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刘邦的第13个儿子】,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刘邦的第13个儿子:刘邦庶长子刘肥,生13个儿子,竟有9个向皇位发起冲击
- 2、刘邦的第13个儿子,刘邦的一些儿孙们
1、刘邦的第13个儿子:刘邦庶长子刘肥,生13个儿子,竟有9个向皇位发起冲击
刘邦在迎娶吕雉之前,一直未娶妻,却生有一个儿子刘肥,刘肥是刘邦做亭长时的“外妇”曹氏所生,曹氏在吕雉嫁给刘邦前就与刘邦生活在一起,是刘邦的同居女友。曹氏的生平事迹在《史记》、《汉书》仅有简单记载。
刘肥生母曹氏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刘肥受封齐王,建立齐国,定都临淄,统辖七十三城,成为西汉最大的诸侯国。可见,刘邦对庶长子刘肥还是足够重视的。
刘肥谨小慎微,躲过吕后的迫害,安心做他的太平王爷,可他生的13个儿子可个顶个的不一般。
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刘肥去世,在王位13年,刘肥死后,谥号悼惠王。
刘肥
刘肥在生子方面是个相对高产的诸侯王,一共生了13个儿子,对于汉王朝的开枝散叶起了关键作用,是高帝刘邦8个儿子中有效传下子嗣的3位皇子之一。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说说这13个儿子都有哪些事迹?对汉朝做了什么贡献,又干了哪些坏事?都是什么结局?
1、长子刘襄
刘襄,汉高祖刘邦长孙,齐悼惠王刘肥长子,刘肥去世后即齐王位,是为齐哀王。
吕后去世后,吕氏外戚谋图叛乱,刘肥次子刘章得知诸吕阴谋,与刘襄议定发兵绞贼,以诛灭吕氏集团,乘机立刘襄为帝。刘襄发兵向西进攻吕国的厦门郡,率先举起了诛吕的大旗。
朝廷听说刘襄发兵西进,相国吕产就派大将军灌婴往东迎击刘襄。而灌婴忠于刘氏王朝,怎肯为吕氏所用,他暗中派使者通告刘襄及诸侯,与他们讲和,等待吕氏叛乱,乘机诛杀他们。
而在都城中,刘章与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一举诛杀诸吕,吕氏集团覆灭。
此时,功臣们一致同意废掉少帝刘弘,一部分人商议想立刘襄为皇帝,而刘氏开国功臣琅邪王刘泽反对说:“齐王外戚强势,如立齐王,恐再造一个吕氏集团,不如立高帝四子代王刘恒”。于是大臣们谋求迎立代王刘恒,刘恒顺利继承帝位,是为汉文帝。
在诛杀诸吕的过程中,文帝刘恒其实身无寸功,白捡了个皇帝。而刘襄与其弟率先举起诛吕的大旗并立下大功,却与皇位擦肩而过,大失所望,身体每况愈下。
文帝登基的那年,刘襄因病去世,谥号哀王,其子刘则继位,是为齐文王。刘则在位14年后去世,无子,绝嗣,后齐国主脉传给刘肥第八子刘将闾,即齐孝王。
刘邦与长孙刘襄
2、次子刘章
刘章,齐悼惠王刘肥次子,封为朱虚侯。刘章十分英武,膂力过人,十分优秀。他胸怀大志,虽得到吕后的重视和青睐,却因吕后治下刘氏一族的地位过低而不满,也因而被吕氏族人惧怕。
吕后去世后,刘章率先得知诸吕叛乱的阴谋,与兄长刘襄、三弟刘兴居商议里应外合、发兵诛吕。
在皇城中,刘章与太尉周勃、右丞相陈平暗中联系,刘章以进宫护卫皇帝为名,伺机捕杀了统率南军的吕产。后又捕杀吕禄,并分派人手去捕杀诸吕,吕氏集团被剿灭,大权又回到刘氏集团手中。
