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荡人生无悔路,热血丹心写春秋—沉痛哀悼恩师曹凤岐教授
今天惊闻噩耗,我的北大光华金融硕士研究生导师曹凤岐教授与世长辞,内心深处万分悲痛,回想起与曹老师相处的点点滴滴,感慨莫名,我再也听不到曹老师慈祥的声音了!
我与曹老师的缘分,最早是从2004年3月参加北大光华金融硕士研究生面试开始的,他当时是面试我的小组组长。我本科在清华读的机械工程系,没有上过金融类的课,完全是靠自学半年北大光华本科四年课程参加考试的,虽然考试成绩不错,但是毕竟没有听过课,我当时的经济学基础并不牢靠,很多掌故都不懂,特别担心面试老师“刁难”,还好曹老师看了我的本科专业背景,只问了两个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我顺利入学,圆了“金融梦”。
2004年到2006年,我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读金融硕士研究生,有幸师从曹凤岐教授,还有厉以宁、张维迎等教授,学习了中国最前沿的金融理论。巧合的是,曹老师指导我写的毕业论文就是关于公募基金投资风格研究,毕业后我就进入公募基金行业做研究,转眼已经过了16年,我还在钟爱的公募基金行业,并且毕生还会继续在基金行业发展。我2018年申请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攻读博士研究员,也是麻烦曹老师写了推荐信,我记得当时他的手就抖得很厉害,只能让师母孙阿姨代签,至今想来,不禁潸然泪下。对我来讲,曹老师既是高人、贵人,还是亲人,不仅教授我知识,还教导我做人,曹老师一直要求我们要德才兼备,济世安邦。
曹老师历时三年、呕心沥血之作《坦荡人生无悔路》一上市,就引起广泛反响。曹老师把他的经历,人生中的故事,人生中的感受和感悟、甜酸苦辣,都记录下来,对后来人有所启发与启示。我反复读了几遍,意犹未尽,受益匪浅。
曹老师的自传,栩栩如生地展示和还原了当时真实的历史情况。作为中国几十年发展的见证人,他用自传的方式再一次带我们回顾了那一段历史。其中的众多章节,让我印象极其深刻,例如对年少时三年困难时期极为真实的描写;对北大“文革”的真实情况进行记录;讲述中国经济学一路走来的历程;股份改革的艰辛等等。
在曹老师少年的时候正好赶上了三年困难时期,这段时期的记录目前能够查到的并不是很多。而曹老师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带我们又一次真真切切地重温了那段“饥饿”的历史。对于一个刚刚上初中的孩子来说吃不饱饭恐怕是最大的敌人,而当时恰好又赶上粮食定量,营养不足成为了当时大家司空见惯的事情。而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曹老师是如何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去战胜难关的,通过打零工,捡白菜根等方式来补贴家用填饱肚子。此外,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之下,曹老师通过勤奋努力,最终在全班51人只有7个人能上高中的情况下,成功考上了当时县里唯一的一所高中。从年少的经历里就能深刻感受到老师勤勉的品质,这是未来曹老师能够取得那么高成就的一个基础。
在北大风云一章中,曹老师详细描述了当年那段历史,为我们揭示了当时真实的情况。在这段历史渐渐被人遗忘的今天,曹老师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渺小,和被当时氛围裹挟着的无可奈何。对于普通人来说那段岁月是动荡不安的,而曹老师却从中认识到了扎实搞好经济建设才是强国之道,虽然当时只上了一年的课,但曹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坚持自学,为日后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动荡以后,中国各行各业百废待兴,曹老师通过之前自学打下的坚实基础,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中国经济学发展之中。曹老师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从政,而是选择了他后来倾注一生心血的教育事业。一开始由于环境限制,很少会有西方与经济学有关的文献可以用来参考学习,但是曹老师却克服了重重困难,在条件极为简陋的环境下坚持自学了各种西方经济学经典,为之后在北大开设经济学课程做好准备。在教学期间,由于没有合适教材,曹老师还参与编辑了中国许多经济学的经典教材。在推动中国经济学发展的进程中是起至关重要作用的人,也是学生们心中最好的老师之一。
来源:第一财经
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