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出的陕北民歌里有信天游】,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新出的陕北民歌里有信天游:调还是那个调儿,词没了那股酸劲儿,看新陕北民歌怎么唱出新时代
- 2、新出的陕北民歌里有信天游,信天游溯源谈古籍中的陕北民歌阅读
1、新出的陕北民歌里有信天游:调还是那个调儿,词没了那股酸劲儿,看新陕北民歌怎么唱出新时代
作者/吕政轩
陕北民歌是陕北老百姓唱的歌,是唱陕北的歌,是对陕北社会、历史和时代的集中反映。陕北民歌并不是僵化的、落伍的,而是与时俱进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陕北的发展突飞猛进,陕北的变化翻天覆地。这些发展和变化,在新时期创作的陕北民歌中都有所反映,有所体现。我们完全可这样说,新陕北创造了新民歌,新民歌唱出了新陕北。
《西部放歌》
西部大开发为西部的发展吹响战斗的号角,西部人借着大开发的东风改天换地,建设着大西部。陕北民歌《西部放歌》以饱满的热情歌唱了西部人开发大西北的豪情壮志。
哗啦啦的黄河水日夜向东流,
黄河的儿女哟跟着太阳走。
一道道岭啊一条条沟,
一声声信天游已不再唱那走西口。
多少年的期盼多少代追求,
年轻的高原人赶上了好年头。
冰河化水啊荒漠变绿洲,
一场场及时雨就像一杯杯醉人的酒。
八方来支援啊兄弟手挽手,
甩开臂膀创大业咱奋发争上游。
大开发的号角在新时代吹响,
神奇的西部追赶潮头竟风流。
赛江南的美景在新世纪造就,
古老的山川明天到处披锦绣。
《黄土里冒出了一团火》和《我爱沙漠新气象》
陕北,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在西部开发的浪潮中得到了突飞猛进地发展。昔日的穷山恶水,如今蕴含着丰富的宝藏;昔日的漫漫黄沙,如今披上了绿色的锦绣。榆林,正在建设为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和生态农业示范区。陕北民歌,以她特有的敏锐的艺术神经,及时地反映了陕北能源开发和生态建设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唱得惊天动地,唱得真切感人。
黄黄的那个山峁峁黄黄的沟壑,
数不清的那个川道淌不完的河。
沉寂了千万年的黄土地哟,
黄土里冒出了一团火。
黄土里冒出了一团冲天的火,
照亮了我的山塬照亮了我的坡。
祖辈寻找希望的金钥匙,
今日打开了尘封的大锁。
输气管就像巨龙腾飞,
采油机把头磕。
陕甘宁呀革命老区,
你的石油你的天然气咋就这样多。
黄土里冒出了一团冲天的火,
催响我的腰鼓催响我的歌。
世代梦想欢腾的好日子,
今日打尽一切寂寞。
山和川就像儿女们的青春,
争着献出光和热。
陕甘宁呀我的家乡,
你的风貌你的风采光芒四射呀光芒四射。
勤劳善良的陕北人,一边开发着地下资源,一边美化着地上的家园,他们热爱着土地,热爱着家乡,也热爱着陕北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沙漠新气象》。
一片片的沙柳一排排杨,
一道道草滩绿旺旺,
千年的沙海变了样,
牛羊遍地好风光。
一条条渠水清格朗朗,
一块块庄稼苗儿壮,
荒凉的沙滩变了样,
变成塞上米粮仓。
征服毛乌素,荒滩扎营房,
栽树又种草,双手四季忙,
汗珠儿落在沙梁梁上,
一草一木情意长。
改造盐碱滩,争先上战场,
开渠又打井,搬到了大沙梁,
亲手改变家乡面貌,
左看右看喜心上。
要问我最爱啥地方,
我最爱沙漠新气象。
《榆林十二县》和《神木赞》
能源开发了,生态建设了,社会文化发展了,陕北的面貌也随之变化了。陕北民歌《榆林十二县》就是对榆林建设新貌的集中展现。
神府煤田开发快,
乌金运到国外买。
定靖油气同开采,
西气东输到上海。
佳、吴、清涧好地带,
大红枣驰名海内外。
绥、横、子洲也不赖,
绿豆杂粮受青睐。
米脂姑娘惹人爱,
如今成了大品牌。
榆阳人民有能耐,
种草、养羊大棚菜。
这首民歌既唱出了榆林十二县丰富的物产,也唱出了改革开放以来榆林发展的天时、地利与人和。真可谓是:榆林十二县,县县有特产,因地而制宜,鹭港促发展。
《赞神木》
西部经济百强县,