可以说,在诛灭诛吕的过程中,刘章可以说是首功,他率先得知诸吕阴谋,制定里应外合的计划,并首先斩杀吕产,于是周勃等人才得以诛灭吕氏集团,真是不负皇家血脉。
刘章因诛吕之功,被汉文帝封为城阳王,并一度被许诺封赵王,但后来汉文帝得知,刘章曾意图拥立兄长齐王刘襄即帝位,只封他为城阳王。
刘章做城阳王2年后去世,年仅24岁,谥号“景”,其子刘喜继位,是为城阳共王。
其后裔刘盆子,在西汉末年天下大乱时曾被赤眉军拥立为帝;西晋青州大中正刘毅、东晋右卫将军刘超为其后裔。
3、三子刘兴居
刘兴居,齐悼惠王刘肥三子,封为东牟侯。吕后去世后,刘兴居与二哥刘章制定里应外合的计划,谋划诛吕,并想拥立大哥刘襄为皇帝。
诛灭吕氏集团后,大臣们放弃了刘襄,改立代王刘恒为帝,但因刘章、刘兴居诛灭诸吕有功,大臣们答应封他们为赵王、梁王,但后来汉文帝得知,刘章、刘兴居兄弟曾意图拥立兄长齐王刘襄即帝位,不快,只封刘章为城阳王、刘兴居为济北王。
刘兴居因为兄长没当皇帝,心怀不满。后来刘襄、刘章先后去世,匈奴大举入侵,刘兴居乘机举兵叛乱,文帝派柴武为大将军率兵平叛,刘兴居兵败被俘自杀,封国被除。
4、四子刘罢军
刘罢军,齐悼惠王刘肥四子,汉文帝四年受封管侯,在位两年,谥号共。
5、五子刘宁国
刘宁国,齐悼惠王刘肥五子,汉文帝四年受封瓜丘侯,在位十一年,谥号恭。
6、六子刘信都
刘信都,齐悼惠王刘肥六子,汉文帝四年受封莒侯,在位十年,谥号平。
7、七子刘安
刘安,齐悼惠王刘肥七子,汉文帝四年受封杨丘侯,在位十二年,谥号共。
8、八子刘将闾
刘将闾,齐悼惠王刘肥八子,汉文帝四年受封杨虚侯。
前164年,汉文帝重新分齐为六国,封齐悼惠王刘肥子为侯而尚在者六人为王,他被立为齐王,是为齐孝王。
汉景帝三年(前154年),七国之乱爆发,他的兄弟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厦门王刘辟光都参与叛乱,围攻刘将闾的国都临淄。刘将闾有所动摇,与叛乱的兄弟们有交流,但一直没有参加叛乱,且坚守都城临淄,但事后害怕,饮药自杀。
齐王刘将闾为朝廷守城有功,但是他曾拟夺取帝位,后来还参与过七国之乱的策划,特别是在被围困时又与胶西王等通谋,因此不能见容于汉,被迫自杀。
汉景帝依然赞赏齐王坚守的功劳,谥号孝,命他的儿子刘寿嗣位,是为齐懿王;齐懿王在位23年后去世,独子刘次景继位,即齐厉王;齐厉王死后无子,绝嗣,汉武帝趁机将齐国废除。
至此,齐国自刘肥起共历4代、6任齐王,在汉武帝时期封国被废除。
9、九子刘辟光
刘辟光,齐悼惠王刘肥九子。
前164年,汉文帝重新分齐为六国,封齐悼惠王刘肥子为侯而尚在者六人为王,他受封厦门王。
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刘辟光相约吴、楚等谋反,七国之乱爆发。汉景帝派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率军镇压,厦门王刘辟光兵败被杀,将厦门纳为郡,入于中央。
10、十子刘志
刘志,齐悼惠王刘肥十子。
前164年,汉文帝重新分齐为六国,封齐悼惠王刘肥子为侯而尚在者六人为王,他受封济北王。
汉景帝三年(前154年),七国之乱爆发,刘志因为修城墙时被郎中令劫持,未参加叛乱,七国之乱被平定后,他被改封菑川王。
公元前129年,刘志去世,谥号懿,儿子刘建嗣位。
