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国家政策是大力发展乡村经济,人回流三四线城市。没有人继续流入一线大城市,房价还是会跌,只是缓慢下跌罢了。
一线城市房价跌下来一点不输三四线,跌幅参考招商银行从高点下跌的幅度。
三四线楼市要凉!万科拿地第一,恒大跌出前5,碧桂园跌出前20
拿地额是衡量一家房地产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指标,数字的变动背后,昭示了一家房企是否愿意投入重金到土地市场,是否想扩大自己的土地储备,对未来楼市是否具备强大的信心。
遗憾的是,从近两年的土地市场情况来看,大部分开发商,似乎都变的比较悲观,一方面是土地流拍宗数创出历史新高,另一方面是以往习惯的道路,似乎有点走不通了。
中指研究院发布专题报告,2019年1-3月全国房地产企业拿地额排行榜中,万科以311亿荣登第一宝座,融创、绿地紧随其后。
备受瞩目的房企双雄:恒大与碧桂园,他们的表现却令人感到意外。
榜单显示,恒大拿地额跌出前5,以142亿元位列第8,碧桂园的拿地额更是跌出前20,以74亿元位列第24名。
当然,短短几个月的拿地额变动,并不足以对全年或全局形成太大影响,但一整个季度的表现,却为各大房企的战略、楼市方向的变动添加了完美的注脚。
第一,预示了三四线楼市,可能真的要走向“凉凉”,众所周知,万科一直以来的路线是在一二线城市收缩发展,而恒大、碧桂园早几年就开始在小城市扩张,由此也成长为了全国闻名的两大巨头,旗下的项目至少有70%以上都在三四线分布,从省会到地市,从县城到乡镇,碧桂园与恒大盘根错节的发展路径,是近几年三四线楼市大涨的重要助推力量。
但从前三个月的拿地额来看,碧桂园和恒大仿佛选择了战略退却,金额大幅减少的背后,是龙头房企对小城市房价的重估,也是三四线楼市上涨空间面临天花板的现实。
第二,房企江湖可能即将“变天”了,“碧恒万”三强的排序已经维持了很多年,尽管从销售额这个最重要的指标上来看,目前依然没有太大变化,但拿地指标的变动,可以视为综合实力改变的先兆。
融创、绿地、新城控股的持续扩张,似乎也预示了高单价楼盘、商住房领域出现越来越多的机会,以后单纯做面对三四线楼市住宅的开发商,生存空间会大不如前,要么就像碧桂园、恒大这样去做农业科技、新能源、半导体等产业转型,要么像同行一样倾注心思做精品,否则新的江湖中,将没有太多余地会留给后来者。
只有降低房价!三四线城市标准在2000以内!
张哥讲房产降首付没用,不如直接降房价!#创作灵感#房价#房产知识#抖音房产@DOU+小助手 @企业号小助手 @企业号课程助手 @抖音热点宝
现在,影响楼市复苏的最大拦路虎——疫情,已经逐步成为过去式。
放开一段时间,大家还不敢出门,生怕自己成了“神雕大侠”。
我小区楼下的粤菜馆,刚放开时客流恢复了1/3,最近几天的用餐高峰期又只剩几桌。
不过,随着全民感染期的过去,日子总会回归正常。有不少“阳康”的朋友,已经开始涌入售楼部了。
别人都不敢看房的时候出去看房,更早感知到市场温度,还有机会“捡漏”。
我有个朋友,2019年下半年准备买房,偏偏碰上了2020年新冠突袭。
全国才刚解封的时候,很多人还心有余悸,她呢?早早开始密集看房,周末一有空就约中介,才5月就确定了下来。
她当初看中的那套海珠区的房子,现在已经涨了100万。
更重要的是,这个小区位于一线城市核心区,成交价并未出现下跌。
其实,在20年初的时候,有很多投资客去琶洲、万博等热门板块“扫货”,后面都是一波暴涨。哪怕今年价格回调,也是稳稳赚到。
封控与感染,市场情绪是偏悲观的。买房,应该选择大部分人悲观,少部分人乐观的时候。
你想啊,如果一套房子一堆人看,压根不愁卖,业主不加价就不错了……
悲观者往往正确,乐观者能赚到钱。
不过呢,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往往只能顾及在自己生活的城市买房,最多买到远郊区,或者相邻城市。
在一二线城市还好,不会离核心区太远。如果是三四线城市,难道只能“身边即世界”?当然不是。
2023年,又会是一个分化大年。小城市的房产大概率会加速变质,买房赚钱,必须要拥抱大城市跟核心区。
从长远来看,买房时机虽然有影响,却也不是决定性因素。
只要买对了城市、地段,就算一时站岗,还是会得到巨大回报。
反而一些恐慌操作,卖错了房子的,再也买不回来了,得不偿失。
