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度尼西亚面积】,印尼国土面积大吗,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印度尼西亚面积:人口2.62亿面积190万,硬实力如此强的印尼,为何混不成强国
- 2、印度尼西亚面积,印尼国土面积大吗
1、印度尼西亚面积:人口2.62亿面积190万,硬实力如此强的印尼,为何混不成强国
引言:
谈到印尼你会想到什么?或许有千岛之国,或许有巴厘岛,或许有美丽的度假胜地!
除了这之外,还有什么估计说不出来的,也不好说了!
这就是印尼的现状,一个存在感并不强的国度!
(印尼风光)
但,看过这个国度的面积和人口之后,估计很多人都会寻思,他们居然成不了强国。
因为印尼这个国家的硬实力非常不错!
论人口,高达2.62亿,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国。
论面积:190万平方公里,在全世界排名第15。
如果加上海域面积316.6万平方公里,印尼面积高达506.6万平方公里。
除了这人口和面积之外,印尼还有个天然优势,那就是影响和控制马六甲海峡的交通要道,世界上40%的海运贸易都要走马六甲海峡,这赚个海运贸易钱也是妥妥的。
拥有如此多的人口和海陆面积,还占据了经贸要道。
从这三个角度看,印尼都是拥有强国潜力的,不说左右世界,跟印度比一比的潜力是有的。
可惜的是,这样软硬件优势不小的印尼,在国际社会完全是小透明。
就连印度都比不上,就更别提跟其他大国比了。
就算在东南亚,印尼也仅仅依靠体量优势有点话语权,但要说领导东南亚则完全力有不逮。
一个拥有一流国家潜力的国度,却只能在三流国家中徘徊,为何啊?
答案其实很简单,从根源上从他们的国名上就能看出来!
这国名就是“千岛之国”。
(印尼千岛之国)
一:千岛之国的悲剧性。
千岛之国是印尼的别称,事实却也如此,印尼的岛屿多到有1.7万多个,前几年据说还发现了没被发现的新岛屿,潜在领土估计还有增加的可能。
这岛屿众多的现状,在今日以海洋贸易为主导的时代,应该算是国家优势。
原因无他,对外交流和贸易方便啊。
相较于悲催的沙俄,为了出海口奋斗几百年,印尼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是站在了时代顺流处。
印尼众多岛屿给了它漫长的海岸线和无数优质的港口,也让印尼经济有了发展崛起的可能。
但,这一切除了给印尼发展的契机之外,也让印尼深受其害。
原因无他,海洋的隔阂,还有岛屿的众多和分离,会让国家板块间的交流变得困难,进而让数个大岛屿在经济层面难以成为系统,弱化全国经济一统,也会引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这点上,印尼相较于也是岛屿国家的英国和日本,弱势非常明显!
英国没有这个难题是因为英伦虽然有三岛,但最大的大不列颠岛,占据了英国八成的领土面积,这是主体岛屿足够大。
日本虽然有四大本岛,可岛屿和岛屿间的距离却非常近。
最近的地方仅仅一公里距离,修桥造路都不是问题,只要日本人愿意,游泳都能过去。
(紧凑的日本)
看过英国和日本,再看印尼就完全不是那回事了。
印尼所有的岛屿呈带状分布,东西国土直线距离居然有5000多公里之遥。
这就是印尼的最大问题,岛屿和岛屿之间距离太远了。
除了这之外,印尼的主要领土由苏门答腊、爪哇、加里曼丹、苏拉威西、巴布亚这五个岛屿组成,其他岛屿都是小岛不说,还都分布散落在海上,形成不了板块。
这分布的不均匀,还有主岛和主岛间的距离,让印尼国内的交通非常不便。
除了爪哇和苏门答腊两个大岛距离相近,可以尝试修建跨海大桥连接之外,其他岛屿之间的交流,都需要靠空运和海运的方式。
空运虽然快,但是成本高,海运虽然成本低,但速度慢。
左右都有弊端,都比不上陆运,可印尼发展陆运又受制于很多气候和地理条件。
