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分钟了解梵高】,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三分钟了解梵高:一分钟带你了解偏执狂人梵高
- 2、三分钟了解梵高,梵高可能骗了我们
1、三分钟了解梵高:一分钟带你了解偏执狂人梵高
人们都称他为疯狂的梵高,或许是因为他曾割耳自杀,或许因为他住进过精神病院,谁知道呢,起码他在创作的时候一直是清醒的,他的作品是有生命和灵魂的!梵高渴望理解,热爱着生命,虽然世界上没有人懂他,但他还有一个深爱着他的弟弟,他叫提奥·梵高。噢!提奥是梵高挚爱的亲人、知已和一生的恩人,就连梵高的生活也都是靠他寄来的钱才得以维持。提奥总是无条件地支持着梵高创作,梵高的生命里若没有了提奥,那一定只剩下黑暗了。
十几岁的时候,梵高追随叔叔来到了伦敦的美术店工作,几年后提奥也来了。提奥喜欢经商,梵高则选择了最爱的绘画。那以后,艺术成为了他的终生志向。辞去工作后,梵高便来到了海牙,跟随亲戚安东·莫夫学习绘画,起初,老师会指导梵高绘画技法和色彩关系的处理。当梵高开始接触到这些颜色的时候,心情激动得如汹涌澎湃的海浪般久久不能停止。
能够找到自己喜爱的事情做真是太难得了!欣喜若狂之余,梵高立马给提奥写信,他写的信篇幅都很长,文字已经完全不足以表达他的兴奋了。在信中梵高介绍了他的日常生活,包括如何运用炭笔和木炭条,有时候还会配上些生活小插图。梵高喜欢画真实的场景,喜欢把它当成日记来记录,像那些田间的农妇、车夫和矿山中的工人……都是些朴实无华、实实在在的老百
或许你们认为画家一定很富有,恰恰相反。就和他笔下的人物一样,梵高也是一个穿着朴素,过着平淡简朴生活的人。由于日子实在艰难,梵高不得不到巴黎投靠提奥。在巴黎的日子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在那里他结识了高更、毕沙罗、修拉等画家。其中,梵高和高更友情最深,梵高喜欢他画面强烈的色彩,喜欢他硬朗直爽的性格。慢慢地,梵高调色板上的颜色也有了变化。梵高开始爱上了那些鲜艳的未经调和的色彩,并且开始运用粗犷的线条作画,他觉得这样的视觉效果更直观,能最迅速表达出他想要告诉大家的感受,他是很不喜欢遮遮掩掩的人。梵高想要表达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
由于受到日本版画的影响,梵高爱上了黄色,迷恋上了日本。梵高非常想去日本看一看,可惜日本实在是太遥远了,后来他终于找到了个适合自己的城市一法国南部的小城阿尔。初到阿尔,梵高便疯狂地爱上了这里。这里有灿烂的阳光和广阔的田园风景,他在南国的麦田和骄阳下找到了梦寐以求的黄色。梵高是一个固执的人,自从他热爱上绘画,每天都会出去写生。即使天气恶劣,他也依然会扛着画架,背包里装着颜料和画笔,腋下紧紧夹着画布,走上乡间道路去作画。当你热爱一件事物的时候,风雨是无法阻挡你的!
梵高油画作品《文森特·梵高在阿尔勒的家》
梵高油画作品《文森特·梵高在阿尔勒的家》
油画《文森特·梵高在阿尔勒的家》是梵高绘制的他自己的住所。黄颜色就是梵高的标志,他把里外墙都漆成了黄颜色。这个房子一共有两间大房和两间小房。梵高的住处是画面中左边那部分。再看看梵高的卧室,地面木板可是他自己加固的。梵高的房间充满着黄色、绿色这些象征生命的颜色,这些色彩就像是他内心燃烧着的火焰的光芒,他太喜欢这里了!梵高常在这里画自画像,画好了就把它们挂在床边的墙上,只可惜一个人在这么美好的地方太浪费所以他决定把好友高更劝过来,高更一定也会很喜欢这里的!
