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秋天,山东兖州,一神秘商人在兴隆塔旁租了一间山房,白天带着四个人在挖土,还说得是挖鱼塘。其实另有阴谋。
这个商人叫崔某,河北大城县人。他告诉房东,自己是做海鲜生意的,需要挖一个鱼塘来存放大量海鲜。
就这样,5个人买来铁锹、鹤嘴锄、冲击钻、千斤顶等工具,利用白天集市嘈杂的声音作掩护,偷偷挖掘地道,夜深人静时,将挖出的土石方装上三轮车,偷偷运到郊外倾倒。
毕竟这是见不得人的事。心虚的他多次到菜市场观察挖掘产生的噪音。
白天挖地道,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把挖到的土,装入编织袋运出去,就这样他们持续了三个月,挖出了一条70厘米高,50厘米宽、长为35米左右的地道被挖通,隧道直达兴隆古塔塔基下青砖。
老崔亲自拿着撬棍往洞里钻,撬开青砖,进了里间。借助手电筒,他看到了地宫中间莲花座上的镀金银壶、瓜肋舍利金瓶等文物。
他欣喜若狂,忙着把地宫里的财宝装进化纤袋,偷出洞去。然后,他们用土回填被偷的洞,后面用水泥封住洞口。
之后他们顺利盗出地宫中的舍利金瓶、鎏金银棺等宝物,简单的善后以后,他们迅速消失在了兖州。
老崔到河北后,他开始卖赃物。没想到,偷来的战利品并不顺利。他用偷来的金瓶瓜梭找到了一个古董商。古董商盯着它说:“好东西!”
再问一句“宝贝哪里来的?”崔实话实说:“兖州兴隆寺!”。
古董商一听,顿时紧张起来。“对不起,我不敢接受这个东西。请打包走人!”。
急于兑现,说:“价钱好说。”
古董商说:“不是钱的问题,我不敢收!走好。”
类似这种碰壁,崔遇到过好几次,心里郁闷了。他琢磨着,就是如果国内没人敢收,那就干脆卖到国外去。于是他开始寻找新的买家。
很快,一个匿名电话打到了兖州公安局,说兴隆塔被盗了,有人在京津周边的古玩市场卖文物。
接报后,兖州警方立即在兴隆塔地宫开展调查,并兵分两路赶赴河北大城县和山东烟台。在当地警方的协助下,很快将崔某、王某、邱某等犯罪嫌疑人抓获。
崔带着全部赃物,交代了盗窃兖州兴隆塔文物的经过。
崔某,河北大城人,在县城周边打工为生。崔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平时对历史和墓葬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经常看一些关于盗掘古墓的书籍和电影,自学一些考古知识。
2007年一个晚上,他正在家里看电视,一条关于天津蓟县白塔被盗的新闻让他激动得跳了起来。这时,一个邪恶的念头出现在他的脑海里。很多地方的古塔下一定埋着宝藏!
于是,他利用网络搜索,锁定了兖州兴隆大厦。
据史料记载,兴隆塔是一座十三层的千年古塔,是佛教中级别最高的古塔。始建于隋朝仁寿二年(公元602),重建于北宋。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兴隆塔初为木塔,北宋改建为砖塔。
塔高54米,共13层。下面有七层,粗大浑厚,上面六层则骤然缩小。据说下七层寓“七级浮屠”,上六层寓“六道轮回”。
崔判断兴隆塔下一定藏着许多财宝,于是多次到兖州兴隆塔实地考察。
后来,他找到了一个企业主,并向透露,他打算窃取兖州古塔的宝藏。企业主很感兴趣,表示愿意给钱给崔偷宝,并积极找了四个壮汉给崔做工作。之后,崔带着资助的5万元和4名壮士偷偷潜入兖州。
兴隆塔盗窃案侦破后,文物部门对兴隆塔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宝物被盗后,专家对兴隆塔地宫进行勘察,发现地宫有南北两条甬道,约6平方米大小,底面为正方形,顶部有16排斗拱。
地宫中间下面是一口小井,直径26厘米,深约170厘米,井上有一方形石碑,系唐代咸通年间的墓志铭。
地宫上面是一长方形石函,石函是安葬佛陀舍利的最外层石棺。石函上刻有护法神、佛弟子象。
石函内有鎏金银棺、舍利金瓶、舍利、玻璃缽形瓶等实物。鎏金银棺表面图案生动丰富,表现了释迦牟尼涅槃的场景。
地宫东侧竖立一块舍利纪事碑,碑长0.85米、宽0.76米、厚0.10米,刻有文字32行。
介绍了兴隆塔和地宫建造的年代、因由和过程,说明了金顶骨真身舍利的来历和供养过程,载有参与建造宝塔的高僧和修塔供养的信众。
舍利金瓶置于鎏金银棺内,高13厘米,呈瓜棱状,是典型的宋代器形。盖顶端为一尊弟子坐象,合十行礼,造型美观典雅,金瓶内盛装舍利。
石函内还发现数量众多的舍利子,大小不一,色彩鲜艳,数量之多实属罕见。据说,在地宫内同时还发现两颗“佛牙”,长约7厘米。
如今的兖州塔,已经成了山东济宁的一张名片,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佛教传统。
每年都吸引了大批的国内外游客来此朝拜,一睹“塔中塔”奇观的同时,也寻找着内心中的一份宁静,不仅有对历史的探寻,还有对古代工匠高超技艺的感叹。
2013年,兖州兴隆塔被列为全国保护文物。
#文物# #古塔# #收藏#
朱家角古镇的“魂”在哪里?
