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关于子路的故事,子路的三件贤德事

关于【关于子路的故事】,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关于子路的故事:子路的三件贤德事
  • 2、关于子路的故事,子路的性格是怎样的

1、关于子路的故事:子路的三件贤德事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时期鲁国卞人,即今山东平邑县仲村人,孔子的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仲由为人耿直,好勇力,事亲至孝。仲由除学六艺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他敢于对孔子提出批评,勇于改正错误,深得孔子器重。子路与东平渊源很深,东平至今有子路村,村中有仲子祠堂一座,经历代修建,至今保存完好。

关于子路的故事,子路的三件贤德事

子路负米东平道

关于子路的故事,子路的三件贤德事

《论语》中,曾经四十次提到子路或他的言行。子路出身贫寒。《说苑》中说他常食藜之实,却是个大孝子,二十四孝中有子路幼年“百里负米”的故事。

子路少年时家中十分贫困,有时候连饭都吃不上,只能用野菜充饥。为了供养父母,他常常到很远的大野泽畔的沼泽林和山林中去砍柴,然后把柴卖了,买米背回家。左邻右舍都称赞子路是个孝子。

有一次,子路背着用树枝换来的小米往回走,来到一座山前的一片丛林旁,实在走不动了,就坐下来休息。没有想到,他依着路边上的一棵大树睡着了,等他醒来的时候,月亮早已爬上了东山。他生来就有虎胆,一点儿也不害怕,背起粮食就走。谁知道他才走了几步就再次放下了肩上的袋子。原来,他饿极了,实在无力走路了,别说还背着一袋子粮食。这时,他解开袋子,抓了一把小米就往嘴里放,当放到嘴边时,他又把手缩回来,把米放进了袋子里。原来这时他想到了家中正在挨饿的爹娘,他觉得他们这时更需要吃东西。于是,他又把口袋口扎好,背起米来盛续朝前走。

这一次他咬着牙往前走,刚翻过了山,他又走不动了,放下袋子,大口喘着气。他想:这米要吃点儿走,不然,我就不能把米背回家了。想到这,他又把袋子解开口,双手捧起一大捧米。他低下头把嘴伸向散发着清香的小米,觉得这生米吃起来也挺香的。可是,他的嘴唇还没有触到米,就停住了,这时,他的眼泪如雨般往下流。他怕眼泪把米弄湿了,赶紧抬起头来。他为什么哭呢?原来,这时候他又想到了家中的老母亲,他仿佛听到了老娘在门口正呼喊着他的乳名。二老在家挨饿,自己在外吃东西,真是太不孝顺了!子路忍着饥饿,继续背着米往家赶。趟过了一条河,他突然觉得不饿了。刚才肚子还咕咕叫哩,现在却不叫了。他感到很奇怪,一边想着一边走。他不知道,这时已经饿过了头,对身体很不利。他走呀走呀,突然觉得眼前一黑,栽倒在地上了。

关于子路的故事,子路的三件贤德事

这个时候,他感觉自己在做着一场梦,梦中,一位慈祥的老奶奶盛了一碗喷香喷香的小米干饭送到他的面前。他大口大口地吃起来。他觉得这是自己吃过的最好吃的饭。吃完饭,老奶奶又把他送到了家。这时,他醒来了,仔细一看,眼前确实是他家的屋,老母亲正站在门口喊他的名字呢。他大步走进屋去,放下米,再也站不住了,倒在老母亲的怀里……后来,他做了大官,家里有很多车马,粮食堆得像小山一样。每当吃饭的时候,他总是叹着气说,要是二老还在,让他们吃上一顿饱饭该有多好啊!

砍柴不忘学习

仲由砍柴时也不忘学习,他累了就利用这段休息的时间看古圣贤之书。东平湖畔至今还保留着“仲子读书处”,人们在仲子读书的地方建起了祠堂,让后代瞻仰,并激励后人向这位古代贤哲学习。“伸子读书处”现在是一个祠堂,宋嘉枯四年建,历代多次整修,现存建筑群基本完好,坐落在东平县斑鸠店镇子路村,也是一处十分重要的闪耀着历史文化光辉的景点,人们到东平旅游时总不忘去瞻仰凭吊这位大贤。

关于子路的故事,子路的三件贤德事

关于子路的故事,子路的三件贤德事

子路村原名枝露村,春秋时南与鲁接,西与卫邻。子路祖上曾是地方官,到他父亲这一辈,已沦落为平民。传说当年孔子周游列国,带其三个得意弟子同行,其中一个人就是子路。他砍柴休息时,就捧书诵读,传为佳话。后人为纪念此事,便在附近村里建仲子祠,亦称仲子读书阁,并将枝露村改为子路村。

