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史,一文带你了解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

关于【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史】,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史:历朝历代的货币分别是什么样?一文带你了解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
  • 2、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史,货币史即人类史

1、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史:历朝历代的货币分别是什么样?一文带你了解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货币的使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历朝历代的发展过程中货币经历了多次极为重要的演变过程,是中华五千年悠久历史文明的重要见证载体,那么我国古代货币的发展历程到底是怎样的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我国货币的发展史。

夏商时期

我国最早的货币起源于夏商时期的贝币,贝币取材自南海出产的天然海贝,色泽光洁、小巧精致、结实耐用且便于携带,由于其天然成形、来之不易的特点成为了人们生活中最早使用的货币。时至今日,汉字中凡是与“价值”相关的字基本上都是贝字旁,当时的贝币以“朋”为单位,十贝为一朋,“朋”字的甲骨文描绘的就是两串贝币相并联的样子。

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史,一文带你了解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

贝币

随着商品贸易的不断发展,贝币的需求量越来越庞大,天然海贝的来源有限,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于是便出现了仿制品,最初的仿制品包括石贝、骨贝、陶贝等,后来发展到使用铜来铸造,也就是铜贝,铜贝不仅是我国最早的金属货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货币。铜铸货币的出现和广泛流通是早期货币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我国古代货币从自然货币发展为人工货币,之后自然货币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

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诸侯国各自为政,纷纷开始铸造发行本国的货币,逐渐发展出布币、刀币、蚁鼻钱、环钱四大货币体系。

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史,一文带你了解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

战国刀币

赵、韩、魏三国主要使用布币,韩有方足布、赵有尖足布、魏有桥足布;齐国和北方的燕国主要使用刀币,齐有法化刀、燕有明刀,其形制取自北方游牧民族渔猎时使用的刀类工具。

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史,一文带你了解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

战国布币

楚国铜贝由贝币演化而来,称作蚁鼻钱,蚁鼻喻小,意即小钱,除蚁鼻钱外还有黄金称量货币,称作爰金;秦国独用环币,称作圜钱,其形制取自纺轮或玉壁,各国货币形状各异且重量不同,质量参差不齐,流通起来极为不便。

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史,一文带你了解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

楚国蚁鼻钱

秦朝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下令统一全国货币,废除各国旧币并以秦币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的货币制度,规定“黄金”为上币,以镒(二十两)为单位,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钱文“半两”与实重相符,这种圆形方孔铜钱从此成为我国货币的主要形制并沿用了二千多年。

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史,一文带你了解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

半两钱

秦朝时期的圆形方孔铜钱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法定货币,货币形制的统一结束了古代货币形态各异、重量悬殊的混乱局面,标志着我国古代货币从杂乱形状发展为标准形制。

汉朝时期

西汉初期将铸币权下放郡国,《汉书·食货志》记载,汉文帝时期“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于是“盗铸如云而起”,富商大贾纷纷通过铸币谋取私利。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废除汉初下放的郡国铸币权,改由朝廷统一铸币,设立“上林三官”,即钟官、辨铜、均输,组成专门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确立了货币的铸造、发行均由朝廷统一管理的制度,之后历代铸币权皆由朝廷直接管理。

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史,一文带你了解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

五铢钱

五铢钱外圆内方,象征天地乾坤,用篆字铸出“五铢”二字,“铢”是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五铢钱的高品质改变了货币质量参差不齐的局面,自汉武帝时期历经西汉、新莽、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共七百余年,始终是历朝历代的法定货币。

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史,一文带你了解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

刀平五千

王莽建立新朝后托古改制,滥发货币,百姓怨声载道,因此民间仍然使用五铢钱进行交易,为了防止盗铸私钱,除了颁布法律之外还创造了一种新的形制,把古代的刀币和圆钱相结合,大泉五十、刀平五千等官币均做工精细以防私自铸造。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了节省铜料五铢钱越做越小,这一时期的五铢钱统称为六朝五铢。

隋唐时期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铸造“开皇五铢”结束了汉末三百多年来币制复杂的局面,隋朝也是最后一个使用五铢钱的朝代。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渊决定对货币制度进行改革,以“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通宝”意为流通的宝货,结束了秦汉以来以重量铢两定名的货币体系,开创了以“文”为单位的宝文钱体系。

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史,一文带你了解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

开元通宝

秦汉以来所铸钱币通常在钱文中明确标明钱币重量,如“半两”、“五铢”等,“开元通宝”与以往货币体系最大的不同是钱文不书重量,每枚重二铢四为一文钱,积十文钱重一两,即以钱代铢,铸行二百余年使币制得以长期稳定,这是我国古代货币从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重大转变,“开元通宝”是我国最早发行的一种通宝钱,自此之后铜钱不再使用钱文标明重量,均以通宝、元宝相称,唐朝时期以“文”计数,以两为重量单位的宝文钱体系一直沿用至清朝时期。

