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比80后幸运。我表哥是个70后,在2000年去深圳沙头角买房,当时房价40万左右,手头有5万存款,找亲戚借了5万,贷款30万,房子的租金刚好抵月供。又过了几年,再存了5万,又找亲戚借钱去买了一套。07年在沙头角购买40多平方的办公室,那年头办公室能租个高价,不像现在空置率这么高。后来把房贷还完了,又用房产证抵押用于购买村委小产权房。现在住在安稳地住在小产权房里,小日子过得很滋润,像我们80后接没有那么幸运。
香港的发展,是成也房地产,败也房地产。
房地产在香港,开始是起重要的正面作用的,可当利益集团通过房地产,较大程度地掌控香港命脉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即得利益,就开始通过其综合实力,多方影响港府的决策,使香港故步自封很多年,越来越偏离了明眼人都能看出的正确轨道。
现在国家形势有变,随着香港土地大佬的掌控力有所弱化,才有了港府决定开发北部都市区的决策。
其实若早在20年前就这么做,香港也不至于这么快就被深圳广州等陆续赶超了。利国利港的好政策是出台了,能不能真正实行还有待观察。
如果真正像港府描绘的蓝图那样认真实行,那么最利好的除了香港北部的新区外,当然就是跟香港接壤和一河之隔的福田罗湖盐田了。当然,不是说利好房价,而是成片区开发以后,机会和城市面貌会好的多。
另外一个问题,为何不是一湾之隔的南山和受前海深港合作区“恩惠”的宝安?道理其实很浅显,因为陆路交通怎么说都比海上交通便利得多,只有实际接壤,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缝连接,其它隔大海隔大江的连通,都是相对有限和象征性的。
香港北拓,本身就体现出跟深圳合作的最大诚意,也是对退而求其次的不温不火的前海深港合作区的一种间接表态。
香港都市区北拓,预示着深港融合的提速,因为地缘关系,未来的深港行政等中心,大概率只能在深港交汇的福田罗湖附近,毫无疑问对这两个老区是利好。之所以还利好盐田,是因为香港和盐田的沙头角接壤,本来就有一定的地缘优势,随着香港北部的大开发,人L物流会让附近的盐田港,重新焕发勃勃生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