决,说我大清正当全盛之时,灭缅甸不过是轻而易举。如果请藩属出兵帮忙,即使打胜了,也会被属国看不起。

明瑞为外戚亲贵,在平定新疆中,也立过不少军功,调任前为伊犁将军,是员悍将。乾隆32年(1767年)4月明瑞到任后,在盲目乐观的情绪支配下,筹备各项对缅作战事宜。乾隆皇帝调满洲兵三千,四川绿旗兵八千,贵州绿旗兵一万(其中一千驻守普洱,并未参加远征),外加云南绿旗兵五千,合计二万五千兵,分两路进军。明瑞亲率一万七千兵(内有满洲兵二千余)为南路军,出宛顶由木邦经锡箔直捣阿瓦;参赞大臣额尔景额率八千兵(内有满洲兵九百余)为北路兵,出铁壁关经新街进取猛密,再南下与明瑞回合阿瓦。每兵带足两个月的粮食,征马、驴、牛八万余为作战、后勤用。明瑞认为如果直捣阿瓦,缅甸将自顾不暇,加上立功心切,几乎把所有的精兵强将都带在自己身边。

九月二十四日,清兵从永昌出发。十一月二日,明瑞率南路兵出宛顶进入缅境,十日,占领木邦城(今缅甸兴威)。自宛顶至木邦城六百多里,因为屡经兵火,人烟断绝。缅兵也一路坚壁清野,不与清兵交战。明瑞留参赞大臣珠鲁讷率兵五千留守木邦城,自率一万二千精兵继续前进。

北路兵十一月十六日抵达老官屯(新街附近),与早已在此夹江树栅防守的数千缅军对峙。清兵连日攻击,伤亡甚重。十二月,额尔景额得病身亡,乾隆令其弟额尔登额接任北路统帅。

明瑞出木邦后,克旧小,渡大叠江,经锡箔、大山等土司管辖地区,在蒲卡处杀敌数十,擒获数名缅兵,侦知有九千缅兵屯驻蛮结(今缅甸南渡河以东),便于十一月二十九日率部直逼蛮结。蛮结缅兵在各险要处分扎十六营固守。第二日,明瑞分兵三路,自率中路,领队大臣扎拉丰阿、总兵李全率部占住东部山梁,参赞大臣观音保、总兵长青率部占住西部山梁,逼近缅兵营外兵列队驻守。下午,缅兵自西部营寨出兵攻击观音保部,观音保率所部奋力冲杀,明瑞中路也出兵接应,缅兵败退,被杀二百余名。缅兵兵器以火器和镖子为主,无甲胄、弓矢,平地决战不是骑兵强悍的清兵对手。缅人也说,交战时候,最怕的是清军彩甲骑兵(即满洲八旗兵)。缅兵受挫,坚守不出。

明瑞屡次挑战不遂后,下决心直接攻营,并判断主动出击的西部缅兵为强兵所在,强兵被破,其他营寨不难破,遂决定集中兵力攻击此处。十二月二日清晨,除留二千兵留守大营,以一万兵分十二队冲击缅兵营寨。缅兵善守,营内木栅为深埋地下的湿木,露出地面仍高二丈,内外均有深沟,沟旁又埋锐利竹木,缅兵有木栅保护,枪炮难伤,而从栅隙处以火枪射击,则命中奇高。清兵自缅营附近山梁冲击而下,第一座营寨临近山梁,很快被清兵攻破。在攻第二座时,比较困难,有一名贵州藤牌兵王连看到木栅附近一处有些木料,容易攀登,从该处攀栅而过,一人在数百名缅军中冲杀,后续十余名清兵跟着攀登而进,在此掩护下,王连杀敌十余名后又拔开木栅,清兵蜂拥攻入,再次夺得一座营寨。所得两营地势较高,明瑞又分兵配合其他各路攻下两营。缅兵连续反击至晚上二更,见反攻无望,纷纷撤退,清兵全力追杀,直到第二日黎明时分才收兵。此战即蛮结之役,清兵杀敌二千余,俘三十四名,缴获枪炮粮食牛马甚多。乾隆皇帝闻讯大喜,封明瑞为一等公,贵州兵王连也直接升为游击。

