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魏蜀吴三国历史】,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魏蜀吴三国历史:为何说到三国,只有魏和吴被称为曹魏、孙吴,蜀却从不被叫刘蜀?
- 2、魏蜀吴三国历史,文史宴90的人不知
1、魏蜀吴三国历史:为何说到三国,只有魏和吴被称为曹魏、孙吴,蜀却从不被叫刘蜀?
曹魏和孙吴这样的叫法,是典型的“王朝开创者姓氏+国号”的称呼,这样的称呼在历史上十分常见,比如唐朝被称作“李唐”、宋朝被称作“赵宋”、明朝被称作“朱明”。
那么,为何称呼历史上的朝代,会有“王朝开创者姓氏+国号”的叫法呢?这是因为,古代社会是“家天下”,在统治者看来,朝廷是自家的朝廷,它姓×,久而久之,约定成俗,后人便如此称呼一个朝代。

但值得一提的是,朝廷并不等同于“天下”,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国家,朝廷仅仅只是代表一个政权而已。所以,在古代,朝廷是一家一姓的,不代表天下也是一家一姓的,天下面前就不能加上姓氏。
这一点,元朝以前的有识之士,都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比如南宋大臣方庭实便上奏宋高宗,称“天下者,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换言之,国家是所有人的。
只不过,随着封建皇权的加强,到元明清时期,尤其是清朝,人们便开始分不清朝廷和天下的区别,渐渐误以为天下也是皇家私有(其实,这也不完全是皇权加强的原因,还受了元朝很大影响,因为游牧民族的政治文明落后,他们认为土地一旦被自己占领,那么,土地包括土地上所有的人和物,都变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正如他们喜欢把臣下当牛马般的家奴一样)。

回到前文,称魏国和吴国为曹魏和孙吴,除了约定成俗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区分以往的魏国和吴国,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存在过一个魏国和吴国。那么,刘备建立的蜀国,为何不称“刘蜀”呢?
其实,这个问题就存在问题,因为刘备建立的并不是蜀,而是“汉”。
刘备是打着光复汉室的旗号创业,又怎么可能建立“蜀国”?据《三国志》记载,公元221年,在曹丕篡汉建魏后,刘备于成都称帝,为延续汉室江山,于是定国号为“汉”,年号“章武”。
刘备驾崩后,他的庙号是汉烈祖,而不是“蜀烈祖”,这也足以说明,刘备建立的是汉,而不是蜀。

既然刘备建立的时“汉”,自然不能称他为“刘蜀”,按王朝开创者姓氏+国号”的称呼惯例,应该称“刘汉”,可是,今天为什么不称“刘汉”呢?
如果称“刘汉”,之前的西汉和东汉怎么办?它们也是刘氏创建。这样很容易混淆。因此,历史学家们只好采取“区位称呼法”,因为刘备的汉建立在蜀地上,而称之为“蜀”。
第一个称呼“汉”为“蜀”的知名历史学家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三国志》上关于汉的历史记载,就被称为“《蜀书》”。不过,陈寿称“汉”为“蜀”,其初衷,恐怕不是为了区分刘备的汉与西汉和东汉,而有更深的政治目的。

因为陈寿编撰《三国志》时,三国已经归一统——晋。晋朝的江山源于曹魏的“禅让”,因此,晋朝为了捍卫自身的合法性,就必须捍卫曹魏王朝的合法性。曹魏江山源于汉献帝的禅让,因此,曹魏受禅的那一刻,汉室江山就已经灭亡了,如果三国中还出现一个刘氏建立的“汉”,岂非说明曹魏不合法?那么,受禅于曹魏的晋朝岂非也不合法?所以,《三国志》中不能出现“《汉书》”,只能以“《蜀书》”替代。
然而,在刘备之前,蜀地上已经存在过蜀国,所以,为了区别刘备的蜀国和之前的蜀国,历史学家们添加了一字,称之为“蜀汉”,顾名思义,在蜀地上建立的汉政权。
为了表明刘备建立的汉,是为了延续汉王朝,所以蜀汉政权还有一种称呼“季汉”,季是最末的意思,季汉可以理解成“最后的汉”。
2、魏蜀吴三国历史,文史宴90的人不知
文/胡阿祥

新亚的《中国通史大师课》丛书,今天我们将推荐第二册中胡阿祥老师谈三国国号的文章。“魏蜀吴”这个提法是错误的,因为蜀汉的国号是汉而非蜀,而魏汉吴这三个国号的背后又各有大文章可做。
蜀汉的国号是汉而非蜀
1
“三国”,是哪三国?这似乎是个无厘头的问题,因为地球人都知道,魏、蜀、吴三分,当然就是魏国、蜀国、吴国了。其实,这是一个必须说明的重大错误,也是一个“必也正名”的重大问题。
在众多的三国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中,在中学生背诵的各种版本的中国朝代歌中,乃至在绝大多数的文史研究著作中,“三国”都是魏、蜀、吴。比如在央视版的《三国演义》电视剧中,自始至终“蜀”旗飘扬,这真是“气死历史学家”的大错!