“羊”、“煤”、“土”、“气”真少见。
国家建设示范县,
城市面貌天天变。
工业园区在锦界,
重点项目排成线。
国华、亚华搞热电,
西电东送做贡献。
力诺玻璃生产线,
招商引资走在前。
农运盛会喜空前,
人民生活比蜜甜。
这里之所以要特别提到神木,那是因为神木是陕北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典型,是陕北改革开放成果的一个缩影,也是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吹绿的一块沙漠绿洲。而今的神木已不仅是西部百强县了,现已发展成为中国百强县。
《走三边》和《走西口的人儿回来了》
时代在变迁,历史在变迁,陕北人的生活和命运也在变迁。变迁的生活酿就了变迁的民歌,变迁的民歌唱出了变迁的生活。
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川,
赶上那个骡子哟我走三边。
……
三边那个三宝名气大,
二毛毛羊皮、甜甘草,
还有那个大青盐。
提起那个三边新三宝名更大
石油、煤炭、天然气
运到北京和西安
……
古也走三边,今也走三边。然而,不同时代,走三边人的心理状态和社会背景却不完全一样。过去走三边是为生活所迫,今天走三边是为了去寻宝。从“旧三宝”到“新三宝”,不仅反映的是某一物产的变化,它更反映的是三边从农耕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一个时代的变迁。
可不是嘛?先看“旧三宝”:二毛毛羊皮、甜甘草,还有那个大青盐。这是典型的农业文明的产物;再看“新三宝”:石油、天然气以及荞麦与马铃薯(歌中所唱的煤炭不准确)。石油、天然气自不用说,荞麦与马铃薯也不是原始意义上的荞麦与马铃薯了,三边人更注重的是荞麦与马铃薯的深加工。
时代在变,政策也随之在变。正是基于这一点,定边县、靖边县政府因地、因物、因时提出了“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资源富县、科教兴县、依法治县”的六大发展战略,三边经济得以快速的发展。
《走西口的人儿回来了》
水流千里归大海,
走西口的人儿回来了。
……
在过去,提起走西口,无语泪双流,多少有情人,难舍又难分。但为了生计,陕北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北上包头、西去宁夏,踏上了一条“走西口”的求生之路。
俗话说,金窝窝,银窝窝不如自家的草窝窝。草窝窝尝且令人留连,更何况如今的陕北也变成了金窝窝。来自全国各地的投资者纷纷到陕北来淘金:在这里,《黄土里冒出了一团火》;在那里,《沙漠里出现了新气象》。
你也说《哪达达也不如咱山沟沟好》,他也唱《陕北是个好地方》。难怪那些“走西口”的人要急着往回赶了:大青山高来乌拉山低,马鞭子一甩回口里。不大大的小青马喂上二升料,三天的路程两天到……
《英雄陕北》
旧时的陕北是贫穷的也是落后的,是封闭的也是愚昧的。是“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是“酒盅盅点灯半炕炕明”;是“老绵羊皮袄顶铺盖”,是“三边没有树石头少”。人往往都是这样,贫穷落后,就难免自卑;封闭愚昧,就精神萎靡。
在过去的许多文艺作品中,陕北人的形象似乎已经约定俗成:破衣烂衫,弯腰驼背。一块白羊肚子手巾头上扎,讲述着苍凉人生;满脸黄土沟壑一样纵横交错的皱纹,叙说着人间沧桑。改革开放,给陕北带来了蓬勃的发展生机:油海粮山满目春,羊煤土气显精神;改革春风关不住,陕北遍地气象新。物华天宝,才能人杰地灵。而今,英雄的陕北人豪迈地唱出了《英雄陕北》的颂歌,《英雄陕北》又重塑了陕北人的新形象:
不怨荒山,
不怨恶水,
祖祖辈辈恋着这块黄土地。
贫穷没有气馁,
落后不甘沉寂,
想唱就唱,
想醉就醉,
兰花花的故事,
走西口的曲,
赶牲灵的人儿爱喝黄河水,
信天游把顽强的生命托起。
啊!
热情的陕北人用汗水滋润着黄土地,
豪放的陕北人,
让山丹丹红遍神州大地。
英雄的陕北人,
让《东方红唱》响大江南北。
再看陕北,
山川秀美,
大开发的脚步,
坚定不移。
艰苦铸就坚强,
信念鼓舞士气,
众志成城,
改天换地。
山沟沟里唱歌,
圪梁梁上绿,
羊肚子手巾创奇迹,
宝塔山把新中国的精神撑起 。
啊!