根据文献可考证,刘志是刘肥13个儿子中活的最久一个,且王位一直传到西汉末年。
11、十一子刘卬
刘卬,齐悼惠王刘肥十一子。
前164年,汉文帝重新分齐为六国,封齐悼惠王刘肥子为侯而尚在者六人为王,他受封胶西王。
汉景帝三年(前154年),胶西王刘卬伙同其他六国发动七国之乱,后兵败自杀。
12、十二子刘贤
刘贤,齐悼惠王刘肥十二子。
前164年,汉文帝重新分齐为六国,封齐悼惠王刘肥子为侯而尚在者六人为王,他受封菑川王。
汉景帝三年(前154年),菑川王刘贤伙同其他六国发动七国之乱,后兵败自杀。
13、十三子刘雄渠
刘雄渠,齐悼惠王刘肥十三子。
前164年,汉文帝重新分齐为六国,封齐悼惠王刘肥子为侯而尚在者六人为王,他受封胶东王。
汉景帝三年(前154年),胶东王刘雄渠伙同其他六国发动七国之乱,后兵败被杀。
综上,齐王刘肥的十三个儿子均被封侯或封王。
长子刘襄、次子刘章、三子刘兴居年龄较长,都比较优秀,尤其是次子刘章,胸怀大志、十分英武。兄弟三人在诛灭吕氏集团的过程中带头起兵、立下大功,但因谋求拥立刘襄为帝,夺位失败后被文帝记恨,刘襄、刘章郁郁而终,刘兴居心怀不满,乘匈奴入侵时举兵叛乱,兵败被俘自杀,封国被除,刘兴居是西汉第一个叛乱的同姓诸侯王,首开王国武装反抗汉廷之先例。
四子刘罢军、五子刘宁国、六子刘信都、七子刘安皆被封侯,历史记载并不多。
八子刘将闾在汉文帝重新分封齐国时,他被立为齐王,成为齐国正统,在七国之乱时虽守城有功,但有所动摇,与叛乱的兄弟们有交流,被迫自杀,但汉景帝依然赞赏齐王坚守的功劳,命他的儿子刘寿嗣位,没有除掉他的封国。
十子刘志被胁迫参与叛乱,后坚守不发兵,所以赦而未杀,被改封菑川王,他是刘肥13个儿子中活的最久一个,且王位一直传到西汉末年。
七国之乱形势图
九子刘辟光、十一子刘卬、十二子刘贤、十三子刘雄渠,参加七国之乱,均兵败被杀或自杀,封国皆被废除,被钉在了汉朝历史的耻辱柱上。
也就是说,刘肥的13个儿子中,除了四、五、六、七这4个儿子,其余9个儿子均或多或少的参与叛乱或夺位,当然,老大、老二、老三对匡扶汉室、诛灭吕氏是做了大贡献的。但是在景帝时期发生的七国之乱,光刘肥的儿子就占了4个,还有两个或被迫或摇摆不定,也与叛乱撇不清干系,真是给父亲长了脸。
2、刘邦的第13个儿子,刘邦的一些儿孙们
刘邦的第13个儿子?刘邦的第五个儿子刘恢与第六个儿子刘友都是“诸姬”所生,也就是说,他们的母亲是刘邦的姬妾,或像后来一样称为嫔妃,大概由于地位低下吧,都没能留下姓氏刘友在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被立为淮阳王赵王如意被毒死后,吕雉将他调往赵地,继为赵王吕雉执掌大权后,不但违背刘邦“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遗训,大封吕家的子侄为王,又将自己娘家的侄女——也可能是侄孙女,嫁给了刘友,当上了赵国王后偏偏刘友不喜欢这个王后,却爱着另外的姬妾这位吕王后一怒之下回到长安家中,并且在吕雉面前诽谤刘友,诬陷刘友曾经说过:“吕氏怎么能封王太后百年之后,我一定要收拾他们”吕后勃然大怒,立即将刘友召至京城,安置于赵王留在京城的官邸之中,却一直不予接见,并且派卫士包围了官邸,断绝了刘友的饮食跟随进京的赵国大臣看不过去,偷偷地给赵王送了些吃的,也被吕后抓起来严厉处置一连好多天,刘友实在饿极了,就作了首歌唱道:,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刘邦的第13个儿子?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刘邦的第13个儿子