有这面“蜀”字旗,诸葛亮的棺材板按不住了
所谓“三国”,从曹丕开始的魏国、从孙权开始的吴国,都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出在从刘备开始的“蜀”国。
刘备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骂曹操是“汉贼”。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十月,曹丕篡了汉皇帝刘协的皇位。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四月,在“传闻汉帝(刘协)见害”后,刘备就做了汉皇帝,建都成都。刘备之所以仍然沿用“汉”国号,是为了显示其政权的正统性,表明汉朝没有结束,他的政权就是汉朝的延续。甚至刘备称帝后启用的第一个年号“章武”,也寓有彰显光武帝刘秀及其第一个年号“建武”的意思。

其实,禅位后被封为山阳公的刘协是公元234年去世的,比刘备去世得还晚。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刘备驾崩,刘禅继位,继续沿用“汉”国号不改,直到炎兴元年(公元263年)十一月为魏国所灭。
刘备、刘禅以“汉”为国号,这本来是清清楚楚的史实,为什么会错成了“蜀”呢?这其中的关键在于陈寿的《三国志》是以《蜀书》的名号记述刘备、刘禅的汉政权的。
我们知道,“前四史”之一的陈寿的《三国志》是研究三国历史最重要、最权威的“正史”。《三国志》分立《魏书》《蜀书》《吴书》,分别记述曹魏、刘汉、孙吴的历史,并以曹魏为正统。
陈寿的这种处理方法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陈寿虽然先为刘禅的臣子,但刘禅亡国后,陈寿又成了继承曹魏的司马氏晋朝的臣子,而按照传统时代史家修史的做法,他修《三国志》,就必须以曹魏为正统,否则就等于否定了接替曹魏的司马氏晋朝的合法性,如果真这样做了,那就是杀头之罪。

连带着,陈寿不以《汉书》记述国号为“汉”的刘备、刘禅政权,而改以带有地域色彩的“蜀”进行记述(“蜀”为古代的族名与国号,其地域在今四川中部偏西,公元前316年并于秦国,秦于其地置蜀郡),这既缘于在当时各方争为正统的背景下,曹魏与司马氏的晋朝即称刘备、刘禅的汉政权为“蜀”,也缘于此前已经有了刘邦的汉(习称“前汉”或“西汉”)、刘秀的汉(习称“后汉”或“东汉”),如果再立《汉书》,容易导致名实的混淆。
但必须指出的是,如果尊重历史本来的事实,遵从名从主人的原则,那么记述刘备、刘禅的政权,还是应该称“汉”。
季汉、章武:刘备的合法性建设
2
那么,刘备、刘禅政权称“汉”的理由又是什么呢?最重要的理由是刘备姓刘。按照《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的记载,刘备是西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中山王刘胜的后代。曹魏鱼豢的《典略》则说刘备是临邑侯的枝属。汉朝的临邑侯,可考者有刘让、刘复两位,这两位虽然都是西汉景帝刘启的后代,但都不是中山王刘胜的后代,刘让还因为谋反被东汉光武帝刘秀诛杀。

所以,刘备有可能是刘让的枝属,因为先祖有谋反的劣迹,所以假托为刘胜之后。为什么要假托刘胜呢?据说刘胜有120多个儿子,从刘胜去世到刘备出生,又经过了270多年,如果按照30年为一代来算,就是经过了差不多10代,谁能搞清刘备是不是刘胜的后代呢?随刘备自说自话就是。
中山靖王刘胜的斗
相当豪华的满城汉墓
其实,小时候就死了父亲,靠与母亲一起卖鞋子、织席子过活的刘备,到底是不是刘胜或者刘让或者刘复这些人的后代,是可以怀疑的。比如注《三国志》的南朝宋裴松之就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臣松之以为先主虽云出自孝景,而世数悠远,昭穆难明,既绍汉祚,不知以何帝为元祖以立亲庙。”

然而,有意思的是,刘备正是凭借着“帝室之胄”的身份,以兴复汉室为旗帜,逐渐建成他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势力,并与曹操对抗、与孙权联合的。换言之,“汉”正是刘备、刘禅政权的政治旗号与正统定位。
刘备、刘禅政权称“汉”,在后世也得到了颇多认同。比如明朝谢陛的《季汉书》、清朝王复礼的《季汉五志》,都尊刘备的汉为正统,承认刘备的汉是继承刘邦的前汉、刘秀的后汉的季汉,也就是第三个汉。南宋萧常、元朝郝经两人的两部《续后汉书》,也都以东汉班固的《汉书》与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为接续对象,即同样是以刘备、刘禅为正统,立为帝纪、本纪,而退黜孙吴、曹魏为载记、列传。如果刘备、刘禅身后有知,面对这样的认可,应当含笑九泉了吧。
讲到这里,我们就知道了,今天谈论三国的历史,谈论刘备、刘禅政权,不能还如特殊政治背景下陈寿作史书的做法,称“蜀”不称“汉”,而应该依据历史本来的事实,称为“汉”,或者沿用旧称称为“季汉”,底线是约定俗成地称为“蜀汉”。