虽然高更身体不适,但是在梵高固执的邀请下,他最终答应了请求。高更来后,梵高不再孤独,他的存在带给梵高莫大的欢乐。梵高把太多的希望都寄托在了高更一个人的身上。可惜好景不长,也许是高兴过头,乐极生悲。时间久了,梵高对高更的情感变得十分复杂,梵高很尊重他,但又害怕失去他。他们两个在性格上有很大的差异,在艺术上也常有分歧,有几次梵高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对着高更呵斥发飙。有一天,梵高做出了奇怪的举动,因为和高更意见不和,梵高拿起了剃刀,跑到高更的房间威胁要割断他的喉咙,高更仓皇地逃了出去,梵高也紧追了出去。当梵高再回到房间的时候,他的手上竟握着被自己割下的左耳……因为失血太多,他被送到了医院。清醒后,梵高恳求高更的原谅,可高更最终还是离他而去了。梵高时常产生幻觉,人们都说他得了精神病,他只能到圣雷米修道院接受精神治疗。梵高再一次一无所有了,一种被世界抛弃的孤独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梵高穿着绿色的厚外套,头上戴着蓝色帽子,耳朵上缠绕着厚厚的白绷带,嘴巴里还叼着烟斗。梵高决定为自己画幅自画像来表达此刻的心情,他要用鲜血的红色、刺眼的绿色来宣泄他内心的情感。梵高始终渴望理解,向往生命,可是他是那么的孤独。
由于病情无法好转,在弟弟的劝说下,梵高搬到了奥维尔接受加歇医生的治疗。他是一位目光忧郁的矮个医生,见到梵高,便兴奋地跳着从房间里冲了出来,热情地紧握住梵高的手,他的笑容很亲切。加歇医生是个十分浪漫的人,他同女儿及儿子住在一起,并时常跑到巴黎与他喜爱的画家朋友饮酒聊天。他的家里放着各种旧物,犹如一个布满尘灰的古董店。漂亮的大花园里有个水池,池畔栽满了花卉,园子里养着家鸡、孔雀,以及各种猫和狗。他就像是梵高的兄长一般,他们不但外表相似,内心也很像。梵高总能在他家里画出非常好的油画作品,像是天意,加歇的很多艺术见
梵高生命的最后两个月,都是和加歇一起度过的。几乎每个周末,他都会把梵高邀请到家里吃饭,为他和孩子们作画。噢,对了,加歇医生很喜欢梵高的油画《向日葵》。他说,在医院里总是看到人们无尽的痛苦,看见他们用生命作斗争,时常觉得沉重而悲伤。他说梵高的《向日葵》仿佛能解除人类心灵的痛苦,带给人们希望和欢乐。梵高虽然很感谢加歇对他的支持和陪伴,可最终还是没有勇气留下。
1890年,在阿尔阳光灿烂的原野上,在倾尽毕生心血追求的明亮的光线下,有一个人在麦田里朝着自己的腹部开了一枪……这个人就是他,文森特·梵高。
上一篇:克林姆特、维也纳分离派及贝多芬音乐厅饰带
2、三分钟了解梵高,梵高可能骗了我们
作为后印象派画家的代表人物,文森特·威廉·梵高是少数能让中国人明确指认的外国画家之一。长期被忧郁症困扰、自残、自杀...在普通人眼中,梵高的生活连“阴云笼罩”都不足以形容,而完完全全是深渊啊!
但梵高真的像传闻中那样难以捉摸么?他的画随着时间有什么变化?他的耳朵到底是怎么回事?是自己割掉的么?他到底是怎么死的?自杀还是谋杀?梵高可能伙同“传闻”,骗了我们所有人!在这个“实(到)事(处)求(是)是(坑)”的日子,咱们一起来掀起梵高的面纱,了解一些有关梵高的理论和发现,在这些说法持有者看来,梵高不仅是最有天赋的画家,还是有史以来最具迷惑性的艺术家。
可能之一:梵高没割掉自己的耳朵。
没错没错,梵高割掉自己耳朵这件事,已经是“共识”了。按照人所共知的说法,梵高自己割掉耳朵,寄给一位叫Rachel的女士。不过,这故事可能有另一个版本。历史学家Hans Kaufmann 和 Rita Wildegans却坚持认为,这个故事是梵高自己编出来的,真相是:他的好朋友——保罗·高更(对,就是那个同样有名的画家)在一场争执中割掉了梵高的耳朵,因为高更是个好斗的人。历史学家拿出梵高写给高更的信作为证据,梵高在信中说:“你和我都要对这件事守口如瓶。”
梵高自画像
可能之二:他的向日葵是基因突变品种。
你有没有注意到,梵高标志性的《向日葵》看起来跟正常的向日葵不太一样?当然,一部分原因是艺术地再创造。但美国乔治亚大学的John Burke认为,梵高选取的向日葵,本来就是向日葵里的异类!很可能是基因突变的品种,跟下面这种毛茸茸的向日葵品种很相像。
右边是基因变异的向日葵,确实很相似
可能之三:梵高死于谋杀。
关于梵高之死,最广为人知的说法是他在37岁时自杀。
