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泉州开元寺的历史与传说】,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泉州开元寺的历史与传说:「海丝往事 千年瑰宝」开元寺:泉州历史文化积淀集大成者
- 2、泉州开元寺的历史与传说,漫谈泉州开元寺的
1、泉州开元寺的历史与传说:「海丝往事 千年瑰宝」开元寺:泉州历史文化积淀集大成者
来源:泉州网
大雄宝殿后廊的一对16角形石柱,从印度教寺庙番佛寺移来,上面有多幅印度教古代神话故事。
大雄宝殿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的形制
拜庭内的宝箧印经塔
大雄宝殿前须弥座上的狮身人面石刻,为印度教寺庙番佛寺移来。
开元寺布局完整,宏伟壮丽。
东西塔代表了13世纪中国石构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平 (陈英杰 摄)
大雄宝殿飞天乐伎 (泉州晚报资料图片)
台海网4月27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 每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都有一个文化地标,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文化地标,是开元寺,开元寺堪称泉州历史文化积淀之集大成者。
作为宋元时期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开元寺宏大的规模、高规格的建筑形制及极高的历史、宗教、艺术、科学价值,都彰显了宋元时期刺桐港作为“东方第一大港”非凡的政治地位及经济、文化实力。
开元寺是泉州“世界宗教博物馆”的一方缩影。寺内众多中外宗教文化融合的史迹,是泉州辉煌的“海丝”历史与中外宗教文化频繁交流的历史见证。
在时光中沉淀了一千多年的开元寺,故事很多、很长,有许多您可能还没听过,我们跟着开元寺知客师的脚步,走进这座泉州人引以为傲的宝藏。
舍地建寺 “桑开白莲”缔千古佳话
外地人来泉州、泉州人招待远方的亲友,第一站往往是开元寺。开元寺的故事,从山门对面的紫云屏、山门上悬挂的“紫云”匾额开始讲起。“桑开白莲”“紫云覆地”等建寺传说,不仅是一段乐善好施的美谈,更见证了泉州自唐以来的辉煌海上贸易史。
黄守恭“舍地建寺”的故事,是泉州妇孺皆知的传奇。据载,唐朝初年,泉州海上贸易逐渐兴起,闽南的气候环境非常适合种植桑树,郡儒黄守恭敏锐地发现了商机,在老宅的附近开辟出一大片桑树园。传说唐垂拱二年(686年),一位叫匡护的和尚到泉州讲经,听闻黄守恭为人慷慨,便向他募地建道场。黄守恭虽乐善好施,却也舍不得大片桑园,便跟匡护和尚说,如果桑树可以开白莲花就献地结缘。没想到几日后,满园桑树都开出白莲花,黄守恭被无边佛法所感动,将桑树园捐出。
百亩桑园变为寺庙,开元寺也有了“桑莲法界”的雅称。寺院最初称“莲花道场”,传说建殿时常有“紫云覆地”,又称紫云寺,黄守恭也因此被尊为“紫云始祖”,后世子孙以“紫云”为灯号。开元寺僧感念黄守恭献地的善举,在寺东侧建檀越祠供奉他。几乎与开元寺同龄的檀越祠、至今仍蓬勃生长的古桑树,都是这段千古佳话的力证。
唐朝长寿元年(692年),莲花道场升为兴教寺,神龙元年(705年)改名龙兴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年号为名,遂又改称开元寺。
宋元时期,开元寺发展进入鼎盛时期,香火日盛,有支院120所。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僧录刘鉴义向当时的福建行省平章伯颜申请,经朝廷批准合并为一寺,赐名“大开元万寿禅寺”。
宏伟壮丽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奇葩
开元寺布局完整、严谨匀称、宏伟壮丽,其主体格局奠定于10世纪,至今保存着中国古代大型佛寺建造形制发展成型初期的典型布局,即在中轴院落的东西两侧另建塔院,14世纪后少有出现,非常珍贵。
