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清代两淮八大盐商,盐商与吃大户 文/王国华

关于【清代两淮八大盐商】,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清代两淮八大盐商:【语音版】盐商与吃大户 文/王国华
  • 2、清代两淮八大盐商,浅析乾隆朝的第一大案

1、清代两淮八大盐商:【语音版】盐商与吃大户 文/王国华

清代两淮八大盐商,盐商与吃大户   文/王国华

清代两淮八大盐商,盐商与吃大户   文/王国华

明清野史中,记载盐商生活豪奢的文字屡见不鲜。《清稗类钞》讲,乾隆年间,两淮八大盐商之首黄均太,家资累万,生活骄奢。他吃一碗蛋炒饭,要花费50两银子。这碗蛋炒饭要保证每粒米都百分百完整,且都要泡透蛋汁,外黄内白,又必须粒粒分开;而配这碗饭的是百鱼汤,包括鲫鱼舌、鲤鱼白、鲢鱼脑、斑鱼肝、黄鱼膘、鲨鱼翅、鳖鱼裙、鳝鱼血、鳊鱼划水、乌鱼片等。《扬州画舫录》中说, 扬州盐商好互相比富。婚嫁丧葬,动辄花费数十万。有人家吃饭,厨子需提前备好十几桌酒席,依次从夫妇两人面前走过,两夫妻以点头、摇头表态。喜欢的留下,不喜欢的直接抬走。又有一人花三千两银子买光了苏州城内所有店铺的不倒翁,将其放到小河中。结果,河流为之堵塞。

《儒林外史》中也屡次描述盐商之骄奢淫逸。第四十回中,教书先生沈大年经人说合,将女儿沈琼枝嫁给盐商宋为富。一顶小轿送到宋府后,宋为富打发家人来告知,直接把新娘抬进府内,沈大年留在下店里住着,叫账房先生置酒款待。沈先生觉得被慢待了,怀疑女儿要做妾。事实证明确实如此。轿子到了宋家,在大门口,几个老妈子抱着宋的小儿子同看门的管家一起看热闹。沈琼枝进门就说,“请你家老爷出来!我常州姓沈的不是低三下四的人家。他既然要娶我,为什么不张灯结彩,择吉过门?把我悄悄地抬了来,是要做妾吗?”宋为富听到家人的禀报,不屑地说:“我们盐商人家,一年至少也娶七八个妾,如果都这般淘气起来,这日子还怎么过?既然她来了,就不怕她飞到哪里去!”后来沈琼枝收拾细软逃出宋家。可宋家买通官府,硬是从南京将沈抓了回来。

还是《儒林外史》,在第二十八回中,作者通过季苇萧的嘴说扬州盐商是“六精”。即轿里坐的是一个坐收渔利的讨债精,抬轿的是任劳任怨的老牛精,跟轿的是见风使舵的马屁精,看门的是信口开河的扯谎精,家里藏着的是人见人爱的妖精。以上本来是“五精”,但因为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些向来为读书人不耻的商人花钱买功名,头上可以戴方巾了,中间定一个水晶结子,合起来正好是“六精”。

那么,盐商的钱是哪里来的呢?盐,在古代属于战略物资,大多由官府经营,相当于现在的国营。到了明清,普遍施行引岸制度,即允许民营资本进入,盐商可以运销食盐,但必须向盐运使衙门交纳盐课银,领取盐引(即运销食盐的凭证),然后到指定的产盐地区向灶户买盐,再贩往指定的行盐地区销售。但领取盐引须凭引窝(又称窝根、根窝),即证明拥有运销食盐特权的凭据。盐商为了得到这种特权,须向政府主管部门认窝。认窝时,要交纳巨额银两。握有引窝的盐商就有了世袭的运销食盐的特权。清代盐商主要有窝商、运商、场商、总商等名目。他们在食盐流通过程中具有不同的职能,但不管哪种经营,都少不了跟官府打交道。官府乃至皇帝需要钱,无论军需、庆典,还是办理赈务、兴修工程,只需一句话,盐商们马上会把钱送来。但盐商也不傻,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送出去的钱,迟早他还是要赚回来的。盐商是垄断经营,他们可以以各种名目加价。而盐又是生活必需品,百姓再穷也得吃。明清时,盐价一天贵过一天,消费者只跟终端打交道,不堪价格重负时,一般只骂奸商,却很少有人想到奸商背后更大的得利者。