蛮结之战后,明瑞更加轻敌,继续率兵深入,绕过天险天生桥,十二月十三日抵宋赛(今缅甸送速),十七日到邦亥,前锋十八日至象孔(今缅甸辛古),距离阿瓦仅70里。但在缅甸的坚壁清野下,清兵粮尽、马疲、人乏,已经无力攻城。十九日,明瑞无奈,只得下令退兵到孟笼处(今缅甸孟隆)就食。缅兵侦知清军撤兵后,大举反击,对明瑞大军只是派军隔着十几里路远远跟着,时不时进行骚扰作战,但不正面作战。主要还是将主力用在木邦方向,到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正月初二,缅兵先后将天生桥、蛮结、蒲卡、锡箔等处的清兵台站攻占,清兵损失八百余,只有百余人退回木邦。明瑞军后勤、军情线路被断绝。正月初八,缅兵包围木邦,珠鲁讷坚守十日后不支,自杀,兵溃,总兵胡大猷、胡邦佑等战死,道府衔杨重英以下多人被俘,但清兵大部分还是逃回云南。缅兵不善打歼灭战,清兵逃跑能力也不错。同时云南巡抚派出的九百援兵也溃败而回。

这时,北路军已经败退。乾隆三十二年十二月,北路清兵攻击老官屯不下,伤亡五百余,总兵王玉柱阵亡。同时,染病官兵也不少。缅兵又逐次增兵,清兵被迫退至四十里外的旱塔。正月初十左右,因锡箔台站被断,云南巡抚、乾隆皇帝数次令额尔登额率兵转至木邦,接应明瑞。额尔登额听闻中途猛卯有缅兵出没,就退入铁壁关内,转从陇川入木邦,额尔登额畏敌迁延不前,走走停停,数日路程走了二十多日,直到二月四日才到边境宛顶。此时木邦早已失陷,而明瑞也已陷入缅兵重重包围中,但额尔登额自知战力脆弱,依然不敢出边救援。

十二月二十一日,明瑞军到孟笼,得粮二万余石,暂时缓解了缺粮窘境,明瑞在此休息十多日,过完春节后,再次出发,打算经大山回木邦,途中听闻木邦被围,于正月初十改向宛顶撤退。正月十四日,明瑞军在蛮化向尾追不止的缅兵突然反击,歼敌千余,总算把尾追之敌打痛,不再追得那么紧,清兵伤亡虽不大,但总兵李全中枪身亡。缅兵攻占木邦和击退北路清军后,几乎全部主力都赶赴明瑞军处,数万缅兵于二月初七日,将万余清兵围困在小孟育处,此处距离宛顶二百里。明瑞军在此休息三日,于十日夜,沿探明的小路突围,明瑞率领队大臣、侍卫及数百满洲兵殿后,领队大臣扎拉丰阿中枪阵亡,观音保以身上携带的最后一支箭刺喉自杀。明瑞身受重伤,用尽力气疾驰了二十多里,“手截辫发授其仆归报,而缢于树下,其仆以木叶掩尸去”。清兵突围中共有千余官兵战死。十三、十四日,总兵哈国兴、常青以下万余官兵突围回到宛顶,其中许多伤病官兵及体弱文官都得以生还。

乾隆皇帝听闻明瑞大败、身亡讯息,震怒愤恨无比,将额尔登额逮捕进京,处以磔刑,同时北路军的云南提督谭三格也被处死。明瑞的灵柩归京后,乾隆帝亲临吊唁,赐谥号果烈。

中缅第三次战事,缅甸战略战术对头,北路坚守要隘,南路坚壁清野、诱敌深入,终于将清兵击败、驱逐出境,但也暴露出了缅兵不擅长平野决战、不善打歼灭战的弱点。清兵自最高统治者到前线指挥,不明敌情,盲目轻敌,纯粹自取其败。但清兵在作战中也给缅兵沉重打击,迫使缅甸在今后作战不大敢野战,而是选择以守为攻。

中缅第四次战事

明瑞军大败,外加也逐渐知道缅甸内部并非分崩离析,而是新兴强权,暹罗也被其所灭等等。乾隆皇帝开始对缅甸的国力、军力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但必雪丧师辱国之耻。乾隆皇帝于是很愤怒地不理缅甸陆续发来的求和文书,开始调集精兵强将,准备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任重臣傅恒为经略,阿里衮、阿桂为副将军,舒赫德为参赞大臣,鄂宁为云贵总督。原来跟随明瑞出征的满洲兵调回,增调1500满洲兵以及3000贵州兵入滇,后来又加派3000满洲兵2000福建水师。同时,也放下天朝面子开始考虑联系暹罗等国共同出兵,暹罗国破消息传来后才死心。

