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中介费,你觉得付多少合适呢?
昨天贝壳期下中介联合声明,买房只收中介费,不收其他任何费用,过往的什么按揭费,评估费,等等,从此成为过去式。
这个事情肯定一石激起千层浪,事情的原因是市场上某中介发起低中介费挑战,让本就低迷的市场更加雪上加霜,很多中介公司业绩低下,近大半年很多门店直接关门结业。相信很多群众更是普大奔喜。
那么低佣的公司业绩如何?据该司内部数据,业绩并未理想,原本高业绩的门店业绩明显下降,而本来业绩一般的门店有所上升。但利润是明显下降,个别门店利润尚可。
而贝壳系的业绩却明显下降,从去年近28000的职员走剩20000余人,近30%的失员率使贝系业绩大大宿减,很多老板的亏损离场,这促使了这个行动的起动。
因为只要老板亏损,必然会造成人员流失,规模缩水,进而影响股市。然而要想让市场接受佣金率,中介门店的高成本不会得到社会认可,客户只会认可降低购房成本。
贝壳的服务已经不能足够换取佣金价值。
有人做初一,那就一定有人做十五,这不,一招一笔收费让市场净化,那些用低佣收其它费佣的招式只能跟,这就让市场佣金表面差变成真实差。
你觉得中介费收多少才合理?
在早些年,中介所规定中介收费超过4.2%的成交单属于食差价,而现在中介自行降低费用标准,执行3%顶线,并且不再收取其他任何费用,按揭公司的收费由中介费内支持,购房人除购房费用外,交税费(契税)中介费,而出售方支付中介费以及对应房子出售的税费(个人所得税,增值附加税),从此其他所以的收费都成为过去式。
买房、买车是用公司名义买好,
还是用个人名义买好?
买房还是建议放在个人名下,因为放在公司名下的话,每年都需要交一个房产税。
如果公司经营产生风险的话,房子也有可能就没了,损失比较大!除非企业有项目申报等特殊的情况要求,否则一般建议放在个人名下为好。
买车的话建议放在公司名下,经常有一句话:
公司买车相当于打6折,什么意思呢?
一辆100万的车,可以抵扣13万的增值税,25万的企业所得税,后续车辆发生的各种费用都可以计入成本,抵扣所得税。
实际的支付成本也就50多万,但如果放在个人名下的话,没有任何抵扣,需要实打实的支付。
因此我们说买车最好是放在公司名下。
老板不是财务,但一定要懂财税。
下方《老板财税管控方案》中,有节税的案例,有合理节税的方法,并且附带企业财税管控方案!
包括账体系、税体系、钱体系、策体系、成本体系、风险管控体系、预算体系、财务战略体系等等!
如果你能学会其中一种,你会发现省100万比赚100万轻松。
老板财务管控方案
我就搞不懂了
为什么二手房的个税、增值税要买方承担
这些税明明是为卖方设立的
现在反而是买方来买单
还有中介费两个点也太高了
以总价200万来算算买二手房需要额外缴纳的费用
增值税5.3,需要缴纳10.6万
个税一个点,需要缴纳2万
契税大于90平1.5,需要缴纳3万
中介费买方需要给两个点,4万
加起来近20万
什么概念?
如果你打算首付80万
那你手里至少得有100万
房子本身价值以外的花费占到了首付的1/4
首先
我认为税费是谁的就应该谁来承担
增值税、个税都应该卖方承担
其次
中介费太高了
中介费不应该永远跟随总价来收
应该设有上限
比如200万的房子,2万的中介费完全足够了
不能所有房子的维护费用都找成交的来垫
现在的房源一大堆都是没有诚意卖的
中介公司完全可以适当收取挂靠费用
这样一方面可以筛选出诚意出售的业主
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买卖双方的支出平衡
不能一直逮着弱者薅啊
#买房# #二手房#
近日有专家建议对全国500多万个50万的家庭征收高额利息税,用来刺激消费。是不是很多达到这个存款的吓出一生冷汗,500多万家庭 存款50万的可不都是富人,多少人没有买房 买车 多少人存这50万是老俩口的养老和医疗费用,这50万是多少家庭准备给孩子结婚用,这50万是多少家庭的教育基金 医疗基金等等。
现在的专家是不是有点太多了?是不是专家有点闲的没事呢?这是什么思想 这是多大的想象空间可以想出这样的办法?
国内经济萎靡不振,不仅是疫情原因,现在疫情慢慢消退,为了快速发展经济,各类专家 各类主意,但是有没有想到,无论是什么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缓慢或者下降,这个应该是规律,国内经济以及全球经济萎靡不振难道都是疫情原因?
咱们国内经济要想快速发展,让百姓不存钱 消费,只有把百姓后方稳固 把后顾之忧解除。
国人心中三大后顾之忧。
一、教育问题(教育从出生到毕业免费)
二、医疗问题(只有有病国家兜底 无论大小病)
三、养老问题(国人只要超过65以上无论是 公务员 事业编 还是老百姓 国家统一养老 )
以上三点都满足,国内经济可以达到峰值,为什么国人要存钱,还是心里没底,区区50万,在农村俩儿子媳妇娶不上。区区50万 一个大疾病就完蛋了。区区50万………………
在没有需要大的开支50万是很大一笔钱,在需要大的开支50万太渺小了……………
所谓的专家们,你们应该多考虑怎么让老百姓多赚钱,让老百姓怎么敢花钱。
而不是总盯着百姓的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