盐商的钱来得容易,花起来也不心疼。这么多钱在那里摆着,自然引得苍蝇们纷纷飞来揩油。尤其是那些文人墨客,更是见缝插针地紧叮。盐商虽然有钱但毕竟还是商人,身份比读书人低,所以对读书人的到来并不怎么抵触,反而显得倍儿有面子。这两个,一个有钱有闲,一个没钱帮闲,所谓一拍即合。其实在内心,文人在盐商眼里是混吃混喝的揩油者,而盐商在文人眼里是智力低下、什么都不懂的大傻帽。

《儒林外史》中对此有形象的描述。还是在第二十八回,辛东之说,扬州这些有钱的盐呆子非常可恶!就如河下兴盛旗冯家,他有十几万两银子呢。把我从徽州请来住了半年。我说你要对我有情,就干脆送我二三千银子。他竟一毛不拔!金东崖说,方家来请我写一副对联,共二十二个字。他叫小厮送了八十两银子来。我跟小厮说,回去告诉你家老爷,我的字在京师王爷府里定过价钱的:小字一两一个,大字十两一个。我这二十二个字,平买平卖,时价二百二十两银子。那小厮回家去说了。方家这畜生卖弄有钱,竟坐了轿子到我家来,给我二百二十两银子。然后当面把对联扯碎了。我登时大怒,把这银子打开扔在街上,任那些挑盐的、拾粪的去捡拾!辛、金两个所谓读书人是专门吃大户的混子,其专业水平也就是糊弄一下盐商而已。从其要价看,明显有讹诈的成分,再者他们讲的是真是假也不一定。尤其辛东之,张嘴就让人家盐商送他二三千两银子,凭什么啊?你以为盐商的钱真是大风刮来的?他们嘴里一边骂着盐商,一边又忙不迭地往盐商身边凑。孙犁在《书衣文录》中讲,江淮大盐商在门口贴了一副对联:“岂有文章惊海内,何劳车马驻江干。”前人以为,商人如此是大言不惭,不伦不类。但孙犁认为,商人的意思是有针对性的,并不是胡乱贴的。实际上,盐商是在说,你们这些文人,整天车马不断地来找我,当然不是因为我有好文章。能够使你们不辞劳苦的,是因为其他缘故……这样解释,对联就有了无穷无尽的意味。骗子文人牛玉圃去访盐商万雪斋,万雪斋貌似十分尊敬,但内心根本没拿他当回事,他让牛玉圃独自用饭,自己有事不能奉陪,原因是第七个小妾病了,请了大夫来,要去陪大夫。

不仅读书人与盐商常有龃龉,社会上的人也都以揭盐商老底为乐。牛浦跟随牛玉圃到万雪斋家中打秋风。一个道士同牛浦闲聊,大讲万雪斋的轶闻,他说万雪斋原先不过是大盐商程明卿家的书童,后来依靠程家的资源做生意,越做越大,又花四五万从程家赎了身,成了远近闻名的大盐商。后来程家日渐败落,搬离本地。去年,万家娶儿媳妇,亲家是一个翰林。正吹吹打打时,老主子程明卿忽然找上门来,坐在厅房里。万雪斋担心露了书童的老底,连忙作了几个揖,兑了一万两银子送过去,才把程明卿打发走。

可以想象,道士讲述此事时的幸灾乐祸之情。

盐商有了钱,便胡作非为,欺压平头百姓,似乎很强大很厚黑。但在官府——这个更大的黑社会面前,他们又显得柔弱不堪,十足的小可怜儿。还是万雪斋,其家人用两艘大船运盐过来,事先已经拜请沿线的官员给以关照。但船到大姑塘时,风雨大作,两只大盐船被迫靠岸。附近水面上的两百只小船趁机包围过来,小船上的人不由分说跳上盐船,把舱里的盐一包一包搬到小船上,然后飞快地划走了。被抢船家赶紧写了张状子,到彭泽县衙告官。县官大概是不愿承认本地有贼,或因对方事先没有打点,所以看到状纸后,勃然大怒道:“本县法令严明,地方清肃。哪里有这等事!分明是你这奴才贪污了商人的盐,在路上任意嫖赌花销,沿途偷卖了,才借被盗为由,企图抵赖。到了本县案下,还不实说?”不由分说,让手下把艄公各打了二十大板,然后把所有人等一概收监。货物被抢,又挨了一顿打,找谁说理去。如果在这里干耗下去,损失会更大。船员中领头的只好找到万家事先打点过的汤总兵的儿子汤少爷,汤少爷叫家人拿了个帖子去拜会知县,说是万家的家人自己不小心,且丢失的盐包也有限,老爷既已责处过管船的,便请求放回。知县顺水推舟,开监放人。