至于长久以来称刘备、刘禅政权为“蜀”,这属于带有贬义的他称,可谓最为不妥,应予废除,否则不仅对不起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一班汉家君臣,而且有碍于对当时历史的正确理解,因为刘备、刘禅父子以及诸葛父子、关羽父子等最大的政治资本,便是作为正统象征的“汉”国号。
称呼历史人物的常见错误
3
其实类似称“汉”为“蜀”这样莫名其妙或者不可理喻的错误,在社会上乃至历史学圈子里还有不少。
以国号或者朝代来说,夏商周三代中的商是自称,殷是他称,那么按照名从其主的原则,今天河南安阳的“殷墟”应当改称为“商墟”。公元1616—1636年,努尔哈赤时期与皇太极前期,汉译的国号应当是“金”,而不是“后金”。
再以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来说,秦王嬴政觉得自己功过三皇(天皇、地皇、泰皇),德盖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所以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尊号“皇帝”,并且废除了“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指示“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如此,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始皇帝”,我们平常习称嬴政为“秦始皇”是欠妥的,因为缺了不可或缺的“帝”字。

而更加混乱甚至大错特错的是,我们习称自己改名武曌的那位女皇帝为“武则天”,其实在她82年生命的最后一年,才有了“则天”尊号,先为“则天大圣皇帝”,再为“则天大圣皇后”,我们怎么可以自始至终都称她为“武则天”?
《至尊红颜》里
武媚的老爹小时候就管她叫“则天”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如郑成功应称郑森或者朱成功,孙中山应称孙文或者孙逸仙。借用孔子的话,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这里的“名”虽然指的是“名分”,但借用到我们对历史的理解,也是可以的。如果我们一天到晚津津乐道地说三国,却连是哪三国都说错了,岂非贻笑大方、滑稽可笑?

“代汉者,当涂高”的解释权
4
刘备、刘禅的“汉”国号就说到这里。下面我们说说曹氏的“魏”国号与孙权的“吴”国号的由来。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自立为帝,国号魏。曹丕的魏缘于曹操的魏,曹操是汉朝的丞相,先封魏公,再封魏王。那么,曹操为什么要逼汉朝皇帝刘协封他为魏公、魏王呢?原因非常隐秘,与当时流传已久的“代汉者当涂高”谶文有关。
所谓谶文,简而言之,好比求签问卦时所得的签文,虔诚者认为它是对未来、对后世的事实的预言。具体到“代汉者当涂高”这条谶文,由于语义非常模糊,所以有不同的解释,并被各种人利用。
比如有人认为,这条谶文是说代汉者姓当涂、名高,其人的身份为丞相。也有人认为,“涂”是大路的意思,而袁术(術)字公路,自以为名与字都应谶,恰好他又从孙坚手里得到了汉朝的传国玉玺,于是匆匆称帝,却被曹操派来的他最瞧不起的刘备打得一塌糊涂,心中一气,呕血而死。

至于曹操想要的对应的解释,则是东汉后期周舒的说法:“当涂高者,魏也。”三国蜀郡成都人杜琼曾说:“魏,阙名也,当涂而高,圣人取类而言耳。”我们知道,古代天子、诸侯宫门之上巍然高出的楼观称阙或观,因为巍然高大,也称魏阙;而“当涂而高”,就是当着大道的高大建筑物,魏阙正是如此。所以,“当涂高”指魏,“代汉者”就是魏。
主建筑前方前面对称的阙楼就是“魏阙”
当时汉帝刘协已经被曹操挟制,皇袍已经是曹操穿在身上的内衣,明眼人都知道曹操是最有可能代汉者。而曹操被封魏公,能与谶文相应,这就在“理论”上为曹氏代汉准备了充分的理由。再者,东汉本来不立丞相,及至曹操始为丞相,这又对上了代汉者身份为丞相的解释。

所以,曹丕继承曹操大业,最终代汉而国号为“魏”,本是为了应谶,而谶文在某种意义上又代表了天意与民心。
相对曹氏的“魏”国号,孙权的“吴”国号就很直截了当了。曹丕称帝建国后,公元221年封孙权为吴王。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
孙权为什么要接受曹丕所授的吴王封号呢?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刘备自居汉家正统,易得民心,魏国势力最强,兵强马壮,而自己介于其间,并不是他们的对手。所以,孙权审时度势,接受了曹丕给予的封号。
对曹丕而言,封孙权为吴王,是由于孙权据有的江东之地在秦汉时习称吴地,而习称吴地又可以溯源到先秦时期的吴国,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吴王夫差的那个吴国。
这就是三国魏、汉、吴之名的由来。
本文关键词:魏蜀吴三国的历史,魏蜀吴三国历史贡献,魏蜀吴 三国,魏蜀吴三国是哪三国,魏蜀吴三国是什么年代。这就是关于《魏蜀吴三国历史,只有魏和吴被称为曹魏、孙吴》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