寺院坐北朝南,中轴线主要建筑自南向北依次为紫云屏、天王殿与拜亭、拜庭及东西廊、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及其东侧檀越祠。东、西两侧矗立着镇国塔、仁寿塔两座宋代石塔,整体占地面积约8万平方米。
进山门,出天王殿,进去就是拜庭,传说拜庭因建寺时紫云覆地,自古“凡草不生”。拜庭两旁列置的陀罗尼经幢、窣堵波式塔、宝箧印经塔,都是8—10世纪随着汉传密教的发展而在中国新产生的佛教建筑形式。这些经幢、佛塔遗存,建造年代多为10—14世纪,是东亚地区佛教建筑发展史中珍贵的年代标本,也有力地见证了泉州作为中国当时最重要的官方国际港口,多元文化在此地汇聚、融合和发展,留下了丰富的成果。
拜庭内有两座建于1145年的石塔,因塔的造型酷似藏经宝匣,故得名宝箧印经塔。传说公元前二世纪古印度阿育王敕建八万四千座塔,其中十九座传入中国,因此又称为阿育王塔。石构大型宝箧印经塔现仅存于闽浙粤沿海三省,特别是泉州一带,它们仅建于宋元两代。这两座塔高5.48米,方形塔身是这种塔的基本特征,四面刻龛,内雕佛本生故事。
1982年维修这个宝箧印经塔时,在塔内发现一件南唐保大四年(946年)建造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幢身文字记载有当时管理海外贸易官员的职衔“军事左押衙充海路都指挥兼御史大夫”,及当时泉州最早的海外贸易管理机构——榷利院,印证了五代时期官方对海外贸易的重视及当时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
大雄宝殿是开元寺中最早的建筑,面阔九开间,属于中国古建筑里最高的形制。与一般禅宗供奉的佛像不同,殿内供奉着佛教密宗最高级别的五尊神祇五方佛,开元寺也因此成为中国南方唯一供奉密宗五方佛的寺庙。
大殿中最令人赞叹的,便是中部两排石柱和梁架接合处的斗栱,雕刻成二十四尊飞天乐伎。其造型源自佛经所述的神鸟“迦陵频伽”(妙音鸟),形象为人身羽翅鸟腿,这些飞天手中或执管弦丝竹乐器,或捧文房四宝,既承担支撑梁架的结构作用,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为中国木构建筑所罕见。迦陵频伽斗拱的创造性特征,充分体现出10-14世纪的泉州,因来自中原及海外的多元文化汇聚融合作用,形成的开放、包容精神,以及社会文化的繁荣与活力。
地位崇高 佛教建筑史的珍贵物证
除了大雄宝殿内,开元寺还有另一处也有24尊木雕飞天乐伎,那便是甘露戒坛。戒坛是古代佛教僧侣受戒的场所,甘露戒坛始建于宋代(1019年),10世纪后只有一定级别的行政区域才能设立戒坛,体现了当时泉州及开元寺具有很高的官方地位。
据寺志载:“甘露戒坛在大殿之后。先是唐时,其地常降甘露,僧行昭因浚甘露井。宋天禧三年(1019年)朝例普度,僧始筑戒坛。”因在井上建坛,遂称甘露戒坛。戒坛历代都有修缮,现存戒坛系1666年(清代)重修。戒坛建筑为五重檐八角攒尖顶式,是依据7世纪律宗经典《关中创立戒坛图经》所述规制建设,由5层台座构成,象征五分法身,分别供奉佛、菩萨、金刚等。殿顶正中为八角圆形藻井,采用无梁结构,柱头及补间铺作也有24尊木雕飞天乐伎,手执泉州南音乐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方拥曾赞叹地说:“从内外两方面看,甘露戒坛建筑都堪称闽南现存古迹中最富变化者。”
中国佛寺中现存的古代戒坛建筑甚为稀少,开元寺戒坛形制高度吻合古代佛教经典记述的规制,被视为佛教建筑发展史中的珍贵物证。
中外融合 “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缩影
与其他佛教寺庙相比,开元寺最大的特色,便是中外特别是中印的宗教、艺术文化在这里的融合。宋元时期,泉州以“东方第一大港”的宽博胸怀,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贾,多种宗教文化和宗教艺术也得以在这片自由的土地上扎根、成长,泉州也因此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开元寺许多保存至今的珍贵遗迹,成为宋元泉州辉煌“海丝”历史与中外宗教文化频繁交流的历史见证。