有证据认为,梵高冲着自己的上腹部开了 一枪,又坚持走了大约一英里回到房间。这个颇具戏剧性的场景,赋予了梵高标志性的形象:一个饱受折磨的灵魂不堪重负,以无比孱弱的身躯在生与死 的关口挣扎,似乎并不想死去。冰冷的死亡场景成为世人浪漫化的想象。毕竟,人家后来成名了嘛。
一位不具名学者曾对《名利场》杂志说:“如果说梵高是自杀的,那很多事都解释不通...他没表现出想要‘迈出这一步’的意愿。”
梵高可能不是死于自杀
可能之四:梵高把《最后的晚餐》隐藏在自己的一幅画中
表面看来,《夜晚的咖啡馆——室外》描绘的是一群老顾客在咖啡馆的社交生活,他们的身形和面貌并不十分清晰。不过,Jared Baxter等一批研究者认为,圆圈中的画面其实具有宗教象征性,像是达芬奇名作《最后的晚餐》的简化版。透过一些隐藏的细节,有人怀疑这幅画最初的面貌应该更加复杂,比如画面上其实布满十字架形状。
《夜晚的咖啡馆——室外》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可能之五:他的画与历史上最为复杂的科学原理精密契合
20世纪的德国理论物理学家维尔纳·卡尔·海森堡说过:“等我见到上帝,我会问他两个问题:为什么有相对论?为什么有涡流(他的研究内容之一)?我相信他只能回答出前一个。”说得稍微夸张点,涡流理论的复杂程度让相当数量的科学家一直感觉——很受伤。(愿意挑战的你请自学,小编就不解释了...)就是这么丧心病狂的理论,居然与梵高的画完美契合!据说,以大名鼎鼎的《星空》最为明显,梵高通过旋转的图案营造的气氛完美地可视化了这一理论。
于是理论家的脑洞就开了,他们认为在梵高焦灼的一生中,有一个时刻(比如在精神病院的时候),此人的经脉不知怎么得就打开了,以神奇的艺术方式进入到这个神理论领域。
《星空》或许完美地可视化了涡流理论
可能之六:梵高是色盲。
这说法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了吧?但根据一位日本视觉研究专家的说法,梵高之所以采用高度冷色调的调色板和恣肆的画风,可能因为他患有红色色弱。
这位专家开发了一款叫做“色彩视觉模拟器”的APP,能模拟不同类型色盲或色弱状态下看到的画面,包括梵高可能的状态。
这位日本专家在博客里写道:“在我眼中,梵高的画不但不存在冲突的用色和凌乱的线条,反而每幅画都是线条和透视精准的杰作,这真是美妙的体验!”
梵高是色盲?!
可能之七:梵高不是传说中的疯子。
尽管梵高称得上历史上最有名的疯子之一,但许多历史学家并不同意这一说法。他们认为,梵高要比人们印象中传统和有条理得多。比如,人们一直乐于称道《卧室》这幅画的用色:蓝色墙壁和黄色地板的本应营造强烈冲突感,却奇妙地让慵懒的画面带给人某种黑暗的印象。研究者发现,画面中的蓝色本来更接近紫色,而紫色与黄色传统搭配一般会让画满看起来更鹭港。着说明梵高在用色上极其有条理。
“你会越来越清晰地发现,梵高是个非常有条理的艺术家,而不是大家一般认为的那个随手往画布上丢颜料的疯子。”梵高博物馆负责人Axel Rüger说,“实际上,梵高对所使用材料的性质非常了解,知道如何正确的使用它们,创作也非常谨慎。这为我们理解作为艺术家的梵高,提供了更好的视角——他明确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卧室》的用色十分大胆,但画面却很鹭港
可能之八:梵高的画在逐渐变白。
熟悉绘画艺术的人知道,梵高特别喜欢使用从红铅或水白铅矿中提取出的合成颜料。令人无奈的是,这些颜料的稳定性并不好,例如红色这样明丽的颜色,会在光照下逐渐褪色。艺术类网站Hyperallergic的解释很靠谱:“想象有一颗球形硬糖,内核是红色的,外面包着一曾淡蓝色,最外面是一层灰蒙蒙的颗粒。"
芝加哥艺术中心的Francesca Casadio是一名艺术品保护科学家,对他来说:“尽管早就知道,颜料会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变化,但我还是很惊讶于红色的变化,按理说,这种矿物质颜料的性质相当稳定。可没想到,红色也背叛了梵高。”
画作可能在变白
(观察者网译自《赫芬顿邮报》)
本文关键词:你知道梵高吗,三分钟了解梵高的一生,梵高百科,三分钟了解梵高的画作,三分钟了解梵高的作品。这就是关于《三分钟了解梵高,一分钟带你了解偏执狂人梵高》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