宋元时期

两宋时期铜钱的显著特点是采用年号,“年号钱”上铸有年号,标明了铸造年代,因此在考证其年代时可以一目了然,这是货币形制发展的一大进步,另一个特殊之处是宋朝皇帝喜欢写钱文,开创这一先河的是宋太宗赵光义。

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史,一文带你了解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

元祐通宝

淳化元年(990年),宋太宗亲自用真、行、草三种书体书写“淳化元宝”钱文并铸行新币,开铸造“御书钱”先河,之后宋朝多位皇帝都曾亲自书写钱文,宋哲宗元祐年间,司马光、苏东坡曾以篆、行两种书体书写“元祐通宝”钱文,而宋徽宗赵佶以其特有的瘦金体钱文代表了宋朝货币文化的最高水平。

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史,一文带你了解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

交子

北宋时期,货币流通额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迅速增加,宋太宗时期年铸币八十万贯,此后不断增加,为解决铜钱短缺的问题一些地区开始大规模铸造铁钱,《宋史》记载,四川铸造的铁钱每贯重达二十五斤八两,交易十分不便,纸币“交子”便应运而生,“交子”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标志着我国古代货币从金属货币发展为纸质货币。

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史,一文带你了解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

至元通行宝钞

元朝时期曾铸行过少量铜钱,但主要流通的货币是纸币,称作“钞”,原钞本不得挪用,发行数量也有严格限制,“至元通行宝钞”就是当时发行并流通于世的,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大的纸币之一,另外将白银铸成一定标准的银锭始于元朝时期,至元年间银锭开始被称作“元宝”,元朝末年政治腐败,财政入不敷出,朝廷不得不滥发纸币进行弥补,引起物价飞涨。

明清时期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推行纸币政策,同时发行“大明宝钞”与铜钱并用,但“大明宝钞”不限发行数量,也没有储备金,很快就造成通货膨胀,到了嘉靖年间,“大明宝钞”已无法继续流通,民间主要使用白银和铜钱。

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史,一文带你了解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

大明宝钞

清朝沿用明朝制度,主要铸行小平钱,其中以咸丰钱最为复杂,钱文有通宝、重宝和元宝之分,面值各不相同,民间大额用银,小额用钱,钱、银并行。

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史,一文带你了解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

咸丰通宝

清朝初年以银锭为主币,后来转变为银元,光绪十六年(1890年)开始引进西方的造币技术,采用机器打制的方法制作铜元和银元,机制货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从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重大转变,不但铸造货币的工艺发生了明显变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方孔圆钱退出了历史舞台,我国最早的机制银元是光绪年间的“光绪元宝”,俗称“龙洋”,因银元背面铸有龙纹而得名,同时还出现了机制铜元,又称“铜板”。

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史,一文带你了解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

光绪元宝

清朝发行的纸币种类很多,分为官钞和私钞,官钞由朝廷的金融机构发行,而私钞则由民间的金融机构发行,纸钞又分为铜钱票(可兑换方孔铜钱)、铜元票(可兑换铜元)、银两票(可兑换白银)、银元票(可兑换银元)四种,纸币的发行也开始以库银准备金、钞本作为凭证。

2、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史,货币史即人类史

货币是现在人类社会活动的基石,货币的历史基本上就是人类的历史。甚至可以说,研究货币的演进,更能了解人类社会的演化与脉动。从人类文明最早期的贝壳,而后由于冶金技术与採矿技术的进步,人类开始尝试鎔铸金属货币(或者贵金属)作为日常交易的媒介,诸如铜、铁、金等,但凡人类可以轻易开採且存储量大的金属,都曾或长或短地活跃在人类文明的舞台上。

直到将近一千年前,由于人类商业活动的开展,如西方的大航海与中国北宋之后逐渐形成的商品文化纸币这种轻巧且便于携带的货币形式便主宰了人类的近代史。直到现代,货币的演变依旧剧烈,从现在无处不在的移动支付,甚至最近几年异常火爆的区块链(虚拟货币),都在明确地显示货币与人类文明的紧密关係,了解了货币,也就了解了人类文明。

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史,一文带你了解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

一、第一枚货币

以物易物是人类最原始的交易方式,它来自于一个最基本的经济学概念,供需,或者换句话说,各取所需。我们可以想像,在古代一个稍有分工雏形的狩猎或者农业社会,一个擅长打猎的猎人,可以用一头猪,换取农家的一袋穀物,或者两户农家之间,用自己一隻猪换对方的一隻鸭。但是可以预料的,这其中充满了很多不方便。最显而易见的,便是找钱这件事。在交易双方的认知裡,一隻猪应该相当于好几隻鸭,而当事人只需要一隻鸭,但总不能把猪支解,只支付一隻猪腿给对方。因此货币这种具有衡量能力的媒介便应运而生。

