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潮汕人的传统故事】,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潮汕人的传统故事:潮汕民间冬节故事及其文化意义
- 2、潮汕人的传统故事,潮汕人信奉的五谷之母
1、潮汕人的传统故事:潮汕民间冬节故事及其文化意义
冬至,又称“长至节”“贺冬节”“亚岁”。这一天是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日南之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民间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只有清明和冬至作为节日,而冬至在我国从古至今是最隆重的节日之一。旧时民间有“冬至大如年”之说法,近现代以来才“大不如年”。
有节就有俗。潮汕冬节节俗主要有几个方面:
1、吃丸。潮汕一带,冬节前,家家户户都要舂糯米粉末儿,准备做糯米汤丸。到冬节前一天,吃过晚饭,家中主妇就张罗把一个大筋 (浅沿的笸箩)摆在矮凳上,把糯米粉末儿揉成团。然后,一家人无论大小都围坐四周,各自捏取粉团搓成弹珠大的冬至丸。有些人故意搓一些大小参差不齐的,这叫“父子公孙”丸,象征岁暮之际,一家人圆圆满满。冬节日天亮之前,勤劳的主妇就用红糖煮熟“冬至丸”,放在碗里,用于祭拜祖先及司命帝君。起床之后,大人和小孩都要先吃上一碗冬至丸,这样才算添了一岁。如果有家人外出未归,那么一定要为他留下一些糯米粉,待其归家时,做一碗汤丸给他吃。潮汕民间冬节民谚有“冬节年脚边,家家挲甜丸”“食丸大一岁”“冬节丸,一食就过年”。
冬节除了人吃丸外,人们还用以喂牛。如果牛不吃时,要想方设法用甘蔗叶包住哄它吃。
2、贴甜丸。旧时潮汕人在吃冬节丸还有一个小环节,就是祭拜祖先之后,拿出一些甜丸贴在自家的门环、门顶、屋梁、米缸等处。此外,还要在牛的前额、双角、脊背、尾巴贴上丸。这一天,人们也要在家里的牛栏、猪圈等处贴上冬节丸,灶头也得放上五七粒。
3、“食丸尾”,并因此而带来的“走仔会”习俗。“食丸尾”主要是在冬节后进行的一个节俗活动。每年冬节“食丸”后,各家各户都会把嫁出去的“走仔”请回来“食丸”,因这一活动是在冬节自家“食丸”后进行的,故称“食丸尾”,实际是将嫁出去的“走仔”请回来团聚。具体日期由各家确定,一般在冬节过两天后。各家各户请回来“食丸尾”的“走仔”,是所有嫁出去的“走仔”,包括老姑母、姑母以及姐妹三代。虽然是“走仔”,但往往也包括姑爷们、儿女们,拖家带口的。“走仔”们来“食丸尾”,一般都会带上大饼、糖粿、水果等礼物。“走仔”们来“食丸尾”,一般吃中午后就各自回家。
4、祭祖。又叫“祭冬”或“拜冬”。冬至祭祖形式分两种:一种是室外祭奠,另一种是室内祭奠。室外祭奠,在祖先墓地举行,室内祭奠,则在家祠举行。
旧时潮汕人冬至室内祭祖仪式从冬至日的第一天晚上开始,事先在宗祠设香案,摆供品。到晚上十一点钟左右,由族长或德高望重的长辈主祭,领合族男丁,敬香、上灯,敲磬,鸣炮,按辈分长幼依次拜祭,行三献礼,读祭祖文,祈求全族福寿康宁。在祭祖的过程中,听家族长辈讲起先祖故事,重温先祖在苦难创业的艰辛与谆谆教诲,感受善的精神传承。祭祖,不仅仅是感恩生命的赋予,更是感受善的精神力量。或许祖先留下的物质财富,终有一天会用完,但先祖的精神传承,让后人铭记珍视,这或许也是祭祖的意义之一。
潮汕冬节及其节俗,民间流传几则故事,这些故事富有一定的文化意义。潮汕民间流传的几则冬节故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冬节吃丸习俗的由来。对于冬节吃丸习俗的由来,潮汕民间流传有两则故事。
