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价值理性要高于价值判断】,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价值理性要高于价值判断:韦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 2、价值理性要高于价值判断,让价值流动高速流动的价值才有价值
1、价值理性要高于价值判断:韦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我们会思考,但是为什么农业社会可以一两千年来不发生剧烈的变化,而现代社会,这短短的两三百年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呢?启蒙理性主义是西方古今之变的核心。所谓启蒙理性主义指的是理性成为区分真理与蒙昧的决定性标准,成了衡量一切的准绳;理性甚至取代了神的位置,具有近乎上帝一般的神圣地位。
理性主义造就了现代化社会,也带来了两个观念上的根本改变。一个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变”,它指的是人看待世界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以前是天人合一,现在是人定胜天,环境危机也是由此而来;另一个是“个人主义的转变”,它是指人看待自己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以前是集体主义,现在我要我觉得。
我们常常困惑于种种的矛盾之中,其本质在于理性化的现代世界瓦解传统社会的原则与规范了,但是又没有建立起新的准则,这对个体的人生信仰以及公共的社会政治秩序都形成了严峻挑战。
我们活在思想家的思想通道里。比如购物为什么有的时候要性价比最优,有时候又要品牌价值,其所代表的利益不一样,但是利益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对你而言重要的东西。但“重要”是需要解释和判断的,必须依据一个思想观念的框架,你才能确定什么是重要的。思想家们就能把我们困惑的思想观念用逻辑推导的方式清晰地呈现给我们。
韦伯就是这样一个把现代化社会思想系统化理论化的人,他的学术标志着现代化的成年。人的成年有两个标志:明白自己、反思自己。尤其是要学会反思,而思想的成年也是同样,现代化社会也要反思现代,现代社会有哪些最底层的缺陷,比如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带我们走向真理和意义吗?
韦伯认为在个体生活领域,理性化让现代人的心灵生活失去了对传统信仰的可靠倚傍,甚至会陷入精神危机;在公共生活层面,理性化倾向于将社会政治秩序蜕变为“现代的铁笼”,隐含着多种困境。而这正是现代性问题中两个重要的维度。
韦伯关于现代性有三个命题和一个概念。
一、祛魅
以前自然世界对于我们而言是神秘的,是神话,比如雷公电母等等。我们相信一切自然现象背后都有神灵。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和世界建立一种联系,甚至可以沟通和互动。
但是祛魅意味着用理性的力量驱散了神秘的魅惑。它有三层含义:
第一个结算时宗教的理性化,就是驱逐原始宗教中的各种巫术,用哲学理性来论证宗教的合理性,论证它的救赎意义。在这个阶段,祛魅并没有瓦解宗教,反而使宗教获得了理性化的发展。
第二个阶段是宗教本身理性化,挑战宗教的精神主导地位。到尼采喊出来“上帝死了”这句话的时候,这个挑战也就基本完成了;
第三个阶段是自然世界客观化,不再具有神性和灵性,成为可以用冷冰冰的因果规律解释的物理世界。
最后造成的精神世界的结果是我们与世界的联系被切断,被剥离,孤独地无依无靠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最主要的矛盾在于信仰失去了以往神秘的根基,而理性主义的科学并不能为生命的意义提供新的根本依据。
二、诸神之争
诸神之争就是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我们对事情的判断通常分为事情判断和价值判断两种。事实判断有标准,但是价值判断没有标准,如果说有,那就是隐含着价值存在高低之分。价值判断依据的是个人形成的一套价值标准,个人有高低之分吗?