刘邦的第五个儿子刘恢与第六个儿子刘友都是“诸姬”所生,也就是说,他们的母亲是刘邦的姬妾,或像后来一样称为嫔妃,大概由于地位低下吧,都没能留下姓氏。刘友在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被立为淮阳王。赵王如意被毒死后,吕雉将他调往赵地,继为赵王。吕雉执掌大权后,不但违背刘邦“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遗训,大封吕家的子侄为王,又将自己娘家的侄女——也可能是侄孙女,嫁给了刘友,当上了赵国王后。偏偏刘友不喜欢这个王后,却爱着另外的姬妾。这位吕王后一怒之下回到长安家中,并且在吕雉面前诽谤刘友,诬陷刘友曾经说过:“吕氏怎么能封王!太后百年之后,我一定要收拾他们!”吕后勃然大怒,立即将刘友召至京城,安置于赵王留在京城的官邸之中,却一直不予接见,并且派卫士包围了官邸,断绝了刘友的饮食。跟随进京的赵国大臣看不过去,偷偷地给赵王送了些吃的,也被吕后抓起来严厉处置。一连好多天,刘友实在饿极了,就作了首歌唱道:
“诸吕掌权啊刘氏危,胁迫王侯啊强授我妃。
我妃嫉妒啊诬我有罪,谗女乱国啊皇上蒙昧。
我无忠臣劝谏啊,何故轻离赵国?
倘若途中自尽于荒野啊,曲直是非苍天还能分辨。
悔之已晚啊宁愿早入黄泉,为王饿死啊有谁惜怜?
吕氏灭绝天理啊,委托苍天报仇。”
刘长(前198年—前174年)
吕后七年(公元前181年)正月丁丑,赵王刘友饿死于长安赵王官邸中,这一年,他已死去的二哥刘盈30岁,四哥刘恒22岁。身为老六的刘友顶多也只有20岁出头。吕后命令将他以平民的礼节埋葬,与长安的普通百姓葬在一起。当年梁王彭越被杀之后,刘邦封自己的第五个儿子刘恢为梁王。此时,吕后见刘友已死,就于这一年的二月改封梁王为赵王,不过没让他到自己的封国去,而是留在京城里当太傅。刘恢本来由梁王变成了赵王,心中就很不高兴,吕后又强行将侄儿吕产的女儿嫁给他,让吕女当赵国王后。这是又一个吕王后,而王后的随从官员们也都是吕家的人。结果,吕王后不但大权独揽,而且暗中派人监视赵王刘恢,使堂堂赵王行动也不得自由。赵王宠爱一个姬妾,吕王后就派人用毒酒毒死了她。赵王悲痛已极,作了四首悼念的诗歌,让乐工们谱曲演唱。这一年六月,就在六弟刘友死后5个月,刘恢也痛苦地自杀了。皇太后吕雉闻讯,不屑地说:“这个没出息的东西,为了一个女人,连宗庙社稷都不要了么?”索性下令废除了他后代的王位继承权,封自己的侄儿吕禄为赵王。刘邦的三个儿子刘如意、刘友、刘恢都先后被封为赵王,却都死于非命。他们的谥号也各不相同:刘如意为赵隐王,刘友为赵幽王,刘恢为赵共王。
刘邦的第八个、也是最小的儿子刘建,被封为燕王。就在刘恢死后三个月,于这一年的九月,刘建病死。他能够寿终正寝,应该算是最幸运的了。可惜他的年纪更轻,他的第七个哥哥、淮南王刘长生于公元前198年,那一年才18岁,他自然也不会超过18岁了。更可悲的是,他有一个“美人”——就是姬妾,生了一个儿子,估计尚呱呱在抱吧,吕后就派人将其杀了,使刘建绝了后代,封国也就自然而然地被废除了。接着,吕后便抓紧机会将自己的侄孙吕通封为燕王。
英布(?~公元前196年)