朱家角古镇来过多次。记得新世纪初,搞“一城九镇”建设的调研,就来过这里。
每次来古镇,都会有新的感觉。昨天下午,冒着40度的高温,走在古镇的路上,不一会就汗流浃背。看看四周游客还是较多。
我们一行先来到朱家角新城。蓝天下大淀湖十分恬静。
在河对面的临岸水景房,原以为是一栋栋小别墅。这是著名的安麓酒店。据说一个晚上要几千元钱,还十分抢手。
河的这边是别墅商品房。好多人家的临水庭院都布置了茶室,十分典雅。
大淀湖前一大片绿色草坪。如果在马路边上开一家中餐餐馆,专供来往游客,或“团供”,游客饭后,可到大草坪上休闲,想必生意会逐渐兴隆。
到了古镇。从一侧角门进去。眼前赫然开朗。亭台水榭,绿意盎然。
玲珑假山上有“百蝙亭”。
窗花木格门有一幅对联:织成云霞锦,绣出竹木萼。
荷花池前一溜平房,好像是用来耕读教室的。
这就是掩藏在朱家角古镇的,最大的庄园式园林建筑,名为“课植园”。
这里环境幽静,风光独好,是镇上原园主马文卿历时化了15年,才陆续完成。,故俗称“马家花园”。园名定为“课植”乃寓“课读之余,不忘耕植”之意,故园内既建有书城,又辟有稻香村,以应园名。
宽大的私塾大厅。挂横匾“知己谈心”。
正中孔子站立像。对联:观古知今思进退,读书养志识春秋。“课植之家”。
据百度介绍:课植园座西朝东,正墙门面对西井亭港。整个庄园,由厅堂区、假山区、园林区三大部分构成。
眼前的“藏书楼”建筑造型,似曾相识,让我仿佛想起民国时期的中西合璧建筑。
墙角的一株棕榈树笔直高挺。
藏书楼又称书城,楼外三面筑有城垛的城墙,并辟有月洞门。楼的外面建有拱形旱桥作为楼梯,桥栏用翠绿玻璃筒瓦砌成,扶手呈竹节状,有“节节高”之寓意。
拾阶进入藏书楼。藏书楼有两层,左室藏图,右室藏书,所以月洞门上原来刻有“左图”“右史”的砖雕。楼下是珍藏古玩之处。“书城”是课植园点晴之作,至今仍保持原貌。
照片上的这座袖珍小桥“课植桥”,为全镇36座桥中最小的一座,全长仅5米,但桥栏、桥洞、石级一应俱全,小巧玲珑,犹如微缩景观,惹人喜爱。
园林中的假山石,酷肖马头,四个红色镌刻字“马到成功”。
整个课植园中共有各种建筑及生活用房200余间,布局错落有致、疏密得当,独具匠心,在私家园林建筑中也是极为罕见的。
课植园于民国元年(1912年)始建,15年落成,耗银30万元,占地96亩。
碑廊内嵌有明代文人的书法碑刻,是园主马文卿延请雕刻高手周梅谷所刻,计有文徵明写于明万甲申年的“游西山寺”诗十二首、祝枝山“梅花”诗一首、唐寅信扎和周天球诗二首,共15块石刻。
据说园主马文卿为造这座园林,曾游遍江南园林,凡每见一处胜景,决不放过,必命人着意仿建,如上海豫园风格的荷花池、九曲桥;苏州狮子林中的倒挂狮子弯等,
假山南面是庄园内一座标志性建筑——正方形五层楼,顶端饰有四角形亭子,称“望月亭”,是全镇最高建筑,雄伟壮观,气势非同一般。
与望月亭遥相呼应的是旁边二楼上的四方亭,同走马楼及五层楼相连通,形成颇具江南建筑风格的建筑群体。
踏入课植园,总会想起园主马文卿。他祖上原籍江西,后搬迁至昆山,50多岁就来到这里刻意“隐世”。他的身世扑朔迷离,但其志向高远。在这座占地近百亩的花园里,寄托着他的梦想。
古人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千年古镇藏龙卧虎。故“镇不在古,有魂则精”!