真是一种事实判断,完全可以依靠科学研究来获得客观的判断标准。而善与美都属于“应然”领域的价值判断,科学对此很难有所作为。
而且个人意愿也是善变的,我们对自己的选择也没有确定性的依据,这样会造成不确定感,这也是我们焦虑的时代病症之一;而社会层面,价值多元化也带来了很多的冲突。比如自由和权力,自由和平等。
三、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的关键就在于“计算”:针对确定的目标,计算成本和收益,找到最优化的手段。工具理性不关心目的,只关心达成目的的手段是不是最优的。
价值理性的权衡是一种价值判断,虽然你也在用理性思考和权衡,但其中有许多主观的因素,因此没有标准答案。
因为工具理性有标准,价值理性的权衡没有公认的标准,是多元化的,所以在现代社会难以普遍化。结果就是,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工具理性大行其道,压倒了价值理性。
比如典型的官僚制度,组织的流程规章制度等。
工具理性的问题是它发展得太强大了,压倒、淹没了价值理性。社会的理性化发展,变成了工具理性的单方面扩张,理性化变成了不平衡的“片面的理性化”。在实践中,对手段的追求压倒了对目的的追求。
比如我们做KPI,我们的目的本来是做正确的事,但是被演变成了正确的做事。
四、现代的铁笼
韦伯对现代社会的基本判断是,理性化把现代铸造成了一个“铁笼”。铁笼是禁锢也是庇护,这和我们常说的心智禁锢一样。
理性化背后隐藏的逻辑是“用功利得失解决道德问题”。它把道德问题变成了利益计算。按照这个逻辑,只要能找到办法规避惩罚、提高收益,人还是会选择违背道德。马克思的名言就深刻地说明了这个矛盾;其次,理性化把人变成了工具,我们所说的人力资源等等就是理性化的产物。
现代社会强调个性、强调自由,看上去有各种各样的选择。但实际上,我们要生存,首先就要满足社会机器对一个零件的要求,只有在完成这个任务后才有可能说自我提升。
韦伯思想的启示:
通过了解现代社会的优与劣,正视真相,了解真相,才能不为简单的利弊所困扰,而是诚实地面对全部的事实,然后心怀光明的生活。
2、价值理性要高于价值判断,让价值流动高速流动的价值才有价值
全文总计2749字,需阅读7分钟,以下为正文:
—1—
如果正确的确定价值是精益思想的基本观点、识别价值流是精益思想的准备和入门的话,“流动”和“拉动 ”则是精益思想实现价值的中坚。精益思想要求创造价值的各个活动(步骤)流动起来,强调的是不间断地“流动”。
“价值流”本身的含义就是“动”的,但是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如部门的分工(部门间交接和转移时的等待)、大批量生产(机床旁边等待的在制品)等等阻断了本应动起来的价值流。
精益将所有的停滞作为企业的浪费,号召“所有的人都必须和部门化的、批量生产的思想做斗争”,用持续改进、JIT、单件流(one-piece flow)等方法在任何批量生产条件下创造价值的连续流动。
当然,使价值流流动起来,必需具备必要的环境条件。这些条件是:过失、废品和返工都造成过程的中断、回流。
实现连续的流动要求每个过程和每个产品都是正确的。全面质量管理和后来的 6 Sigma 都成为精益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设备的完好性是流动的保证。5S、TPM 全员生产保全都是价值流动的前提条件之一。有正确规模的人力和设备能力,避免瓶颈造成的阻塞。
一旦精确的确定了价值,精益企业也完整的制定出了某一特定产品的价值流图,消灭了明显的浪费步骤,实行精益思想中第三步的时机也就到了。这才是真正精彩的阶段:要使保留下来的、创造价值的各个步骤流动起来。但是,请特别注意,这一步要求你完全更新自己的思想。
我们生存在一个认同“职能”与“部门”的世界里,也就是说,大家都认为,各种活动都应该按类型分组,以便能有效地运作也易于管理。
—2—
此外,让各个部门有效地完成任务,似乎更是完成各种大批量活动的常识。例如,“在领料部门,先领所有A项,然后B项,然后C项;在喷漆部门,先为所有绿色零件喷漆,再为所有红色零件喷漆,然后再喷紫色零件。”
大批量经常意味着产品要长期等候,换句话说,是要耐心等待部门换产调整到产品所要进行的下一步活动的形式。
但是,这种方法使部门人员忙个不停,使所有的设备,用得很苦,而且需要使用精密的高速设备。
因此,这种方法应该是“有效”的。对吗?实际上,这是极其错误的。但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很难意识到这一点,或者根本没意识到这一点。
一位作者和他的六岁与九岁的两个女儿一同完成一个简单的实验。他问他的女儿们:要为妈妈每月出一期的通讯做好折叠、贴地址、封信封、贴邮票和邮寄的工作,最好怎么做?
她们想了一会儿后干脆地回答:“爸爸,首先你要折好所有的通讯,然后给每一份通讯贴上地址标签,然后封好所有的信封,最后贴邮票。”
“为什么不折一本通讯,就封好、贴上地址,再贴邮票呢,那不就省得把每份通讯拿上拿下四次了吗?为什么我们不从一份通讯的角度出发,使它最快寄出,而花的力气最少呢?”