交通的不便,这就让印尼出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地缘分散不利于经济发展。
(印尼雨林太多)
二:带状国土和地缘特征制约经济发展。
前文说过,印尼领土板块严重,特别分散不说,还无法用陆运连接,只能选择海运和空运。
这样的境况,还有遥远的距离,让印尼岛屿和岛屿间的交流,变得非常不方便。
经济要发展,道路最重要,要不然中国也不会有:要想富先修路这样的话语出现了。
但修路需要陆地啊, 需要好修路的地方啊。
印尼的问题除了陆地和陆地不连通外,岛屿上的自然条件也不适合修路。
除了核心主岛爪哇因为开发早,陆运体系还凑合外,其他四大本岛几乎都是高山雨林地貌。
印尼森林覆盖率高达67.8%,这让印尼的自然环境特别好,但也制约了印尼的道路建设。
山多,树林多,就让开发难度大,开发难度大了,就限制了人类活动区域的大小,少有的平原区域也因此聚集了大量的人口。
但即便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印尼平原分布在全国各处不同岛屿的境况,还有平原的稀缺和面积的狭小,也让印尼的产业无法形成系统化。
(平原少)
原因无他,工农业要成体系,都需要大量的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需要一个集中区域让各个产业互通,形成循环优势,进而产生共振。
这点上,我们珠三角经济区无疑是世界上鹤立鸡群的存在之一。
按照调侃的说法是,在哪里只要想造,什么都可以造出来,有材料原子弹都不在话下。
看过珠三角再看印尼,就懂了印尼的地缘结构,还有平原的稀缺,让印尼无法发展大规模工业和农业。
无法大规模发展工业和农业,就无法形成产业循环,也无法自成体系,形成良性循环。
在这个工业化才是强国之道的时代,没有这基础,印尼又如何能变强咧?
反观印度,地缘条件就比印尼强上了不少。
印度境内平原有60万平方公里,虽然比我们中国的115万平方公里小多了,但架不住自然条件优越啊,这优越的自然条件,让印度的可开垦耕农田面积居然比中国还多。
除了平原稀少,面积不足且分散之外,印尼的气候也让工农业难以发展。
(雨水多海难迭起)
三:气候条件,工农业双刃剑。
农业需要什么,雨水充分,土地相对肥沃。
这点上看,身处赤道区域的印尼,虽然平原不多,但少量的平原就能养育数亿人口,因为大量的农田都可以做到一年三熟!
这是印尼发展农业的优势,但也是印尼发展工业的弱点,典型的双刃剑。
原因无他:赤道区域热啊!
虽然印尼的全年平均气温大概在25-27摄氏度之间,但平均这个东西,都是有误差的。
而且体感温度和实际温度也有差异,户外劳动的人,还有工厂工作的工人,可不认为温度在26摄氏度左右,这就让印尼发展工业生产需要大量的空调。
太冷和太热,对于大规模工业发展都是不利的。
太冷的地区,诸如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冻土冷到无法挖掘,几乎没办法进行工业化开发。
太热的地区,诸如印尼也是如此,在没有空调的时代,工人要忍受30-40度的高温劳作,即便有了空调,这用电量也非一个不发达国家可以供应的。
除了这之外,温热多雨的气候条件,也会让机械设备出现锈蚀,短路故障多的问题!
(机械锈蚀保养难)
这点上,跟印尼气候条件类似的越南军队就有不少经验教训。
曾经的越南在拿到中苏援助后横行一时,号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可这大量的军事装备,在经过十多年气候侵袭后,因为缺乏维护保养资金,大多数都锈死不堪用,成了摆设。
气候双刃剑,让印尼在农业生产上有优势,却在工业发展上带来了弱势。
同理我们看泰国也是如此。
一个农业非常发达,却几乎没有工业,反而是致力于发展旅游业的国度。
是他们不愿意吗?