智慧的陕北人用勤劳美化着黄土地,
豪放的陕北人,
让山丹丹红遍神州大地。
英雄的陕北人,
让《东方红》唱响大江南北。
言为心声,民歌是老百姓的心声,陕北民歌是陕北老百姓的心声。陕北有歌曰: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改革开放改变了陕北,也改变了陕北人的命运,同时了改变了陕北民歌的主题:信天游,不断头,一路高唱信天游,陕北人迈开大步朝前走。
(ZH)
2、新出的陕北民歌里有信天游,信天游溯源谈古籍中的陕北民歌阅读
文 张俊谊
陕北民歌遐迩闻名,陕北信天游,更脍炙人口。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精华,两句一段,一阴了阳,一上一下,鹭港合拍,质朴自由,优美动听,上下句押韵,且韵脚多变。信天游上句多用比兴手法,描述景物,下句多点出意旨,抒情味极浓,一虚一实,情景交融。信天游多以七字句为基础,加添衬字,即兴演唱,充满泥土气息。信天游多在高山旷野里演唱,信天而唱,顺天而游,任性自然,粗犷、潇洒之至。司马迁《史记·乐书》云:“乐由天作。”信天游即是如此,所以,三边人称之为顺天游,神木、府谷一带人又称之为山曲。
内蒙大青山、土默川、河套、伊克昭盟广大农区及半农半牧区也有类似的歌儿,不叫信天游,而叫爬山歌。韩燕如先生出版过《爬山歌选》,选录了不少爬山歌,可以看出内蒙爬山歌和陕北信天游大同小异。韩燕如说:“爬山歌的形式基本上是两行一段体,它和陕北的信天游同属一种类型。但,它们毕竟是产生于两个不同的地区,因此,它们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乡土味儿不可能是相同的。特别是在曲调方面更是如此。听了大青山的《大黑牛耕地》,再听陕北的《蓝花花》,就会使你感到前者粗犷、高亢,后者委婉、明朗。”(韩燕如《爬山歌选·后记》。李赐先生在《试谈爬山歌》(原载《草原》1957年6月号,转摘自《中国民间文艺论文集》)一文中说:“爬山歌和陕北民歌‘信天游’是同一类型的诗歌,具有北方民歌特有的风格。” 延安群众艺术馆的王克文先生也说:“信天游和爬山歌是两种相近的娣妹艺术。”(摘自王克文《陕北民歌艺术初探》)
既然陕北信天游和内蒙爬山歌是同一类型的歌子,并县城都是北方民歌,应该同出一源,那么源于何时呢?曾任过陕西省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的刘阳河先生在《陕北信天游》一文中如是说:信天游起源于何时?笔者尚未证出一个端倪。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自从有了陕北民歌,大概就有了信天游。
延安地区是人文初祖轩辕皇帝陵寝的所在地,华夏古老文明便由这里发祥。那末。那末,自从黄帝爷爷那时候起,陕北地区大概就有了信天游了。不过那时以至于很长的后来,这种特殊的民歌,还没有那样一个响亮的别具一格的名目:信天游。民歌,是劳动群众的诗歌,最早的诗歌即是民歌。最早的民歌(即诗歌)应该是简短的。
《吴越春秋》记载了一首相传为黄帝时所作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可以翻译成白话:断了竹子续竹子,飞扬土块打肉吃。似乎可以找到信天游的影子。再比如,相传大舜禅禹时,流传《卿云歌》“卿云烂兮纠缦缦会,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也是两句,可以翻译如下:天上的云彩红烂漫,日升月落一天又一天。这不是一首信天游吗?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民歌总集,《诗经》第一首《关睢》,即是一首咏唱爱情之歌,开头四句为:“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也可以翻译如下:河畔的睢鸠鸣啾啾,苗条贤惠的姑娘哪个不愿去追求?这不是也可以看到信天游的痕迹吗?《诗经》中广泛运用着比兴手法,我们读《诗经》的《秦风》,看到《蒹葭》、《天衣》等诗,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信天游和这些先秦民歌咏相承。信天游源于《诗经》之国风,它应该是古代北方民歌的遗存。既然如此,古籍中应该有类似信天游的诗歌。我苦苦思索着,不停寻求着。一日,我读《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受燕太子丹之邀,决意刺杀秦王赢政。临行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征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慨慷,士皆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荆轲不正唱得是信天游吗?首先是即兴演唱;再之,共有两句;第三,用比兴手法,第一句写景,第二句抒情;其四,同押一韵。我们还可以把唱词译为白话:风吹萧萧啊易水那个寒,英雄一走啊再也不回还!这和我们今天吟唱的信天游有何区别呢?即使不同白话,荆轲所唱的词,完全可以用信天游曲调演唱。