乾隆皇帝还斗志昂扬,手下却有人开始嘀咕缅事难办了。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四月,先期到滇的舒赫德及鄂宁联合上奏,说征缅有五难。一是办马难,按满兵一万、汉兵三万出兵规模算,战马、驭马需十万匹,急切难办。二是办粮难,按四万兵、十万马算,单十个月就需粮42万石,全省仓粮也不过35万石,缺口很大。三是行军难,从内地永昌到边境就路难走,边外地形更差。四是转运难,单从永昌运粮到边境,按三夫运米一石算,就需百余万人次,而如果到了边外,内地人不愿意出边,人烟稀少,雇夫几乎不可能。五是气候难,水土不适,历次战事病故或因病失去战斗力者比战场死伤还多。两人最后结论就是,对缅甸战事胜算不大,不如设法招致缅甸投诚算了。应该说,这两人总结教训还算总结得不错,可惜不对乾隆皇帝胃口。虽然对缅战事连续失利,乾隆皇帝依然感觉良好,认为“我大清势当全盛,认真起来,将缅甸打得屁滚尿流还不是轻轻松松的事?”听到这些后暴怒,痛骂两人乖谬无耻,很快将两人降职调任。

大军远征,特别是出征境外,后勤向来是大难题。明瑞全军共征用马驴牛八万余,其中马万余,驭兽多为牛只,牛只半路还被宰杀当粮,即时如此,一半粮食还是要从缅甸当地取得。二十年后,乾隆皇帝出兵越南,只是一万兵打到河内,就动用了七八万民夫,也才勉强保持供给。因此,乾隆皇帝要再次大举征缅,准备时间还是比较匆促,以马骡为例,从贵州、四川、湖广、河南等地只搜括了两万余匹马、六千匹骡,只能规定满洲兵有马,绿营兵不给马。

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二月,傅恒率兵出征。临行时,乾隆皇帝还亲自在太和殿授之敕印,并把自己用的甲胄赠给傅恒,以表示对他的信任和期望。四月,经略傅恒到达永昌。清兵将领们大约也吸取了以往多次被缅甸断后路的教训,经多次商议后,决定进攻方向选定中缅边界北段,即一路从伊落瓦底江(清朝时称之为大金沙江)上游戛鸠经孟拱(今缅甸密支那之西)、孟养(今缅甸密支那),另一路由蛮暮地区、老官屯取孟密,再配以水师,全军水陆并进、夹大金沙江而下,直取木梳、阿瓦。南段与缅甸接壤的宛顶、普洱处,只保留少量兵力牵制。因为大金沙江在云南境内支流大盈江不能行船,要到蛮暮地区附近,才能通航,所以清兵在五月就派数千兵马及数百工匠到蛮暮上游野牛坝打造战船。

七月二十日,清兵誓师出征。八月初二,傅恒率八千余兵自戛鸠渡大金沙江,深入缅属孟拱、孟养土司地带,缅兵原驻数千兵都退至新街附近的老官屯,并未在此设防,所以傅恒行程2000多里,兵不刃血,唯一成果是招降孟拱土司,而因为气候道路问题,傅恒迟迟未到蛮暮附近,“惟途间忽雨忽晴,山高泥滑,一马倒,则所负粮帐尽失,军士或枵腹露宿于上淋下湿之中,以致多疾病”。而此时阿里衮、阿桂早已经率清军一万五千余人,造好战船,水陆并进,于九月由野牛坝出蛮暮,九月十八日在两江交会处甘立寨,发生激战,清兵以火炮击沉缅兵十三艘战船,击退了拦截的缅甸水师,水师由大盈江出至大金沙江,陆上兵马也到达新街附近,并派数千兵渡江到西岸哈坎扎营,打通水路,控制两岸。然后由哈坎派兵2000接应傅恒南下。九月二十九日,傅恒才到达哈坎。此时,傅恒已经知道西岸难行,被迫改变原先指挥西路军沿西岸攻占木疏(今缅甸甘布鲁),由陆路直取阿瓦的计划,而是指挥东路军与新街、老官屯缅兵主力决战。十月初二,傅恒过江东清兵主营指挥作战。

清兵大举进攻的消息已经传了一年,缅兵这时也打探清楚清兵进攻方向,几乎调集齐主力在新街、老官屯一带夹江与清兵对峙。清兵此次出征,名义上动用满汉兵五万,但因为后勤限制,实际前线只有28300兵,扣除畹町驻兵1500以及普洱驻兵3500,出关只有23300兵,再扣除沿路台站驻兵4400,新街、老官屯前线清兵只有18900兵(其中水师2000)。日趋加重的瘴气,使清军大量减员。缅兵全军无精确数字,但应不下三万,而以前与法国交战俘虏的数百法国兵也在缅兵中服役。所以,这次清缅主力对撼,依然是缅甸兵力占优,但因为双方野战能力有一定差距,整个战役过程,还是清兵长期保持攻势,而缅兵基本保持守势。