人有七魂六魄。崇尚耕读文化,追求天地之美的课植园,想必是朱家角古镇的一个还需要提升塑造的“精魂”之一。
2022年8月16日
(7)广西富川的特色风雨桥群,历史的浓厚印记
风雨桥是古道文化的遗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建筑也是凝固了的文化。
兴隆风雨桥,位于朝东镇岔山古村,桥头两端建马头墙入口,典型的瑶族风情。
廻澜桥、青龙桥两座风雨桥,都位于朝东镇,当地传说,“迴澜”即“会兰”,“青龙”即“情浓”,两桥相距不到一公里,遥遥相望,一起俗称阴阳桥,寓含着忠贞不二的爱情厮守。
两座桥都是始修建于明朝,都是石拱桥,由石桥、桥廊、桥亭、楼阁组成,南北方建筑艺术的融合,唯有的最大区别是迴澜桥是三孔石桥,青龙桥是单孔石桥。
看了以后实在弄不明白,为什么会如此不同设计?
贾雨村口占中秋绝句赏析:万姓仰头看的是月亮吗#中秋#
时逢十五便团圆,
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
人间万姓仰头看。
《红楼梦》第一回写道,居住在姑苏阊门之外十里街仁清巷的甄士隐,邀请寄居在隔壁葫芦庙的甄士隐到家饮茶喝酒,共度中秋佳节。
“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二人愈添豪兴,酒到杯干。雨村此时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怀,口号一绝”,贾雨村就是在这样的场景之中,趁酒兴发狂吟,口占了这首绝句。
仅从文本寓意来说,这首绝句写得清新自然,就是一首万家欢聚,举头赏月的写景状物诗,并没有显出特别的意境来。但是,甲戌重评石头记时,脂砚斋却借这首诗大发狂吟,逐句批注:
时逢十五便团圆,脂批:“是将发之机”。
什么是“将发之机”呢?发,是发达之发,隐伏了后文书中贾雨村两度发迹,成为“兴隆街的大爷”,主政金陵,做了“金陵王”。发,也是事发之意,“将发之机”其实就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意思。
满把晴光护玉栏,脂批:“奸雄心事,不觉露出”。
奸雄,这个词应当出自《三国志通俗演义》(那时恐怕还没有《三国演义》),是对曹操的评价,奸雄即曹操。难道说贾雨村是一个类似于曹操的“奸雄”?但是不对,若是以脂砚斋这等批注,下面两句就否定了贾雨村是曹操这样的“奸雄”。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幸仰头看。这两句是一并批注的:“这首诗非本旨,不过欲出雨村,不得不有者。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又用起诗社于秋日。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
我总是觉得,甲戌脂批水平不是很高,高明的批注应当是初评,也就是庚辰本中的脂批(包括畸笏叟等人的批注,统称为脂批)。庚辰本一定早于甲戌本,甲戌本是在庚辰本的基础上,时隔五十四年后的重评。
之所以说甲戌重评水平远不及庚辰本,大概是因为时间间隔太久,庚辰本之后第三年(壬午)作者就去世了,很多隐藏在书中的真相也就随之堙灭了。其次,蜻蜓的文字狱越来越厉害,为了掩藏书中的真相,脂砚斋(石头记批注者总称)故意混淆视听,极力保护了原著。甲戌脂批中的言不由衷,顾左右而言他,淡化寓意的批注也就层出不穷了(尤其是蒙批)。
庚辰本前十一回都没有留下脂批,是删去了,还是脂砚斋根本就不敢批呢?这是一个永远无法破解的红楼死结。但是,从甲戌批注中,似乎可以隐约读到作者苦心孤诣写下这首“中秋口占七绝”的寓意,绝不是脂砚斋说的那样,只是“欲出雨村,不得不有者”,而是必须有,必定有的一首隐藏《红楼梦》深刻主题的一首不简单的七言绝句。