她们强调说:“因为那样做效率不高。”
她们对“成批操作是最好的方法”这一认识深信不疑一一对她来说,就是把通讯绕着厨房的桌子,从一个“部门”送到另一个“部门”——而且,她们也根本没有想到,如果重新考虑一下,这项工作也许可以用连续流动和效率更高的办法来做。这真让人吃惊。
然而,同样令人吃惊的是,世界上大多数的管理者在考虑他们大事时与六岁和九岁的孩子的思路完全相同。
—3—
大野耐一把这种主张成批与排队的思想模式归罪于人类文明中最早的农民。
他认为,是这些人在进行成批生产(一年一度的农作物收获)和储存(收粮人仓)的过程中,丢掉了猎人们那种一物一猎的明智。
或者,我们的头脑中也许生来就有了成批生产的概念和许多其他他错误“常识”,例如:时间是永恒的而不是相对的;空间是笔直的而不是弯曲的,等等。
但是,我们所有的人都必须和部门化的、批量生产的思想作斗争,因为如果产品按从原材料到成品的过程来连续生产的话,我们的工作几乎总能完成得有效而精确得多,简而言之,当你把精力放在产品和产品的需要上,而不是放在组织和设备上时,事情就会办得好一些。
因此,所有为设计、订货和提供产品所需要的活动应该在连续的流动中进行。
亨利.福特和他的助手们是最先真正认识到流动潜力的人。
1913年秋,福特把汽车的最后总装转变为连续流动的方式,使福特T型车的总装工作量减少了90%。
接着,他把生产T型车零件机床,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起来,并且试着使从原材料到成品车发货的整个过程流动起来,由此也同样大大提高了生产率。
但是,他只是发现了特例。他的方法只能在生产量大到必须使用高速装配线才能完成、每个产品都使用完全相同的零件、同一车型要持续生产很多年(T型车生产了19年)的情况下才适用。
—4—
在20年代初,福特比当时工业界的所有人都高明。他的公司在全世界有几十家总装厂,一共装配了二百多万辆T型车,每辆都完全相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野耐一和他的技术人员,包括新乡重夫,得出了结论,真正的挑战是在少量生产时创造连续流动。
这时,一个产品只要生产几十个或几百个,而不是上百万个。这就是通例了。因为正是这些小小溪流,而不是几条滔滔江河,汇集成人类需求的汪洋大海。
大野和他的同事们实现了在少量生产条件下的连续流动,在大多数情况下不用装配线,而是学习迅速调整工装,从一种产品转产到另一种产品,并且使用“适当规模”的机床(小型化)。
这样,不同类型的工艺步骤(如:注塑、喷漆、以及组装)可以马上相互调整,以使正在进行的加工保持在连续的流动中。
这种办事方法的好处很容易得到证实。我们近来在北美和欧洲的工厂中都亲眼看到,有精益思想的人在实施突破性改善,把一天中生产某一特定产品的生产活动,从按“部门和“成批”进行改为按连续流动重新安排,可以使生产率提高两倍、各种错误和废料大大减少。
在这种非常好的方法被发现50年之后,世界上仍然有大量的活动是按部门、按“成批与排队”的方式在进行。这是为什么?
最根本的问题是流动思想不直观。在大多数人看来,工作理所当然应该由部门按批量组织。
—5—
那么,一旦部门建立起来,用于成批生产的高速专用设备也已安置就绪,各部门中员工对职务升迁期望,以及公司财会人员(他希望充分利用贵重的资产)所作的计算就都强烈反对转向流动生产。
改制运动已经认识到部门化想法不够好,并且已经在尝试将重点从组织分工(部门)转向到创造价值的“过程”上,如:信誉凭证、索赔评定或应收账款。
问题是进行改制的人们还没有足够的理性认识,他们仍然在与不连贯的、综合的过程(例如产品全面订货)打交道,而不是和整个创造特定产品价值活动的流动打交道。
此外,他们还常常止于企业自己付费的部分,而主要突破口则来自整个价值流。而且,他们把部门和员工当作敌人对待,用外来的改进工作组打击自己企业的部门和员工。
结果常常是,那些经过改制后幸存下来的人们士气垮掉丁;改制者一走,组织也就马上回复了原样了。
精益的方法是要重新定义职能、部门和企业的作用,使他们能对创造价值做出积极的贡献;是要说明价值流上每一点的员工的真正需要,因此,使价值流动起来才真正符合员工的利益。
-END-
文章来源:网络(如侵联删)
文章编辑:Blean
投稿方式:wangyj@benchmarklean.cn
学正宗精益,到标杆精益
选标杆精益,建精益标杆
本文关键词:价值理性要高于价值判断对吗,价值理性要高于价值判断吗,豆豆国际儿童摄影,一生回味一面微凉下载,价值理性要高于价值判断的例子。这就是关于《价值理性要高于价值判断,韦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