明冯梦龙所著《东周列国志》中说:“荆轲”复为羽声,歌日:“探虎穴兮人蛟宫,仰天嘘气兮成白虹。” 这首歌词译成白话文是:上山探虎穴啊下海进龙宫,仰望天空吹口气啊变成长江。这也可以看作是一首信天游。荆轲即兴演唱,曲调变了,韵脚也变了。我们今天的信天游也是曲调、韵脚可以随时变换的。这是偶然的吗?我们可以欣赏同一时期《史记》记载的另两首歌。一首是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爱妾虞姬即兴演唱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河!另一首是刘邦回家乡,亲自击筑,为家乡父老即兴演唱之《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兮守四方!项羽唱的歌是四句,刘邦唱的是三句,都是楚声,和荆轲唱的不一样。荆轲,原籍齐国,生于卫国,辗转到了燕国,在燕国生活多年,熟悉燕国的风土人情,他唱的歌不是楚声,应该是北方民歌。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猜想呢?荆轲所唱的歌,即类似于信天游或者就是信天游。也就是,信天游是保存于陕北的产生于战国、秦汉时期的北方民歌。
陕北是一块古老、神奇的土地,这块土地上保留着不少古老的中国文明,信天游即是其中之一。古籍中也保留着一些陕北民歌。最早有文字记载的陕北了歌是《上郡歌》。两汉成帝时,冯野王为上郡太守,其弟冯立继任,二人都颇有政绩,吏民吟唱太守歌:大冯君,小冯君,兄弟继踵相因循。聪明贤知惠吏民,政如鲁卫德化物,周公康叔如二君。秦汉时,陕北设上郡,治所在今榆林市东南。吏民歌颂政绩卓越著的太守。这首民歌应该有文人改动的痕迹,但其主体是变化不大的。
这首民歌,共五句,句句押韵,七言体,今天的陕北民歌和其一脉相承。流传为东汉末年蔡琰(即蔡文姬,吟诵自己身世的《胡笳十八拍》,是一首保存在古籍中的北方民歌,我怀疑其也是一首陕北民歌。理由是,陕北在东汉末年是匈奴汉民族争战、割据之地,蔡琰在汉末黄巾之乱时,为匈奴掳去,她曾途经陕北,唐人《绥州》诗云:“蔡琰归时鬓已秋”可证。后到今内蒙和胡人结婚生有二子,曹操执政时,乃时金壁将其赎回,乃有《胡笳十八拍》流传。《胡笳十八拍》很长,恕不全录,今摘录一些: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飘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四时万物兮有盛衰,唯我愁苦兮不暂移!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放阑兮梦汝来斯。从这些歌词中,似乎可以看到信天游的影子。历史是昨天的轨迹。延安有花木兰之故居,北朝民歌《木兰辞》,我也认为其是一首陕北民歌。一个女子,代父从军,经历曲折,历勋卓著,群众吟之唱之,不足为奇。
陕北民歌《三十里铺》咏唱了一个多情女子四妹妹和三哥哥的炽热之爱。以今推古,《木兰辞》为陕北民歌亦是不容置疑的。此外,古籍中还应该保留一些陕北民歌,如《捉搦歌》四曲和《崔劳利歌辞》等北方民歌,我怀疑其有可能是陕北民歌,或者说陕北民歌继承了其风格,因为这些民歌质朴、坦诚,句句押韵,和今天的陕北民歌应该说有血缘关系。综上所述,陕北民歌源远流长,在众多的古籍中,也可以找到苦干陕北民歌。信天游是古代北方民歌的贵存,至少秦汉时期即有了雏型,虽经两千年之沧桑,但仍一脉相承,两句一段,以七字句为主体,一阴一阳,一描景物,一抒情感,即兴演唱,至今不衰。
▎张俊谊,男,陕西子州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民俗学会理事、陕西省曲艺协会会员,《子洲县志》主编、副编审,榆林黄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子洲县陕北文化研究会会长。
▎题图杨力舟国画作品《信天游》。杨力舟(春舟),1942年生于山西省临猗县,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任中国美术馆馆长、党委副书记。中国文联委员、全国政协委员。
陕北民歌sbmg66
本文关键词:最好听的十首陕北民歌信天游,陕北民歌信天游的主要意思是什么,陕北民歌信天游荤段子,信天游形式的陕北民歌,新出的陕北民歌里有信天游这首歌吗。这就是关于《新出的陕北民歌里有信天游,看新陕北民歌怎么唱出新时代》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