天上一轮才捧出,似乎捧出的是月亮。但是,贾雨村口占此绝时,已经是“当头一轮明月”,怎么能是“才捧出”呢?明月当头,时辰当在子夜,子夜之后明月开始西沉,东方天际将捧出一轮红日。七绝第三句是起承转合全诗的关键一句,写到这里,意境全部大反转,天上捧出的是太阳。
在贾雨村口占这首七绝之前,还独自在葫芦庙中写下了一首无言律诗,一副对联,此时,才是天上捧出了一轮明月。
再往前看,贾雨村第一次来到甄家,便遇到了甄家的丫鬟娇杏。娇杏出场时,脂砚斋说是“侥幸”。其实,娇杏就是衬托“天上一轮才捧出”这句诗的,“杏”,即后文书中的红杏,“日边红杏倚云栽”,娇杏就是“日边红杏”。贾雨村后来娶了娇杏,又把她扶为正室,那就意味着“日边红杏倚云栽”,“日”就是贾雨村。
贾雨村以“日”自喻,那是要做皇帝的“奸雄”。曹操虽然没有称帝,但他的儿子曹丕却追谥他为魏武帝。这一笔,就是隐写的“兴隆街大爷”的子孙中有人称帝。
这首诗前半部分写月,后半部分写日,组合起来就是个“明”字。贾雨村是“兴隆街的大爷”,兴隆,就是朱元璋大哥朱兴隆。朱元璋于洪武三年(1370年)“封建诸子”,大哥的孙子朱守谦被封为桂林靖江王,大哥本人则是靖江王一世祖。“时逢十五便团圆”,指的就是这个时期,十五即月明月圆之夜,暗喻明朝建立,“桂林”靖江王就是月中桂子。靖江王一世祖,就是“将发之机”。
林黛玉来到荣国府,在荣禧堂中见到了“荣穆王”。荣穆王是第十二代靖江王朱履祜的谥号,他的儿子朱亨嘉、侄子朱亨歅在南明时期先后被部下拥立为监国,也就是做了大明的代理皇帝。“兴隆街大爷”家竟然捧出了两轮红日。
但是,靖江王不是朱家皇统,“万姓”是不会仰头看他们的。南明时期,以万历皇帝的孙子为正脉皇统,在朱亨嘉、朱亨歅自称监国之时,“万姓”捧出的是桂王朱由榔,也就是永历皇帝。
“人间万幸仰头看”,万,指的就是万历皇帝。万,应当作“萬”解。草字头下一个“禺”,禺是一种长尾猴。明朝建立于猴年(1368年戊申),崇祯亡于猴年(1644年甲申),桂王朱由榔称帝,那才是大明正宗皇统,“贾雨村”就是名副其实的“奸雄”了。
贾雨村口占中秋七绝,是《红楼梦》故事的总线索,绝不是所谓的“不过欲出雨村,不得不有者”,甲戌脂批误人不浅。这首中秋绝句,就是《红楼梦》的“本旨”。
#汉中头条# 非遗过大年 ——镇巴碱水馍
镇巴碱水馍是以当地优质的大米为主要原料而作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馍的颜色依碱水的颜色而定,有深黄或深橙,淡黄,馍体柔韧十足。
吃法:食用时将其切成薄片,贴在锅面上,加清油炕至微黄,再将盐、葱、辣、花椒等香料下锅炒匀,就是一份香脆可口、甜咸麻辣俱全的炒“豆腐”,而米豆腐除了和腊肉、回锅肉翻炒之外,还可以油炸、烫火锅等多种吃法。米豆腐食用方便,冷然皆可。热食主要是煮了吃,里边放点酸菜,味道鲜美。冷食主要是凉拌,加上各种作料,特别是酸水,味道清爽酸辣。碱水馍营养丰富,酸碱中和,软硬适中,老少皆宜。
微黄色的碱水馍是比较好的。大豆中的黄色色素是叶黄素,这是一种脂溶性色素。碱水馍的做法是先把大豆磨成豆浆,再用卤水、石膏或其他凝固剂使豆浆中的蛋白质凝固、沉淀,形成豆腐。在第一步磨豆浆的过程中,叶黄素大部分随大豆脂肪进入豆浆;但在第二步点豆腐的过程中,随着大豆蛋白的沉淀,大部分叶黄素就留在剩下的液相(俗称“黄浆水”)中。还有一小部分会留下,所以豆腐会呈现微黄色。
历史渊源
