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外号外号外,李阿姨被儿子媳妇赶回来了,今年不走了。
一大早,村口的情报站就收到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李阿姨今年58岁,被称为“最潇洒的妈妈兼婆婆”,儿女双全,儿子和儿媳妇在大城市闯荡,女儿在老家开了一家小超市。
为什么是最潇洒的婆婆呢?因为儿子结婚,不出彩礼,不出房,不出车,连儿媳敬茶给的红包都是儿子私下给的,总之就是什么也不用干,直接荣升为婆婆。
那为何是最潇洒的妈妈呢?因为李阿姨坚持西方的教育理念,儿女18岁,她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李阿姨理想的日子是她每天去跳广场舞,老伴儿去公园下棋,给儿媳一个月一千块,包一日三餐,开心了逗逗孙子,不开心了把门一关,过自己的日子。
想象很美好,把老家的房子卖了,买了一辆二手车,和老伴儿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玩了半年,然后投奔儿子。

只是生活没有李阿姨想象得那么美好,一千块没有买来舒服的大床、可口的饭菜、儿子媳妇上班,亲家母帮忙看孩子,亲家公帮忙买菜做饭,忙得热火朝天。
李阿姨和老伴儿挤在儿子家最小的房间里,李阿姨给儿媳一千块,儿媳不要,儿子也不要,让他们留在养老,李阿姨说,“我和你爸就是来养老的呀”。
一句话引爆全场,儿媳让他们拿着一千块去租房子住,看那一千块能不能过上他们想要的生活,李阿姨没办法,只能和老伴儿挤在狭小的房间里,认清现实后,开始争夺孙子的看护权,最后胜出,亲家老两口返乡。
可是,李阿姨并不满意这样的生活,她给自己的定位是要做最潇洒的婆婆,大房间有了,但悠闲的生活没有,每天最喜欢的事就是给儿媳打电话,你不让我好过,你也不能好过,一会是孙子拉了,一会是孙子不吃饭,一会是买什么菜,她就像一个不能自理的孩子,目的只有一个,儿媳辞职回家带孩子,这样她就不用看孩子了。

当得知亲家看孩子,媳妇还要每月给一千块时,更是怒不可遏,她来儿子家给钱,亲家来闺女家赚钱,还有没有天理?
但是,李阿姨忽略了一点,菜是亲家公买的,孩子的尿不湿是亲家母买的,还有孩子的奶粉,衣服,包括孩子头疼脑热买药的钱也是他们掏的,他们心疼闺女女婿,不想打扰他们工作,说是给一千块,最后是亏的。
生活就是充满惊喜和意外,在吵闹中,儿媳喜怀二胎,李阿姨彻底坐不住了,这要是再生一个,还不把她累死,和老伴儿商量了一下,同意亲家老两口回来,他们出一千五,每天晚上回来睡觉,白天吃饭,就当是住酒店了。
儿媳不同意,扬言这个家只能留一个,这一次儿媳妇胜出,李阿姨完败。
别人是荣归故里,李阿姨是锦衣夜行,悄悄回到曾经的家,以每月一千块的价格租住曾经自己的家,新房主看在是多年的邻居,勉强同意了[吃瓜群众][吃瓜群众][吃瓜群众]

#头条创作挑战赛#
深度好文分析,房地产发展到今天,它确确实实拖累了经济、堆高了危机,尤其是——湮灭了无数人的希望,他们的眼里没有光。
咱们从一个网友的生活现状开始展开:
案例一,坐标天津南开区,老家山西。
21年7月到天津,孩子23年9月上一年级,因政策原因目前租房不能在本区上学,只能买房落户上学。
看南开二手房,总价100~105,面积四十到五十多,房龄都已30多年。
手头只有不到二十,两人工资不到1万,首套房,担心以后压力大,不知道如何抉择。
选择市内还因为中考择校,市内可选高中多,环城及郊区大概率就是本区高中。
只要不是迫在眉睫的房产需求,我一般会发几篇文章的链接给对方,那里写的清清楚楚,给出了几种应对方法。
末了我会给一句话——如果看完还是不知道怎么办,再私聊。

