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皇都花园(皇都花园四期户型图)

1976年,福建漳州,小袁来到一座古村落,正当他欣赏这里的美景时,突然,传来一阵声音。好奇的他来到一户宅院,却看到更为离奇的一幕。只见新郎新娘穿着白衣素服在拜堂。

来自外地的小袁很是奇怪,婚礼是人生大喜的日子,按照中国的传统,新郎新娘都应该穿着红色喜庆的衣服,怎么他们却身披白事时才穿的素服?

而且,祭拜祖先本应该是光明正大的事情,怎么还要等到夜深人静时,悄悄进行,难道,他们的祖先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小袁带着巨大疑惑在村里走了一圈,突然发现整个村子透着古怪。

整个古村落建筑风格古朴,有着明显的明清时代特色。与众不同的是,在村子里,竟然矗立着两道高大坚固的城墙。城墙把整个村子分成了内外两城。而位于城中心的一座三层古堡,却很像一座防御碉堡。

这座古堡名为“完璧楼”,高20米,占地484多平方米,是一座三层四合式四方楼。古堡一楼共有10间房屋,奇怪的是,所有的房间竟然没有一扇窗户,取而代之的竟然是一方内大外小的射孔。

古堡三楼是没有任何建筑的大通间,在左右墙壁上共开有18扇大窗户,从窗户往外望去,方圆几公里都能一览无余。

而位于古堡二楼的几间密室,却是常年铁锁把门。只有在重要节日时,由当地族长带头进去祭拜。而且,所有的活动都是在夜间进行,这不禁让人更加疑惑。

村子内城有5座豪华的府邸,府邸里面有小院、花园、武庙、禹庙和父子大夫牌坊。汴派桥、水阁、聚佛宝塔等特色建筑。看到这些布局,小袁突然有种莫名的熟悉感。

他找来《宋史》典籍寻找线索,竟然惊讶地发现,村子内城的建筑风格,完全就是浓缩版的南宋皇都!

联想到村口“赵家堡”的牌子,再结合以上奇怪的建筑风格,小袁突然有了一个惊人的猜测。难道说,这里的族人都是宋朝后裔?

小袁找到村长说明来意,没想到,村长没有遮掩,径直带他上到古堡二楼一间密室。从保险柜中取出一本《赵氏族谱》,打开族谱,一篇名为《赵氏本末序》的文章映入眼帘。

文章叙述的是,宋朝建立到南宋灭亡320年的重要史事,最后署名赵若和。村长指着这个名字道,赵若和就是他们的祖先。

赵若和,是南宋末年皇族闽冲郡王,也是宋太祖赵匡胤之弟赵匡美的第10世孙。公元1279年,元朝攻陷广东崖山,年仅13岁的赵若和带领族人漂洋过海来到漳州漳浦,隐姓埋名定居了下来。

公元1600年,赵若和第10世孙赵范和儿子赵义,按照宋朝皇都开封、杭州两处的建筑风格,历经20年,终于建成了这座占地面积9.13公顷,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的赵氏古村落。

这处有着明显防御功能的古堡,不仅反映了,当时赵氏族人对皇族身份的谨小慎微,更展示出对先祖帝业的眷恋之情。古堡命名“完璧楼”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完璧楼”利用成语“完璧归赵”的意思,表达出赵氏族人希望夺回权利、重回旧朝之意。可惜,时代的脚步一直在前进,不会后退。而这座老村落,也成了赵氏族人最后的倔强,一直保存了300多年。

村里延续几百年的婚俗,也是赵若和为了祭奠亡朝特意制定的。新婚夫妻必须身穿白衣素服,到宗祠里祭拜才算圆满。而夜里偷偷祭拜,也是为了掩盖先祖的身份,不被外人知晓而已。

据资料介绍,“完璧楼”是现存世界上,唯一的灭国王族建立的城堡。如今,它被开辟为宋史陈列馆,吸引着国内外游人前来参观游览。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古堡游览,去看一看被赵家后人,保存几百年的,宋代18位皇帝的肖像。

