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在北京住在哪里?# 很多在北京工作的白领,下班后就没有那么的光鲜亮丽了,他们往往住在远离城市的郊区,一些城中村就是他们最好的选择,离城里不太远,交通也算是方便,租金便宜,生活也非常便利,但是安全隐患也不小,这里是位于北七家的白庙村,就成为很多年轻人租房的选择之一。每个单间大约1000元左右,不过用空调的话,就要额外再加钱了。
你在北京有住所吗?你有什么样租房经历?欢迎留言讨论。
#夏日大作战#
家庭夏令营
儿子在北京,给我们生了个孙女。女儿在蚌埠,生个外孙,和我们生活在一起,从会说话起就喊我们“爷爷奶奶”,所以我们把他当成亲孙子。孙子比孙女大两岁。从孙子上小学二年级(2006年)起连续5年的暑假都是我们老两口陪着在北京渡过的。(儿子在西城区租房住,在昌平北七家购买的两居室就成了我们老少4口的生活基地)
怎样带着刚刚上小学的孙子孙女过好每一年的暑假,是我这个从事教育工作多年遇到的新课题。我想到学生军训,夏令营,何不搞个家庭式的夏令营呢?虽然只有两个孩子,但仍然能够体验集体生活方式。为此,我每年制定计划,从德智体诸方面让孩子得到全面锻炼和提高。首先是作息制度,有每天作息时间表和一周计划表。6点起床,后跑步,早饭后学习(做作业),下午文体活动。一日三餐都是按时用餐,晚上10点必须睡觉。平时注意培养爱劳动,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碗里的饭必须吃完。为从小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带他们参观革命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 ,航空博物馆,圆明园遗址公园;为了扩展知识面 ,开阔视野,让他们参观自然博物馆,天文馆,科技馆。当然,也有更多的游览 ,北海公园划船,景山公园观景,颐和园,植物园锻炼爬山。每次进城参观游览,自带食品(面包,饼干,火腿肠,黄瓜)自己带水,基本不在饭店用餐。另外,乘坐地铁和公交车,从不打车。目的就是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精神和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五年的实践还是很有成效的,按时完成了暑假作业,写日记和观后感为以后写作打了基础,还学会了游泳 ,增强了体质。孙子武汉大学毕业后又考取了研究生,孙女在首都师范大学即将毕业。十几年过去了,我经常翻看保存的5本“暑假生活”影集,当年的一幕幕好像就在眼前。这5个暑假,解除了工作繁忙的儿女的后顾之忧,我们尽享了孙子(女)绕膝的天伦之乐,孙辈也获得了健康的成长。
住了20多年雍和宫喇嘛念经的平房,如今也要有腾退消息了。回想为建设亚洲大酒店,用拆迁的两居室楼房换了两间平房,如今又要再回到楼房了。20年转了一圈,光房产至少得缩水500万。
这是在雍和宫戏楼胡同遇到的一位大叔,给我们介绍的大院情况。大叔姓李,今年68岁了,光头肥耳,身高体健,善谈能言,说话底气倍儿足。李大叔一家五口,住两间平房,30平方米,实际可以顶三间平房了,还有自己搭的储物间和厨房。李大叔这住房条件搁老北京胡同大院里都算不错的了。
话说李大叔这30平方米的两间平房,是20年前为建设亚洲大酒店把大叔刚分的两居室筒子楼占用了而换来的,就因为李大叔那是特别想住平房。这两间房所在的两个院子都是雍和宫庙产房,有300多年历史了,原是雍和宫改为喇嘛庙后为护卫庙产而建造的排房,用来驻扎喇嘛兵,十间为一连,两个院子大约驻扎了百十名喇嘛兵,之后部分改为喇嘛念经的居所。
这些房子层高、进深,一根大梁都有四米五长、40公分的高,加上300年的房龄,都是古建筑了,但在老百姓心中、老街坊眼里那就是普通的住房,也都不能买卖,那就不值钱了。住了20多年的平房,李大叔现在就盼着腾退再去住楼房了。一路之隔的国子监片区、砖儿胡同、官书院胡同、北新桥马路一溜儿都开始腾退了,社区主任说了再等两年,雍和宫这片儿准有信儿。
毕竟二环内是全国人民的二环,不是北京人的二环。就是要通过腾退将老北京老街坊腾笼换鸟出去,将全国人民的核心人才放进来,而老北京老街坊那就去五环外、六环吧,比如现在主流的大兴、昌平的天通苑再北边,北七家北边那片儿。国子监片儿区腾退放话了:10平方米的房子给161万,150万购买共有产权房,11万用来装修。
不想走?那哪行啊,这地儿不是你家的,愿不愿意走都是不能讲条件的。说是“申请式退租”貌似自愿,但有的是条件为难你。现在出个新词“四不”——不走不续租,不走不拿钱。这公房是为解决老辈儿住房问题的,不是为解决子女问题的。如果老辈儿去世了,产权人是要收回公房的,再没有义务再跟子女续租,子女也别想拿到腾退补偿款。当然如果你打小在这公房里住,那没办法轰你走,但也不给你更换承租人产权证明。
原先院里有一家人,父母去世了,七八年没交房租,被告上了法院。这家人说了,不是我们不交房租,是房管所不给换承租人。现在的承租人还是老母亲呢,老母亲去世都八年了。原来啊,是房管所为了防止公房买卖定了私下的规定:要换承租人每平米交3000元,那20平方米的公房子女要换名就得交6万块。那可是20多年前呢,老百姓哪里有那多余的6万块钱呢。官司是打败了,但房管所的管理员追着这家人要给更换承租人,还分文不收。
因此,这院里换承租人的就两家!这还是为了上雍和宫小学,家里人找了关系才给办下来的,不然小学都没办法上。前些年戏楼这两条户口都冻结了,不让再进了。当然有钱人也不住这里,早就住大楼房去了。老街坊就靠着工资、退休金过日子,哪来的钱买房呢?现在好点的两居室都要过千万,这对老街坊来说就是个天文数字。如果李大叔当时仍居住着两居室,想来现在的房产也得有六七百万,而换来的这两家平房虽说文物价值很高,但房产确实大大的缩水了,至少得有500万吧。想要再换楼房,难啊!
谁能靠工资住上楼房呢?也就指望着拆迁、腾退了。后院有一家三口人,住着10平方米的一间房,大闺女都30大几了,还跟老两口挤一块呢。再等两年吧,也就有消息了。趁着身体好,远点也要住楼房,别等着身体有毛病了,再挪地儿,那就要随时面临死了。前年观音寺有个老街坊,80多了,折腾了半年,最后没了。
想来也是,二环内北京城修复性建设本就大势所趋,后面的情况想必越发不利于留下。想留下需要极其坚定的信念、需要克服极其艰难的客观环境。现在腾退还能有百十万的补偿款,能换个共有产权房,再后面可能就是公租房了。李大叔倒是想得开,不想20年前的房产缩水,却顺着心、顺着形势去生活,管它房产缩水多少,乐观、豁达地“找乐儿”继续生活,这才是老北京。#今年中秋看什么##北京头条##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