开元寺大雄宝殿后廊,有一对16角形石柱,石柱的外形及雕刻与南印度12—14世纪(朱罗国晚期)的印度教寺院相似。两根石柱身上的24幅圆浮雕图案中,9幅雕刻有印度教古代神话故事,这些故事的中心内容与印度古代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有关。石柱上分别雕刻有: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湿婆立像,毗湿奴骑坐金翅鸟,阎摩那河七女出浴,吹笛子的克里希那,克里希那与阿周树,还有甘尼巴与基斯那摔跤,毗湿奴和他的妻子财富女神拉克希米、大地女神普黛维等。其他雕刻着“双狮戏球”等中国古代传统吉祥图案及花草图案,有力证明了外来文化与泉州本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为什么这对刻有印度教主题的石柱,会出现在宋元时期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里?原来这对石柱原是印度教寺庙番佛寺所有。13世纪末,沿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泉州并定居于此的阿拉伯商人,在泉州建设了一座供奉印度教湿婆神的寺庙番佛寺。元末,番佛寺坍塌后,大部分印度教建筑构件流入民间,有的成为其他寺庙用来维修的构件。明代崇祯年间郑芝龙出资重修开元寺大雄宝殿时,这对石柱被搬来,就此在这里伫立了近400载。
除了这对石柱,大雄宝殿殿前月台的须弥座也来自番佛寺。须弥座束腰处有73方狮子与人面狮身石刻,这与南印度朱罗时期的印度教寺院里的人面狮身石刻风格非常相似。大殿重修时,在这座发展成熟的中国佛教寺院中,居然使用了印度教主题的建筑构件,是非常罕见的文化现象,侧面体现了泉州本土文化多元包容的独特传统。
如今,这对印度教石柱、须弥座已成为泉州开元寺最重要的文物之一,成为世界各地游客来访必“打卡”点之一。
东西双塔 泉州人的精神航标
“站着像东西塔,躺着像洛阳桥”,700多年栉风沐雨、经历了地震狂风等自然灾害仍屹立不倒的东西塔,一直被泉州人视为精神航标。作为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对宋代石塔,东西塔不仅代表了13世纪中国石构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平,也是泉州古城的独特标志和象征,无论泉州人在世界哪个角落,看到东西塔,就看到了故乡。
东西塔是镇国塔、仁寿塔的合称,东塔为镇国塔,西塔为仁寿塔。不少人可能以为东西塔是同时期的建筑,其实,两者的施工时间均为10年,但西塔早东塔十年建设,高度也不一样,西塔为45.06米,东塔高48.27米,西塔略低。
镇国塔建于1238—1250年(南宋),为五层八角仿阁楼式石塔,塔中为一根花岗岩块石叠砌的八角形塔心柱,直径约4米,从塔底直达塔顶。每面塔壁均由立柱、额坊、斗拱等组成。一层东、西、南、北各开一门,二层起逐层错位,塔身外壁每层雕有佛像16尊,共80尊,造像自下而上代表逐渐提升的佛教修行的五种境界,须弥座束腰处有40幅雕刻,其中37幅是佛经故事图。该塔在比例关系、构件形式等方面,均体现了7—13世纪的唐宋建筑特征。塔壁一顺多丁的砌筑方式,以及塔身收分、门龛错位、分段接柱等建造方式,增强了塔身的稳定、美观和抗震能力,体现出古代工匠的非凡智慧。
除了建造时间、高度等方面的差异,西塔与东塔还有几处主要差异,一是第三、四、五层补间铺作仅一组斗拱,二是塔身外壁的80尊石刻造像内容为佛教人物,代表佛教所弘扬的众生佛性平等理念,须弥座石刻为花兽图案。此外,西塔第四层雕刻有印度佛教男性观音菩萨、猴行者腰系《孔雀王咒》经书,体现出与外来宗教文化的交流融合。
古时没有起重机、千斤顶、推土机等基建设备,东西塔是如何建成的呢?据说设计建造时先建了一座土山,然后用土山做斜坡,从土山脚往土山顶慢慢将石头一块块往上叠,塔造愈高,土山堆也越堆愈高,土山愈伸愈远,一直堆到如今的中山路十字路口,这个地方俗称“土山街”,也就是如今的涂门街。传说,当年造塔时用的石头从西街排到泉州城郊,即现在东海街道法石社区,所以,这里旧时有条石头古街。
双塔的宏伟体量和精湛的石雕工艺,非普通水平的财力和物力所及,从侧面反映出13世纪时泉州作为国家指定的国际港口,拥有的先进建筑技术、完整工程组织、强大社会动员能力以及雄厚的经济实力。
刺桐瑰宝 古泉州城的规划原点
