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关于【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 2、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

1、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初期的武器装备基本上是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缴获的,有日制、美制、英制、捷克制等等以及国内兵工厂生产的。就火炮和枪械而言,就产自世界上24个国家98家兵工厂,其品种和型号多达110种。仅步枪口径从6.5毫米到11.43毫米多达13种,各种枪械的型号更是多达几十种,口径繁杂、样式各异,被称为“万国牌”。从战争第二年开始,志愿军开始逐步换装苏制武器,装备水平得到改善。战场上,志愿军仍积极收集、利用缴获的军械物资,用以弥补后方供应一时的不足。同时,为适应人民军队正规化和武器制式化建设的需要,我国除从苏联获得武器援助外,还争取在武器生产制造方面获得技术援助。战争后期,一批国产武器(以仿制为主)开始装备志愿军。总的看,志愿军的武器装备水平与美军相差很大。但正如毛主席所说:“美国人钢多气少,我们钢少气多。”正是凭着这种“气”,武器质量数量都不占优的志愿军愣是打得装备优良的侵略者没了脾气!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我们来看看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使用了哪些主要武器装备。

苏制捷格加廖夫轻机枪

看过电影《英雄儿女》的人都对王成手中的一种武器印象深刻,这就是苏制捷格加廖夫轻机枪,枪身上面有一个标志性的大圆盘,实际上是一种独特的47发弹盘供弹器,圆盘在射击的时候跟着转动,中国俗称“转盘机枪”,又被称为“唱片机枪”。这款轻机枪由苏联著名的枪械设计师瓦西里·捷格加廖夫于1923年开始设计,1928年正式装备苏军,型号定为“DP-28”,在中国音译为“德普式轻机枪”,为苏联二战时期最重要的轻武器之一。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捷格加廖夫轻机枪

捷格加廖夫轻机枪性能参数:

口径:7.62毫米

全枪长:1270毫米

全枪重量:9.12千克

弹匣容量:47发(莫辛纳甘步枪弹)

枪口初速:840米/秒

理论射速:500~600发/分

战斗射速:80~90发/分

最大射程:3000米

有效射程:800米

1950年志愿军入朝作战后,根据中苏两国协议,苏联向中国有偿提供一批武器,DP-28型轻机枪是第一批来到中国的武器装备。志愿军使用这款火力凶猛的苏式机枪,给予美军重大杀伤,因为装弹数量多,火力持续性比捷克造好得多,志愿军装备后班、排火力有明显的提升。捷格加廖夫轻机枪受到广大指战员的喜爱,“转盘机枪”也成为志愿军标志武器之一。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志愿军使用“转盘机枪”

美制M1918式轻机枪

M1918型勃朗宁自动步枪,由美国枪械设计师约翰·勃朗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设计并装备美国军队。1937年美国军队对M1918自动步枪进行了改进,增加了一个两脚架,安装折叠式枪托底板,全自动射击时使枪保持稳定,被命名为M1918A1。M1918A1改进型M1918A2于1941年投产。M1918A2轻机枪主要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该机枪在二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时期都曾是美军的制式装备。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M1918A1轻机枪

M1918轻机枪性能参数:

口径:7.62毫米

全长:1214 毫米

枪管长度:610 毫米

重量:7.5 千克(A1型);9.2 千克(A2型)

弹药:7.62×63毫米斯普林菲尔德步枪弹

弹匣容量:20 发

初速:805 米/秒

有效射程:800米

志愿军装备的美制M1918型轻机枪,主要是解放战争期间缴获国民党军队的,在抗美援朝战场也从美军手中缴获了一些这种轻机枪。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志愿军使用M1918式轻机枪

捷克ZB-26轻机枪

ZB-26轻机枪是捷克枪械设计师哈力克1920年开始设计,1926年定型并由布尔诺国营兵工厂正式量产,定名为“布尔诺国营兵工厂26型”(ZB-26)。从20世纪20年代捷克式轻机枪进入中国,一直到抗美援朝战争,捷克式轻机枪一直都是中国军队的主要轻机枪之一,一般称“捷克造”。捷克布尔诺工厂一共向中国出口了3万余挺捷克式轻机枪,而中国自行仿制的数量更多,加在一起不下10万挺。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捷克ZB-26轻机枪