关于子路的故事,子路的三件贤德事

仲子祠坐西朝东,依山势而建,以大门、二门、仲子祠正殿为中轴线,对称而列,形成一个结构严谨的建筑群。祠内正殿为立山式建筑,鳞瓦盖顶,滴水钩檐,四山龙头仰天,龙身呈波浪式,状若游飞。大殿雕梁画栋,气势雄伟,南北配殿亦十分壮观。正殿内原有仲子泥塑金身坐式巨像,像高1.7米,身着蓝袍,左手拿书,右手按右膝,专心读书,孜孜不倦。正殿擎梁石柱上刻有楷书楹联:从政当年蒲邑千秋传治绩,读书此地谷城百代振雄风。正殿前有两方形石柱,上刻对联:学海文澜源分泗水,春风化雨道祖尼山。楹联均为宋时刘秩撰书。南北配殿各三间,殿内有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仲夫子读书阁碑记”等。

关于子路的故事,子路的三件贤德事

大门悬石匾一块,上刻“仲子读书处”五个金光大字,字体工整、笔法遒劲,为清代刘洪恩题写。子路村因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古来读书之风甚盛,私人藏书颇丰。原仲子读书阁(正殿)因年久受损,今人又在原址重建其阁,并刻碑铭记。重建的仲子读书阁,其建筑规模和样式与原阁相同,为东平境内一大景观。该祠占地面积约4.6万平方米。

师前多谏秉耿忠

关于子路的故事,子路的三件贤德事

关于子路的故事,子路的三件贤德事

鲁国大贵族季氏的家臣 公山不狃与季氏不和,于是占据了费邑,搞独立王国,派人来请孔子前去共同治理。孔子当时正处在人生不得志的时期,有人邀请,能施展一下才能,正合心意。但子路出来阻拦了,在子路眼里,费邑那是乱臣贼子的地方,怎能到那里去。经子路讲明利害并极力相劝,孔子只好作罢,并且对子路辩白说,我到了那里也是为那里做好事。

关于子路的故事,子路的三件贤德事

过了不久,晋国大贵族赵简子的家臣佛

肸占据中牟,独立为王,也派人来请孔子去治理政务,推行孔子的主张。孔子又想去,但又被子路拦下。

关于子路的故事,子路的三件贤德事

孔子六十八岁回国之后,有一年病得很重,子路看老师恐怕是不行了,便准备对后事进行料理,任命了一个学生充当孔子的家宰(管家)。在当时,只有贵族和大夫家里才能有家宰的。后来,孔子病好了,反而责备子路搞虚荣。子路说,他把你的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哪里有什么虚荣啊?

关于子路的故事,子路的三件贤德事

2、关于子路的故事,子路的性格是怎样的

关于子路的故事?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卒于公元前480年,子路是其字,名字为仲由,是孔子的弟子,位列七十二贤,是孔门十哲之一,春秋时期鲁国卞人,也就是今天的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子路早年生活比较清贫,事亲至孝,是《二十四孝》中为亲负米故事的主人公,比孔子小9岁,是孔子的弟子中追随孔子时间最长的人,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关于子路的故事?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子路的故事,子路的三件贤德事

关于子路的故事

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卒于公元前480年,子路是其字,名字为仲由,是孔子的弟子,位列七十二贤,是孔门十哲之一,春秋时期鲁国卞人,也就是今天的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子路早年生活比较清贫,事亲至孝,是《二十四孝》中为亲负米故事的主人公,比孔子小9岁,是孔子的弟子中追随孔子时间最长的人。

子路比较勇猛好武,在孔子问子路喜欢什么的时候,子路直接说,喜欢长剑,一开始的时候子路并不想拜孔子为师,并且对于柔弱的孔子表现出了傲慢与不屑,但是一旦是看到孔子的智慧,马上改正了自己的态度,拜谢孔子,表示自己“敬受教”。

子路曾经做过很大的官,在早年任季孙氏的宰相,后任卫国大夫孔俚的宰,可以说也是荣极一时,具有相当不错的政治才能。子路曾经在邵做首长,那个时候掌权者季要求百姓在五个月内开凿一条运河,子路看到了百姓的辛苦,甚至将自己的薪水贴补上,并且从自己家里拿出粮食给做工的百姓吃,孔子知道了让子贡跑去砸破了做饭的锅。可见子路是爱民如子的。

子路为了追随孔子,当然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甚至是辞掉了高官跟着孔子周游列国,可见子路是一个有理想的人。子路对于自己的能力也是比较自信的,子路曾经说给自己一个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的千乘之国,自己三年就可以治理得人民勇猛能战,并且知道礼仪。

但是终其一生,子路也没能实现自己的政治夙愿,在子路做卫国大夫孔悝的宰的时候,子路被政变的蒯聩杀死并且剁成了肉泥,可谓惨烈。

本文关键词:关于子路的故事150字,关于子路的故事简介,关于子路的故事有哪些,跟子路有关的故事,关于子路的故事及典故300字。这就是关于《关于子路的故事,子路的三件贤德事》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123709/
1
上一篇 钓鲮鱼怎么选钓点,老钓友教你如何钓鲮鱼
下一篇 亲子读书卡小学生,合肥市华府骏苑小学开启亲子阅读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