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赞][赞][赞][微风][微风][微风][玫瑰][玫瑰][玫瑰][祈祷][祈祷][祈祷]
兴平南郊窦文海一品红莲
以“文正”和“忠武”为例,谈谥号背后的政治思维(下)
谥号的政治意义
中国古代社会是典型的官本主义社会,而其政治制度也就是官本主义制度,在这一制度体系之中所有人都被分为三六九等,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到社会的礼仪习俗,从国家领域到私人领域,没有官爵就没有社会地位。
在庙堂之中,森严的等级制度具体表现为官秩品级,谥法虽然是一种事关死者称号的制度,但谥号的授予却依据于死者生前的官秩等级,它是体现等级特权的一种荣誉称号。
譬如魏晋之前,有爵位方能得谥号,其后最低也要官级达到三品以上才能够获得赐谥,清代将授谥的范围大大缩小,只有一品以上官员死后方可得谥。二品以下无皇帝授意皆无谥。
等级特权最大的皇帝死后享有特殊的谥号,不仅极尽溢美之词,字数也大大超过了正常水平,比如清太祖努尔哈赤创造了谥号史上的最多字数,为“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共有25字。
16岁继位,不到两年就被宦官杀死的白痴皇帝唐敬宗李湛,竟也得到了“睿武昭愍孝皇帝”的谥号,从某种程度上说,谥号制度的确立起到了维护阶级统治的作用。
同时,谥号制度还有神化皇权权威的作用,谥号是由后人所定,即便是皇帝,其谥号也是在死后由其继任者和臣子拟定的,但是谥法中却有复杂的请谥程序。
天子崩逝后,大臣要到南郊请谥,太尉登坛向昊天上帝神位进献奠祭,太祝跪读祝文,太尉捧尊谥议置于昊天上帝神位前,跪奠退立,跪读谥议,百官再拜,才算是已向昊天请得谥号。
这一套所谓“南郊请谥”的神秘程序,是对皇帝是天之子的呼应,目的是进一步增加皇权的合法性。
一般两朝更替之时,新朝皇帝追谥前朝末帝的做法也是为了“师出有名”,顺理成章地继承大统,多尔衮当初入京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追谥崇祯皇帝以“愍帝”的谥号。
此外,谥号表现了对死者的褒贬,有利于劝善惩恶,确立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王钦若曾说:“夫谥者……忠臣义士虽受屈于生前,死获美名;乱臣贼子虽窃位于当时,殁加恶谥者,所以惩暴戾,垂沮劝。”
谥号是对一个官员一生行为事迹的全面审核,比其生前政府机关的考核更为严格和公平,唐宋两代还有驳议之风,确保谥号的公正性,可以说是真正的“盖棺定论。”因而谥号所用之词的褒贬正是对当时社会价值取向的展现。
如“文”、“武”、“忠”、“孝”、“正”、“仁”、“康”、“贞”等是上等谥号,而“厉”“戾”“丑”“幽”“炀”和“缪”皆是恶谥,鲜明的对比暗含对社会个体的品德要求。
“文正”与“忠武”
“文正”初为“文贞”,为避宋仁宗赵祯的讳而改为“文正”,司马光曾说这一词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自唐以来,能够得到这一谥号的只有33人,首个获此殊荣的是魏征。
一代名臣范仲淹,秉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节操,出帅戍边,巩固西部边防,在朝主政,推动庆历新政,一生为国为民,是百姓和朝臣的众望所归,如此才被赐“文正”之谥。
唯有道德品质高尚,知识学问渊博,善于经邦济世的人才可曰“文”,内外宾服,图国忘死,受万民敬仰者才可称“正”,文字打头的谥号中“文正”为最高评价,它是所有文臣一生殚精竭虑所想要获得的荣誉。
正德十一年,内阁首辅李东阳重病在床,命不久矣,但他的谥号迟迟未定,后来大学士杨一清去看望李东阳时,告诉他朝廷将要为他拟定“文正”二字,垂死的李东阳听见后,竟然从床上翻身而起给杨一清磕头,可见这一谥号在文人中的地位。
从政治的角度来看,赐谥号的办法可谓是极其高明,尤其是文正二字就像是吊在兔子面前的胡萝卜,引得一代又一代才智卓绝的臣子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文臣武将的谥号一般是以“文”、“武”打头,但还有一种所谓的“通谥”是为那些文武兼备能够出将入相之人所拟的谥号,而其中的最高评价便是“忠武”,这也是三国名相诸葛亮的谥号。
《逸周书·谥法解》中有云:“危身奉上曰忠,克定祸乱曰武”,“忠”字在传统社会意味着对君王的绝对忠诚和无条件服从,这代表着统治者对臣属的最高要求。
明朝817位获得谥号的人中,得“忠”谥者有121人,其中大部分是由于在战场上“死战”,他们杀身成仁、献出生命而获得军功,还有一些是为了朝廷的根本利益而进行“死谏”,出表现出了对皇权的忠心。
相比“文”字谥而言,得“武”字谥者要少得多,宋代重文轻武,获谥的856名大臣中,“文”谥者244人,超过总数的1/4,而得“武”谥者仅有36人,占比不足5%,唯有在战争动乱年代,武谥者才会得到重视。
从谥号制度可以看出,谥号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它最为鼓励的是那些为君主和皇朝的利益奋不顾身、呕心沥血模范人物,它最为倡导的,就是对专制君主和皇家朝廷无私奉献和绝对忠诚。
#古代史#