由此可见,盐商几乎就是官府放养的羊群。一方面官府要利用他们圈钱;一方面官府想搞他们随时就搞,而盐商只能任人宰割,因而,盐商大多没什么好下场。也许他们都明白,所以才得过且过、纵欲挥霍,透支财富与人生。

2、清代两淮八大盐商,浅析乾隆朝的第一大案

清朝乾隆三十三年,爆发了乾隆朝第一大案——两淮盐引案,3任官员,23年的时间内,合计贪污681万两白银,这个数目是什么概念呢,清朝最高级,别的盐政一年的工资(俸禄)加上福利(养廉银)合计5000两,681万两相当于一个盐政1362年的工资,数额之大,触目惊心。

清代两淮八大盐商,盐商与吃大户   文/王国华

盐商和盐政

盐务,在清朝实行专卖制,商人若想做盐业生意,首先必须是有“许可证”,这种许可证,被称为盐引。每张盐引,可以从朝廷控制的盐产地购买400斤食盐,然后到各地售卖。因为盐业贸易是朝廷垄断的,利润很高,所以盐商们只要手里有足够的盐引,就能挣大钱。当然,朝廷给盐商发盐引的时候,也是要收重税的,因为盐税,是朝廷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清代两淮八大盐商,盐商与吃大户   文/王国华

负责向盐商发盐引的官员被称为盐运使,也叫盐政,主管地方盐务。而两淮地区的盐政覆盖范围是现在行政范围的六个省,包括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和江苏。也就是说,谁做了两淮盐运使,这六省的盐商都要巴结他,万一盐运使不高兴,借故不给哪个盐商发盐引,或者少发一些,那就导致某个盐商的巨额损失。

清代两淮八大盐商,盐商与吃大户   文/王国华

第一任盐政——贪得无厌的吉庆

乾隆十年,两淮盐运使吉庆走马上任,盐商们纷纷上门行贿,希望能够多争取盐引。吉庆是个贪官,他规定,从他这里领取盐引的盐商,除了正常向朝廷交税外,还要额外给他“孝敬”。盐商们纷纷答应,吉庆赚的盆满钵满。但吉庆知道,他这个两淮盐运使的位置不是长久的,他早晚要被调走,怎么样才能在职期间多捞银子呢?所以,他向乾隆上奏说:两淮地区,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人口扩张很快,盐不够吃了,希望朝廷能够向两淮地区多发一些盐引。乾隆觉得有道理,就多分拨一些盐引。但吉庆还觉得不够,便自作主张,把明年的盐引,提前发放出去,盐商们提前赚到明年的钱,都喜大普奔。

清代两淮八大盐商,盐商与吃大户   文/王国华

不仅如此,每逢吉庆家中有嫁娶、大寿、满月等喜事,盐商们都要送厚礼来孝敬吉庆。吉庆每次都对盐商们哭穷,说自己家中和衙门中“什物无几”,过得可怜。盐商们立即心领神会,立即筹钱,置办家具、古玩、字画。这种钱权交易,持续了多年。

第二任盐政——表里不一的普福

乾隆十五年,吉庆在“安乐窝”里去世了,新上任的官员名叫普福。普福刚一上任,盐商们就像伺候吉庆一样纷纷来孝敬。普福虽然有贪心,但胆子小,明面上的贿赂,一律拒收。盐商们只得另想办法。

清代两淮八大盐商,盐商与吃大户   文/王国华

于是,纷纷购买田宅和器物,以其他名义送给普福。普福的胆子逐渐被盐商们养肥了,7年后,普福离任,临走时从盐务的账上“借”走4万两白银,还推说自己没有路费,盐商们又凑了1万两给他。由于普福平时衣着简朴,乾隆还一直以为普福是个清廉的官员,多次褒奖。

