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次被成都人骂上热搜的东软是如何发家的?
刘积仁喜欢别人叫他“老师”。这个东软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总裁,兼任着东北大学的副校长,甚至还在带研究生,他说自己的使命是建功立业,而非赚钱那么简单。
不知道在核酸检测系统,屡屡中标,屡屡被国务院疫情联防联控小组及各级政府嘉奖的东软在老板心里,算不算建功立业。
不过在老百姓心里,是永远地记住了东软。
技术发家史
刘积仁身材健硕,说话非常有条理,逻辑性很演,总能让人感觉到他的理科教育背景。事实是,在计算机研究领域,刘积仁有著惊人的经历。
自1980年从东北工学院(现在为东北大学)自控系毕业后,刘积仁被分配到治金自动化研究所任技术员,并随即考取东北工学院计算机系研究生,1987年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后,他成为我国第一位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博士,之后被破格提拨为教授。
东软的发家,正是从刘积仁所掌撑的计算机技术开始。
3个人3万元钱、3台286微机,刘积仁和两个同伴开始创业。“那时候,自己有一些研究成果想试着转化成为生产力”,刘积仁如此解释。
一家日本公司成为刘积仁的合作者,1988年,原阿尔派社长沓泽受在刘积仁的带领下,穿过东北大学内一个七弯八拐的走廊,途经散发着臭味的厕所,到一间从教室改装成的办公室里停下来,开始了他们的会谈。被刘积仁打动的沓泽回国后立即推动了为数3000美元的第一项合作,1991年,由日本车载电子产品制造商阿尔派电子有限公司和东北大学软件中心分别出资49%和51%合资成立了“东丁阿尔派音软件研究所(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为25万美元,主要承接日本的软件编程项目。
当东软在国际市场上表现出应有的价值,获取较高的利润后,1991年东软进入了电信业,1992年进入电力业,1995年进入了保险业。
1996年进入了医疗业,也就是未来被老百姓十足诟病的行业。
在这个进程里,刘积仁表现出他的稳重和未雨绸缘之风,1994年,中国的社会保险体系还处于蒙昧状态,无信息化可谈,几乎没有IT厂商关注这片“不毛之地”,可结合自己在美国看到的经验和判断,刘积仁认为这是一个市场潜力巨大的行业,中国今后必定需要完善的社会保险体系,这个体系不可能没有技术。“事实证明,我们是对的”,多年后刘积一回忆起来很高兴。在2001年IT严冬时,东软社会保险事业部却在中国的100多个城市发展了业务,营业额超过两个亿。
背负使命的“脊梁”
刘积仁喜欢别人叫他“老师”,实际上,他认为自己的使命更多是建功立业,而非懂钱那么简单。东软上市之后,刘积仁做了一件至今都让自己骄傲的事情一建立东软软件园,
"一个棚户区,很多光着膀子的人在路边打牌,到处都是养鸡场和渔村,当时的住宅售价每平方米1000多元钱还很少有人问津。"刘积仁回忆他第一次看到东软软件园地界时的情录。
地是益达集团总裁孙荫环找刘积仁去看的,孙荫环希望和刘积仁共建一个软件园。两人一拍即合,东软集团买下了两栋公寓楼,作为软件工程师公寓。
刘积仁知道,中国软件行业发展了,其中的企业才能重快发展,干是和孙荫环商量如何形成更大的规模效应,他们开始把更多的软件公司请进软件园区。后来,到大连的软件公司和工程师太多了,刘积仁又与孙荫环一起策划搞了个工程师住室小区;再后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看到了这些变化,纷纷到这里来建立分支机构,现在这里已经形成了一个小镇,常件人口达到5万多人,
“我们是得合格的,表演相当不错的参与者,推动者还不敢说。"刘积仁这样评价自己,正是由于刘的种种表现,他被《华尔街日报》称为“中国软件脊梁的领导人”。
刘积仁投入最多的,还是在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上。
位于大连的东软软件园,开发楼全部是硅谷的扁平风格,草坪、中国地图状的人工湖,高尔夫练习场,室内游泳池、职工的公寓宿舍和别墅,这些不亚于世界一流的工作环境有着刘积仁在美国学习和体会的影子。首先是作为一名技术工作者,而不是企业家,刘积仁随时都流需出尊重知识的态度。
当人才足够之际,软件业就会加快发展。”刘积仁说,“中国的软件产业与印度仍存在一定差距,印度软件的20%是服务干该国国内市场,80%是国际市场,而中国只有10%走出国门。中国的软件企业应该联合起来,打造中国软件品牌。"刘积仁对这一点充满希望。
对于成都来说,从前对东软更多记忆,还停留在东软的学院,在当地还是有比较不错的口碑,但是在核酸检测这样的重要民生工程上,为啥屡屡翻车,不仅在西安、天津、成都屡屡崩盘,我们不仅问是否真的是人口数量太大崩盘,还是技术能力的不足,就今天看到了东软集团发的声明,我们看不到一点歉意,只看到一份委屈和万分骄傲,他意思他多次受到屡屡被国务院疫情联防联控小组及各级政府嘉奖,他更多在乎这些。我们等老百姓的评价不能影响他下一次中标。#成都头条##成都因你更新##天府奇趣夜##成都疫情##抗击疫情##成都核酸系统崩了 东软集团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