答案是气候条件有制约,至于东南亚唯一的工业国新加坡。
作为城市国家的坡县,面积不大,经济发达,人口不多,足以满覆盖空调环境,发展的还都是高端工业,利润也不同。
这气候制约,让印尼的经济一直发展不起来。
即便发展起来了,也是依托于金融和贸易的发展,遭遇经济危机后就会出现大问题,这也是曾经的四小虎沉沦至今的关键。
(金融危机和被收割的东南亚)
四:地缘隔阂下的区域分离。
地缘上的分离,自然条件上的缺失,气候上的弱势,让印尼经济一直发展得不好。
而经济和政治又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经济不好了,地方保护主义因为领土的分裂,就会在国内出现,进而产生分离主义倾向。
历史上的印尼其实并不存在国家概念,这个国家是从荷兰殖民者手中获得独立的。在殖民时代之前,印尼和印度差不多,都没有国家概念,反而是荷兰人将印尼捏合成了一个国家。
这个捏合起来的国家,如果身处农业社会,科技不发达的社会,或许早就散伙了,因为区域隔阂下的政治撕裂,还有控制力的缺失。
要不是工业文明的出现,用科技手段拉近了地缘间的距离,印尼就不会有成为一个国家的可能。但真要借助工业化发展,消除岛屿和岛屿之间的隔阂,却是一个难上加难的问题。
因此政治上的内耗成了必然。
一个大型岛屿一个诉求,一个大型岛屿一个集团,如果遇见外力的冲击和蛊惑,就很有可能产生撕裂和内战,就算不撕裂,这无数板块势力的矛盾,也会降低印尼的政府效率。
(经济发展差异)
尾声:
一个相对周边而言庞大的体量,是印尼的优势。
但领土上的四分五裂,还有地形上的难以开发,气候上的炎热湿润,都让印尼经济发展陷入了瓶颈。经济发展不起来,印尼的国家实力和向心力就难以凝聚。
这就是印尼的尴尬,也是大型岛屿国家的弊端,更是潜力大国空有潜力却无法发挥的根源。
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在我看来靠印尼是不行的,看我们的大型计划进展如何吧?
2、印度尼西亚面积,印尼国土面积大吗
拿破仑曾经说:"天下绝无不热烈勇敢地追求成功,而能取得成功的人。"
人们常说,赢在起跑线,一个良好的出身通常是人人羡慕的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基础同样重要。
在世界人民看来,印度尼西亚是一个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的幸运儿。他有着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是一个坐拥3亿人口的大国,印度尼西亚的未来原本充满着无限的可能。然而当人们深入探究的时候发现,如此优越的印度尼西亚,为何还是个三流国家?
印度尼西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地区,赤道穿过,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帝汶、马来西亚接壤,与泰国、新加坡、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隔海相望,印度尼西亚对外交流便捷。
目前印度尼西亚的总人口已经达到了3亿,他也成为了世界上排名第四的人口大国,其国家发展活力无限。
印度尼西亚的国土面积为190.4万平方千米,排名世界国土面积的15位,与世界上其他疆域辽阔的国家相比,印度尼西亚的陆地面积并没有较大的优势。
然而印度尼西亚还有一个杀手锏,那便是广大的海洋领土,印度尼西亚的海洋面积超过了300万平方公里。目前印度尼西亚是亚洲地区除了中国之外,领土最为广泛的国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优势让印度尼西亚有着无限的可能。
与此同时,印度尼西亚位于马六甲海峡附近,扼守众多国家的海上交通要道,印度尼西亚有着别人无法想象的话语权。
在众人看来,印度尼西亚的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如此得天独厚,如今的他成为世界强国必然毫无压力。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众多人口大国之中,中国、俄罗斯、美国等国家位居第一梯队,印度等国家位于第二梯队,印度尼西亚这样的国家只能被远远甩在身后,人们称之为三流国家。
显然,在高手如云的国际赛场之中,印度尼西亚并没有任何的存在感。有人说,存在感是一个十分模糊的词语,人们不能用所谓的存在感来判定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如此,我们便从印度尼西亚的真实数据出发。
3年前,印度尼西亚的GDP超过万亿,在亚洲排名第五,世界上排名16位。或许这样的成就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已经十分可观,然而他依旧没有跻身于世界强国的资格。
除了经济上捉襟见肘,印度尼西亚的政治也面临着极大的困境。在同类型的发展中国家之中,印度尼西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极低,印度、巴西等国家均在其之上。