捷克式ZB-26轻机枪性能参数:

口径:7.92毫米

全长:1150毫米

枪管长度:672毫米

枪重:10.5千克

弹药:7.92x57毫米毛瑟步枪弹

枪口初速:744米/秒

射速:500发/分钟

表尺射程:1500米

朝鲜战争爆发后,志愿军于1950年10月入朝作战,不论是第一批入朝的部队,还是后续部队,捷克式轻机枪都是班排攻坚火力。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提供火力掩护的捷克式轻机枪

加拿大制7.92mm布伦式轻机枪

7.92mm布伦式轻机枪是二战时期英国在加拿大专门为中国制造的一种轻机枪。此枪是在MKⅡ式7.7mm布伦式轻机枪的基础上略加改良而成。英制7.7mm口径的布伦式轻机枪在中国称之为“七七勃然”,所使用的弹匣和早期中国所使用的捷克造ZB-26轻机枪弹匣通用。1944年起,加拿大通过租借法案,向中国提供大约40000挺7.92mm口径的布伦式轻机枪,这种型号被称之为“七九勃然”。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加拿大造“七九勃然”

加拿大制7.92布伦式轻机枪性能参数:

口径:7.92毫米

枪全长:1170毫米

枪管长:635毫米

枪全重:10.5千克

供弹:30发弧形弹匣

弹头初速:830米/秒

表尺射程:1800米

理论射速:600发/分

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缴获了大量的布伦式轻机枪,又有许多被带到抗美援朝战场。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志愿军使用布伦轻机枪

日制九六式轻机枪

日本九六年式6.5mm轻机枪研发于1936年,因当年为日本神武纪元2596年,故该型机枪年式确定为“九六年式”,也简称“九六式”。九六式轻机枪实际上是“歪把子”和捷克ZB-26轻机枪结合产生的“混血儿”,在中国俗称“拐把子”,是继“歪把子”之后,日本侵略军装备的新一代制式轻机枪。在抗日战争中,中国抗日军民也曾经缴获大量的九六年式6.5mm轻机枪,其数量不在所缴获的“歪把子”之下,而且比“歪把子”用得更多更广。解放战争后期,解放军装备的轻机枪中,“拐把子”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我军凡是以缴获日本“三八式”步枪为主要武器的步兵分队,大部分都编配“拐把子”,因为两者都使用日本有坂6.5mm尖弹。

日制九六式轻机枪性能参数:

口径:6.5毫米

总重:9千克

全长:1070毫米

枪管长:550毫米

弹药:6.5毫米有坂步枪弹

供弹方式:30发可卸式盒状弹匣

枪机种类:气动式

发射速率:550发/分钟

枪口初速:735 米/秒

标尺射程:2200米

最大射程:3200米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志愿军使用九六式轻机枪

苏制郭留诺夫重机枪

郭留诺夫SG43 7.62mm重机枪是苏联郭留诺夫主持设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制成功的,用以取代马克沁M1910水冷式机枪,成为德普(DP)系列轻机枪的火力补充武器。二战临近结束时,SG43 重机枪又改进成SGM重机枪,这两种重机枪均作为营级武器配发。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郭留诺夫重机枪

苏制郭留诺夫重机枪性能参数

口径:7.62毫米

枪管长:720毫米

全枪长:1708毫米

枪身质量:13.8千克

配用弹种:7.62×54毫米M1908突缘枪弹

供弹方式:弹链

发射方式:单发、连发

初速:865米/秒(轻弹)、800米/秒(重弹)

理论射速:650发/分

战斗射速:80~100发/分

有效射程:1000米(平射)、500米(高射)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志愿军使用郭留诺夫重机枪

抗美援朝中,志愿军装备的主要是轮式郭留诺夫重机枪,在许多惨烈的阻击战中,火力凶狠、射程较远的郭留诺夫重机枪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大量杀伤敌人,为守住阵地立下了大功。两个轮子和防盾是郭留诺夫重机枪的特有标志,在很多抗美援朝电影中,都可以看到志愿军战士在阵地上使用郭留诺夫重机枪。1953年我国以郭留诺夫重机枪为蓝本,仿制成功了53式重机枪。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