在中西方历史上,无独有偶地,都首先选择了贝壳作为交易媒介,但这边要说明,是大陆文明才选择贝壳。为何呢?这边便揭示了货币的两个重要本质,稀有性可分拆性。由于古时交通不便,作为大陆文明,海边的贝壳便属于一个稀缺资源,人们是不可能就近取得贝壳,这使得了贝壳作为货币,是有一个恆定的量,能够稳定地在社会裡流通,而不会出现人为的通膨现象(例如有人突然在家中挖出一堆贝壳,变成富豪)。此外,贝壳的大小多样,具有可分拆性,能够对不同价值的物品进行标价,并实现找零的功能。由于这些理由,贝壳被东西方文明广泛採用,在我国着名的红山文化遗址,便有大量的贝壳出土,在西方的地中海一带,也出土了大量贝壳坑和饰品,这都代表贝壳在早期社会是个价值象徵。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及晁错《盐铁论》中均有夏代使用贝币的记载, 1975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土了12枚天然海贝和彷製的骨贝与石贝,佐证了夏代使用贝币的说法。

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史,一文带你了解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

二、金属时代

随着商品交换规模的扩大,海贝数量出现了相对不足,而且由于人类聚落的扩大贝壳的稀缺性也不復存在。而随着人类掌握了金属开採及加工的工艺,作为货币使用的物品逐渐被金属所取代,如铜、铁、金等。数量稀少的金、银和冶炼困难的铜利用其不同的稀缺性成为主要的货币金属。中国自春秋战国以降,金属货币便大量流通,而货币价值通常直接与重量挂勾,并逐渐建立了更加複杂而先进的兑换系统,使交易活动能在不同的金属货币间切换。 历史上,中国主要以铜(或者铁)为民间主要的流通货币,而不是电视剧中常见的银两(中国产银不多,主要依靠明清的白银流入才逐渐普遍),而欧洲各国的主要货币为金币银币,辅币以铜、铜合金製造,硬币上通常带有国家元首,如国王、皇帝等君主的头像,以避免民间伪造。

但随着社会经济与人口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活跃,人类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因为金属产量不足,或者流通不畅导致的金融危机。如15世纪时,意大利北部曾出现了通货紧缩的经济危机。而中国的明朝晚期也曾因为海外白银流入变少,而使得大明帝国上下陷入无钱可用的窘状。所幸从16世纪开始,西班牙人在南美洲发现波多西大银脉导致大量来自美洲的的白银通过西班牙流入亚洲和欧洲,这些多出来的贵金属有如现代印钞机一般,挽救了全世界的货币制度,不仅为其后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起步的条件,更帮助彼时的大清帝国踏入了康雍乾的盛世。由此可见人类社会对于货币的依赖是如何之大

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史,一文带你了解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

三、纸币的诞生

随着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金属货币也出现许多不变。在大额的商品交易中,金属货币的重量和体积变成了一个烦人的问题。此外金属货币使用中还会出现磨损的问题,大量的金银在人们的手中、钱袋中和衣物口袋中磨损掉。于是作为金属货币的象徵符号的纸币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在东方便是在中国宋朝年间于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而在西方,是在166l年由瑞典斯德哥尔摩银行发行一种称为「塔勒」的纸币。虽然名称和样式不同,但东西方的纸币,本质上都是一种『代币』。一张纸,代表着储存在某个钱庄或者银行裡等值的贵金属,是一种兑换券的概念。

但随着近代国家的建立,纸币的发行,由单纯民间的商业行为,逐渐被收归为政府的职权之一,由各国的中央银行负责发行调配,也不再有兑换贵金属的功能。如今我们使用的纸币,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法币。它是由政府背书,能够无限法偿,意思是说,每张纸币的价值,不再是对应的贵金属,而是由国家政府的信用担保,赋予这张纸币在社会流通上的价值

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史,一文带你了解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

四、结论

货币史就是人类史人类改变货币的形貌,货币也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形貌。在当今人人往『钱』看的氛围下,当我们自以为把金钱把玩于股掌之间时,我们是否刚停下来想想,到底谁才是真正的主宰,真的是我们人类吗?

参考文献

1、人类货币史

作者: (加)戴维•欧瑞尔, (捷)罗曼•克鲁帕提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本文关键词: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史,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史论文,货币的起源与货币形式的演变,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史简述,货币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图。这就是关于《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史,一文带你了解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122961/
1
上一篇 猪皮上的毛怎么去掉,猪皮上的猪毛怎样快速有效的去除
下一篇 小娟完整版歌词内容,蓝蓝的天空银河里有只小白船歌词是什么意思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