刘邦杀掉英布后,就立第七个儿子刘长为淮南王。前面提到的宣平侯张敖,原先是刘如意之前的赵王,他的妻子、赵国王后就是刘邦与吕雉的女儿鲁元公主。刘长的母亲赵姬,原是赵王张敖的一个美人。刘邦征匈奴时打了个败仗,回来时途经赵国,张敖从早到晚,亲自伺候,对老丈人非常恭敬,生怕老丈人长夜难捱,还特意让赵姬服侍他。而刘邦对张敖却是动不动就恶言叱骂,傲慢得很。张敖手下的官员很不服气,在刘邦再次途经赵国时,准备背着张敖,将这个皇帝“做了”。谁知刘邦命不该绝,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脱了险。事发后这些官员自然无一例外地都受到严厉惩处,张敖总算由于鲁元公主的关系,留下一条命,被贬为宣平侯。而那赵姬呢,自从被刘邦“幸”过以后就发觉自己怀了孕,她不敢隐瞒,告诉了张敖。张敖大惊,再也不敢让她住在王宫里,而是另外为她建了宫室,让她单独居住。谋害刘邦不遂的案子被揭露出来后,张敖的母亲、兄弟与嫔妃们都被拘捕,赵姬自然也在其中。她于囚禁中对狱吏说:“我曾经受到皇上宠幸,如今已经有了身孕。”狱吏大惊,急忙如实向上禀报。刘邦当时正因赵王的事气恼,就没有理会赵姬的申诉。赵姬生下刘长后,因怨恨而自杀。狱吏抱着刘长来见刘邦,刘邦这才追悔莫及,就命令吕雉收养这个孩子。刘长因祸得福,正因为吕雉是他的养母,在吕后掌权的那些年月里,他才幸运地逃过了一劫。
公元前180年,实际执政16年的吕雉病逝。这个女人其实也很不幸。儿子刘盈死后八个月,吕后元年(公元前187年)四月,女儿鲁元公主也病死了——连鲁元公主的丈夫张敖也于吕后六年(公元前182年)去世。吕雉显然没有其他子女了,白发人送黑发人,情何以堪!而她着意栽培的、娘家的那些侄儿、侄孙们呢,虽然封王的封王,封侯的封侯,一度权势熏天,却都在她死后不久就被大臣陈平、周勃以及朱虚侯刘章等杀得干干净净,连嫁给著名的功臣樊哙的妹妹吕媭,也被毫不客气地活活“笞杀”。天下毕竟还是刘家的天下,仗着吕后得势的“诸吕”,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
刘长(前198年—前174年)
吕雉死后,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刘恒当了皇帝,刘长也就成了皇帝唯一一个活着的亲兄弟了。正因为如此,他骄纵跋扈,来到长安则擅杀大臣,回到封地则自作法令,不遵汉法,又与匈奴、闽越首领联络,图谋叛乱。事情败露后被废掉王位,贬徙蜀地,途中绝食而死,时年25岁。其实,刘长之死,汉文帝要负很大的责任——或者就是他有意逼死了这个弟弟。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当赵姬被关在狱中时,其弟赵兼拜托辟阳侯审食其通过吕雉向刘邦求情。审食其与吕雉的关系不错,他也把意思说了,可是吕雉妒嫉,不肯替她去求情,审食其也就没有再劝。刘长长大以后,心中恨透了审食其,然而吕雉当政时,他也不敢轻举妄动。及至汉文帝即位,刘长乘着来京城朝见的机会,前往辟阳侯府上求见。审食其一出来,刘长就取出藏在袖子里的铁椎,迎头一击,将他打死了。一个诸侯王打死一个位居侯爵的老臣,这还了得!然而文帝不但不让他抵命,还未作任何惩治,这不是有意在纵容他继续作恶么?或许他在学习《左传》中的郑庄公,让弟弟共叔段“多行不义必自毙”?