它是以德国造7.92mm 08式马克沁重机枪为蓝本仿制而成的。1935年(民国24年)金陵兵工厂仿制成功并正式出品德国7.92mm 08式马克沁重机枪,列为国民党军队的装备,定为“二四式”。

中国人民志愿军装备的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中,有人民解放军缴获国民党军队的,还有解放后我兵工厂利用接收的设备制造的。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性能参数:

口径:7.92毫米

全枪长:895毫米

全重:49千克

枪身重:20千克

冷却方式:水冷式

枪弹:7.92毫米98式毛瑟各种弹

供弹方式:100发或250分帆布弹链

弹头初速:重尖弹770米/秒,尖弹870米/秒

理论射速:600发/分

有效射程:1000米

抗美援朝战争初期,国产马克沁重机枪是志愿军步兵连主要的重武器,给敌人造成了重大伤亡。但是由于该枪比较笨重,运动战中对战士体能消耗较大,阵地战中位置固定,常常受到敌军重点打击,再加上在冬季作战,水冷装置极为不便,一线战士意见很大。后来,陆续退出了一线部队。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志愿军使用马克沁重机枪

美制M1917式重机枪

这是一款在中国有关抗美援朝纪录片中亮相较多的重机枪,也是中国使用较早的美国造重机枪。M1917重机枪是由约翰·勃朗宁设计,美军在一战、二战及朝鲜战争中采用的重机枪,并有限延伸至越战,同时它也被其他国家使用。这是一种班组操作、弹链供弹的水冷式重机枪,与同时期的M1919风冷式中型机枪共同服役。该型机枪以营为单位配发,同时也经常装备于各种载具之上。M1917式机枪曾在比利时、波兰等国家仿制。中国的汉阳兵工厂于1921年仿造成功,称为卅节式重机枪。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M1917A1式重机枪

1936年,M1917式机枪的改进型M1917A1式重机枪列为美军制式武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共生产了5.4万挺M1917A1式机枪。后来又对1917A1式进行多次改进,型号有M1919A4式、M1919A6式等,在朝鲜战争中美军还在使用。

M1917A1式重机枪性能参数:

口径:7.62毫米

枪身长:980毫米

枪管长:610毫米

枪身重:15.2千克

枪架重:24.1千克

弹药:7.62×63毫米M1式重尖弹和M2式尖弹

供弹具:250发弹带

初速:854米/秒

理论射速:450-600发/分

最大射程:5029米

有效射程:1000米以上

抗战后期,国民党军队美械师装备了大量的M1917式重机枪。人民解放军装备的M1917式重机枪均为在解放战争中缴获国民党军的。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第一批入朝的部队中装备了很多该型重机枪,作为连队主要支援火力,虽然在朝鲜寒冷的冬季使用不方便,但是该枪精度和质量非常好,无论进攻和防御都很适用,并且部分时候可以调整为高射状态射击美军俯冲的飞机。由于与美军使用机枪子弹口径一致,可以直接使用缴获的弹药。阵地战阶段更多的苏制重机枪进入部队,一线部队的M1917式重机枪撤下来装备二线部队,在反空袭和抗登陆准备中使用,朝鲜战争停战后从部队撤装。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志愿军使用M1917水冷式重机枪

美制M1919A4重机枪

M1919A4式重机枪是M1919重机枪的一个重要型号,为M1917A1式重机枪的改进型,是美国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主要的连级机枪。由于该枪重量只有21公斤左右,在运动战中只需单人携行,非常的方便。在阵地战中,也可以根据战场情况随时转移阵地,进行快速部署。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M1919A4型重机枪

M1919A4型重机枪性能参数:

口径:7.62毫米

全长:1044毫米

枪管长:610毫米

枪身全重:20.46千克

枪身重:14.1千克

三角枪架重:6.36千克

供弹方式:250发金属弹链

冷却方式:风冷式

枪口初速:860米/秒

理论射速:450—600发/分

有效射程:1000米

抗美援朝时期,最早入朝的志愿军部队装备了一定数量的M1919A4型重机枪,这些风冷式重机枪比“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在冬季更加适用。在后面的战斗中,志愿军又大量缴获该枪和弹药,既减轻了后勤压力,使用效果又非常好,可以说是志愿军手中的利器之一。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志愿军测试缴获的M1919A4型重机枪