他在05年就来了深圳,并且在09年“咬咬牙”花130万总价买了南山中心区120平的房子。算下来,单价才1万出头。
如果一直持有,今天的他已成为千万富翁。布洛芬也许能买到,后悔药却是没有的。
大哥选择在14年以400万卖掉了这套房子。用他自己的话来评价,纯纯的“脑子有病”。
这一行为,无异于亲自宰杀了那只会下金蛋的金母鸡。
据他自述,卖房主要是因为“房价一直在跌”,而且感觉自己也赚了不少,该知足了。
只可惜,400万远未触及南山的房价天花板。当年1万出头的南山,如今已经卖到10万+,价格翻了整整10倍。
当然了,“金母鸡”并非只能持有。如果有更好的选择,也是可以卖掉的。
比如从强二线城市,置换去一线城市;楼梯房换成电梯房,楼龄偏大的房子换成次新房。
然而,这位大哥在卖房之后,此后一直租房到2019年,最后花410万买了郊区坪山。
2014年到2019年,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暴涨周期。那段时间买房的深圳人,身家基本都翻倍了,他却“空仓”了。
人生最痛苦的不是“从未得到”,而是“失之交臂”。
还有我们的一位客户,早在2000年就在甚至贷款买房了,财富觉醒程度,堪称我辈楷模。
然而,仅仅是因为房子经常渗水,她只简单装修了一下就卖掉了,转头买了套商住公寓。
当年总价21万的住宅,挂牌价一度超过600万元。价格差不多的商住公寓,挂牌价才200多万,少了一半不止。
多么痛的领悟,如同一记警钟,此刻应当敲醒每一个人。
无论买房,还是卖房,每个家庭(个人)都要做好资产规划。不良资产,尽快处理掉,适时买入优质资产,长期持有。
明后天就是农历新年2023年了,说点大家开心的吧,2023房价必跌,有的地方甚至可能跌50%以上都没有人去买。
明年房价将正式开启下跌通道,刚需买房可以再等等,不要着急买,后面房子卖不掉了,就要开始送你房子,顺便送双车位,还给你免办证的费用,终生免物业费。
明年一线大城市房价要跌40%左右,多生一个孩子送你100平的房子,生多少送多少套。三四线城市送房子还贴你现金奖励,送一套房子你只要要了,另外还给你100万现金,送房子不要的不补贴。
卧槽无情!!!一声炮竹声叫醒了我的梦乡!
#如果房价持续下跌,老百姓的资产该怎么保值# 其实,按房屋的属性看,它仅是住房用。又不可移动。在同一个地方,城市功能,产业结构确后,房子的最高商品价值就确定了。要保值的前提是是供需永远的处于平衡。现在的情况是,供远大于需。人口又在负增长。这又得分房屋所处城市了。如果在三四线甚至在些小县城或小城镇,由于大城或特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工业,服务投资肯定优先在特大城市。于是小地方的劳动力,有知识有文化的都去了大城市。所以说这些小城市(镇)的住房无法保值。长期看,只有贬值。
我也没房,没条件贷款,没固定收入,如果每平米四千往下,我还能接受,也能全款买房,在四线城市上万一平米那没必要买房,除非有条件买。房价在三四线城市降价是必须的,等个三两年在心里能接受的价位再买。
强者恒强!!!明年一二线城市房价涨幅可能在20%左右,但三四线城市可能还会下跌,房子不好卖的现象自然存在。
房价涨跌短期看经济,长期看人口,明年应该是近5年来刺激经济和房地产一揽子计划最多的一年,所以经济短期来说肯定会马上被激活。其次就是人口的增长情况,确实今年走了不少老人,但对一二线每年人口流入的增长没有改变,人口变化的是那些三四线小城市,不得不承认会流失的很厉害。并且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这就是我说的为什么买房要朝一线和二线城市去靠的原因。
以上是我多年的房产经验,有认同的或不认同的评论区讨论!!!#从今天起记录我的2023#
#头号周刊#三四线房价基本已经触底,买房客欲望和能力没了。
前几年的那波上涨潮,吸引了很多开发商在三四线城市里拿地建房,房子虽然是卖掉了,但不少也在炒房者们的手里,可如今楼市降温,三四线城市房子过剩的现象就显现出来了,才发现原来市场上真正需要买房的刚需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二手房就出现了滞销的情况,而对于刚需们来说,现在新房价格普遍要比二手房价格便宜,谁会买旧不买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