果然,刘长益加骄横,在京城里,连皇太后薄氏与皇太子刘启都害怕他;回到封国后则不遵守朝廷法令,并模仿皇帝,另搞一套,甚至荒唐地用“辇车四十乘”造反——这不是自己找死吗?汉文帝将刘长召到长安,又装模作样地先让丞相、御史大夫、廷尉等核心大臣讨论该如何处置,丞相们讨论后认为应该处死。文帝说:“哎呀,我不忍心,让列侯与二千石以上的官员们再讨论讨论吧。”谋反就该处死,倘若不是刘家皇室的话,还该灭族呢,有什么可讨论的?汉文帝虽然让讨论的范围扩大了,意见却还是一样的:“臣等议论如法!”也就是依法处死。皇帝批示了:朕就只剩下这么一个亲弟弟了,实在不忍心啊。看看能不能这样:废其王位,免其死罪?当然能,既然皇帝发了话,大臣们又怎好再坚持?不过这样一来,大家就都知道皇帝的仁爱之心了,结果又商量出一个处理意见:将刘长流放到蜀郡严道县(今四川雅安县)邛崃山邮亭吧。于是,在杀光了所有的同谋者后,文帝命令将刘长装进一辆有帷盖的囚车中,押送往偏远的蜀郡,并命令沿途各县依次传送。大臣袁盎劝谏道:“陛下一向骄宠淮南王,又不安排严正的太傅与相国去劝导他,才使他落得如此境地。再说淮南王性情刚烈,现在突然受到如此粗暴的摧折,途中万一有个三长两短,陛下不就落下一个杀害弟弟的恶名么?”文帝道:“我不过让他尝尝苦头罢了,很快就会赦免他的。”刘长“力能扛鼎”而又蛮横无礼,再加上毕竟是皇帝的亲弟弟,因此,沿途的那些县官们都不敢打开囚车的封门。一直行到雍城(今陕西凤翔县),雍城县令打开封门时,才发现刘长已经死了。消息传到长安,汉文帝哭得好不伤心,对袁盎说:“我不听你的话,终于失掉弟弟了,如今该怎么办呢?”袁盎道:“人死不能复生,只有杀掉丞相和御史大夫,才能向天下人谢罪。”文帝没有杀丞相和御史大夫——其实他们也根本没罪——却将沿途那些没有打开囚车封门的县令全部杀掉了。估计袁盎也不是当真要汉文帝杀丞相与御史大夫,只是他不好直接怪罪皇帝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然而,淮南王刘长呢?人们不妨看一看,想一想,淮南王刘长究竟死于谁的手中?
过了几年,民间有人看过想过之后,将淮南王之死编成歌曲唱道:
“一尺布,尚可缝;
一斗粟,尚可舂。
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这歌传到宫廷里,汉文帝叹道:“尧舜放逐自己的家人,周公杀死管叔蔡叔,天下人称赞他们贤明。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能不因私情而损害王朝的利益。世人难道怀疑我是贪图淮南王的封地吗?”刘长死时,他的4个儿子刘安、刘勃、刘赐、刘良都只有七八岁,老子死后不久,刘良也病死了。于是汉文帝将原淮南国一分为三,封刘安为淮南王,刘勃为衡山王,刘赐为庐江王。这哥儿仨除了刘勃病逝于汉景帝时外,刘安、刘赐兄弟都在汉武帝时因图谋造反而被逼自杀了;而刘勃的封国传到孙子刘宽手上,也于汉武帝时因图谋造反而被逼自杀。至此,刘长后代的封国全部废绝,变成了朝廷的郡县。其实,聪明的汉文帝刘恒心里雪亮雪亮:我哪里是贪图淮南王的封地,我是担心他觊觎我的皇位啊!
(《高处不胜寒——皇帝与他的后妃儿女们》系列之31)
本文关键词:刘邦8个儿子的结局,刘邦三个儿子,刘邦是第几个儿子,刘邦几个儿子有后代,刘邦的第13个儿子结局。这就是关于《刘邦的第13个儿子,竟有9个向皇位发起冲击》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