十月初十,双方在新街发生激战,先是双方水师发生战斗,缅兵不利,退到稍南一沙洲处据守,清水兵师及部分陆军一起水陆攻击,击败缅兵水师,杀敌两千余,夺得战船六艘。西岸阿里衮率正白旗满洲马甲九百破缅兵三个营寨,杀敌一千五百余人。此战后,缅兵退守数十里外的老官屯,清军占据新街。

十月二十日,清兵进至老官屯。缅军在老官屯早已扎下两座坚固大营,主力在江东大寨,数千缅军在西岸扎营,营栅伸入江中,缅军水师停泊在两营之间江面,左右策应。东岸缅兵见清兵刚来,便出营攻击,被清兵击退,双方都没有大的战果,双方只是不时以火炮互轰。战斗结束,清兵便在两岸分别扎营与缅兵对峙。而缅兵两营之间水面湍急,且有沙洲,清兵水师暂时无法前进。第二日东岸清兵派偏师到缅兵南面扎营,准备断其水路。

缅兵在营内挖了不少深及三尺的土坑,兵员在其间既可躲避炮火,又可隐藏目标。十月二十二日,清兵斥候在大树高处观察,误判断营中敌兵甚少。清兵于是发动大规模进攻,傅恒、阿里衮等人还抵达栅外数十步处指挥。缅兵营寨外有深壕,木栅坚固无比,外加枪炮火力极猛,清兵一日内连续多次攻势都被击退,总兵德福也中枪阵亡。清兵将领杀得兴起,还打算乘夜肉搏,后被制止。同日,两军水师在江上也有交锋,清兵击沉缅军二十艘战船。接连三日,清兵进攻势头没那么猛,试着以火攻、大炮等方式摧毁木栅,结果均告失败。二十六日,清兵水师发力,乘夜攻占两营间近西岸沙洲,夺战船二,俘虏十一人,缅兵水师退守东岸,东岸缅兵水路运输被断,清兵士气大振,但陆上对缅兵的火攻再次失败。二十九日,清兵以地道爆破、数百丈长藤拉倒等方式破栅,结果还是失败。十一月初一,西岸有大股缅兵来援,猛攻西岸攻营清兵,并以火炮轰击清兵水师,幸得三百满洲兵殊死掩护杀敌,使得清兵和水师来得及后撤。缅兵水路继续畅通,西岸到东岸的补给源源不断。其时,傅恒若以小部兵力继续围困老官屯,而以大部兵力从江西岸直攻阿瓦,还有扭转不利战局的可能,但傅恒坚持攻下老官屯,使得清兵陷入战局僵持的局面。

至此,双方已经打得精疲力尽,都有厌战情绪。期间,除了零星小战,双方事实上已经停战。初九日,缅兵来信要求停战。傅恒想打,但副将军阿桂以下绝大部分将领都不想打了,于是初十日傅恒回信缅兵,同意停战。而且上奏乾隆“奈因本年瘴疠过甚,交冬未减。”,说前线三万一千兵,主要因为染病,如今仅存一万三千余。实际前线清兵不到一万七,为了把情况说严重些,故意夸大前线兵员数。清兵损失虽小,但病死病倒的比战场死伤还多,如总兵吴士胜、副将军阿里衮、水师提督叶相德先后病死,傅恒本人亦染病卧床。缅兵损失虽然略大,但战场形势略优,缅兵统帅诺尔塔(即大城征服者摩诃梯诃都罗)明白缅甸无力支撑与中国的长期战争。因此,双方前线将领都在未取得最高统治者同意的情况下,自行决定议和停战。几经交涉后,双方于十一月十六日正式议和,缅军14名将领与清军12名将领为双方代表,谈判定议画押,互赠礼物,正式停战。十八日清兵沉炮焚舟,缅甸人大概觉得船烧得太可惜,跟清兵索要,自然没要到。二十一日,老官屯清兵全部撤走。这场延续多年、花费清朝911万两白银的战争终于落下帷幕。

本文关键词:清朝中缅战争视频介绍,清朝 缅甸战争,清朝时期的中缅边境图,清朝中缅战争收回多少领土,古代中缅战争。这就是关于《清朝的中缅战争,实力强大的清朝为何在缅甸屡屡碰壁》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128181/
1
上一篇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关于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盘点院校前身之邯郸职业技术学院)
下一篇 鱼翅怎么做好吃,鱼翅咋做好吃又简单(清淡可口的清汤鱼翅)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