随着考古研究的深入,开元寺的价值正日益被发现。“开元寺大雄宝殿的中心及其中轴线,是泉州城的规划原点和精神之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参加泉州古城考古的汪勃表示。
汪勃在寻找泉州古代城池与山脉、河流、重要建筑之间在方位和朝向上的关系时,通过反复踏勘和测绘后,惊喜地发现开元寺与古城的有趣联系——五代时期泉州罗城的七门形制出现后,除了正南门之外,其他六座城门皆以开元寺为中心。
汪勃还在开元寺找到两条中轴线,一条是大雄宝殿的中轴线,另一条是大雄宝殿中心至东西塔连线的垂线。从这两条中轴线延伸开,为考古工作者寻找泉州的南外宗正司遗址与市舶司遗址指明了大致方向。
“各种寺塔比比皆是,而能构成天盘缝针且至今还保存在地面上的,目前知道的也只有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和东西塔构成的测绘体系了。”汪勃表示。
开元寺的价值有待继续发掘,开元寺的故事还有很多没讲完,她还将带给世界多少惊喜,值得期待。(记者 黄宝阳/文 张九强/图)
2、泉州开元寺的历史与传说,漫谈泉州开元寺的
文/郑焕章
泉州开元寺座落于泉州市区西街东段北沿,座南朝北,肇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是一座规模宏大、建筑壮丽、名扬海内外的千年古刹,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全国重点开放的寺庙之一,不但香火旺盛,而且参观旅游者众多。我见过一些介绍泉州开元寺的书籍、文章,也听过一些导游者的讲解,几乎都叙述它配置有“天王殿”。然而,泉州开元寺实无天王殿的配置,所谓的“天王殿”是名不符实,以讹传讹。
大凡介绍泉州开元寺的布局,都称其中轴线的建筑自南往北有紫云屏(照墙)、天王殿、拜亭、拜庭、两廊、大殿、戒坛、藏经阁。所谓的“天王殿”,即在紫云屏对面拜亭之前,跨进山门门槛的那座殿堂(连山门)便是,故福建省文管会工作组所作的《福建泉州开元寺一九六二年调查报告》载曰:“天王殿即寺之三门。“泉州市旅游局编的《泉州开元寺奇观》也解释说:“开元寺的入口——三门,也叫山门。按佛教规制,三门里都供奉着天王,所以又叫天王殿。可是,无论从《泉州开元寺志》(又名《温陵开元寺志》)的记载,还是从我国佛教寺院殿堂的配置规制及其所供奉之神来看,泉州开元寺的三门(山门)内这座殿堂都不能称为“天王殿”。
首先,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福州鼓山涌泉寺释元贤纂修的《泉州开元寺志》来看,里面根本查不到任何有关“天王殿”的记载。据《泉州开元寺奇观》介绍拜亭说:“天王殿后廊连接着一座歇山式四角形拜亭,也叫拜圣亭,……”而《泉州开元寺志》叙述拜圣亭(拜亭)是这样写道:“拜圣亭,在大殿之前,附于三门之后。”又,叙述三门(山门)也仅是这样写道:“三门,始创自垂拱三年,有石柱生牡丹之瑞。宋绍兴二十五年灾,寻建。泰定四年春复灾,佛果炤重建。至正十年监郡偰世玉(玉立)署其门曰‘泉南佛国”。洪武间僧正映重修,万历间僧真晓重修。”三门(山门),始建于唐垂拱三年(687年),即泉州开元寺创建后的第二年就已建造,虽屡废屡修,但一直保存至今(现存建筑是民国十四年重修),如果它里面设有天王殿者,《泉州开元寺志》定然会在叙述三门时有所交代,或在介绍拜亭时会涉及到。因为天王殿是佛教寺院内一座主要的殿堂;又《泉州开元寺志》的纂修者是福州鼓山涌泉寺的高僧,深知佛教寺院殿堂的配置,况且其所在的涌泉寺就配置有天王殿。所以,《泉州开元寺志》丝毫没有谈及天王殿,说明泉州开元寺是没有此殿的配置,原来也没有将三门(山门)称之为“天王殿”。至于后来有这种称呼者,是讹称。
再者,从我国佛教寺院殿堂的配置规制及其所供奉之神来看,泉州开元寺的三门也不能称之为“天王殿”。李涛先生在《佛教与佛教艺术》一书中说:“按中国传统的营造法则,一般是把主要建筑摆在南北中轴线上,附属设施安在东西两侧。寺院的配置也是如此。由南往北看,主要建筑大致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殿)、法堂,可能还有藏经楼(阁)。”又说:“佛寺大门称为‘山门’。“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这三座门常盖成殿堂式,至少是把中间的一座盖成殿堂,叫山门殿或三门殿。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像。”据《辞海·宗教分册》介绍,这两尊金刚力士像常置于寺院山门左右,左称“密执金刚”,右称“那罗延金刚”,是为执金刚杵(杵为古印度兵器)守护佛法的二天神,俗称“哼哈二将”。