但她等不起了,孩子马上得上学,必须赶紧搞定学区。
常规的考量不解决问题,所以,我约了她晚上语音通话——以我的经验,只有通话效率最高。
然后,越聊我内心越悲凉:
两口子一年挣十来万,有公积金,余额应该很少,存款有二十万。
但房价高的吓人,他们租住的六十平米两室一厅租金18000,房价180万,单价3万。
所以能够勉强上车的只有上述讲的那类老破小,单价两万左右。
他们那里的公交车司机月收入在6000上下,估计人均收入还不到这个数。
当地的私立学校价格太高,三四万起步。
如果,她买了这套房,借个十来万,即便贷款25年,月供也要四千,一年还款5万,一家人的吃喝拉撒和孩子的养育费用以及人情世故乃至偶有的消遣的预算只有五万,这在出租车上座十块的高消费城市里,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真的,我越听越觉得我苦逼的人生好像没那么苦逼了!至少,我家在五年前房价便宜时买了房。
然后,我给出了一个方案,分三步走:
第一,查一下本地学区房限制,除了产权类型(商业、住宅、公寓)之外,还有没有面积?
第二,查一下想买的区域有没有这种面积在20-30平米,可能没有小区,可能装修更破,总价在50万以内,房价租金比小于500的房子。
第三,如果有,就把这类房全部看一遍,选出房龄、租金、房价租金比、装修情况、位置等最优搭配的一套。
她认同了我的方案,因为这样可以把损失降到最小,逻辑是这样的:
买了她目前看的房,拮据到底的生活折磨暂且不谈,经济损失会非常大!
房龄三十年了,住个十五年基本就不适合居住,别想着棚改,如今大规模开启旧房改造已经说明那是不可能的事。那么这个房到时候还值多少钱呢?

一套买了住不了多少年的房子——撑死了按照租金的300倍换算,因为到时候成了危房,大概率是政府给地,大家出建安费用,现在是每平米2000-3000,以后说不准。
也就是说——还能卖1500*300=45万。
她付出了多少钱呢?——100万+30万*(1.03)∧15(首付利息)+58万(贷款利息)+3万(手续费和中介费)=207万。
15年投入金钱:162万!
默认她买的房子也只能住15年,这样的房产单价2万,面积25平米,价格50万。
18000*15年(租房)+50万(房款)+20万*(1.03)∧15(首付利息)+22万(贷款利息)+2万(手续费和中介费)=132万。
这样的房子之前能租1000左右,到那时也就500(那种小户型的公寓,租售比远高于一般住宅),按300倍价值算,能卖:15万。
15年投入金钱:117万。
这样可以节约51万,不用借钱,月供少一半,不用装修房子,住的不开心可以随时换房。(放心,以后是租房市场,租客的地位会增高,不用担心房东无礼)

备注:51万,对于一对普通的夫妻俩,生活在永远只有一个一线城市的北方,要存多久?
其他的例子我见过很多:
一个内地人,因为工作迁移到了海南,行业一直走下坡路,在本地房价高的离谱的现实下只能租房,存了四五十万,现在父母年纪大了,自己快四十了,孩子的教育,父母的赡养,让他不得不面对一直不敢面对的天价房产,他问我——怎么办?我说——只有读私立和租房,别无他法。
外地人在西安,找了个本地女朋友要结婚,房价两万加,三房起步180,自己工资一万出头,家里能支持50万,自己存款聊胜于无,我说——除了拖,也就买个便宜二手带装修,能省多少算多少,你不久要用钱的地方实在太多。
外地人在二线,年收入二十个,家里经济还行,有四五十万积蓄,想着在本地定居,21年初买了套新房,单价21000,总价180万,还没交房就发现售楼部搞活动卖155万,我说——除了为难,还是为难,卖,现在亏三十万未必卖的出去,不卖,以后亏的更多。
……
以上的例子一直重复,没有什么新意。
人的悲喜往往不相通,但痛苦的根源都差不多。
犹记得一部电视剧里的经典台词:
为什么那么多人要花一辈子的时间去供一套房子呢?——因为那些有钱人在耍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