日制九二式重机枪

曾是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的主力重机枪,日本1932年在三年式重机枪基础上,开发定型一种使用7.7毫米子弹的重机枪,这一年是日本神武纪元2592年,定名为“九二式重机枪”,是一种气冷式重机枪,枪管上设有散热片。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九二式重机枪

九二式重机枪性能参数:

口径:7.7毫米

枪管长:721毫米

全枪长:1156毫米

重量:55.3千克

装弹数:30发保弹板

理论射速:450发/分

实际射速:200发/分

子弹初速:800米/秒

表尺射程:2400米

最大射程:4500米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中,我军缴获并装备了大量九二式重机枪,并一直使用到抗美援朝战场。进入阵地战后,大量苏式武器装备部队,日本九二式重机枪退出了一线部队,不久就从部队中退役了。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志愿军夜间使用九二式重机枪

苏制德什卡高射机枪

德什卡高射机枪是20世纪30年代初由苏联设计师捷格加廖夫设计的,30年代末开始装备苏军,命名为DshK-38型重机枪,也称“捷格加廖夫-斯帕金大口径机枪”,国内音译为“德什卡”。二战结束后,1946年苏联将其改进为M38/46式重机枪。该枪可装在索克洛夫轮架上作为平射机枪使用,杀伤集群有生目标和毁坏轻型装甲目标;作为高射机枪使用,对付低空飞行目标。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德什卡高射机枪

德什卡高射机枪性能参数:

口径:12.7毫米

全重:140千克

弹药:12.7×108毫米机枪弹

供弹:50发弹链

最大射程:高射2400米,平射3500米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志愿军德什卡高射机枪阵地

志愿军入朝作战初期所使用的高射机枪主要是日制7.7毫米、7.92毫米和美制12.7毫米的。随着德什卡高射机枪进入志愿军部队,野战防空的压力有所减少了。该枪口径大、射程远、子弹威力大,尤其对付俯冲扫射或投弹的敌机非常有效。而该枪平射状态,也可用于对付敌人步兵集团和轻型车辆。志愿军某部优秀射手唐良禄和他的战友,就曾在战斗中用德什卡高射机枪平射,先后击毁敌卡车30辆。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唐良禄和战友用改装加了防盾的德什卡高射机枪平射

抗美援朝结束后,1954年我国在德什卡高射机枪基础上,仿制成功“54式高射机枪”,曾大量装备部队。

2、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

由八一电影制片厂领衔出品的电影《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自上映以来广受观众喜爱和好评。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两部影片以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用宏大的战争场面和真实的战斗细节,再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攻坚克难、奋勇杀敌的场景。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在本文中,八一电影制片厂枪械师对两部影片中的经典武器装备进行盘点解析。

01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手 枪 篇

柯尔特M1911▼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中,吴京饰演的第七穿插连连长伍千里手持柯尔特M1911手枪搜索敌人。

柯尔特M1911,是1911年由美国人约翰·勃朗宁设计、柯尔特公司生产的,45ACP口径半自动手枪,枪长216mm,口径11.43mm,重量1.13kg,有效射程50m,装弹量7+1发。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该枪推出后立即成为美军制式手枪并一直被使用达74年,拥有大口径、威力大,穿透力小,具备可靠、耐用、好维修等诸多优点,曾经是美军在战场上常见的武器。

驳壳枪▼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电影《长津湖》中,易烊千玺饰演的伍万里用驳壳枪击杀美军。

驳壳枪,德国毛瑟工厂制造生产,毛瑟厂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专利,隔年正式生产,正式名称毛瑟军用手枪,枪长288mm,口径7.63mm,重约1.24kg,有效射程50-150米,装弹量10发。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该枪型是有枪身坚固、射程远、杀伤力强、使用方便等优点。我国很早就有引进,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曾大量购买使用了毛瑟军用手枪,战场使用效果表现突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场前期广泛使用,直到朝鲜战争中后期被其它枪型所替代,驳壳枪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信号枪▼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第七穿插连连长伍千里准备发射信号弹。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M8式信号枪,单管,口径40mm。

02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步 枪 篇

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朱亚文饰演的七连指导员梅生手持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