相传汉代在巴郡奉国县(今四川阆中)的谯隆任县令时,曾大胆劝阻汉武帝刘彻欲扩大御花园而被采纳,后又进谏诏落下闳进京修订历法,并采纳其浑天说理论,启用其《太初历》,才有了恒定两千余年的春节。谯隆家乡有一传统美食就是用当地的大米(当时为朝廷贡米“奉国大米”)手工做成又糯又香的米豆腐。在第一个春节,谯隆将之奉给皇上,皇上食之大悦,甚喜之。此消息很快传遍了家乡,为喜迎春节,奉国县的老百姓在每年春节前便备好米豆腐以上等佳肴招待亲朋,米豆腐,又被称“米豆福”(谐音),又有幸福吉祥之寓。后逐渐由四川传入镇巴。镇巴碱水馍具有“色如玉,粒如珠,香如粽”的特点。
我县碱水馍的制作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中期,现在以刘良丹、李先琴夫妇为典型传承人,曾祖父刘勋怀是镇巴县兴隆镇黑水塘村有名的厨师,制作碱水馍手艺更是有名,祖父刘维洲自小就延续了父亲的厨艺,在当年公社煮饭多年,碱水馍是秋冬人们的家常菜,父亲刘财久在八十年代就开始职业做碱水馍售卖,补贴家用,现在我们将碱水馍制作工序继续延续,并在汉中形成产业加工。
在镇巴百姓家中,碱水馍是几百年来逢年过节、平常居家的传统佳肴,它以精致环保,物美价廉的优势代代相传,属于镇巴地域的传统美食。在山城镇巴,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也是每个家庭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佳肴,在镇巴人的饮食文化中占居着重要的地位。来源:镇巴旅游
上海租界妓院开业,股份制运营,业绩真好不骗人
洪善卿在王公馆帮管杂务,傍晚才走。
打算前往公阳里周双珠家。
一路上都在想事,突然听有人叫声“舅舅”。
善卿站住脚一看,果然是外甥赵朴斋,身穿机纺白夏布长衫,丝鞋净袜,格外体面。
善卿忍不住点头答应。
朴斋感到分外高兴,跟善卿寒暄了两句,一旁站立,目送洪善卿从南昼锦里穿过去。
赵朴斋等善卿走远,才去四马路华众会烟间找到施瑞生。
瑞生并没有别的话,将一卷洋钱交给朴斋说:“你拿回去交给伯母,不要被张秀英看见。”
朴斋答应了,拿着钱回清和坊自己家里,只见妹子赵二宝和母亲赵洪氏面对面坐在楼上亭子间内。
赵洪氏似乎在叹气,赵二宝淌抹眼泪,满脸怒色,不知是为什么。
二宝突然说道:“我们住这里也不是你的房子,也不曾用什么你的洋钱,为啥我要来巴结你?就是三十块洋钱,哪是你的呀?你倒有脸向我要!”
朴斋听到这话,才知道是因为跟张秀英闹矛盾,笑嘻嘻取出一卷洋钱当面交给母亲。
赵洪氏转递给二宝说:“你拿去放好了。”
二宝身子一扭,赌气说:“放啥呀!”
朴斋摸不着头脑,呆了一会。
二宝这才对朴斋说:“你有洋钱消费了,我们消费完了原本是回到乡下去;不回去的话,索性痛痛快快贴了条子做生意。随便你的主意,呆在这里做啥?”
朴斋嗫嚅着说:“我哪里有啥主意?妹妹说嘛。”
二宝说:“现在推到我一个人身上,过两天不要说我害了你。”
朴斋陪笑说:“那没有这种事的。”
朴斋退下,自想再没别的出路,只好将计就计。
过了几天,二宝自己去谈定了鼎丰里的包房间,要了三百洋钱入股钱回来,才向张秀英告知。
秀英知道不可留,听凭自便。
选定十六日这天搬场,租了全套红木家具先去铺排陈设,又赶着置办些要用的东西。
大姐阿巧跟随带过去。
另添加一个娘姨,名叫阿虎,连一个伙计,各担二百洋钱入股。
朴斋自己取来红笺纸,亲笔写了“赵二宝寓”四个大字,粘在门头。
当晚施瑞生来吃开台酒,请的客就是陈小云、庄荔甫一班人,因此传入洪善卿耳中。
善卿对此深深叹息,但全然不去理睬。
赵二宝一入妓院,生意兴隆,接二连三的有打麻将的和喝酒的,做得十分带劲。
赵朴斋也趾高气扬,安心乐业。
二宝因为施瑞生一力承担,对他另眼相待。
不料张秀英因妒生恨,竟然坐轿子亲自去往南市区,到施瑞生家里告诉干妈。
那位干妈不知详情,夹七夹八把瑞生数说一顿。
瑞生生气,索性断绝两家往来,赵张两家都不去,反倒另外去做了清倌人袁三宝。
张秀英没有瑞生的钱财帮助,家里如何支撑?