而与同样处在发展之中的中国相比,印度尼西亚更是无法与其相提并论,更别提美国等世界强国。
如今印度尼西亚大多数的活动范围都局限在东盟地区,那时候的印度尼西亚有着莫大的自信,也终究只不过是在一群弱小的国家之中找到了自己稍微具有一点优势的存在感。当印度尼西亚的活动范围扩展到亚洲之外的时候,他便丧失了所有的话语权。
人们时常调侃,印度尼西亚有着世界上一流家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位置优势,却连二流国家都是触不可及的高度,实在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为什么印度尼西亚享有300万平方公里海域、坐拥3亿人口,为啥仍然只是个三流国家呢?其中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自然环境成为了制约印度尼西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人们常说,热带地区无强国,印度尼西亚就是在这个说法之下成长起来的。位于赤道附近,印度尼西亚地处热带地区,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高温多雨,这样的环境虽然利于某些农作物的生长,却不利于人类的居住。
与此同时,印度尼西亚的自然环境也给工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损害。高温让劳动者们产生了严重的不适感,其工作效率也大大降低,然而多雨的气候让工业制造在开始与停止之间反复变化,天气的不确定性给工业发展到来了巨大的麻烦。
有人曾经想到了解决方法,或许印度尼西亚的人们可以在凉爽的空调房间中工作。这样的想法虽然前景美好,却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印度尼西亚并不算是一个发达的国家,生产成本的大规模输出给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同时印度尼西亚的人口高达3亿,空调无法覆盖到如此庞大规模的人群,这也意味着通过改善工作环境而提高人们工作效率的想法是行不通的。
印度尼西亚是位于东南亚的一个岛国,被人们称为千岛之国。人们认为这样广泛的国土面积或许会是印度尼西亚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事实却并非如此。
海岸线太过破碎,印度尼西亚国土无法连接到一起,每个岛屿都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之中,这样细碎的领土并不利于整个国家的联动。
事实证明,大量的岛屿给印度尼西亚带来的影响也是双面的。印度尼西亚的海岸线十分曲折,因此产生了众多优良的港湾,而海岸线以及港口都是发展国际贸易的重要条件。与此同时,这些岛屿也破坏了印度尼西亚的地缘结构。
印度尼西亚的国土面积呈现着东西狭长、南北分散的状态,这样的地理结构给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印度尼西亚想要实现各个地区的联动必须修建完整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然而岛屿与岛屿之间的过长距离也让印度尼西亚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
在交通通畅的情况下,苏门答腊岛运输到爪哇岛的货物要跋山涉水,长距离运输需要众多的事件,这也意味着货物运输的成本超乎人们的想象。
除了拥有破碎的地缘结构之外,印度尼西亚的陆地结构依旧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印度尼西亚的核心是爪哇岛,拥有广阔的盆地,然而在印度尼西亚的其他地区,山地与丘陵占据了大部分的江山。
印度尼西亚地处热带地区,降水较高,森林茂密,内陆地区甚至被雨林覆盖。对于原本便不具备广阔的国土面积的印度尼西亚来说,这样的自然环境更是让他的发展雪上加霜。
目前印度尼西亚的森林覆盖率大概为67.8%,从生态的角度上来看这样的成绩十分喜人,然而只有迫切需要发展机遇的印度尼西亚人才能够体会到其中的痛苦。
对于印度尼西亚而言,农业发展机遇十分有限。一个国家想要发展农业必然有着
大片的平原,而印度尼西亚的山地和丘陵便是最大的阻碍。印度尼西亚海洋面积广大,平原面积却小到不值一提,加上国土面积破碎,大规模的农业发展对于印度尼西亚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
印度尼西亚的地缘结构也阻碍了国家工业的发展。大规模的工厂的修建需要大片集中的土地,而印度尼西亚的土地山川与河流纵横交错,众多小面积的岛屿也无法形成统一的整体,这也就决定了印度尼西亚根本无法建设大型的产业链。
人们或许将希望寄托于拥有平原的爪哇岛的身上,然而只有13万平方公里的爪哇岛,如何能够承担起发展整个国家工业的重任呢?