诗病之我见

在浩瀚的古体诗创作花园中,格律诗算是一朵馥郁的花朵。经过历代诗人的不懈探索,格律诗的形式日臻成熟,成为一种独特的诗体。格律诗的基本要求应该是平仄合律,对仗工整,主题鲜明,意境悠深。有的文人刻意挑出种种所谓“诗病”,来制约格律诗的创作,就像一道道绳索束缚着格律诗的发展。什么“摞眼”,,什么“撞韵”,“不能用成语”,“不能有重复字”,不能“挤韵,”。这本来是一己之见,现在有的诗刊编辑动不动以这样所谓诗病评价诗作,以有诗病的理由不发表作品,还有的诗群里的诗词教师也大讲特讲这些诗病,以此炫耀自己的博学。而他们写出的诗作却东拼西凑,言之无物,味同嚼蜡。我对这些所谓的诗病很不以为然。我认为一首格律诗在平仄合律,对仗工稳前提下,重要的是看主题是否鲜明,是否有内涵,是否跟上时代的步伐,是否有新颖的诗句。如果诗作表现出深刻的哲理,那是最好的。而强调所谓的诗病只能起到束缚格律诗发展的作用,我认为应该解开这些束缚格律诗的绳索!现在逐一对诗病的荒唐之处加以剖析。

“摞眼”真佩服那些老学究怎么想出个词来命名诗病。“摞眼”,摞即叠的意思,就是一般指诗的中二联四句中的眼字在同一位置像物体一样向上叠起来了。有的人在诗群中讲到格律诗时一再强调中间四句前两字不能用名词,用名词就是“摞眼”,不能承转起合,是写诗大忌。我对此说法很不以为然。我举两首诗为例。一首是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其中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全是名词,可是我们读起来没有一点不好的感觉,只感到鹭港顺口。还有一首文天祥的七律《过零丁洋》其中“山河”“身世”“惶恐滩”“零丁洋”也都是名词,我们只感诗构思的精妙,没感到对诗的艺术性有何削弱。而且这两首诗都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不朽之作,足以千古流传。而那些喋喋不休大讲“摞眼”的人所写的诗其内容其意境与这两首诗相比天地之差!有的论述“摞眼”的文章也承认“摞眼”之病并不违反诗词格律,所以算不上什么大病,完全可以忽略。

“撞韵”。撞韵现象无论在古人还是现代人的诗作中频频出现,多不胜举。“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些所谓“撞韵”之句,不但没有对诗的意境有任何影响,还产生了独特的音韵效果,使之成为心口相传的名句。所以“撞韵”一说,完全站不住脚!

“不能用成语”成语是我国经过长期总结流传,皆有典故的独特语言表达形式。适当应用成语,有利于精准描述事物,表达感情。格律诗受格式的限制,要用精准的语言表达思想与情感,适当运用成语可以令诗锦上添花。毛泽东《长征》中“万水千山”《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虎踞龙盘”“天翻地覆,”鲁迅诗中的“横眉冷对”“漏船载酒”等成语的运用都恰到好处,为诗增色不少,那种格律诗不可用成语的说法很没有说服力,应该休矣!

“重字”格律诗限于字数要求,应避免用重字,这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必成为绝对清规戒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毛泽东《长征》中“千”“山”“军”“水”字都重字,也没影响诗的气势。顺便说一句,罗元铮教授致信毛主席,他认为诗中有两个“浪”字,建议将“浪拍”改成“水拍”,毛主席同意了并称罗元铮为“一字师”。可是两人都忽视了一点,那就是“浪”字不重复了,可“水”字也重复。而且“水拍”不如“浪拍”响亮生动形象。我看过几首步韵《长征》诗,虽无重复字,但很小家子气,在气势与意境上与《长征》相差很远。这说明,有重字也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

欣逢盛世,我们就要为时代讴歌,抒情咏志,而不要在诗中写自己写醉生梦死的生活,抒发灰色情怀,表达那种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消极情绪。无论古风,还是格律,都应服务于火热的生活,描写祖国大好山河,描写英雄人物,描写真善美,抨击假恶丑。让古体诗真正焕发青春。不久前我曾写七律一首,表达我对写诗的一些想法,引用于此,作为小文结束句。

写诗偶感

恨病纠缠痛伴随,

倾心创作愿高飞。

精搜古韵研今律,

细索新词纳旧规。

吐露情怀求境美,

清除桎梏愿诗瑰。

人生有际学无限,

羁旅迢迢志不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119282/
1
上一篇室内设计网(室内设计联盟官方网站)
下一篇 买房卖房哪个网站最好(买房卖房上什么网站)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