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美国陆军春田兵工厂研制,1936年1月,美军开始装备,枪长1107mm,口径7.62mm,重约4.5kg,有效射程750米,机匣内置弹匣供弹,装弹量8发。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该枪型为美军在朝鲜战场装备的步枪之一,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频繁使用过程中,坚固耐用,表现出良好的射击精度。美军还为伽兰德配发了专用润滑油,使其对严重霜冻、极寒低温和冰冻都不敏感,稳定性强。

M1卡宾枪▼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志愿军战士伍万里怀抱M1卡宾枪。

M1卡宾枪,美国温彻斯特公司研制,于1941年10月正式定型,枪长904mm,口径7.62mm,重约2.36kg,有效射程200米,可拆卸式弹匣供弹,装弹量15发。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该枪成名于二战时期,以优越的性能闻名于世。M1卡宾枪为全自动步枪,它的设计理念推动了步枪自动化的发展。与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相比,它更轻便、易于携带、操作简便、弹容量大、精准度也相对较高。作为二战时期,朝鲜战争时期美军步兵的主战装备,美军依靠其自身特点形成短距离密集火力防护,缺点是不利近距离搏杀。

中正七九步枪▼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电影《长津湖》志愿军前进途中,有的战士持七九步枪观察敌情准备射击。

中正七九步枪,1932年巩县兵工厂从德国购买毛瑟步枪并取得图纸自行投产,枪长1110mm,口径7.92mm,重约4kg,有效射程500米,装弹具式样为桥夹,装弹量5发。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该枪性能优异、操作简单、结构合理,枪支长度适合握持与肩扛,连续装填速度快、发射速度快、射程远,在淞沪会战、徐州会战等战役中有着极其出色的表现。

三八步枪▼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电影《长津湖》中,韩东君饰演的志愿军战士平河利用制高点持三八步枪射击。

三八步枪,于1897年进行制式化生产,并于1903年完成日本全军更换整装。枪长1275mm,口径6.5mm,重约4.1kg,有效射程460米,装弹具式样为桥夹,装弹量5发。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三八步枪是抗日战争中日军使用的主要武器之一,也是我军战场缴获最多的枪型,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仍是志愿军的重要步兵武器。

03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冲 锋 枪 篇

司登冲锋枪▼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志愿军战士抱着弹药箱,手持司登冲锋枪奔跑。

司登冲锋枪,1941年英国恩菲尔德兵工厂研发,枪长895mm,口径9mm,重约2.95kg,有效射程200米,可拆卸式盒状弹匣供弹,装弹量32发。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朝鲜战争初期,志愿军共装备有2000余支司登冲锋枪,其中绝大部分为解放战争缴获,该枪的地位极其重要,是志愿军战士装备使用的主流冲锋枪之一,优点与缺点都十分明显,是颇具争议的一款枪型。因该枪造价便宜、省工省料被大量生产使用,拥有强大密集的火力,维护保养比较容易,有着不错的射击精度,也是二战时期唯一可以安装消音器的冲锋枪。但是该枪在弹匣和保险装置制作上比较粗糙,导致供弹可靠性差,经常出现严重的卡弹和走火现象。大量司登冲锋枪在志愿军部队中使用,直到后来装备国产50式冲锋枪,该枪逐步退出。

M3盖德冲锋枪▼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中,志愿军战士手持M3盖德冲锋枪冲锋。

M3盖德冲锋枪,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研制成功的一支冲锋枪,1942年底成为美国制式武器装备。枪长757mm,口径11.43mm,重约3.63kg,有效射程200m,可拆卸式盒状弹匣供弹,30发弹匣供弹。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该枪是为解决汤姆逊冲锋枪制造成本高、短时间内无法大量投入生产而研发的,其充分借鉴司登冲锋枪各方面优点,结构简单、质量更小、造价更低,便于大量投产,是适用美军枪弹体制的新型冲锋枪。

04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轻 机 枪 篇

九六式轻机枪▼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电影《长津湖》中,志愿军战士使用九六式轻机枪进行火力压制。

九六式轻机枪,该枪为日十一年式轻机枪与捷克ZB-26轻机枪结合,1936年生产并为日军配备。枪长1070mm,口径6.5mm,重约9kg,有效射程2200m,可拆卸式盒状弹匣供弹,装弹量30发。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我军在抗日战争中大量缴获,并带到朝鲜战场,效仿捷克式轻机枪增加提把,作战时可手提,更加便携,也是志愿军在运动战阶段使用的武器装备。