关于两位金刚力士的来历是有好几种说法,其中最普遍是引用《大宝积经》卷八《密迹金刚力士会》的说法:密迹金刚原是古印度勇郡王的太子,名法意。他发誓皈依佛法之后要充当金刚力士,出入佛的左右,普闻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后来,他果真成了佛的五百名随从侍卫的首领,称为“密迹金刚”。于是,金刚力士原来只有一位,我国早期佛教寺院内的金刚力士塑像就只有一尊,但因奇数不符合中国人喜欢对称的审美观念,后来又再添上一尊,使之一左一右对称地立于山门两侧。其形象是:“高大雄伟,作忿怒相。头戴金冠,袒露上半身,手执金刚杵,双脚分立。所不同的是,左像作怒颜张口,以金刚杵作打击之势;右像忿颜闭口,怒目圆睁,平托金刚杵。“到了明代,著名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为了使这两位护法神进一步汉化,就附会说他们俩本是商代纣王手下的督粮官,哼、哈二将郑伦、陈奇,死后被姜子牙敕封为镇守西释山门的护法神。因郑伦曾拜西昆仑度厄真人为师,得传窍中二气,碰上敌人把鼻子一哼,响如洪钟,同时喷出两道白光,吸人魂魄,故称之为“哼将”;陈奇也受异人传授秘术,养成腹内一道黄气;张嘴一哈,黄气喷出,见者魂魄自散,故称之为“哈将”。于是,有些寺庙的山门殿内所塑金刚力士的形象变成“一鼓鼻,一张口”的哼哈二将。但其姿态不尽一致,有立式,有坐式,有弓式步扬拳式,也有横坐在金睛兽上。
看泉州开元寺的山门,是只开一个大门,并盖成殿堂式,系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悬山式屋顶,面积达427平方米;又殿内左右两侧各塑一尊高4.5米的金刚力士像,呈坐姿,形象高大雄伟,怒目圆睁,发作丫髻,头戴宝冠,身披铠甲,一手握拳,一手按于腿上,一个鼓鼻,一个张口,威风凛凛,凶猛可畏,俨然是哼、哈二神将。所以,根据佛教寺院山门殿的配置规制和供奉之神像来判断,泉州开元寺山门是“山门殿”或“三门殿”,决非“天王殿”。
那么,佛教寺院内的哪一座殿堂才称为“天王殿”呢?据李涛先生的《佛教与佛教艺术》书中介绍说:“由山门往北,第一重殿是天王殿。殿中供大肚弥勒佛,面朝南。他的背后,供韦驮天,面朝北。两位背靠背,中隔壁。弥勒东西旁供四大天王像。”这说明称为“天王殿”者,其所供奉之神是六尊,即弥勒、韦驮天和四大天王,他们也都是从印度传入并逐渐被汉化。其中四大天王,又称四大金刚,在唐代以前即为:东方持国天王,梵名“提多罗吒”;南方增长天王,梵名“毗流驮迦”;西方广目天王,梵名“毗留博叉”;北方多闻天王,梵名“毗沙门”。宋代以后,尤其是经过神魔小说《封神演义》的附会渲染,四大天王则被说成本是商代佳梦关的“魔家四将”,死后受姜子牙封神后职掌“风调雨顺”。其塑像即是:增长天王魔礼青,持青光宝剑,职风;持国天王魔礼红,持碧玉琵琶,职调;多闻天王魔礼海,持混元珠伞,职雨;广目天王魔礼寿,握紫金龙和花狐貂,职顺。而泉州开元寺的所谓“天王殿”,一者其殿堂是与山门连在一起;二者塑像仅两尊,既无弥勒和韦驮天,又金刚没有四尊,所以,它不能称为“天王殿”。在泉州市区的佛教寺院内,与开元寺同为三大丛林的崇福寺、承天寺才有配置天王殿。
总之,泉州开元寺从古至今都没有配置天王殿,所谓的“天王殿”乃系张冠李戴,其确切之名称应叫做“山门殿”或“三门殿”。如今,在泉州市以至全省的佛寺院中,保存有山门殿者已微乎其微,就是在全国也为数不多,而且泉州开元寺山门殿的两尊金刚力士(哼、哈二将)的塑像别具一格,对研究我国的佛教建筑、佛教艺术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本文关键词:泉州开元寺故事或传说,泉州开元寺的资料,泉州开元寺的历史与传说故事,泉州开元寺的历史价值,泉州开元寺建于什么时候。这就是关于《泉州开元寺的历史与传说,泉州历史文化积淀集大成者》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