故事一:牛生日。这个故事在全中国大部分地方有流传,在潮汕地区也有流传。
从前,有一个叫墨斗公的木匠,居住在一片土壤非常肥沃的村子里。村里的农民只要随便把稻种撒到田里,禾苗就会茁壮成长,他们不用耕种,就可以得到好收成。
因此,农民们整天闲散懒怠,经常聚于墨斗公的木匠店闲聊。墨斗公甚觉心烦。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将一包施过法术的锯木屑交给徒弟,吩咐他每天撒一点在稻田上,田里就会长出杂草。这样,农民便要天天下田锄草,慢慢也就变勤劳了。
不过,这徒弟也是懒散一族,他嫌每天撒木屑太麻烦。于是,索性将整包木屑一下子全倒在田里。稻田里一夜之间便长出密密麻麻的无数杂草,因而禾苗枯死殆尽。从此,民怨四起。墨斗公见徒弟闯下大祸,非常愤怒,在冬至这天施法术,将他变成一头牛,并令它下田为农民耕地除草。
谁知这个懒惰鬼变成牛后,仍懒性不改,不愿耕田,有时说太累,有时又说有病;实在没法推托,就要主人答应它,每落田走一趟,就要喂以汤丸作报酬,否则就躺倒不干。
后来,如来佛祖知道懒牛的所作所为,就在牛儿的下巴打下一颗钉子,使它再也不能开口抱怨。从此,后人就将冬至日作为牛的生日。让牛休息一天,又喂以汤丸,以答谢它一年的辛劳。
故事二:樵夫与黄精姜。这第二个故事主要在闽南与潮汕地区流传。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樵夫到深山砍柴,不小心失足坠落山涧之中。涧极深,又人迹罕至,因此无人救援,不能脱险。幸得采食涧中黄精姜得以不死。
十余年后,他遍体生毛,身轻如燕,终于出涧回家。但他此时本性全变,家人叫他也不理睬。家人想出一法,用糯米粉和水揉成丸给他吃。樵夫以为黄精姜,便吃了下去。日子长了,他逐渐恢复了本性,全家得以团圆。而自此相沿成习,有了冬节吃甜丸的习俗。
二是贴甜丸习俗的由来。对于冬节贴甜丸习俗的由来,潮汕民间也流传有两则故事。
故事一:逃荒女儿祭。这个故事应该是在潮汕与闽南地区流传。
传说,有一年冬至,闽南来了三个衣衫褴褛的逃荒者。饥寒交迫,老妇饿死了,只剩下父女两个人。父亲向人家讨了一碗冬节丸给女儿吃,但女儿却坚决不吃,要让父亲吃。推来让去,父亲流泪说:“女儿,为父不能养活你,眼看你忍饥受饿,不如在这里择一人家嫁了,图一口之食。”女儿也就含泪答应,两人分食了一碗冬至圆后便分手了。
后来,女儿嫁了一个好人家,日子好过一点了,但她天天思念父亲。到了冬节时候,更是忧伤万分。她的丈夫问起原因,妻子就将详情告知。后来夫妻俩想了一个方法,在大门环上贴了两颗大大的冬至丸,心里想:父亲若看到,定会触景生情。这样,年复一年,这习俗终于沿袭下来。
故事二:专放给老鼠吃。这个故事在潮汕等地区流传。
相传,五谷的种子是老鼠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咬来给农民种的,农民为报答老鼠的功劳,约定每年收割时,应留一小部分不收割,以便老鼠吃。后来,因为有一个贪心的人,把田里的五谷全收割了,老鼠一气之下便向观音娘娘投诉。
观音娘娘听后也觉得可怜,便赐给它一副坚硬的牙齿,叫它以后搬进人家屋内居住,以便寻食。自此,老鼠便到处为害了。
潮汕民间流传的几则冬节节俗故事,有趣,生动,更是有一定文化意义。
1、编造故事来解释节日习俗的由来是一种普遍的人类文化现象