又看见赵二宝洋洋得意,也想步其后尘,于是搬到四马路西公和里,就是覃丽娟家,与丽娟对面房间,相处非常亲热。
陶云甫见了张秀英,偶然赞过她漂亮。
覃丽娟便说:“她新出来,你可有朋友做做媒人?”
云甫随口答应。
秀英自己仗着美貌,经常乘坐马车四处招摇,作为招揽嫖客的办法。
过了几天,二宝让哥哥朴斋再去找找施瑞生。
却正巧遇到旧相识张小村和周少和。
这两人刚在华众会茶楼坐定。
突然看见赵朴斋独自一个人随后进来,穿一件雪青官纱长衫,嘴边衔着牙嘴香烟,鼻梁上架着墨晶眼镜,红光满面,气宇不凡,直接来到楼上,东张西望。
小村有心巴结,举手招呼。
朴斋竟不理会,从后面烟间内团团转圈,走过前面茶桌边,才算看见张小村,就问:“可看见施瑞生?”
小村起身说:“瑞生不曾来,你是不是找他?就在这等一会了呀。”
朴斋本想绝交,因为想在周少和面前夸耀体面,故而趁机入座。
小村喊堂倌再泡一碗。
少和亲自去点根纸吹,递过水烟筒来。
朴斋见少和一步一拐,问是为啥。
少和说:“楼上摔下来,摔坏的。”
小村指着朴斋对少和说:“我们一起的人,就算是他运气最好。我跟你两个人,真是倒霉人:你的脚摔坏了,我的脚快别断了。”
朴斋问吴松桥近况如何。
小村说:“松桥也不好,巡捕房里关了好几天,刚刚放出来。他的亲爹要跟他借洋钱,闹了一场。幸亏外国老板不曾晓得,不然生意也歇菜啦。”
朴斋偶然想到别的事,偏着头思考,不再开口问话。少和、小村也就不说了。
三人连饮五六开茶,日色已晚。
赵朴斋料想这施瑞生游踪不定,无处可找,就对周少和、张小村说声“再会”,离开了华众会。
径直回三马路鼎丰里家中,回报妹子赵二宝,说是施瑞生找不着。
二宝说:“明天你早点到他家里去请。”
朴斋说:“他不来嘛,请他做啥?我们好客人多的很要来。”
二宝沉下脸说:“叫你请个客人嘛,你就不肯去,只会吃饱了饭就玩,还有什么用处呀!”
朴斋惶恐着急,改口说:“我去,我去。我不过说说嘛。”
二宝这才脸色变好。
这个时候,赵二宝时髦得很,每晚打麻将的和喝酒的,不止一台。
酒席上撤下来的小碗菜,送在赵洪氏房里,任凭赵朴斋胡吃大嚼,酣畅淋漓;吃到醉醺醺时,便倒在绳床上去睡,恍惚麻木,自己以为这种生活就是极乐世界了。
赵孟頫晚年行书精品代表作《出师表》16-32页共32页——此帖笔画、结构、气韵,比其洛神赋更为润秀舒逸,精严劲道,是赵孟頫晚年人书俱老的代表性作品。此帖纸本,纵29.2厘米,横117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欧波,中年曾署孟俯。南宋末至元代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他的书法功底在书法界拥有很大盛名,在众多他的作品中《出师表》全卷楷、行、草间杂,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作。
赵孟頫六十岁以后,在用笔精致、结体严谨的基础上,更注重笔力深沉扎实,笔势雄健放纵,寓苍劲老到和姿致洒脱为一体,传承了“二王”书风的神髓。
此帖点画顾盼呼应,使转轻灵随度,结构疏秀飘逸,堪称绝品,是赵氏神气内敛、人书俱老的书迹。
帖中有脱、衍、误书部分文字,或因赵氏默写以致出现疏漏。
出师表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xiè)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yí)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xíng)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 )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huán)、灵也。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wén)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bēi)鄙(bǐ),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一年矣! 【“有”是通假字,通“又”,跟在数词后面表示约数。所以读yòu】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dù)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竭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