高士奇作为康熙近臣,博览群书,学贯古今,胸怀韬略,身负捷才,功勋卓著。身为高官30年,中晚年虽多有贪腐行为,仍得以善终。
电视剧《天下长河》中的高士奇一天之内,七次升迁,从落榜举子成为皇帝身边近臣,授六品内阁中书,着南书房行走,震惊朝野,可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高相,压倒了朝中的官吏们,纷纷低头祝贺,连高士奇本人也觉得幸福来得太突然。
剧中的高士奇随徐敏学和陈潢去北京参加会试,由于过度高调被当时南书房的明相勾除,科举考试落弟,只能靠在京城卖字算命为生。 有一天,索额图在途中看到他,把他带回家,为自己写公文,兼做家庭教书匠。
之后,索额图让高士奇补充他的残词断句。 高士奇翻阅索额图"佳作"后,选择了其中的诗作之一作批。 不懂诗词的索额图把诗作献给了皇帝,髙士奇的批语被康熙识破,大笑索额图的诗作"擂鼓四通"(不通不通,不通又不通)。
怀恨在心的索相回家后,残忍吊打了高士奇。 高士奇于是心怀怨恨,偷偷向明珠求助,把他介绍给皇帝。
科举考试虽未能金榜题名,但高士奇才华横溢,堪称国士。 为了给高士奇一个机会,皇帝为他单出了一道考题,让他回答。 原本心怀大才的他,一个时辰便洋洋洒洒地写下了当时时局所需的七篇治国策论。 皇帝一高兴,连发七道圣旨,让原本是布衣的高士奇瞬间成为高相爷。
但是,历史总是惊人地不相似。 高士奇当真的是一天之内一介布衣晋升到内阁中书御前去工作了吗? 真实的历史并非如此。 高士奇家境贫寒,在康熙10年左右进入国子监,考后留在翰林院工作,为内廷服务,4年后晋升内阁中书一职,深得皇帝的信任,一直受到重用。
高士奇(1645年~1704年),字澹人,号瓶庐,又号江村。浙江绍兴府余姚县樟树乡高家村(今慈溪匡堰镇高家村)人,后入籍钱塘(今浙江杭州)。清代官员、史学家。
早年家贫。康熙十年(1671年)入国子监,试后留翰林院办事,供奉内廷。康熙十四年(1675年),授职詹事府录事,不久升内阁中书,领六品俸薪,住在赏赐给他的西安门内。 高士奇每日为康熙帝讲书释疑,评析书画,极得信任。康熙十八年(1679年)后,历任翰林院侍讲、侍读、侍读学士、《大清一统志》副总裁官、詹事府少詹事。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随帝南巡。冬解职归里,居平湖。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奉召入京,充《明史》纂修官。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三次随康熙帝西征,深得信赖。翌年,以养母求归,特授詹事府詹事。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升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加正一品,以母老未赴。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卒于家,追谥文恪,葬于县城南郊。
高士奇是清朝康熙皇帝的近臣,一生效忠于康熙帝,同时也是一位在文史哲诸方面都有贡献的学者。他平生学识渊博,能诗文,擅书法,精考证,善鉴赏,所藏书画甚富。著有《左传纪事本末》、《春秋地名考略》丶《左传国语辑注》等。
康熙三年(1664年),高士奇随父高古生北上游学京师。因父不久亡故,所以他以卖文以贴补生活。新岁为人作春帖子,自为句书之。康熙八年(1669年)进入太学,得以初次见到康熙帝,康熙帝非常喜欢他的理学文章,亲自赐他会试资格,半个月之内高士奇二试都是第一,记名翰林院供奉。高士奇从此踏上仕途之路。
康熙十年(1671年)进入国子监,试后留翰林院办事,供奉内廷,为康熙帝所器重。康熙十一年(1672年),康熙帝东巡,高士奇随驾。
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帝设置南书房来掌管票拟谕旨,以加强皇权。高士奇奉旨入南书房,康熙帝亲赐“忠孝之家”印玺一方。赐居大内“苑西”。
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廷开博学鸿词科。高士奇中博学鸿词科。康熙十九年(1680年),授高士奇为额外翰林院侍讲。很快又授为侍读,充日讲起居注官,迁移为右庶子。官任詹事府少詹事。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收复台湾,山河一统。高士奇被授为执事日讲官起居注。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南巡,赴曲阜孔庙祭孔,高士奇被迁移为右春坊右庶子,又转为左春坊左庶子。升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并且随驾南巡。
这时期,康熙外巡,高士奇总相伴,先后巡访松亭、塞北、盛京、乌拉、浙江等地。高士奇写下了这样的诗:“塞北松亭载笔频,江南山左扈时巡,旨甘不缺慈帏奉,内顾无忧赖尔身。”
据野史记载,康熙在高士奇最为得宠时,时有贪腐行为被证实,康熙为何拿他没办法?此事已成为历史之谜,足以供后人细细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