节俗是一种世界性文化现象,不同民族、不同民系创造了不同的节俗。人们创造节日,举办节庆活动,是从大自然中得到启发。竹有节,甘蔗有节,莲藕有节;时令有春、夏天、秋冬,有热有冷,有日有夜;身体手脚骨架有关节;人生有婴儿、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成长阶段……人们从这些自然物、自然现象、人类自身中受到启发。大自然有节,每一节代表生长的不同阶段,是发展的转折点。生活也有节点,人的成长也有节点,必须适应大自然的发展规律,适时调节,有效转折,与时俱进。于是,民间创造了风情万种的节日习俗,举办了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形成富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节庆文化。人们在这风情万种、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中,放松自己,放纵自己,释放自己,调适自己。
为什么要在一个特定的日子过节?过节的时候为什么大家都按照一个模式活动?过节的时候为什么大家都如此热情、兴奋?这些都需要一个解释。最简单、生动、有趣的解释,就是编造一个故事。于是,几乎每一个节日的由来,每一个节俗的形成,背后都有美丽生动的故事在流传。潮汕民间流传的几则冬节故事这种文化现象,完全符合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节日习俗故事,主要是讲述各民族、各地方节日习俗由来的故事。一般来说,民间节日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些风俗的源头可能要追溯到文字发明前的史前时代,探寻节日的真正起因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可是,到了过新年时,大家就贴传联、放鞭炮,吃团圆饭、拜年;到了元宵节就张灯结彩;到了清明节就插柳、上坟、祭祖;到了端午节就挂艾草、喝雄黄酒、吃粽子、赛龙舟;到了中秋节就吃月饼;到了重阳节就登高、饮菊花酒、吃菊花糕;到了冬至就吃甜丸;到了正月初七就吃七样羹……这些都是许多让整个乡村的人如痴如醉,有些节日则引得万人踊动,举乡若狂。
潮汕传统节日有不少与整个汉民族大同小异,相应的,节俗活动与整个汉民族无大差别。当然,也有一些地方性的节日与节俗,因而,潮汕民间也与其他地方一样,有不少节俗故事,既有传承的,也有自己编造的。
2、潮汕传统农耕社会的真情反映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潮汕是中国的潮汕。广阔的潮汕平原,土壤肥沃,雨水充沛,阳光充足,加之潮汕农民“种田如绣花”深耕细作技术,历史上的潮汕地区,从南宋之后,农业生产一直比较发达,走在全国前列。发达的农业生产,厚重的农业文明,造就了浓郁的土地崇拜,形成浓烈的农业文化,因此有了汉族农耕文化传承,也就有了潮汕地方特色的农业文化。而这当中就包括立春、清明、端午、冬节等这些浓厚农业文化色彩的节日习俗,有了反映这些浓厚农业文化色彩节日习俗的民间故事。
潮汕民间流传的关于冬节由来故事,无论是“牛生日”的故事,还是“樵夫与黄精姜”,都明显地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都是农业生产的产物。
3、寄托潮人对团圆团结生活的美好追求
“每逢佳节倍思亲”。汤丸、月饼、葡萄、桃、李、梨、西瓜、柚、油甘等等都是圆的;年饭圆、月圆、饼圆……人亦圆,情亦圆;好一个圆字!圆,寄托多少人的美好追求,反映众多民众的良好愿望。冬节所吃丸之丸,既是具体、物化之外形圆的,又有象征意义——圆是团圆之丸。这是海内外潮人的生活追求,就是要求家人团圆,家族团结,潮人团结。
海内外潮人冬节吃的丸,不仅是丸,而且是甜丸。这甜字,寄托海内外潮人对甜甜蜜蜜生活的美好追求。纯朴,真挚,可爱!