第三任盐政——“大人物”高恒

乾隆二十二年,高恒走马上任,担任两淮盐政。这个人物不简单,他的父亲是著名的大学士高斌,他的姐姐是乾隆宫中的高贵妃(已故的慧贤皇贵妃)。高恒早就听闻两淮盐政是个肥差,才向乾隆求得这个职位。

清代两淮八大盐商,盐商与吃大户   文/王国华

果然,高恒刚刚上任,就召集盐商开会,说匆忙上任,朝廷也没有拨办公费用,家里连个买柴米油盐的钱都没有。盐商们心领神会,纷纷表示愿意效劳,一次性高恒收入3万两白银。高恒最擅长的,就是请客吃饭。每逢节日,高恒都要大宴盐商,盐商们纷纷要出钱“孝敬”。即使不是特别的日子,高恒也会以各种理由请客吃饭,盐商们纷纷赴宴,从不敢缺席。

清代两淮八大盐商,盐商与吃大户   文/王国华

高恒到盐商家中做客,看到值钱的古董字画,只要在它前面多站几秒,这幅字画第二天就会送到高恒府上。高恒贪腐十分嚣张,但碍于他的身份,无人敢上奏弹劾。

终于爆发——尤拔世捅破窗户纸

11年后,也就是乾隆三十三年,高恒调回京师,尤拔世接任。盐商们被高恒剥削11年,敢怒不敢言。高恒临走,还对盐商们许下承诺,会继续“照顾”大家。新上任的尤拔世的地位和背景都不如高恒,所以盐商们都仗着有高恒撑腰,对尤拔世非常怠慢,迟迟不来送银子,惹怒了尤拔世。于是尤拔世一纸奏折,直接告到乾隆面前,说盐商们行贿多年,要彻查这些盐商。乾隆听闻后立即派军机大臣傅恒前来彻查,最终窗户纸被彻底捅开。

清代两淮八大盐商,盐商与吃大户   文/王国华

傅恒在给乾隆的查案奏折上说:

“两淮商人迭荷恩赏卿衔,乃于历年提引一案,将官帑视为己资, 两淮盐商二十余年应缴国库息银一千一百万两,除各商借口办理迎接皇帝南巡的工程开支四百多万两和尤拔世上缴的十九万两外,其余已被鲸吞。”

也就是说,23年的时间内,3任盐政总共应该向国库缴纳1100万两白银,除去乾隆南巡花销的400多万两和尤拔世主动上交的19万两外,还有681万两白银不知下落。

清代两淮八大盐商,盐商与吃大户   文/王国华

有意思的是,三任盐政,第一任吉庆已死,第二任普福虽然还活着,却在家中抄不出巨额财产,只有第三人高恒家中财产无数,和他实际应有的家产相差太大。乾隆怀疑普福隐匿财产,最终在普福的老宅的地下,挖出200万两白银。最终,涉案的官员全部处死,吉庆虽然已死,也被抄家。

清代两淮八大盐商,盐商与吃大户   文/王国华

引发思考

笔者认为:两淮盐引案作为乾隆朝的第一大案,他并非是偶然现象。清朝自雍正登基后,大力整治吏治,并且广设耳目,清朝官员胆战心惊,雍正在位13年,基本上肃清了清朝的贪腐现象。有人称,雍正时期,是清朝最清廉的时期,这并非虚言。雍正去世,乾隆继位,朝政从严变宽,那些饥渴多年的官员“如获大赦”,纷纷将贪腐之手再次伸向百姓和商人,最终酿成大案。

清代两淮八大盐商,盐商与吃大户   文/王国华

所以说,两淮盐引案只是乾隆之争时期的一个缩影。全国各地,不知道还有多少类似的案件。乾隆中后期,日益骄奢,甚至发明了“议罪银”政策,变相地纵容官员贪腐。有人说,明朝亡于万历,清朝亡于乾隆,此言非虚。

参考资料:

《清高宗实录》卷八一三;《清史稿·傅恒传》;《清稗类钞》第三册;余清清 《“两淮预提盐引案”略论》

本文关键词:清代两淮八大盐商是谁,清代两淮盐运使,清代两淮盐场大使几品官,清朝两淮盐引案,清朝两淮盐税。这就是关于《清代两淮八大盐商,盐商与吃大户 文/王国华》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126906/
1
上一篇 尼康d3200,尼康d3200单反相机参数(二手尼康D3200深度测评)
下一篇 怎么制作高清手机壁纸,定制属于自己的iPhone壁纸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