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江苏泰州某个24岁女孩火了,她拿着打工10年攒的28万,在老家兴化买了一套大房子。没有钱装修,她住进了毛坯房,同时做几份工作,每月还4000多房贷。女孩说:“结婚不能带来安全感,买一套自己的房子,才是真正的安心。”很多网友佩服她的独立、坚强,但是我并不认同她的做法。
买房真的能带来安心吗?为了买房,一下子花完了10年工作的积蓄,还欠下了巨额的房贷,还有装修也是一大笔钱。女孩需要同时做好几份工作,月入七八千,一半用来还房贷。她20多岁很年轻,能够同时做几份工作,但这种情况可能要持续很多年,她的身体吃得消吗?如果健康因此受损,还能感到安心吗?到30多岁,还能这么拼吗?
另外,她是在老家兴化买的房,这是一个县级市,房价却过万。这房价是不是有些高了?这里的房价,已经跟二线省会长沙差不多了。兴化的工资水平应该不高,所以她需要同时做几份工作,才能赚七八千。为啥不去长沙买呢?28万首付,4000多月供,应该足够在长沙买房了。长沙的房子,要比她的老家兴化更保值。而且长沙容易找工作,容易还房贷,肯定也比老家发达繁荣有前途。
姜堰“教育立区”的发展定位,你怎么看?
春节回姜堰老家吃饭,桌上大家在讨论孩子上学的问题,每个人对教育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这是过去“老三泰地区”的传统,特别重视孩子的教育,所以姜堰教育一直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在泰州地区绝对处于教育的领导地位,于是“教育立区”的口号应运而生。
席间有一位退休老干部对“教育立区”说了几句个人看法,让我尤为震惊。他说“教育立区”的深层次的解读就是“教育产业化”,没有产业化,没有经济效益,如何能立区?这和教育集团化是完全两个概念。优质的教育资源带动了姜堰的经济发展,才有了立区之本。
励才学校和姜堰中学的姜堰品牌优势深入人心,大家对于优质的教育资源趋之若鹜,于是海陵兴化等地的家长纷纷到姜堰买房置业,就为了能上这样的学校。但大家有没有想过,“教育立区”的后果,大量的“有钱有势”的家长涌入姜堰,导致了姜堰房价一路高涨,而姜堰本地人的购房压力也变得巨大,无形中推高的房价,压得姜堰普通百姓喘不过气。
在教育的催化下,除了导致姜堰房价一路上涨之外,还有一个令人咂舌的真相,那就是其他地区来姜堰上学的人,挤压了姜堰普通人接受优质资源的空间。即便姜堰推行教育集团化,本意是为了优质教育资源普惠化,但实际教育集团下属的每个学校都有着自己教学壁垒,无法真正做到普惠化,所以姜堰本地人要上“好”学校的几率被挤压得所剩无几。
最后老人告诉我,少提教育立区,应该多考虑教育集团化,如何实现优质资源普惠化,才是幸福教育的核心因素,值得我们反思!
#泰州头条#
泰州兴化房价即将大规模下跌,炒房客纷纷出逃。兴化距离泰州市区还是比较远的,想在兴化买房一定要想清楚,如果房价下跌,自己是否愿意承担房价下跌带来的损失。炒房客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炒房客纷纷离开。
兴化的房价比一些地级市的房价还要高,这说明兴化的房价很可能已经触及天花板,一定要想清楚后再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