崇尚红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寄托着美好的祝愿。潮汕人也非常“尚红”,有着浓重的红色情结。红色在潮汕民俗中被广泛地应用。冬节吃的丸,要染成红色。潮汕人之所以喜欢将冬节甜丸“染红”,是因为红色能祛邪,象征欢庆、吉祥、平安、快乐。“食丸大一岁”,食了红色的丸,生活精彩,红红火火。
4、具有明显的情感价值
“食丸尾”,顾名思义,就是娘家煮汤丸给“走仔”们吃,其深厚含义是团团圆圆。这是一个值得回味的“走仔会”。这些来食丸尾的“走仔”、阿姑们,借次机会,叙叙情,谈谈心;交流生产情况,介绍生活经验;各家的孩子,相聚一起,玩耍,追逐,其乐融融……因冬节“食丸尾”而带来的“走仔会”,维系亲人感情,培育族人亲情,情感价值明显且丰富,真挚而宝贵。
5、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生态环境鹭港协调关系
旧时潮汕人吃冬节丸,要拿出一些把甜丸贴在自家的门环、门顶、屋梁、米缸等处。长辈总是要告知孩子们,这些贴在自家的门环、门顶、屋梁、米缸等处的甜丸,未过三天忌讳取去食,否则会流鼻水。这是潮汕民间冬节一条民间禁忌。这一条民间禁忌纯属吓唬小孩子的。问题在于,过了三天,这贴在自家的门铃、门顶、屋梁、米缸等处的甜丸早已干硬,难以食用,而且染上灰尘,或者发霉不能食用了。可以说,贴甜丸完全是旧时一个陋俗,它不仅不卫生,而且有损雅观,有所浪费,自然而然地逐步消失了。
为什么旧时潮汕人在吃冬节丸要拿出一些把甜丸贴在自家的门铃、门顶、屋梁、米缸,贴在牛的前额、双角、脊背、尾巴呢?主要原因:一是甜丸既甜又圆,表示好意义,它预示明年又获丰收,丰衣足食,家人团团圆圆;二是专放给老鼠吃的。贴甜丸是留一小部分农作物给老鼠吃的遗留与变化形式。其实,稻谷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从野生原稻培育出来的,精收细打,颗粒归仓是做得对的,饲老鼠是不应该的,但这毕竟是千百年来的民间传说而已。三是让牛与主人添寿添福,因为牛耕田犁地,勤劳无怨,劳苦功高。
冬节有潮汕故事,潮汕故事使冬节更具文化内涵,更有文化意义。讲好潮汕冬节故事,传颂潮汕冬节故事,创造新的潮汕节俗故事,我们责无旁贷,我们都是追梦人!
作者:陈友义
2、潮汕人的传统故事,潮汕人信奉的五谷之母
华夏史前地型图
光宗耀祖,是中国人一向的主题思想,它虽有点封建,但在追远寻根的意义上,却又不无可取,至少有这种思想的人,他不忘本,也很念旧。糟糕的是,很多人发达时为了体面,或者更复杂的用心,张冠李戴,強搬硬套,硬替自己换了祖宗。
我对祖宗的问题,沒别人正常,甚至涉嫌低攀,且有扶弱抑强之感,因为我把祖先锁定在蛮夷民族及被压迫民族身上。。
潮汕人其实和闽南人有着高度拟合的相似度,诚如古人所说,“潮汕风土人情“有闽广之异,无漳潮之分”。自先秦的“南海郡”,至秦始皇征南越设置揭阳县,潮汕统辖漳南,漳州分南北各归潮闽所属。直至唐高宗时,陈光元父子入闽平蛮“开漳”使得潮汕一分为二。而后潮闽老乡走着走着就散了,愈行愈远,相逢如不相识。
