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头条# 昨天晚上从廊坊市安次区的南龙道经过,发现南龙道南侧出现了一个“万达广场”,璀璨的五彩灯光,把广场大楼映衬的是金碧辉煌。大家都知道,廊坊市金光道与新华路交汇处的西北角是老的“万达广场”,如今在离它也就两三公里的安次区又建立了一个新的“万达广场”。两个广场都说是广场,其实并没有所谓的“广场”,只是卖场而已。在这里只是强调一下,外地朋友如果来廊坊,找“万达广场”,一定要说明是哪个万达广场,否则就有可能找错了地方。
#廊坊头条#
因一所房子而成名;因铁路设站而闻名;因“洪水”“区划”而转机;因处京津“走廊”而发展,仅仅几十年,一个小村就变成了一个全国百强的城市,这是否受益于它的改名呢?
图1牌坊上的“侍郎房”,是古代某村子的称谓。一千多年前,宋代的“兵部侍郎”吕琦在此盖了一座宅院,由于气派显眼,渐渐地,侍郎的这座房子就成了所在村的代名词,为了顺口,人们干脆就把“侍郎房”叫成了“郎房”。若干年后,人和房子虽然不在了,村名却保留了下来。
沉寂近千年后,1897年,京山铁路在此路过,这个村庄恰处于设站的位置,工程师就此大笔一挥,写下了“郎坊”两个字,“坊”为“里巷”的意思,“郎坊”离村名更贴切了一些(图2左上为清末地图)。1900年,义和团在此迎击八国联军,取得了震惊中外的郎坊大捷,郎坊因此而闻名世界。
民国时期,可能人们觉得这个村子正处在京津走廊的中间,因此“郎”换成了“廊”,“郎房”变成了“廊房”两个字(图2右上为民国地图)。日本侵华后,可能是因日本扶持满清王朝,而延用了清末的“郎坊”(图2左下火车站牌)。1950年,永定河发大水淹没了安次县城,安次县城北迁至“廊房”,不知是哪一级人员做出的决定,“廊房”变成了“廊坊”(图2右下为1951地图)。
图3是三十年代廊房村的鸟瞰图,天空上有三架飞机,那是日本飞机在1937年7月末,轰炸这个村子的场景。
安次县城搬到廊房后,廊房村变成廊坊镇,隶属于河北省天津地区。上世纪七十年代,天津划为“直辖市”,余下的几个县成立为河北省廊坊地区,廊坊地区行政公署进驻廊坊,图4是那个年代廊坊的北大街,对街的水塔修建于日本侵略期间,在七十年代,它是廊坊的建筑标志物。
1982年,廊坊镇升格为廊坊县级市,1989年又上划为地级市,为廊坊的城市建设铺平了道路。图5是从1984年至2018年城市的发展对比。图6是九十年代廊坊街景,图7是当时的市委和市政府办公大楼,为当时的建筑标志物,这两座大楼建成不到20年,就被拆迁,在此位置上建成了万达广场。图8是在七十年代的北大街基础上修建的银河大街,大中电器大楼为现在的建筑标志物,图9是在银河路上建成的银河大桥。桥傍边那座八十年前建成的水塔还在,它见证了廊坊几十年来日新月异的变化。
“郎”变为“廊”,增加了“广”,“房变为“坊”,意思由“户”扩大到了“巷”,这是不是注定了廊坊短时间内的大发展呢?
发现廊坊的出租车司机师傅真的很好呀!
昨晚万达吃完饭,打车回酒店,突然朋友说她也要到了,改变路线去车站接她,司机没有一点不耐烦,还顺势和我解释了廊坊站和廊坊北站的区别,也给我说了廊坊哪里有好吃的,整个过程很是轻松愉快。车费不过十多块钱,但司机师傅的态度着实让我感觉很温暖。
我是昨天下午到的廊坊,载我的司机师傅也不错,一路跟我聊廊坊的城市建设,他们家孩子居家期间的趣事,语言风趣幽默,车开的也是四平八稳,下车还贴心的帮我拿了行李,我把自己买的水给了他,他拒绝,我坚持,他连声道谢。
都说出租车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形象,两次打车的经历,对廊坊这座城市好感倍增,也感谢两位出租车师傅。
#廊坊头条# 安次万达这个露天的设计~[泪奔][泪奔][泪奔]有点冷。
廊坊 广阳区 抗疫 今天的万达广场,一片沉寂,难得一见的静默场面,才晚八点啊,这社会经济继续经受疫情的煎熬。周边的小区陆续有封控的,这些天单位和家两点一线,但凡能不去的都免了,连超市都不去了,感觉自己还是负责任和有一定自我约束能力的,现在一是继续谴责病毒研发者,大概率是美丽国,二是希望国家政策雷霆出击迅速解决防疫和经济发展兼顾问题!三是希望朋友们稍安勿躁,疫情终有结束的一天,永远要保留希望,理由是我相信我的祖国!还是声嘶力竭的喊一声:广阳加油!上次是3月9日开始持续50天,这次绝对不会你这个更长,预计再来两周,最多一个月怎么也解决了,过于乐观,也不见得[捂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