印度尼西亚各个岛屿在地域上是相互隔绝的,在精神上的联系也并不紧密。换句话说,印度尼西亚其实是一个并不团结的国家。
1950年,印度尼西亚摆脱荷兰的统治实现了独立,此前众多岛屿各自为战,鲜少有交流的机会,这也导致了不同地域之间的人们是十分陌生的。
目前印度尼西亚已经以发展工业文明为手段建立了各个岛屿之间的联系,但是历史上形成的隔膜太大,印度尼西亚政府根本无法在短时间之内完全消除人们的消极情绪。
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这也就决定了整个国家存在着不同种类的语言,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交流也极为不便。民众之间的认同感极低,印度尼西亚还存在着严重的种族歧视以及性别歧视,整个国家内部的政治环境也并不安定。
历史上的印度尼西亚曾经多次发生排华排外的事件,也正因如此,他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着诸多不确定的因素。
印度尼西亚位于三大板块之中,多火山地震,自然灾害频发。尽管印度尼西亚的资源种类十分丰富,但是印度尼西亚并没有将这种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政府依靠单一的初级产品的出口获得效益,其收入也是十分有限的。
其次,印度尼西亚的经济结构较为单一,存在着工业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印度尼西亚依靠汽车制造业获得了发展机遇,然而我们依旧可以从他的发展历史中找到诸多的漏洞。
目前印度尼西亚有着20家汽车制造企业,生产汽车零部件的企业700家,然而印度尼西亚生产出来的大部分产品都用于国内的消费市场,其出口额少之又少。目前印度尼西亚国内生产的大部分汽车都是低端产品,占据汽车市场总份额的90%。
从其他角度分析,印度尼西亚的汽车行业存在着生产体制不完善、产能过剩、产品开发能力较弱以及零部件生产技术落后的问题。目前印度尼西亚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不算高,平均每35人拥有一辆汽车,远远低于东南亚的泰国1:14 的比例。
随着**形势的严峻,印度尼西亚引以为豪的汽车市场产生了巨大的震动,5月份印度尼西亚的汽车销量只有3551辆,相较于上一年下降了95.8%。作为印度尼西亚的支柱产业,汽车制造业受到的暴击也给整个印度尼西亚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最后,印度尼西亚的人民民智并不够开化,大多数人存在着奋斗精神不足的问题。印度尼西亚在荷兰的统治之下度过了350年的光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独立的印度尼西亚很久都没有从资本主义国家的压迫之下恢复斗志。
尽管近几年来印度尼西亚内部的民智开化程度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然而与其他国家相比,印度尼西亚人依旧缺少足够的拼搏精神与冲劲。
在大多数人的愿望中,他们希望自己拥有一个舒适的环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必在竞争之中焦头烂额,也不必为了所谓的成功牺牲自己原本的幸福。
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却依旧处于三流位置的印度尼西亚,究竟该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呢?
一方面,印度尼西亚应该尽量规避地缘结构带来的消极影响。印度尼西亚是一个群岛国家,政府应该找到正确的方法策略实现不同地区的有机统一。
建立发达的交通运输网,在众多地区修建可以实现互联互通的桥梁与海底隧道都可以实现印度尼西亚不同岛屿之间的交流。印度尼西亚应该在保证各自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岛屿的整合,加强不同地区人民之间的团结,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
另一方面,印度尼西亚需要建立完善的工业发展体系。印度尼西亚是一个自然资源众多的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发展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与此同时,为了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印度尼西亚应该探索新的制造领域,而不是将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汽车制造。
坐拥3亿人口,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三流国家印度尼西亚成为世界强国,依旧任重而道远。
本文关键词:印度尼西亚面积多少平方公里,印度尼西亚面积和人口各有多少?,印度尼西亚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印度尼西亚面积地图,印度尼西亚面积多大,人口多少万?。这就是关于《印度尼西亚面积,印尼国土面积大吗(人口2.62亿面积190万)》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