史志记载,秦统六合之前,整个岭南并无汉人居住,而生活在“南岭”、潮汕“凤凰山脉”的古先民为輋瑶(古又称山越)。(封建中央集权中心为维护其正统观,贬其为“蛮僚”)全国各地輋族一致认为;潮州凤凰山为瑶族、輋(畲)族的发祥地,千百年来在这里繁衍生息,传说他们的祖先就葬在这里。。武夷山那边先民称“古闽蛮”。潮汕傜畲以凤凰山脉为大本营,延着五岭源头直上;与湖南“雪峰山脉”的“武陵蛮”密不可分。南岭、潮汕、闽地一带的当地古土著民族,是一支承先启后的族群。从他们身上可以表明其血缘可追溯上古时代的“蚩尤”、“九黎,商周的“苗蛮”、“闽蛮”,汉晋时代的“南蛮”,到“傜輋”一脉相承。。。他们经历“僚”、“輋”的生活方式,显示着往后发展衍变就是近古由“畲”而汉的民族分化。
据一些地方史志和族谱家典记载,隨、唐时代在潮汕“凤凰山脉”包括漳州一带(古潮汕辖区)有大量“蛮獐”存在。如〘龙溪县志〙载:“六朝至唐,漳江以西及南北一片之地,皆群苗窟穴。”志书以苗代蛮,表明文这一族属与上古时代“三苗”“苗蛮”的源流关系。〘福建通志〙明确记载:“六朝以来,戍闽者屯兵于龙溪,阻江为界,插柳为营,两岸尽属蛮獠”。〘云宵厅志〙也说明蛮獠在闽潮的存在、远在六朝以朝。〘广东通志〙载:“峒獠者,岭表溪峒之民,古称山越,唐宋以来,开拓漫广,皆推其雄长为首领,籍其民为壮丁,不可羁縻者则依山林而居,以射生物。(凡活虫豸,能蠕动者,皆取食之),谓之山獠。〘白石丁氏古谱〙记载:“先民,泉潮之间故绥安(今之漳浦)地,负山阻海,林泽荒辟,为蛮獠之薮,互相引援,出沒无常,岁为闽潮患”。指出蛮獠聚居的自然环境和活动地域范围在闽粤之接壤之间。山海之际的广大地区。唐玄宗时期陈元光平蛮“开漳”,娶土著为妻,开辟了汉畲通婚的先河。彼此相融,和睦相处,輋、汉两族之间的关系日益亲蜜。使畬族山乡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千百年一路走来,潮汕人的生活习俗遗留着许多畲族因素的痕迹。
在古先民的民族图腾崇拜中;可见潮漳先民的狗、蛇崇拜。。最早于东汉人许慎着的〘说文解字〙对闽的注解:“闽,东南越,蛇种”。这个注解第一次明确地界定了蛇是古闽族人的图腾崇拜,从那以后人共认为“闽为山地,多出蛇虫,故门下增虫字(闽),以示其特性”。所以闽人的图腾崇拜是蛇已深入人心不可更易。人们甚至找出若干古闽人崇蛇的实征,岩画,石刻,陶塑,建筑板瓦图纹。南平樟湖镇以及闽侯、长汀等处有蛇王庙,每年七月七蛇王节等等,在闽、潮地区民间流传的“傩神舞”中以舞蛇者为首领(演化为后来的“英歌舞”),看来闽人崇蛇也是无可置疑。
而偏西面的潮州“凤凰山”畲族”则主要以崇狗(龙麒)和“盘瓠祖图”为信仰。从潮汕些古建筑的木雕刻石中,还可以看到“龙麒”(龙犬)的装饰部件。輋民有自己的语言,类似“浅山客”,爱“斗輋歌”,唱:“罗连曲”,他们重拜祖先,“祭坛前,有画幅,长可数丈。”节日有吃“乌米饭”,“酒壳粿”的习惯。
女人的主要装束为“凤凰装”,头盘凤头高髻。这些习俗在潮汕乡村一直保留下来。
今天恰逢十月十五“五谷母生”。附祭神农帝君文~~~
维
神肇兴稼穑,粒我蒸民。
颂斯文之德,克配彼天。
念率育之功,常陈时夏。
兹当东作,咸服先畴。
钦惟九五之尊,岁举三推之典。
恭膺守土,敢忘劳民。
谨事奉仪章,聿修祀事。
惟愿五风十雨,嘉祥常沐于神庥。
庶几九穗双岐,上瑞颖书于大有。
尚飨………
来源: 潮汕文风
这就是关于《潮汕人的传统故事,潮汕民间冬节故事及其文化意义》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