九九式轻机枪▼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电影《长津湖》中,火车上镜头里前景的枪为九九式轻机枪。

九九式轻机枪,在九六式轻机枪基础上研制的新一代九九式轻机枪,枪长1181mm,口径7.7mm,重约11.4kg,有效射程2000m,可拆卸式盒状弹匣供弹,装弹量30发。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该枪是日军在二战时期主要使用的轻机枪,口径变为7.7mm,主要改善了内部结构,卡壳现象大大减少,枪口增加喇叭形消焰器,枪托下方增加折叠单脚架。

05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重 机 枪 篇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电影《长津湖》中,志愿军战士使用马克沁重机枪射击,持续火力输出。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1934年金陵兵工厂取得了德国7.92mm 08式马克沁重机枪的工作图纸。随即按图纸开始仿制,于1935年仿制成功并正式出品,因这年是民国24年,故命名为24式重机枪,枪长895mm,口径7.92mm,重约49kg,弹带供弹,装弹量100发或250发。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为马克沁机枪中最优秀的型号之一。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前期有着极为优异的表现,作为志愿军配备的重型武器,给敌人造成了重大伤亡。该枪首次研发使用弹带供弹机构,解决自动武器火力持续性的问题;首次使用套筒式水冷系统,很好地解决了长时间射击导致枪管过热问题。

M1919A4式重机枪▼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电影《长津湖》中,美军战士使用M1919A4式重机枪射击。

M1919A4式重机枪,美国军械局计划开发一种气冷式机枪给步兵使用,用以对步兵进行火力支援,枪长1044mm,口径7.62mm,重约20.46kg,有效射程2000m,弹带供弹,装弹量250发。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在一战结束过后,美军意识到水冷式重机枪对于步兵来说重量太重不便携行作战,以M1917系列为基础研发出M1919系列重机枪。该枪最大的特色是去掉了一般重机枪枪管上外罩的冷却水筒,改为气冷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重机枪的重量,这点在日后也被众多同类武器所效仿。在朝鲜战争早期,M1919A4气冷式重机枪要比二四式水冷式马克沁重机枪更适应战场恶劣的严寒天气,使用效果更为出色。

06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炮 篇

31式六零迫击炮▼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中的美军装备——60毫米迫击炮。

31式60mm迫击炮是抗日战争时期五十兵工厂的产品,口径60.75mm,全炮重12.5kg,高低射界为40-80度。迫击炮是一种炮身短、射角大、弹道弧线高、采用炮口装填、以曲线为主的火炮,射程较近、轻便灵巧,能射击遮蔽物后方的目标。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六零迫击炮为志愿军配备数量最多的炮型,也是步兵连最基本的火力支援武器,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迫击炮极其适应山地作战,在朝鲜战场前期运动战阶段,六零迫击炮参战次数多,发挥轻便灵巧的特点,展现了良好的机动性。

07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火 箭 筒 篇

M9A1式巴祖卡火箭筒▼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中,志愿军战士肩扛巴祖卡火箭筒向目标发射。

60毫米M9A1式巴祖卡火箭筒,炮身长1550mm,口径60mm,重约6.5kg,配备M6A3/C弹头,最大射程约为365-457m,有效射程约为110m。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

因其外形类似圆筒状巴祖卡乐器而得名,在二战中、后期相当一段时间内,巴祖卡火箭筒都是反坦克武器中的佼佼者,它的研发为美国在二战期间对反坦克武器发展做出了贡献。

(部分图片、视频来自于网络)

本文关键词:民24式马克沁机枪,民国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国产二四式水冷马克沁机枪,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的内部结构原理,马克沁重机枪和九二式重机枪。这就是关于《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长津湖之水门桥电影最后冲锋片段(“转盘机枪”是志愿军的标志之一丨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经典武器)》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127992/
1
上一篇 怎么让眼镜不起雾,眼镜怎么不起雾的小妙招(别担心,防雾小技巧来啦)
下一篇 德云社秦霄贤排名,盘点德云社里的四大帅哥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